<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江省</h3> <p class="ql-block">浙江有不少因行政區(qū)劃調整而消失的縣,以下是一些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於潛縣</p><p class="ql-block">是浙江省內最早設立的縣之一,始設于秦統(tǒng)治時期。1958 年,於潛縣被撤銷,結束了 2000 余年的建縣歷史,先并入昌化縣,之后再并入臨安縣。其行政范圍約為今臨安市的中部,縣城在現(xiàn)在於潛鎮(zhè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昌化縣</p><p class="ql-block">唐垂拱二年(686 年)設置,行政區(qū)域范圍大致相當于今天臨安市的西部,駐地在今昌化鎮(zhèn)。1960 年并入臨安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孝豐縣</p><p class="ql-block">明代設立,行政范圍包括今天安吉縣南部的孝豐鎮(zhèn)等地,舊縣城在今安吉縣孝豐鎮(zhèn)。1958 年被撤銷并入安吉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宣平縣</p><p class="ql-block">明景泰三年(1452 年)析麗水縣置,屬處州府(今麗水)??h城在現(xiàn)在武義縣的柳城鎮(zhèn)。1958 年撤消,行政區(qū)域大部分劃歸武義縣,小部分劃歸麗水市蓮都區(qū)管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遂安縣</p><p class="ql-block">東漢建安十三年(208 年)置縣,最初叫新定縣。280年改名遂安,唐至清屬嚴州府。1958 年 10 月,并入淳安縣。遂安縣縣治在獅城,1959 年 4 月因新安江水庫蓄水后被淹沒,沉入水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壽昌縣</p><p class="ql-block">三國吳黃武四年(225 年)建縣,起初名叫新昌縣。280年西晉改名壽昌,隋唐兩度廢置,最終705年復設。1958 年 11 月并入建德縣,現(xiàn)在建德的壽昌鎮(zhèn)就是當年的壽昌縣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分水縣 </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縣,屬嚴州府。 1958年并入桐廬縣。現(xiàn)歸屬:原縣城為桐廬縣分水鎮(zhèn),轄地包括合村鄉(xiāng)、百江鎮(zhè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武康縣</p><p class="ql-block">三國吳黃武元年(222 年)最初名叫永安縣。1958 年并入德清縣,1994 年德清縣政府駐地遷到武康鎮(zhè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崇德縣</p><p class="ql-block">后晉天福三年(938 年),吳越國析杭州嘉興縣西南七鄉(xiāng)置崇德縣。 1662年清初避諱改名“石門縣”,1914年恢復原名。1958 年 11 月,和桐鄉(xiāng)縣合并,崇德縣城改稱崇福鎮(zhè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湯溪縣</p><p class="ql-block">明朝成化七年(1471 年),析金華府的金華縣和蘭溪縣、衢州府的龍游縣、處州府的遂昌縣四縣交接地置湯溪縣,為金華府 “八婺” 之一。1958 年,湯溪縣除衢江以北的兩個鄉(xiāng)劃歸蘭溪縣以外,其余并入金華縣,2001 年起屬金華市婺城區(qū)。今為金華市婺城區(qū)湯溪鎮(zhè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大衢縣</p><p class="ql-block">1962 年 5 月設置,管轄今天岱山縣北部的衢山鎮(zhèn)和嵊泗縣西部的洋山鎮(zhèn)。1964 年 4 月,大衢縣撤銷,分別劃歸岱山縣和嵊泗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新登縣</p><p class="ql-block">設立時間: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撤銷時間:1958年并入桐廬縣,1961年部分劃歸富陽縣?,F(xiàn)歸屬:現(xiàn)屬杭州市富陽區(q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山陰縣</p><p class="ql-block">山陰縣(今屬浙江紹興)始設于秦朝(前221年),屬會稽郡,得名于會稽山北麓。