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爾濱三五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覽館</div><br> 哈爾濱三五非遺博覽館坐落于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延川大街758號,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是黑龍江省唯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覽館,也是全國首家由民營企業(yè)創(chuàng)辦的非遺博覽館。<br>館內(nèi)設(shè)有四大特色展廳:金源文化展廳呈現(xiàn)女真、滿族歷史脈絡(luò)及“傳世老湯”等文化符號;非遺文化展廳涵蓋生肖藝術(shù)、龍江非遺及“人壽年豐”等傳統(tǒng)主題,還設(shè)有非遺傳習(xí)所供體驗;民俗文化展廳通過“記住鄉(xiāng)愁”“哈爾濱百年華章”等板塊喚起時代記憶;三五百遺薈則匯聚11類傳統(tǒng)美術(shù)與技藝作品。<br> 三五百遺薈堪稱核心亮點,5350件展品來自31個省市自治區(qū)16個民族的380位傳承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205位(含44位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省級傳承人131位。木版年畫、唐卡、景泰藍等作品,盡顯工匠智慧與文化底蘊。<br> 博覽館以“讓非遺走進生活、走進家庭”為愿景,誠邀四方來客共賞非遺魅力,見證文化傳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贊三五非遺館金源文化銅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九瓊雕次第排,金源史脈此中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骨起兵驚朔漠,兀術(shù)揮戈震宋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射柳拜天存古俗,遷都市井見賢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館匠心凝歲月,女真精魄逐潮來。</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粒粒香金都五帝園<br><br>粒粒香金都五帝園以多元藝術(shù)追溯金源文化,展現(xiàn)金朝五位阿城帝王風(fēng)華。園內(nèi) 5.5 米高、5500斤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銅塑威嚴(yán)矗立;劉精松上將題寫的 “大金第一都” 龍湖太湖石蒼勁有力;5.5 米高、重3500斤的女真之魂海東青銅雕像昂然嘯天;高水旺唐三彩五帝生肖獸首凝刻歷史;唐吉洲銅浮雕還原金代場景;漢白玉神龍亭內(nèi) 38 位將軍手書 “龍” 字鐵畫銀鉤;搭配 35 方書型石、138 首將軍詩詞壁與郭亞賓銅鏨刻中華龍,園區(qū)以青銅巨制與金石筆墨重現(xiàn)帝王威儀,讓金源文化煥發(fā)史詩之光。</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金源神龍》</h3><div><br>該作品位于三五非遺館大門外兩側(cè),是展館入口處極具辨識度的陳設(shè),由黑龍江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唐吉州于 2014 年打造,以國家一級文物銅坐龍(1965年出土于阿城)為原型,乃金源文化之藝術(shù)瑰寶。直徑1.5米的精湛工藝展現(xiàn)神龍之姿,龍身蜿蜒矯健,氣勢磅礴。彰顯著威嚴(yán)與神秘。其造型承載著那個時代對龍圖騰的尊崇,它不僅是一件浮雕作品,更是金源歷史文化的生動寫照,訴說著古老文明的輝煌,讓大眾領(lǐng)略到金源文化的獨特魅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金源神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該作品靜靜佇立于三五非遺館大門內(nèi)兩側(cè),便于訪客離館時駐足觀看。