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手機拍攝:春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字編輯:春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號:5773253</b></p> <p class="ql-block"><b> 平江路是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一條歷史老街,沿平江河而建,是蘇州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區(qū)域,延續(xù)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被譽為“古城縮影”,2023年榮獲第12屆艾蒂亞獎最佳歷史文化旅游項目獎金獎。</b></p> <p class="ql-block"><b> 平江路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城區(qū)東部,南起干將東路,北至白塔東路與東北街相接,全長1606.8米,寬3.2米,古稱“十泉里”(因路旁有十口古井得名)。其以“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著稱,兩側(cè)分布獅子寺巷、傳芳巷等眾多支巷,完整保留了粉墻黛瓦的江南水鄉(xiāng)風貌。??</b></p> <p class="ql-block"><b> 初秋的蘇州,暑氣漸消,涼意未濃。我躑躅于平江路上,腳下是磨得發(fā)亮的青石板,耳邊是評彈藝人若有若無的琵琶聲。這條不過三里長的老街,竟將千年的光陰折疊在尋常巷陌之間,成為一座活著的城市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平江路的清晨是屬于本地人的。天光微亮,臨河的茶館便支起了竹椅。老茶客們捧著紫砂壺,啜飲著碧螺春,看河水泛著微光流過。對岸的婦人蹲在石階上捶打衣物,木杵聲與流水聲相和。一位穿藍布褂的老者推著獨輪車經(jīng)過,車上堆著新摘的茭白和雞頭米。這些市井畫面,與宋代《平江圖》碑刻上的街景竟有七分神似。歷史在這里不是標本,而是依然跳動的脈搏。</b></p> <p class="ql-block"><b> 轉(zhuǎn)過中張家巷,一座明代戲臺突兀地立在民居之間。褪色的雕花闌干上,仿佛還殘留著《牡丹亭》的余韻。我忽然想起,湯顯祖筆下杜麗娘"游園驚夢"的園林就在不遠處。昆曲的水磨腔穿過時空,在粉墻黛瓦間流轉(zhuǎn)。幾位穿漢服的少女舉著油紙傘拍照,她們鮮亮的衣裳與斑駁的老墻形成奇妙的對話。傳統(tǒng)在此處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可以隨意取用的靈感源泉。</b></p> <p class="ql-block"><b> 我走進一家改造過的老宅書店。天井里的石榴樹結(jié)滿了果實,民國時期的磚雕門樓與現(xiàn)代鋼架玻璃奇妙共存。店主是位戴圓框眼鏡的年輕人,他告訴我,這棟房子曾做過當鋪、居委會和裁縫鋪。"每個時代都在墻上留下了痕跡,"他指著不同時期的磚石接縫,"我們只是最新的一層。"書架上,線裝古籍與先鋒詩集并肩而立,恰如這條街上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共生狀態(tài)。</b></p> <p class="ql-block"><b><i>走累了,走進蘇州評彈館,靜靜地欣賞一段評彈,真是糯是糯的來,嗲是嗲的來,此刻忘記了外面的宣鬧,全身心的沉靜在動聽評彈中訴說的故事中。</i></b></p> <p class="ql-block"><b> 我坐在河畔的石欄上。游船劃過水面,燈籠的倒影碎成點點金星。對岸的咖啡館亮起暖黃的燈光,爵士樂聲飄過河面,與某戶人家電視里的評彈聲奇妙地交織。此刻的平江路像條時空隧道,宋代的水系、明清的宅院、民國的洋樓和當代的藝術(shù)空間同時存在于一個剖面。</b></p> <p class="ql-block"><b><i>站在這座墻面邊,我仿佛走進了古代的庭院中,那排歷整齊形狀各異小瓦中有一塊歷史悠久古代瓦磚,它花紋清楚,十分美觀,我真的十分喜歡的。</i></b></p> <p class="ql-block"><b> 平江路的智慧,在于懂得歷史不是用來供奉的,而是用來生活的。它像一冊不斷續(xù)寫的城市日記,每個時代都留下真誠的筆跡,既不刻意懷舊,也不盲目求新。這種從容的延續(xù)性,或許才是對傳統(tǒng)最好的致敬。</b></p> <p class="ql-block"><b><i>小坐一會,是不是景美,人美!</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