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生喜歡讀書,不管何種類別,對其中的道理、人情大部分是自解自悟。對于自己喜歡的則反復閱讀摘抄記錄,有的書則泛泛瀏覽粗略而過。古代諸子散文是我深愛之一,尤其那些深寓哲理的文章,反復揣摩但終覺不能深悟。游走在浩如星海的詩文中最是一種精神上的甘露在滋潤你的心靈。</p><p class="ql-block">先秦諸子百家中我涉足不深,平心感觸最喜老莊的散文,也許與我自身本性有關(guān),喜歡揮灑自如喜歡自由奔放喜歡大道至簡。先哲們的文理各有千秋,如群星燦爛伯仲難辨。優(yōu)如儒家孔孟行文,極于至理與社會治理人性修理很可施可行。佛理闡述的人生細節(jié)現(xiàn)狀因果關(guān)聯(lián)又不由使你信奉參悟。一個人頭腦中的雜念太多了加上自身的學識淺薄,很多時候反而難辨東西,索性就由自己的愛好萃取一二粗淺地談談自己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化含量是很重的,之后傳入中國的佛教更有后來居上之勢,這三大體系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中滲透到中國民眾的意識中影響著中國人處事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就儒家而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后又有荀子小派鼎立了中國儒家思想的圣壇。他們主張克己復禮、三綱五常等,總體上是強調(diào)人們的后天修養(yǎng),克制人生的欲望和情感,使之有序使之規(guī)范。要想成為孔孟之道的殉道者必須日日反思謹言慎行中規(guī)中矩??鬃拥慕逃枷胫杏泻芏嗑A,他在管理人性提升人格方面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中國之所以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和孔孟之說是息息相關(guān)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進化人們持有的觀念也在逐漸更新,要一代一代的后人效忠孔孟之道著實難矣!就以女性的貞操而言和前人倡導的夫為妻綱從一而終、糟糠之妻不離不棄就已大相徑庭了。旅游至蘇州虎丘,園內(nèi)景觀就有前人所立的貞女石象,導游戲謔地說現(xiàn)在恐怕難尋貞操之女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家之說是崇尚自然清靜無為。</p><p class="ql-block">宇宙初始混沌狀,后天體運行中發(fā)生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自然現(xiàn)狀。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說得是紛繁世界中的客觀規(guī)律,而這規(guī)律是深之又深奧之又奧的,一般人二般人都是難以參透。他之說不強求壓制人們的所想所做,這點上是尊重人性的。只講過程的順其自然,這點上似有虛無縹緲之處,但它在運轉(zhuǎn)中合乎自然之道。任何東西從生到死都是大道之理使然,正如莊子一則寓言中說到的“朝菌”朝生而夕死。且不說老子的《道德經(jīng)》莊子的《逍遙游》等名篇帶給人的惑解,人們應當從中領(lǐng)略到一種天地之合的大氣磅礴、吞吐有致、舒卷自如的氣度!李白的浪跡天涯縱情豪放的詩歌無不蘊含著自然天成的浩然之氣!氣為運行之力,試問如果沒有大自然春發(fā)夏育秋收冬藏的運行之氣何以形成有聲有色和諧共生的自然大象!道家之說可謂順乎天行地意。</p><p class="ql-block">在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中、在日益挺進的高科技研發(fā)中,人類很難意識到自己對自然的破壞程度。從臭氧層遭到破壞,地球溫度不斷攀升,從人們對自然過度開發(fā)和干預對生態(tài)的破壞,從生物鏈的斷裂物種不斷地減少,都在違背自然的大道。人類失去理性的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有些根本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違背了《道德經(jīng)》中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自然規(guī)律。</p><p class="ql-block">我不敢茍同小家田園的生活是合時宜的,我只喜歡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只喜歡大自然的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自東漢之時就傳入我國,漸至起勢,待唐朝和尚玄藏西征到古印度取回佛經(jīng),把持戒修生的思想傳入中國漸漸被很多人接受,成為其頂禮膜拜的信仰,其很大程度更直觀更現(xiàn)實地闡述了人生生死死的輪回中具體的實況和細節(jié),闡述了人生在世的悲喜哀樂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的根源,確實更有說服力更易為常人所接受。加之統(tǒng)治者的大力推崇,自唐代之后中國信奉佛教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以至成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中信奉人數(shù)最多的宗教。不過從其總體上來說,佛教讓人感受的是一種桎梏感和心理壓力,一種事事處處都須守念的牽制,一種如履薄冰的驚恐。稍不留意,起心動念之間就會造下惡業(yè)而事倍功半,這點和儒家的某些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隨著社會的進化,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信佛都遠離寺廟,居家信佛,這種人又稱為居士,而居士又是和現(xiàn)代社會緊密相連的,什么戒色、戒酒、戒嗔都被扭曲和異化,只有它宣揚的行善之舉是積極穩(wěn)定的。它可以凈化人們之間的仇怨引人向善。話又說回來,世上所有的宗教共同之處都是以化解人們之間的仇怨為基礎的,講求行善之舉,寬諒寬容之心,而唯此人們才愿意信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蕓蕓眾生中能化解人間苦難的唯有善心善愿善行,不管信奉哪種教派只要有此心態(tài)就為好。</p><p class="ql-block">天大,地大,唯有你的心為最大,在遵循大道的同時,要發(fā)善愿發(fā)善心,施善行,一生方得坦然坦蕩。難總會過去,大地是陰陽交替,四季風霜雨雪,暖春暖陽就是人生,生生不息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感謝網(wǎng)絡圖片</p><p class="ql-block">文創(chuàng)太上老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