其由黑龍江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唐吉州于 2014 年打造,以國家一級文物銅坐龍(1965年出土于阿城)為原型,乃金源文化之藝術(shù)瑰寶。直徑 1.5 米的精湛工藝展現(xiàn)神龍之姿,龍身蜿蜒矯健,氣勢磅礴,彰顯著威嚴(yán)與神秘。其造型承載著那個時代對龍圖騰的尊崇,不僅是一件浮雕作品,更是金源歷史文化的生動寫照,訴說著古老文明的輝煌,讓大眾領(lǐng)略到金源文化的獨特魅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坐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作品以 1965 年出土于阿城的國家一級文物銅坐龍為原型,集龍頭、麒麟背、犬身、獅尾四種動物特征于一身,在中國龍文化里獨樹一幟。它神態(tài)閑適優(yōu)雅、從容自若,看似彎腰弓背,實則是 “坐等成龍” 的姿態(tài),透露出女真人高度的民族自信,堪稱金代文物的精華。2025 年 5 月 5 日,阿城交行為慶賀三五味業(yè)集團成立,將其贈與本館,現(xiàn)該作品收藏于女真史話館內(nèi)。</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鑄金源神龍》</h3><div><br></div><div>該作品位于女真史話館內(nèi),以國家一級文物銅坐龍(1965年出土于阿城)為原型,由三五非遺館館長王軍聯(lián)合中國將軍書畫院于2008年5月5日打造。單尊高150厘米,寬120厘米,厚40厘米,重105公斤,以黃銅熔鑄。龍身用陰陽雕刻技法,鐫刻200位將軍(含10位上將、24位中將、144位少將、22位將軍)題寫的“龍”字。造型融合龍頭、犬身、麒麟背、獅尾等元素,神龍踞坐祥云,雙頜微張,目光如炬,盡顯北方民族的豪邁,亦寄托國泰民安的祈愿。</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00位題字將軍名錄</div><br>方祖岐上將 吳銓敘上將 楊國屏上將<br>邵農(nóng)上將 陶伯鈞上將 溫宗仁上將<br>毛鳳鳴中將 王洪福中將 石寶源中將<br>許瑞忱中將 楊永斌中將 郭玉祥中將<br>葛煥標(biāo)中將 熊自仁中將 臧文清中將<br>糜振玉中將 魏金山中將 李中權(quán)少將<br>王曉少將 楊斯德少將 馬樹學(xué)少將<br>方慰三少將 王永正少將 王永生少將<br>王守仁少將 王佐平少將 王海棠少將<br>鄧福全少將 甲向峰少將 白寶滿少將<br>石新貴少將 任興德少將 劉春勝少將<br>經(jīng)向源少將 孫昌軍少將 孫樹林少將<br>紀(jì) 東少將 許傳功少將 何承陽少將<br>何耀東少將 冷韶昭少將 吳永川少將<br>張凱少將 張超少將 張翼少將<br>張樂元少將 張永昌少將 張志祥少將<br>張和輝少將 李云山少將 李云生少將<br>李成年少將 李春延少將 李晉有少將<br>楊旭華少將 楊志福少將 邱市政少將<br>鄒玉德少將 陸恂少將 陸鳳杉少將<br>陳為松少將 陳振炎少將 陳海澄少將<br>陳鴻猷少將 周志炎少將 孟凡工少將<br>尚全孝少將 林亞希少將 范志論少將<br>鄭順舟少將 侯洛生少將 胡世浩少將<br>胡懷乾少將 胡欽佩少將 賀兆言少將<br>趙承業(yè)少將 饒書元少將 唐作厚少將<br>賈啟玉少將 郭晉才少將 陶景順少將<br>崔根峰少將 黃代培少將 蔣勝祥少將<br>韓福才少將 熊元吉少將 蔡冬梅少將<br>譚振亞少將 樊根深少將 于宮堂少將<br>馬杰三少將 王福讓少將 申解民少將<br>江偉文少將 吳光褣少將 李耕生少將<br>楊衛(wèi)群少將 沈甸之少將 袁劍少將<br>管謙少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00位題字將軍名錄</div><br>丁文昌上將 于振武上將 王克上將<br>王城漢上將 向守志上將 劉精松上將<br>杜鐵環(huán)上將 李景上將 李文卿上將<br>李來柱上將 宋清渭上將 楊懷慶上將<br>周克玉上將 周坤仁上將 徐永清上將<br>隋永舉上將 戴學(xué)江上將 王作義中將<br>王良旺中將 王福義中將 左建昌中將<br>史克信中將 蘭保景中將 朱永慶中將<br>劉明璞中將 劉智民中將 劉鶴翅中將<br>楊發(fā)勛中將 楊英昌中將 李俊漣中將<br>何林忠中將 冷寬中將 張書坤中將<br>陳超中將 單大德中將 宗順留中將<br>徐壽增中將 郭錫章中將 高天正中將<br>康成元中將 蒲榮祥中將 