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成為會稽郡治,南朝陳時(557-589年)析置會稽縣,兩縣同城而治,共為越州(唐)、紹興府(南宋至清)首縣。1912年民國廢府,山陰與會稽合并為紹興縣,今分屬紹興市越城區(qū)、柯橋區(qū)。歷史上因地處浙東核心,長期為政治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會稽縣</p><p class="ql-block">會稽縣始設于南朝陳永定年間(557-559年),由山陰縣東部析置,因境內會稽山得名,與山陰縣同城而治(今紹興越城區(qū)),屬會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并入會稽縣,大業(yè)元年(605年)屬越州。唐至北宋屬越州(會稽郡),南宋為紹興府附郭縣。元明清沿襲,民國元年(1912年)與山陰縣合并為紹興縣。1949年曾短暫復置,1950年再廢入紹興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四明縣</p><p class="ql-block">四明縣是1948年12月國民政府為強化四明山地區(qū)管控而設的臨時行政區(qū),轄余姚、上虞、嵊縣、奉化、鄞縣、慈溪等七縣交界地帶,縣治梁弄鎮(zhèn)(今余姚市西南)。因地處浙東革命根據(jù)地核心,1949年5月隨余姚解放而廢除,存續(xù)不足半年。1960年后其轄地經(jīng)多次調整,最終形成余姚市四明山鎮(zhèn)為核心的現(xiàn)代區(qū)劃格局。</p> <p class="ql-block">16、南田縣</p><p class="ql-block">南田縣位于浙江南田島(今屬寧波象山縣),其前身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的南田撫民廳,轄南田島、高塘島等島嶼,原屬臺州府寧海縣。民國元年(1912年)正式設縣,治樊岙(今鶴浦鎮(zhèn)),期間曾短暫遷治石浦。1940年撤縣并入三門縣,1952年劃歸象山縣,現(xiàn)屬象山縣鶴浦鎮(zhèn)轄區(qū)。該島因明初至清光緒年間長達488年的封禁歷史著稱,開禁后成為浙東漁業(yè)與墾殖重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西安縣</p><p class="ql-block">西安縣(今屬浙江衢州)始設于唐咸通年間(860-874年),由信安縣改名,因衢江古稱“西溪”且寓安寧之意得名。歷為衢州、龍游府治所,明清屬衢州府,曾為金衢嚴道駐地。民國元年(1912年)因與陜西西安重名改為衢縣,存續(xù)1052年。其轄地現(xiàn)分屬衢州市柯城區(qū)與衢江區(qū),遺留西安門、西安高腔等文化印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錢塘縣</p><p class="ql-block">錢塘縣(今屬浙江杭州)始設于秦朝(前222年),原名錢唐縣,屬會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為杭州首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因避國號諱改“唐”為“塘”。五代吳越時析置錢江縣(后改仁和縣),與錢塘縣同城而治,南宋升為臨安府赤縣。元明清為杭州路(府)治所,1912年與仁和縣合并為杭縣,今分屬杭州市上城、西湖等區(qū)。其名源于東漢華信筑防海大塘的傳說,或唐代避諱改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仁和縣</p><p class="ql-block">仁和縣始設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由錢江縣改名而來,與錢塘縣同為杭州附郭縣,取“仁慈和平”之意得名。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隨杭州升為臨安府,成為赤縣。元明清時期,仁和縣與錢塘縣并置,為杭州路(府)治所。1912年民國廢府,仁和縣與錢塘縣合并為杭縣,自此退出歷史舞臺。其轄地現(xiàn)分屬杭州市上城、拱墅、余杭等區(qū),今余杭區(qū)仁和街道為其名存續(x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烏程縣</p><p class="ql-block">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始設于秦朝(前223年),由楚春申君所建菰城縣改名,因烏巾、程林兩氏善釀或古越語轉音得名,屬會稽郡,治下菰城(今湖州南)。東漢屬吳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為吳興郡治,西晉析置東遷、長城兩縣。隋唐屬湖州,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分設歸安縣,與烏程同城而治。