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大路尋根問祖行。(林京山攝文)

<p class="ql-block">天上出現(xiàn)“大腳掌”。2025年8月8日,王建宏帶領王樹勛后裔一行近二十人到大路尋根問祖。用腳印丈量,實地探訪等方式,對家族歷史追溯,完成尋根心愿。 ?</p> <p class="ql-block">大路鎮(zhèn),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江東郊,襟山帶水,風光秀麗,境北大江橫陳,圌山如磐,有著豐厚的自然、歷史和人文景觀資源,是水陸通衢,商賈之地,魚米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晚清舉人王樹勛述略》一文,載于鎮(zhèn)江日報2023年12月15日。</p><p class="ql-block">王樹勛,字???,號厚庵,鎮(zhèn)江東鄉(xiāng)大路鎮(zhèn)五峰寨人。諸生。光緒十四年(1888)考中舉人。宣統(tǒng)元年(1909)被薦舉孝廉方正。博學能文,德才兼?zhèn)洹R簧咱訋煘闃I(yè),廉潔自律,足不涉官署。育人注重品行,門徒多正直之士。熱心公益事業(yè),在維持地方風習,救助孤寡貧弱方面出力尤多,在地方上廣泛受人尊敬,被當?shù)孛癖娬J同為鄉(xiāng)里社會德行高尚,且于地方公共事務有所貢獻的學者。晚年潛心于《易學》研究,撰有《勤補齋讀易集》今失傳。圖為五峰王氏老祠堂。</p> <p class="ql-block">王樹勲字厚庵諸生光緒戊子舉人宣統(tǒng)已酉舉孝廉方正敦孝友向氣節(jié)嗜程朱學至老彌獨尤服膺陸清獻公專心經(jīng)史不事貼括晚年擔于易著勤補齊讀異集未竟而卒生平廉潔自持足不涉公署有族人罹於法謀營救多方賂之不為動教弟子務以品行為先故游其門者多正士邑人趙繼仁饌傳略趙菱字筱村諸生少折節(jié)讀書從趙君舉陳秋河遊好古文學有根抵不屑時趨敦行立品雖處困難之境?!兜ね娇h志摭余》中關于王樹勛的記載</p> <p class="ql-block">王樹勛是我們的先人。這篇文章讓我們開始了解他,了解生他養(yǎng)他、他為之奉獻一生的鎮(zhèn)江東鄉(xiāng)!</p><p class="ql-block">東鄉(xiāng),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東部的一個傳統(tǒng)地域稱謂,主要涵蓋鎮(zhèn)江新區(qū)的大港、大路、姚橋、丁崗等鎮(zhèn)及丹徒區(qū)部分區(qū)域。2025年8月7日,在王樹勛的五世孫王建宏的精心安排下,王樹勛后裔一行10多人來到了大路鎮(zhèn)。</p><p class="ql-block">大路鎮(zhèn),清初時期,為丹徒縣八大集鎮(zhèn)之一;1983年,大路人民公社改為大路鄉(xiāng);1989年,撤鄉(xiāng)設大路鎮(zhèn)?,F(xiàn)隸屬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京口區(qū),由鎮(zhèn)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代管,地處鎮(zhèn)江新區(qū)東部,東至長江夾江與揚中市新壩鎮(zhèn)交界,南與姚橋鎮(zhèn)接壤,西與大港街道毗鄰,北瀕長江與丹徒區(qū)高橋鎮(zhèn)相望,行政區(qū)域面積43.07平方千米,境內有長江岸線11.373公里,境內最高峰為圌山,海拔258.2米。</p> <p class="ql-block">尋根、查譜,是件充滿親情和使命感的事,首先來到田橋趙氏貞節(jié)牌坊。位于大路村田橋組,亭子四四方方、青磚黛瓦、飛檐翹角,為古建筑牌坊影壁。這里還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重修田家橋記。傳說很久以前田姓三兄弟逃荒落戶到大路一帶,老二及子女外出行船,遭遇海難,獨留媳婦趙撫養(yǎng)遺孤。后子長大成才進京做官,皇上得知其母賢良守貞,遂下圣旨,令地方為其造此牌坊以“旌表田明揚妻趙氏節(jié)孝之坊”。</p> <p class="ql-block">王繼芳90年前作《重修田家橋記》5 00多字,不僅讓后人了解到古沙腰河當年的地形地貌和秀麗風光,并對修橋起因、集資、實施過程都有敘述;對施工現(xiàn)場描述,讓人身臨其境;對人物的心理及動作的描述,讓豪爽的王原甫和細致的田昌宇兩前輩猶在眼前。全文簡練生動,敘事狀物均有神!為此,王繼芳是何方先賢,成為心中一直想解的迷。