景學(xué)勤中將<br>魯玉坤中將 譚乃達中將 耀先中將<br>張桎秀少將 涂通今少將 馬述寬少將<br>馬振邦少將 王東發(fā)少將 王永德少將<br>王志毅少將 王秀川少將 王英烈少將<br>王秉芹少將 王育華少將 王洪波少將<br>王銀彪少將 尹文聲少將 尹成富少將<br>鄧正明少將 史祥彬少將 呂振林少將<br>任之通少將 劉國福少將 劉慎思少將<br>許容奎少將 齊炳彥少將 杜郁少將<br>李王炳少將 肖殿川少將 邱祖余少將<br>張瑞少將 張化春少將 張臣剛少將<br>張壽鋼少將 張良起少將 張武展少將<br>陳有慶少將 陳華全少將 陳家強少將<br>國墨林少將 趙榮璧少將 季志民少將<br>胡仁海少將 胡愛祖少將 荊心全少將<br>賈方少將 夏明智少將 郭洪祥少將<br>高麗元少將 桑希杰少將 黃寧少將<br>黃萬榮少將 黃金元少將 黃耀德少將<br>童登賦少將 甄甲少將 蔡公杰少將<br>霍新發(fā)少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壽山石雕 《金源神龍》</div><br><div>位于女真史話館內(nèi),以國家一級文物銅坐龍(1965年出土于阿城)為原型。2008 年,福建省雕刻名家郭孔堯領(lǐng)銜,聯(lián)合著名工藝美術(shù)雕刻家鄭文賓、李忠海、左東京等人,歷時 4 個多月,精選福建壽山石老嶺石為原料,匠心雕琢而成。龍身長 100 厘米、寬 50 厘米、高 55 厘米,共重 3500 斤,底座上刻有 135 位將軍(含上將22位,中將17位,少將96位)書寫的 “大金第一都” 題字。將軍書法藝術(shù)與雕刻之美在此交相輝映,堪稱藝術(shù)珍品。</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35位題字將軍名錄</div><br>方祖岐上將 楊懷慶上將 向守志上將<br>劉精松上將 隋永舉上將 楊國屏上將<br>萬海峰上將 陳 超中將 景學(xué)勤中將<br>王良旺中將 許瑞忱中將 郭玉祥中將<br>何道泉中將 高天正中將 史克信中將<br>張少松中將 趙太忠中將 周玉書中將<br>冷寬中將 張翼少將 張凱少將<br>韓福才少將 呂壽延少將 史祥彬少將<br>孫昌軍少將 王海棠少將 夏榮耀少將<br>鄧福全少將 方慰三少將 宮化清少將<br>黃 寧少將 敬應(yīng)龍少將 李成年少將<br>陸鳳彬少將 向經(jīng)源少將 張臣剛少將<br>鄭海林少將 鄒德玉少將 李晉有少將<br>劉崇富少將 桑希杰少將 姚振普少將<br>張超少將 章汝達少將 熊元吉少將<br>徐永新少將 白寶滿少將 蔡冬梅少將<br>陳華全少將 陳為松少將 郭晉才少將<br>賈 方少將 冷韶昭少將 李印良少將<br>劉進少將 陸恂少將 馬樹學(xué)少將<br>齊樹林少將 饒書元少將 任之通少將<br>石新貴少將 孫樹林少將 王守仁少將<br>楊書龍少將 張德林少將 張和輝少將<br>張永昌少將 趙承業(yè)少將 邊文懷少將<br>陳克敏少將 杜郁少將 樊根深少將<br>傅俊祥少將 郭正堂少將 韓純英少將<br>李云生少將 孟凡工少將 邱杰少將<br>蘇玉柱少將 王洪波少將 王秀川少將<br>王銀彪少將 王志毅少將 楊祖成少將<br>張化春少將 張 覺少將 張樂元少將<br>張壽剛少將 張志祥少將 胡仁海少將<br>蔣勝祥少將 任興德少將 孫善德少將<br>童登賦少將 王秉芹少將 王永生少將<br>張良起少將 王佐平少將 陳海澄少將<br>胡欽佩少將 黃萬榮少將 紀(jì)東少將<br>姜詩坤少將 李王炳少將 李正全少將<br>劉子賢少將 馬述寬少將 尚全孝少將<br>王東發(fā)少將 尹成富少將 趙榮璧少將<br>何承陽少將 黃耀德少將 祁榮祥少將<br>林亞溪少將 李云山少將 唐作厚少將<br>陳克溫將軍 管 謙將軍 江偉文將軍<br>葉家林將軍 楊大倫將軍 周克林將軍<br>吳光裕將軍 李耕生將軍 吳勝凱將軍<br>阮吉強將軍 沈甸之將軍 于官堂將軍<br>葛文楣將軍 朱學(xué)昌將軍 張之平將軍<br>趙志民將軍 申解民將軍 任先民將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浮雕金源神龍》</div><br>該作品位于女真史話館內(nèi),由黑龍江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唐吉州以國家一級文物銅坐龍(1965年出土于阿城)為原型,于 2014 年打造。規(guī)格宏大,長251厘米、寬219厘米、厚3厘米、重80公斤,呈一大四小龍布局。