1912年民國廢府,烏程與歸安合并為吳興縣,今屬湖州市吳興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1、歸安縣</p><p class="ql-block">歸安縣始設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析烏程縣東南十五鄉(xiāng)置縣,與烏程縣同城而治,屬湖州府附郭縣,縣治位于今湖州市駱駝橋東堍,得名寓“歸順安治”之意。轄境涵蓋菱湖、雙林、南潯等商業(yè)重鎮(zhèn),宋至清與烏程縣共管湖州城及周邊鄉(xiāng)里,形成“一府兩縣”格局。1912年民國廢府,歸安縣與烏程縣合并為吳興縣,結束930年建制,其轄地現(xiàn)屬湖州市南潯區(qū)及吳興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昌國縣</p><p class="ql-block">昌國縣始設于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由王安石奏請析鄞縣富都、安期、蓬萊三鄉(xiāng)置縣,治今舟山定海區(qū),取“昌壯國勢”之意,屬明州。其前身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所置翁山縣(771年因袁晁起義廢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昌國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倭患廢縣,并入寧波府定海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于原址重置定海縣,昌國縣名退出歷史序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3、翁洲縣</p><p class="ql-block">翁洲縣為舟山群島歷史上的重要建置,其沿革如下:</p><p class="ql-block">唐代設縣: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析鄮縣東境置翁山縣,治今定海區(qū)昌國街道,屬明州,因葛玄(葛仙翁)曾在此煉丹得名“翁洲”。大歷六年(771年)因袁晁起義廢縣,轄地歸鄮縣。</p><p class="ql-block">北宋更名:熙寧六年(1073年)王安石奏請復縣,賜名“昌國”,取“昌壯國勢”之意,屬明州。</p><p class="ql-block">元代升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昌國州,屬慶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p><p class="ql-block">明代撤銷: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海禁廢縣,轄地劃歸寧波定??h(今鎮(zhèn)海區(qū))。</p><p class="ql-block">此后“翁洲”作為舟山古稱沿用,清康熙年間改置定海縣,翁洲縣名退出行政序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4、鄮縣</p><p class="ql-block">秦代置縣:公元前222年設縣,治鄮山同谷(今寧波鄞州區(qū)五鄉(xiāng)鎮(zhèn)同岙村),屬會稽郡,因“海人持貨貿易于此”得名。</p><p class="ql-block">隋唐變遷:隋開皇九年(589年)并入句章縣,唐武德八年(625年)復置,轄原鄞、句章地,稱“大鄮縣”,治小溪鎮(zhèn)(今鄞江鎮(zhèn))。</p><p class="ql-block">明州附郭: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析置明州,鄮縣為州治,后遷三江口(今寧波城區(qū))。</p><p class="ql-block">更名終結:后梁開平三年(909年)避諱改鄞縣,2002年撤縣設鄞州區(qū),結束2224年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5、東遷縣</p><p class="ql-block">東遷縣是浙江歷史上重要的古縣,其沿革如下:</p><p class="ql-block">設立: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烏程縣東鄉(xiāng)置縣,治太湖館(今湖州舊館鎮(zhèn)),屬吳興郡,轄境東至吳江平望、南至德清新市、西至湖州孺子山、北至太湖洞庭山。</p><p class="ql-block">變遷: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曾改名東安縣,后復名;隋開皇九年(589年)并入烏程縣,隸屬蘇州,仁壽二年(602年)改屬湖州,自此退出行政序列。