今日方知王繼芳無愧于出自家學深厚的書香門第。王繼芳是王樹勛之子,稟生,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他所在的那個村莊:王家弄子。</p> <p class="ql-block">這座獨特景觀的亭中牌坊,表彰趙氏守貞撫孤。文革前牌坊頂部有“圣旨”石刻,文革期間損壞。這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藝術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這座趙氏貞節(jié)牌坊,建于公元1724年。牌坊三門四柱三樓,莊嚴肅穆。牌坊字跡清晰可見,右側有“乾隆六年八月十二(三)日題”、“禮部題覆奉旨依議”等小字,正中刻“旌表田明楊妻趙氏節(jié)孝之坊”大字,左側是“男士琦重役乾隆歲次丁卯仲春月建”小字。坊門、橫額、立柱上刻有“彤管揚輝”、“松柏盟心”、“冰壺比潔”,各色彩繪,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離開貞節(jié)坊,不遠處有一座蕭宅,牌坊與宅子相對位置,構成了圌山腳下的一道獨特風景。</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蕭宅,為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的直系后裔,始建于清代,延續(xù)齊梁文化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大路田橋小學舊址,該宅院建于晚清時期,由當?shù)匚渑e人田慶榮創(chuàng)建。</p> <p class="ql-block">該舊址現(xiàn)被用作紅色教育基地,承載革命歷史教育功能。</p> <p class="ql-block">該舊址改造為“田橋紅色小學教育基地”,用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清明祭掃、紅色故事宣講等?。</p> <p class="ql-block">田橋小學舊址,曾作為中共地下黨秘密活動站使用?。該校舊址與王思敏烈士墓、紅色小學教育基地共同構成當?shù)貝蹏髁x教育場所?,現(xiàn)作為紅色教育基地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序言</span>。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p><p class="ql-block">田家橋位于崮山東南腳下,沙腰河故道旁,有著近六百年歷史。歷史的因素,田家橋村家譜中斷多年,今將所能搜集到的相關信息以"世系圖"形式展示,因為他們才給我們帶來今天的繁榮。</p><p class="ql-block">田家橋田氏為潤東柳湖田氏,始遷祖田承事,行十五,字奉先,號順天(1108-1187),"宋諫議大夫錫公六世孫,建炎間(1127)扈蹕南渡卜居潤東柳湖"。柳湖位于橫山西南隅,"昔人謂湖之中萬柳垂蔭,千荷呈艷,傳柳湖漁唱為圃陽中八景之一",由此也被稱"柳湖田氏"</p><p class="ql-block">始遷祖十五承事公,"自一人之身,散而為百千萬人"分為多支,常習稱"八大分"。田家橋田氏分別為"隆效分"和"孝義分",十一世佑四公為隆效分祖,佑五公為孝義分祖。</p><p class="ql-block">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間(1465-1505)孝義分十七世賢八公田潮與隆效分泰三公田景和先后"由由柳湖遷居圃山之北麓",隨著田氏繁衍茂盛人口增多這里被稱作"田家橋"村。</p><p class="ql-block">譜記中對賢八公田潮生卒無記載,但可知其長子田俸,生于明成化十六年(1460年),由此推賢八公于成化年間(1465-1488)遷居于村西;田潮有兩子:長子田俸,次子田佾。田俸,生一子,杰四公田峰。田佾,有七子,杰五公田璞、杰六公田琯、杰七公田的子孫后代世居田家橋,成為柳湖田氏一大分支,即孝義分支,村里建有祠堂。</p><p class="ql-block">泰三公田景和生于成化丙申(1476年),為此推泰三公可能于明弘治年間(1488-1505)遷居于東村。田景和有兩子:長子田稷,號柳溪,享年92歲;次子田穆。長子田稷有三子:長子田守,號松巖;次子田宇,號竹軒;三子田宙,號梅亭;次子田穆有一子:田審,號前溪。泰三公后,未在田家橋另立廣場依然以柳湖田氏隆效分祠堂為宗祠。