大龍居中端坐,刻有100位將軍(含上將5位、中將12位、少將72位、將軍11位)書寫的龍字,左足昂揚、右足直踏,盡顯北方民族雄力;四小龍環(huán)伺相望,象征女真后人對金源文化的崇拜與忠誠。群龍靈動若騰云,既承金源文化基因,又賦當(dāng)代藝術(shù)創(chuàng)新,為熔歷史與藝術(shù)于一體的瑰寶。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00位題字將軍名錄</div><br>丁文昌上將 于振武上將 方祖岐上將<br>王克上將 王誠漢上將 劉精松上將<br>向守志上將 吳銓敘上將 宋清渭上將<br>李景上將 李文卿上將 李來柱上將<br>杜鐵環(huán)上將 楊懷慶上將 楊國屏上將<br>周克玉上將 周坤仁上將 徐永清上將<br>陶伯鈞上將 隋永舉上將 溫宗仁上將<br>戴學(xué)江上將 王良旺中將 王福義中將<br>蘭保景中將 史克信中將 劉鶴翹中將<br>朱永清中將 冷寬中將 李俊璉中將<br>楊發(fā)勛中將 楊英昌中將 單大德中將<br>宗順留中將 徐壽增中將 康成元中將<br>景學(xué)勤中將 譚乃達中將 耀先中將<br>馬述寬少將 馬樹學(xué)少將 尹成富少將<br>王東發(fā)少將 王傳武少將 王洪波少將<br>史祥彬少將 任興德少將 劉子賢少將<br>劉正宗少將 劉明仁少將 孫善德少將<br>林亞溪少將 曲長君少將 姚鐵山少將<br>紀(jì)東少將 姜詩坤少將 邢智勇少將<br>胡欽佩少將 何承陽少將 趙承業(yè)少將<br>余明海少將 趙榮璧少將 張永昌少將<br>唐作厚少將 張志祥少將 夏榮耀少將<br>張樹云少將 徐行少將 張振乾少將<br>徐永新少將 李康少將 郭正堂少將<br>李彰少將 郭晉才少將 李云山少將<br>寇鐵少將 李天榮少將 崔根峰少將<br>李王炳少將 崔鴻林少將 李春明少將<br>曹學(xué)德少將 楊蘇海少將 黃萬榮少將<br>楊金嶺少將 黃俊峰少將 楊祖成少將<br>敬應(yīng)龍少將 肖紹文少將 童登賦少將<br>蘇榮秀少將 詹大南少將 邱祖余少將<br>雷鳳石少將 陸恂少將 熊元吉少將<br>陳哲少將 蔡冬梅少將 陳海澄少將<br>魏長安少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鑄金《金源神龍》</h3><div><br></div><div>該品收藏于女真滿族史話館,作品以 1965 年出土于阿城的國家一級文物銅坐龍為原型,龍身高50厘米,覆蓋 99.9% 千足金鍍層,內(nèi)膽以銅鍍銀工藝打造,是金源文化與現(xiàn)代工藝融合的典范之作。并以浮雕技法鐫刻30位將軍(含上將4位、中將6位、少將18 位)書寫的“龍”字,借助將軍題字為載體,將金源龍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與當(dāng)代家國情懷相融,成為女真滿族史話館中傳承文化、彰顯精神的珍貴藝術(shù)藏品。</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5位題字將軍名錄</h3><div><br></div><div>楊國榮上將 隋永舉上將 向守志上將 </div><div>劉精松上將 趙錫君中將 史可信中將</div><div>楊英昌中將 景學(xué)勤中將 盧凳華中將 </div><div>鄭海林少將 王洪波少將 唐作厚少將</div><div>郭正堂少將 傅俊祥少將 馬述寬少將</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5位題字將軍名錄</h3><div><br></div><div>黃萬榮少將 熊元吉少將 李彰少將</div><div>孫昌軍少將 郭洪祥少將 陸恂少將</div>張和輝少將 紀(jì)東少將 趙容壁少將<br>孫之貴少將 高振普少將 胡懷乾少將<br>郭德河少將 尹成富少將 王守志少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壽山石雕《金源神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壽山石雕金源神龍,精選福建壽山老嶺石,以國家一級文物銅坐龍(1965年出土于阿城)為原型,精心雕琢而成。龍體部分長39厘米、寬16厘米、高40厘米,底座長45厘米、寬25厘米,整體總長45厘米、高60厘米。上方神龍昂首而立,神態(tài)閑適優(yōu)雅,似“坐等成龍”,盡顯女真人的民族自信與金代龍文化的別樣風(fēng)采。下方底座,祥云間四條龍或盤或躍,雕刻細膩生動,再現(xiàn)了金代龍紋裝飾的繁復(fù)與華美。