</p><p class="ql-block">影響:存續(xù)308年間,作為太湖流域水陸樞紐,孕育了陸修靜等歷史人物,其名因唐代顏真卿改“東遷館”得以延續(xù),今舊館鎮(zhèn)名即源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6、長城縣</p><p class="ql-block">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沿革如下:</p><p class="ql-block">西晉置縣:太康三年(282年)析烏程縣置,治富坡鄉(xiāng)(今長興縣李家巷鎮(zhèn)),屬吳興郡,因春秋吳國夫概所筑“狹長城墻”得名。</p><p class="ql-block">隋唐變遷:隋開皇九年(589年)并入烏程縣,仁壽二年(602年)復置,屬蘇州;唐武德年間(618—624年)先后改稱長州、綏州、雉州,后復名長城縣,遷治雉城(今長興縣城),并原鄉(xiāng)、安吉兩縣。</p><p class="ql-block">五代更名:后梁開平四年(910年)吳越王錢镠避諱改“長興縣”,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該縣為南朝陳武帝陳霸先故里,隋唐時以水利、茶礦聞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7、信安縣</p><p class="ql-block">信安縣是浙江衢州歷史上的重要建置,其沿革如下:</p><p class="ql-block">東漢設縣:初平三年(192年)析太末縣置新安縣,屬會稽郡,治今衢州市。</p><p class="ql-block">西晉更名:太康元年(280年)避弘農(nóng)郡新安縣同名,改稱信安縣,屬東陽郡,因信安溪得名。</p><p class="ql-block">南朝至唐:陳永定三年(559年)升信安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年)為衢州治所,并析置須江縣。</p><p class="ql-block">廢止更名:唐咸通年間(860—874年)改名西安縣,結束580余年建制,今屬衢州市柯城區(qū)。</p><p class="ql-block">該縣以爛柯山(王質遇仙傳說地)著稱,是浙西行政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8、太末縣</p><p class="ql-block">太末縣(今屬浙江衢州)始設于秦朝(前222年),治今龍游縣,屬會稽郡,轄金衢盆地及周邊,為浙江最早古縣之一。三國吳赤烏三年(240年)改名龍丘縣,后復名太末,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入?yún)菍幙h。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為縠州治,八年(625年)再廢,轄地并入信安縣。其名源于春秋姑蔑國,是吳越文化交融的重要見證,后演變?yōu)辇堄慰h。</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9、新安縣</p><p class="ql-block">隋代置縣: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后,改始新縣為新安縣,屬婺州,治今淳安縣威坪鎮(zhèn)(后沒入新安江水庫),仁壽三年(603年)為睦州治。</p><p class="ql-block">短暫存續(xù):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名雉山縣,屬遂安郡,僅存18年。</p><p class="ql-block">后續(xù)演變:唐初復置睦州,新安縣名未再恢復,其地后為淳安縣,1959年因新安江水庫建設,原治所永沉湖底。</p><p class="ql-block">注:此縣與廣東深圳(明萬歷元年設新安縣)及河南新安郡無關,屬隋唐浙西短暫建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0、龍丘縣</p><p class="ql-block">龍丘縣是浙江衢州歷史上的重要建置,其沿革如下:</p><p class="ql-block">唐代設縣:貞觀八年(634年)分金華、信安二縣置龍丘縣,屬婺州,治今龍游縣龍游鎮(zhèn),因縣東龍丘山(東漢隱士龍丘萇隱居地)得名。</p><p class="ql-block">隸屬變遷:垂拱二年(686年)改屬衢州,天寶元年(742年)屬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歸衢州。</p><p class="ql-block">五代更名:后唐長興二年(931年)吳越王錢镠以“丘”近“墓”不吉,據(jù)地形如游龍,改名龍游縣,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該縣前身為秦太末縣(前222年設),隋廢后唐復置,是姑蔑文化核心區(qū)。