族之有譜,以辨昭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家橋自然村(簡介)</span>,位于圓山東南腳下,沙腰河故道旁,方圓約0.5平公里。西邊越過山河直抵圓山北面與洪家橋村相接,東南兩面是沙腰河,向南越河不足一公里就是大路鎮(zhèn)老街,是個有著近600年歷史的老村子。</p><p class="ql-block">明朝景泰至弘治年間(1450-1505)顧氏的坤六公顧璉,田氏的賢八公田潮、泰三公田景和先后來此曾被稱作使字圩的依山傍水之地"筑室而居"。田家橋人經(jīng)過幾百年辛勤勞作,創(chuàng)下好一片家業(yè)。明清時期曾在這里建起許多深宅大院,如義笏堂、敦厚堂、樂善堂、樹德堂、余慶堂、貽谷堂……。太平天國年間,給村里帶來重大損失,許多宅院遭受損毀。先人們則安息在山彎(現(xiàn)在溫泉處)那一片山坡上下。村里以"田"姓為主,沙腰河上的橋被稱田家橋,村名也以此為田家橋村,(1951年土改時登記田姓122戶,顧姓8戶,趙姓4戶,王姓3戶,還有蔣、吳、冷、殷、賈、解、何、韋、孫、張、肖、仲等各1戶;另有透天洞、仙人洞、極樂寺、地藏寺)。</p><p class="ql-block">村里的房舍沿著沙腰河故道之西漸次展開,房后面有條"文雅河"自北向南是村里的內河。早年從文雅河向西曾是一片高田,匾山腳下則是草灘,也是村里人砍柴的地方。水田大多在河之東,土改時河東水田劃歸它村,胭山河開挖后,前輩們陸續(xù)將村后高田和山腳跟的草灘改成稻麥輪作的水田。</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田家橋與周家村、蔣家灣同為大路鄉(xiāng)第9保:1949年為大路鄉(xiāng)第九村;1957-1958成立高級農業(yè)合作社,田家橋與王家村、陶家村、蔣家灣、蕭家村共為大路鎮(zhèn)第一高級社;1969年田家橋村與王家村、陶家村、蔣家灣、蕭家村同為一個田家橋人信守儒家學說"耕讀傳家",早年在西村祠堂里有"西塾"貽穀堂里的書房為"東塾"。使全村孩子有讀書啟蒙的地方。清朝乾隆六年(1747年)在村東為柳湖田二十四世孫田明揚之妻建"趙氏牌坊";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村東沙腰河田家橋村東將曾經(jīng)的木橋重修建起一座石橋,并立有《重修田家橋記》之碑。各1946年,在貽穀堂里的"東塾"改建起"鎮(zhèn)江田家橋村與王家村、陶家村、濱鎮(zhèn)田橋小學",并于蔣家灣、蕭家村同為一個1975年在貽榖堂里創(chuàng)辦</p><p class="ql-block">2013年田家橋村進入拆除階段。目前為止,僅被"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不可移動文物"的"貽榖堂"老宅主體建筑和"趙氏牌坊"及零星房屋尚存。明朝景泰至弘治年間(1450-1505)顧氏的坤六公顧璉,田氏的賢八公田潮、泰三公田景和先后來此曾被稱作使字圩的依山傍水之地"筑室而居"。田家橋人經(jīng)過幾百年辛勤勞作,創(chuàng)下好一片家業(yè)。明清時期曾在這里建起許多深宅大院,如義笏堂、敦厚堂、樂善堂、樹德堂、余慶堂、貽谷堂……。太平天國年間,給村里帶來重大損失,許多宅院遭受損毀。先人們則安息在山彎(現(xiàn)在溫泉處)那一片山坡上下。</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田家橋與周家村、蔣家灣同為大路鄉(xiāng)第9保;1949年為大路鄉(xiāng)第九村;1957-1958成立高級農業(yè)合作社,田家橋與王家村、陶家村、蔣家灣、蕭家村共為大路鎮(zhèn)第一高級社;1969年田家橋村與王家村、陶家村、蔣家灣、蕭家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為一個大隊。</span>現(xiàn)在田家橋曾經(jīng)的舊房舍基本沒有了,田家橋村民大多移居到瑞濱、瑞峰及其他新農村安置小區(q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橋小學初創(chuàng)前后的二三事</span>(第一、二兩節(jié))田橋小學第一任校長 田 沃(1928、12—2008、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創(chuàng) 校。</span>田橋小學位于丹徒縣圌峰東麓大路之田家橋,田家橋是一座有百多戶人家的自然村落??箲?zhàn)前村西田氏孝義分祠堂內,村東貽谷堂的自怡齋內各私塾一所,淪陷后,東塾停辦,西塾只授蒙童,兒童開蒙一兩年后即需走讀外村。