承載著女真民族的輝煌歷史記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像《女真之魂-海東青》</div><br>該作品位于金都五帝園內(nèi),于2018年落成。以精良材質(zhì)與精湛工藝鑄就,高達5.55米、重3500公斤。雕像形態(tài)逼真,展翅欲飛,盡顯靈動氣勢。海東青作為女真族最高圖騰,象征其以小博大、永不放棄的勇敢精神,深蘊金源文化內(nèi)涵,與女真族崛起及金代歷史緊密相連,是珍貴的歷史見證,兼具深厚文化意義與高藝術(shù)價值。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div><br><div>該作品位于金都五帝園內(nèi),是 2018 年為紀(jì)念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誕辰 950 周年,由三五味業(yè)集團投資 55.5 萬元打造。雕像以《金源文化 900 年 — 五帝金秋》郵票中的人物像為原型鍛造而成,高 5.55 米,重 3500 公斤,體量雄渾,盡顯歷史厚重感。作品特邀原空軍副司令員景學(xué)勤中將題寫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字樣,更添莊重氣息。此雕像不僅是對歷史人物的緬懷,更是展現(xiàn)北方民族歷史脈絡(luò)的重要藝術(shù)載體。</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像《完顏宗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完顏宗翰(1080年-1137年),女真名粘罕,是金朝的名將,功勛卓著,也是金朝的開國功臣,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一帶,是金代國相完顏撒改之子,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堂侄。該作品坐落于金都五帝園內(nèi),高達1.8米,此雕像既是對歷史人物的具象化呈現(xiàn),也為傳承金源文化、解讀金代歷史提供了直觀載體。</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像《完顏宗弼》</div><br>完顏宗弼(?-1148年11月19日),女真名兀術(shù),是金朝的名將,戰(zhàn)功赫赫,也是金朝的開國功臣,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海溝河畔,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第四子。該作品坐落于金都五帝園內(nèi),高達1.8米,這座雕像不僅將歷史人物鮮活地呈現(xiàn)在眼前,更為人們打開傳承金源文化、深入解讀金代歷史的大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浮雕《開國大典》</h3><div><br>該作品位于金都五帝園內(nèi),創(chuàng)作于2014年6月12日,由三五非遺館館長王軍策劃,金史專家王永年擔(dān)任監(jiān)審,趙國華、于正強聯(lián)合設(shè)計,特邀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鍛銅浮雕代表性傳承人、黑龍江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唐吉州匠心打造。長4.5米,寬1.48米。此作以精湛的鍛銅浮雕技藝,生動再現(xiàn)金朝建立時的莊重氣象與歷史瞬間。作品既承載著對金源文化源頭的追溯,亦是解讀金代早期歷史與政治文化的鮮活藝術(shù)媒介。</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浮雕《海陵遷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該作品位于金都五帝園內(nèi),創(chuàng)作于2014年6月12日,由三五非遺館館長王軍策劃,金史專家王永年擔(dān)任監(jiān)審,趙國華、于正強聯(lián)合設(shè)計,特邀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鍛銅浮雕代表性傳承人、黑龍江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唐吉州匠心打造。