</p><p class="ql-block"><br></p> 31、吳寧縣<br>吳寧縣是浙江東陽的古稱,其沿革如下:<br>東漢置縣:興平二年(195年)析諸暨縣置,初名漢寧縣,后改吳寧縣,治今東陽市歌山鎮(zhèn)上蔣村金家自然村,屬會稽郡,后隸東陽郡。<br>隋代省并:開皇九年(589年)廢入諸暨縣,同年婺州長山縣(今金華)短暫改名吳寧縣,十二年(592年)復改東陽縣。<br>唐代重置:垂拱二年(686年)析義烏縣東部及故吳寧縣地置東陽縣,治今東陽市區(qū),吳寧之名遂廢,其地成為東陽縣組成部分。<br>吳寧縣存續(xù)394年,因東陽江改道沖毀城址,隋唐后縣治北遷,今東陽市區(qū)保留“吳寧街道”延續(xù)歷史記憶。<br><br>32、雉山縣<br>雉山縣是浙江淳安歷史上的重要建置,其沿革如下:<br>隋代設縣:大業(yè)三年(607年)由新安縣改名而來,屬遂安郡,治今淳安縣西南千島湖水域(原賀城附近),因縣南雉山形似“鳳立雉蹲”得名。<br>唐代復名:文明元年(684年)復改新安縣,后于732年更名還淳縣,最終因避唐憲宗李純諱改稱青溪縣。<br>地理變遷:原縣治因1959年新安江水庫蓄水淹沒,現(xiàn)位于千島湖底,屬杭州市淳安縣轄區(qū)。<br>該縣為隋唐時期睦州(嚴州)核心治所,見證了浙西行政與水利開發(fā)史。<br><br>33、長山縣<br>長山縣是浙江金華歷史上的重要建置,其沿革如下:<br>東漢置縣:初平三年(192年)析烏傷縣南鄉(xiāng)置,屬會稽郡,治今金華市區(qū),因長山(金華山)得名。<br>郡治地位: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為東陽郡治,南朝陳天嘉三年(562年)改郡名金華,自此為州府治所。<br>隋唐更迭: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改稱吳寧縣,十二年(592年)更名東陽縣,十八年(598年)定名金華縣,唐垂拱四年(688年)一度改金山縣,神龍元年(705年)復名金華縣。<br>后續(xù)演變:五代至明清為婺州(金華府)附郭縣,2000年撤銷,轄地分設金華市婺城區(qū)、金東區(qū),結束1808年建制。<br>該縣為浙江中部行政中心,奠定“八婺”文化基礎。<br><br>34、青溪縣<br>青溪縣是浙江淳安的古稱,其沿革如下:<br>唐代設縣:永貞元年(805年)避唐憲宗李純諱,改還淳縣為青溪縣,屬睦州,治今淳安縣千島湖水域,因新安江(古稱青溪)水色清澈得名。<br>北宋更名:宣和三年(1121年)因方臘起義改稱淳化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定名淳安縣,屬嚴州府。<br>地理變遷:原縣治因1959年新安江水庫蓄水淹沒,現(xiàn)位于千島湖底,屬杭州市淳安縣轄區(qū)。<br>該縣為唐宋時期浙西重要治所,以方臘起義(1120年)聞名。<br><br>35、烏傷縣<br>烏傷縣是浙江金華地區(qū)最早的行政建置之一,其沿革如下:<br>秦代置縣:公元前222年設縣,屬會稽郡,治今義烏市,因“顏烏葬父、群烏銜土”的孝道傳說得名。<br>漢代至隋:東漢初平三年(192年)析南鄉(xiāng)置長山縣(今金華),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年)再分永康縣,奠定“八婺母縣”地位。<br>唐代更名:武德七年(624年)廢稠州,合并烏孝、華川兩縣,改名義烏縣,屬婺州,結束846年“烏傷”建制。該縣為浙中行政與文化源頭,轄境曾含今金華、義烏、東陽等地。<br><br>36、剡城縣<br>剡城縣是唐代浙江嵊州地區(qū)的短暫行政建置,其沿革如下:<br>設縣背景:唐武德四年(621年)平定李子通后,剡縣升格為嵊州,同時析置剡城縣作為州治,屬越州總管府轄,治今嵊州市區(qū)。<br>迅速撤銷:因輔公祏叛亂平定及行政精簡,武德八年(625年)廢嵊州,剡城縣復并入剡縣,存續(xù)僅4年。<br>該建置反映了唐初對浙東勢力的籠絡與調整,其名源于古剡縣,后演變?yōu)獒涌h(今嵊州市)。<br><br>37、昭德縣<br>昭德縣是浙江歷史上短暫存在的縣,其沿革如下:<br>唐代設縣:寶應元年(762年)析分水縣西部置昭德縣,屬睦州,治今桐廬縣西北合村鄉(xiāng),轄境包括今臨安樂平鄉(xiāng)一帶。<br>迅速撤銷:大歷六年(771年)廢縣,重新并入分水縣,僅存續(xù)9年。<br>該縣為唐中期浙江西部區(qū)劃調整的縮影,其名或寓“昭彰德化”之意,今桐廬合村鄉(xiāng)仍保留歷史記憶。<br><br>38、須江縣<br>須江縣是浙江衢州歷史上的重要建置,其沿革如下:<br>唐代設縣:武德四年(621年)析信安縣南境置縣,屬衢州,因須女泉與江郎山得名,治今江山市。<br>短暫廢除:武德六年(623年)并入信安縣,永昌元年(689年)復置。<br>五代更名:后唐長興二年(931年)吳越王錢镠改稱江山縣,結束310年建制。<br>該縣為浙閩贛邊界區(qū)劃調整的典型,今江山市保留其歷史脈絡。<br><br>39、華川縣<br>華川縣是浙江歷史上短暫存在的古縣,其沿革如下:<br>唐代設縣:武德六年(623年)析烏傷縣(今義烏)置華川縣,屬綢州,縣治在今義烏赤岸,轄境包括今東陽縣部分區(qū)域。