</p><p class="ql-block">1946年春,在田德林出面籌集經(jīng)費的基礎上,聘田沃任教創(chuàng)校。在</p><p class="ql-block">我黨秘密工作者田德清主持規(guī)劃下,于1947 年春又增添王逢藻為教員。于是白手起家在村東自怡齋原址辦起田橋的第一所小學。田德清從1943年起就化名田豐在敵偽軍中一直從事我黨的秘密工作。田沃受聘前曾在鎮(zhèn)江白蓮巷4號與田德清有過一次交談。早在日寇投降前三個月,新四軍就從日寇手中解放了揚中縣全境城鄉(xiāng)。田沃于此時去揚中縣應考,經(jīng)揚中縣民主政府張榜錄取,分配在公立學校任教。半年后,因國民黨侵占當?shù)兀镂植荒芰⒆愣D移。擬去鎮(zhèn)江失學失業(yè)輔導站去登記報名。田德清給予指點說:“那是特務機關外圍辦的”。田沃因而未去報名,轉而受聘于田橋創(chuàng)校。由于有此默契,所以田德清于1946年春就在田橋小學內舉辦起地下讀書會,吸收田沃參加讀書活動。讀物有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群眾》雜志,有《文萃》、《周報》、《民主》,有蘇共以蘇商名義向國際間發(fā)行的《時代》等報刊書籍,以秘密傳播革命思想和我黨的主張。這就成為田小創(chuàng)校的思想基礎。由田德清辦理證件,向國民黨縣政府呈報為縣屬田橋小學,替田沃化名為田森,擔任田橋小學校長。學校一開創(chuàng)就得到各方面的積極支持:如貽谷堂各戶把堆灰積肥的一片場地,無償?shù)刂`讓給田小作活動場所。經(jīng)過全校師生義務勞動,填平地面,豎上旗桿,把它辟為操場。又如田德清之友,小教界知名人士蔣士珍贈給課桌8張,長櫈12張,由田沃專程去諫壁小學受贈運回。再如,學校經(jīng)費開始是全靠學生家長負擔,后來校董田德林、席以釗、肖中等又分頭向上海和本地募捐籌款,得到各方“踴躍輸將”,連當時我黨縣長趙文豹也贊助了兩石米的損款。學生人數(shù)激增。初創(chuàng)時只有22名,而且是蒙童占絕大多數(shù)。很快擴展到百名以上,有一至六各年級的學生。原先所借自怡齋三開間教室不敷容納。1947年秋于是又向貽谷堂借了敞廳作教室。與此同時又向學生家長商借了三間柴屋作教室。班級由一個復式大教學班,擴展為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三個復式教學班。教師隊伍由初創(chuàng)一人擴展為四名教員。<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活 動。</span>在地下黨讀書會的思想影響下,田小常常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或組織一些政治活動。如:① 1946年雙十節(jié)全鄉(xiāng)小學在大路節(jié)孝祠內路小禮堂集會,舉行學生演講比賽,題目自選。田小參加比賽的學生叫田新順,當時田德清在小港工作,由田沃請他來看了講稿和預講。他對學生的怯場現(xiàn)象指點說:“登上講臺以后,不要看聽眾的眼睛,去看聽眾的額頭?!鼻?guī)椭鷮а萘藥讉€演講動作。這講稿題為《搶和打》,內容是針對當時內戰(zhàn)形勢而說的,是田沃所擬稿。② 1947年春節(jié)以前近校村莊紛紛按習慣請學校代寫春聯(lián)。于是利用代寫春聯(lián)的機會,由田沃編寫有含義的新春聯(lián),宣傳時事,含蓄地反對內戰(zhàn),反對饑餓,呼吁民主,傳播進步思想。③ 1947年雙十節(jié)用《喚起民眾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民族》這題,以田小名義編印了辛亥革命史略的傳單,王篷藻用仿宋字體刻印,組織學生敲鑼打鼓結隊游行,沿途散發(fā),并張貼“繼承中山先生遺志和平民主奮斗救中國”的標語。④ 每學期舉行的懇親會中,有一次規(guī)模較大,并有不少來賓參加。來賓中有友校校長陸九皋,本校校董肖中都在會上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余興節(jié)目中演了一個“不許講話”的鬧劇,以啞劇形式表演的。表演者用橡膠布條在嘴上貼了一個十字叉,暗諷刺當時蔣管區(qū)不民主的政治。⑤ 在社會活動中也出了一次紕漏。1947年國民黨大路駐軍交警,借口查戶口而清剿,抓走在自己敞廳里的田為國。當時敞廳的半邊是未隔間的臨時教室,田為國有三個子女都是田小三、四年級的學生。田沃見狀當場策動抗議無故抓人,不料學生田梅芳把田沃所寫“抗議抓人”但未具名的紙條失落在來抓人的交警手中。