長4.5米,寬1.48米。以精湛的鍛銅浮雕技藝,再現(xiàn)了金海陵王將都城從會寧(今阿城)遷至中都(今北京)的歷史場景,作品為解讀金代歷史變遷提供了生動的視覺載體。</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浮雕《拜天射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該作品位于金都五帝園內(nèi),創(chuàng)作于2014年6月12日,由三五非遺館館長王軍策劃,金史專家王永年擔(dān)任監(jiān)審,趙國華、于正強聯(lián)合設(shè)計,特邀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鍛銅浮雕代表性傳承人、黑龍江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唐吉州匠心打造。長7.8米、寬1.48米,以精湛的鍛銅浮雕技藝再現(xiàn)了金代重要的禮儀活動,“拜天射柳”承載著北方民族對自然的敬畏與對豐收、平安的祈愿,浮雕通過細膩的刻畫,將這一歷史場景中的儀式感與民族風(fēng)情生動呈現(xiàn)。</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浮雕《市井生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該作品位于金都五帝園內(nèi),創(chuàng)作于2014年6月12日,由三五非遺館館長王軍策劃,金史專家王永年擔(dān)任監(jiān)審,趙國華、于正強聯(lián)合設(shè)計,特邀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鍛銅浮雕代表性傳承人、黑龍江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唐吉州匠心打造。長7.8米、寬1.48米。以精湛的鍛銅浮雕技藝,生動再現(xiàn)了金代市井的繁華景象。通過對商販叫賣、百姓往來等生活場景的細膩刻畫,直觀展現(xiàn)了金代的社會風(fēng)貌與民俗風(fēng)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銅鐘-金代定更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金代定更鐘原型起源于遼宋對峙時期,999年遼兵,擄樂壽縣覺道寺寺鐘,遷移至感圣寺,1121 年毀于金兵伐遼戰(zhàn)火,1151年海陵王遷都中都后重鑄,后經(jīng)努爾哈赤轉(zhuǎn)至沈陽,皇太極將其懸于盛京鐘樓,1930年入沈陽故宮保存。<br>2025 年 7 月 1 日,這一歷史印記重?zé)ㄐ律?,三五非遺館館長王軍以原型為藍本,在滿族金殿外打造這尊銅鐘。口徑長 1 米、高 1.5 米、重 800 斤,鐘面雙龍、麒麟、仙鶴圖樣栩栩如生,更有向守志上將題寫 “中華非遺堂” 及 “風(fēng)調(diào)雨順 國泰民安”“功德無量 與世無爭”字樣,是金源文化當(dāng)代傳承的經(jīng)典之作。</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像《海東青》</h3><div><br></div><div>該坐落于滿族金殿內(nèi),建造于 2014 年 6 月 1 日,規(guī)格為125*170 厘米,采用鍛銅制作工藝匠心打造。海東青揮舞著翅膀,展現(xiàn)出執(zhí)著而頑強的姿態(tài),正向著廣闊的天空展翅翱翔。作為與女真滿族相伴相生的靈物,海東青的形象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 它生動展現(xiàn)了女真滿族所崇尚的勇敢、智慧、強大與進取精神,更傳遞出這個民族永不停歇、永不放棄的信念與追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像《金太宗-完顏吳乞買》<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該作品坐落于滿族金殿內(nèi),高達2.22米,由林氏脫胎造像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林勝標(biāo)精心打造。