<br>迅速撤銷:僅存續(xù)一年,武德七年(624年)即并入義烏縣,未再恢復建制。<br>該縣為唐初浙江地區(qū)行政區(qū)劃調整的縮影,其名可能與當?shù)厮担ㄈ缛A溪)相關,今義烏赤岸鎮(zhèn)仍保留歷史記憶。<br><br>40、安固縣<br>安固縣是浙江瑞安的古稱,其沿革如下:<br>三國設縣:吳寶鼎三年(268年)改羅陽縣為安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安固縣,屬臨???,治今瑞安市區(qū),因安固山得名。<br>隋唐調整:隋開皇九年(589年)省橫陽縣入安固縣,十二年(592年)并入永嘉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屬東嘉州。<br>更名終結:唐天復三年(903年)因白烏祥瑞事件改稱瑞安縣,結束623年建制,今為瑞安市。<br><br>41、烏孝縣<br>烏孝縣是浙江義烏歷史上的短暫建置,其沿革如下:<br>新莽時期:公元8年王莽改烏傷縣為烏孝縣,25年東漢復名烏傷,屬會稽郡西部都尉治。<br>唐代重置:武德六年(623年)分烏傷縣置烏孝、華川兩縣,烏孝縣治稠城(今義烏市區(qū)),為稠州治所。<br>合并更名:武德七年(624年)廢稠州,烏孝與華川縣合并改名義烏縣,屬婺州,結束短暫建制。<br>該縣名源于顏烏孝道傳說,是義烏“孝文化”的重要載體。<br><br><br>42、回浦縣<br>回浦縣是浙江臺州歷史上的重要建置,其沿革如下:<br>西漢設縣:始元二年(前85年)以東甌故地置縣,治今椒江區(qū)章安街道,屬會稽郡,因椒江支流回旋入海得名,轄臺州、溫州、麗水及閩東北地。<br>東漢更名:章和元年(87年)改稱章安縣,屬臨???,延續(xù)至唐武德八年(625年)并入臨??h。<br>歷史地位:西漢為會稽郡東部都尉治所,東漢為浙東南政治中心,奠定臺州行政基礎。<br><br>43、章安縣<br>西漢設縣:始元二年(前85年)以鄞縣回浦鄉(xiāng)置回浦縣,治今椒江區(qū)章安街道,屬會稽郡,轄臺州、溫州、麗水及閩北地,為浙東南首縣。<br>東漢更名:建武年間(25—56年)改回浦縣為章安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為臨??ぶ危永m(xù)至唐初。<br>唐代撤銷:武德八年(625年)并入臨??h,結束710年建制,其名源于“章和安寧”或古越語轉音。<br>該縣為漢唐時期浙閩沿海政治、軍事中心,曾為東部都尉治所,孫權遣衛(wèi)溫由此首航臺灣(230年)。<br><br>44、太平縣<br>明代置縣:明成化五年(1469年)析黃巖縣南部太平、繁昌、方巖三鄉(xiāng)置縣,屬臺州府,因境內太平山得名,治今溫嶺太平街道。<br>民國更名:1914年因與山西、安徽等省太平縣重名,改稱溫嶺縣,取自縣西溫嶠嶺。<br>現(xiàn)代調整:1994年撤縣設市,更名為溫嶺市,保留太平街道為市區(qū)核心。<br>該縣為明代抗倭重鎮(zhèn),誕生張元勛等抗倭名將,以“蝦仁王國”和長嶼硐天著稱。<br><br>45、嚴州府<br>嚴州府是明清時期浙江的重要府治,其前身為唐代睦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稱嚴州,治所建德(今建德梅城),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建德路,明洪武八年(1375年)復為嚴州府,清沿明制。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1958年后轄縣陸續(xù)并入周邊縣市,現(xiàn)屬杭州桐廬、淳安、建德等地。<br><br>46、明州<br>明州是浙江寧波的古稱,其沿革如下:<br>唐代設州: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析鄮縣置明州,轄鄮縣、慈溪、奉化、翁山(今舟山)四縣,以四明山得名,治鄮縣(今寧波海曙區(qū))。<br>宋元變革:北宋為明州奉國軍,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升慶元府,元改慶元路,轄六縣。<br>明代更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避國號諱,取“海定波寧”之義改稱寧波府,沿用至今。明州作為唐宋海上絲路樞紐,奠定了寧波“港通天下”的基礎。<br><br>47、麗州<br>麗州為浙江金華永康的古稱,其沿革如下:<br>三國設縣:赤烏八年(245年),析烏傷縣(今義烏)置永康縣,屬會稽郡,因孫權之母祈求“永葆安康”得名。<br>唐代置州:武德四年(621年)升永康縣為麗州,屬婺州都督府,治今永康市區(qū),轄縉云等縣。<br>短暫存續(xù):武德八年(625年)廢州復縣,麗州建制僅存4年,后永康縣歷屬婺州、金華府。<br>“麗州”之名源于當?shù)匦沱惿剿?,今永康市仍保留麗州路、麗州中學等名稱,延續(xù)歷史記憶。<br><br>此外,還有一些縣是因合并或改區(qū)、改市而 “消失”,就不復述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