交警開始用押交辦法,扣留田為國叫他交人,繼則派出人員偵緝。田沃家中得訊,托兩面結交的龔云祥出面,在雙鳳園給交警中隊長吃了一頓,才算了事。</p> <p class="ql-block">《田橋小學初創(chuàng)前后的二三事》(第三、四兩節(ji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教學。</span>在地下讀書會的思想影響下,教學內容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如利用周末會介紹時事,介紹各地反饑餓反內戰(zhàn)的學生運動,介紹上海攤販風潮,介紹沈崇事件等等。又如,音樂課上王蓬藻教唱了不少進步歌曲,能記起的名字有《山那邊呀好地方》、《山那邊的天是明朗的天》、《賣報歌》《大路歌》、《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開路先鋒》、《畢業(yè)歌》、《你這個壞東西》等。據(jù)田小初創(chuàng)時的學生趙雪芳(黨員)回憶"當年曾有田小學生因走上街途中唱革命歌曲,被反動派的兵罰站在雙寶塘”。(田小初創(chuàng)時的學生田為盛在76年與田沃閑談的內容中亦有此事)。開的課本采用生活書店(三聯(lián))出版的(當時雖有審定教材,但各地并不統(tǒng)一)。</p><p class="ql-block">(二)初創(chuàng)時的教學質量,直到現(xiàn)在還為校董們、學生家長們的美談。如校董田德林說創(chuàng)校時期只有寥寥幾名學生,但出了不少人才,此后不要說出大學生,連高中生都難能。大家舉了創(chuàng)校時期學生的姓名。<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仁福,</span>田小畢業(yè),成長為復旦大學畢業(yè)生,吉林大學研究生,北師大任教,現(xiàn)在美國研究現(xiàn)代物理。<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趙大學</span>,田小畢業(yè),成長為北航畢業(yè)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院校研究導彈,正團級黨員。<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金榮</span>,田小畢業(yè),成長為交大畢業(yè)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正職在團級黨員。<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先均</span>,田小畢業(yè),成長為紡織廠專校畢業(yè),在常州大成紡織廠術行政干部,黨員。<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張培貴</span>,田小畢業(yè),成長為上??萍即髮W工人班畢業(yè)生,在上海無線電十二廠支部書記。<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喬菊芳</span>,田小畢業(y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政工干部,黨員。<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陶樹隆</span>,田小畢業(yè),上海提籃橋公安機關干部,黨員。<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鴻正</span>,田小畢業(yè),淮安縣某局局長,黨員。<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蕙芳</span>,田小畢業(yè),揚州某中學教師。<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新順</span>,田小畢業(yè),淮安某中學教師。(三)田小的教學工作也遭到過攻擊。1947年秋,田小來了一名五年級新生田渭濱,在作業(yè)上把"態(tài)度"一﹣句解釋錯,教者在作業(yè)本上的批改說:"此解釋不通,本課 "態(tài)度'乃是指的:說話舉止時的神情。過了一天,校董也來找田沃說大路中心小學高級班教師徐靜秋要找你們賠償他的名譽。"原來,該生是由海門先轉入大路小學,上了一兩節(jié)課又再轉來田小。"態(tài)度"一詞的解釋是徐靜秋自己食古不化,張冠李戴,用填鴨子式方法教給學生的板書。