完顏吳乞買(1075 年 - 1135 年)為金朝第二位君主。在位期間滅遼破宋,鞏固了金朝在北方的統(tǒng)治,為金朝穩(wěn)定發(fā)展奠定重要基礎(chǔ)。此雕像以精湛技藝再現(xiàn)其歷史形象,既承載著對金代歷史人物的緬懷,也成為展現(xiàn)金源文化傳承、連接古今的重要藝術(shù)載體。</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像《金熙宗-完顏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該作品坐落于滿族金殿內(nèi),高達2.22米,由林氏脫胎造像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林勝標(biāo)精心打造。完顏亶(1119 年 - 1150 年)為金朝第三位君主,在位期間推行漢化改革促進女真族與中原文化深度融合,對金朝制度建設(shè)影響深遠。此雕像以精湛技藝再現(xiàn)其歷史形象,既承載著對金代歷史人物的緬懷,也成為展現(xiàn)金源文化傳承、連接古今的重要藝術(shù)載體。</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像《海陵王-完顏亮》</div><br>該作品坐落于滿族金殿內(nèi),高達2.22米,由林氏脫胎造像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林勝標(biāo)精心打造。完顏亮(1122 年 - 1161 年)為金朝第四位君主,在位期間遷移中都(今北京),對金朝政治格局與文化發(fā)展影響深遠。此雕像以精湛技藝再現(xiàn)其歷史形象,既承載著對金代歷史人物的緬懷,也成為展現(xiàn)金源文化傳承、連接古今的重要藝術(shù)載體。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銅雕像《金世宗-完顏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該作品坐落于滿族金殿內(nèi),高達2.22米,由林氏脫胎造像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林勝標(biāo)精心打造。完顏雍(1123 年 - 1189 年)為金朝第五位君主,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使金朝進入鼎盛時期,為政權(quán)穩(wěn)固與社會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此雕像以精湛技藝再現(xiàn)其歷史形象,既承載著對金代歷史人物的緬懷,也成為展現(xiàn)金源文化傳承、連接古今的重要藝術(shù)載體。 <div> 哈爾濱三五非遺館的十七組銅雕作品,不僅是冰冷的金屬,更是有溫度的歷史載體。在阿城這片土地上,金源文化從未遠去,它藏在銅雕的紋路里,藏在龍首的威儀中,藏在每一位訪客觸摸歷史時的心跳里。這里的銅雕,是女真文明的豐碑,更是一個民族留給后世的珍貴禮物!</div> 哈爾濱粒粒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三五集團(1991年創(chuàng)辦)控股,于2005年在阿城區(qū)創(chuàng)辦,2011年搬遷至雙城新興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是集產(chǎn)品研發(fā)、生產(chǎn)、銷售為一體的股份制企業(yè),現(xiàn)有職工135人。廠房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擁有4條現(xiàn)代化復(fù)合調(diào)味品生產(chǎn)線,企業(yè)興建了國防文化園、將帥紀(jì)念園,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br> 企業(yè)以“傳承文化,回報社會,創(chuàng)造美味,樂品人生”為核心理念,以“綠色,非遺,美味”為產(chǎn)品特征,企業(yè)本著“做精、做優(yōu),做強、做久”的發(fā)展目標(biāo),打造百年“老字號”,讓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粒粒香老湯精”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