徐慣于無事生非,于是借田小的批評的“不通”二字,向田小挑釁。徐把《辭?!凡榻o田小校董看,說他的解釋是抄自《辭?!???上孜恍6枷抻谧约旱奈幕欢谩霸~不離句”的道理,同時田德清又遠在鎮(zhèn)江城里工作,以致徐能蠱惑得逞。因此,田沃不得不向徐聲明:“田小從來不主張?zhí)铠喿邮剑~解作業(yè)一貫由學生自己編寫。田小老師改的是自己學生的作業(yè),從來不存在與友校同行刁難之意。但田小老師也從來不敢照抄辭海,去離文釋義,而誤人子弟。"徐更加百般攻擊,幸而不久,徐靜秋特務罪惡暴露,被我地下黨鋤奸所秘密處決,此事才了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教師。</span>田小的任教人員除田沃、王蓬藻外,還先后聘用過連梁紅玉(女,泰州人)、黃國華(淮安人)、阮 XX (阜寧人)、周奇嵐(鎮(zhèn)江人)等,但他們任教時間都不長。1948年10月,周奇嵐因病回鎮(zhèn)江,周又向田沃轉介紹謝楓、鄔建平兩人同來"田小",謝楓是昆明人,初來鎮(zhèn)江,屬南京地下市委所屬鎮(zhèn)江地下工委,為工委委員,當時化名郭啟賢;鄔建平為鎮(zhèn)江地下工委所屬黨員,當時化名吳文海,鎮(zhèn)江人。后來考慮到王篷藻是鎮(zhèn)江人,怕萬一敘上家鄉(xiāng)熟人會引起懷疑,于是又改化名為鄔文海,以便于掩飾。謝鄔兩人都是來鄉(xiāng)隱蔽的。但田橋小學經(jīng)費短拙,難以負擔陡增兩人的開支。這時田德清也去解放區(qū)。田小與陳慶榮,陸九皋保持聯(lián)系。正巧這時地下支書陳慶榮秘密帶來了一張鉛印的《王耀武告國民黨官兵書》傳單訪田沃。陳說:"這是我們自己(地下)印刷廠印的,印得多漂亮。"轉說到叫田沃待機"去那邊"(指解放區(qū))。田沃因此受陳慶榮的安排去普照小學任教。至于田橋小學的校長職務仍是由田沃掛名。田沃就這樣把謝鄔兩人安插在田小任教。謝楓長于美術字,這時是由謝楓將田小定期墻報改題名叫《田苗》。一天,田沃與謝聊天,讀點什么書?田沃說,自己辦公桌抽屜空檔里藏有一本重慶版《辯證唯物主義》小冊子。(書是地下讀書會的)謝謙虛地說"沒有你學得深刻,很希望有條件來討論討論加深理解。"田沃把這情告訴了陳慶榮。不久前橋小學去小港小學聯(lián)合舉行周末師生同樂會,陳慶榮及港小校長陸九皋在座。謝在會上唱了解放區(qū)的歌曲《母雞下雞蛋》試探知音,終于溝通了聯(lián)系。因此,鎮(zhèn)江地下工委分工給"謝楓負責同丹北農村黨的聯(lián)系"。從此鎮(zhèn)江地下工委"同丹北地區(qū)農村黨組織有了正常的配合"。"鎮(zhèn)江地下工委搞到了敵人軍事機密……軍事地圖……軍事密碼","有些重要軍事機密材料(就是由田小聯(lián)系上的這條渠道)及時通過中共丹北工委送往蘇北解放區(qū)"的(此小節(jié)中引文摘自《鎮(zhèn)革命史料(5)141-142).到了1948年底陳慶榮安排田沃去蘇北解放區(qū)出發(fā)前,為掩耳目,田沃住宿在田小過癮。借穿了陳慶榮的呢大衣,托詞說是去鎮(zhèn)江,而悄悄地從田小出發(fā),暗渡長江封鎖線北上了。謝鄔兩人在田小一直任教到解放。王蓬藻于解放初調離田?。ㄓ疑蠄D:曾經(jīng)的"田橋小學"部分操場,半截磚柱是田橋小學券門柱:右下圖:?;眨瑱M排"鎮(zhèn)江圈濱鎮(zhèn)田橋",豎排"田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從田橋小學走出去的學子們</span>1946年創(chuàng)辦的田橋小學,最初的老師均來自城里的進步青年知識分子,政治上堅持進步思想,"為國家育苗,為大眾服務,為人民造福"是學校辦學思想基礎;教學內容豐富,開設課程多;現(xiàn)介紹幾位所知的早年從這所小學走出去的學子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趙大學</span>:田橋小學首屆畢業(yè)生,1937年出生,山村人。隨外祖母生活在蕭家村。小學畢業(yè)后隨祖父在興化中學讀書,初中畢業(yè)考入鎮(zhèn)江中學,1956年進入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次年在北京航空學院求學,1962年分配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任教。不久,學院集體轉業(yè)為華東工程學院,繼續(xù)任教,擔任外彈道教研室講師。1983年特召入伍,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炮兵學院任教。1990年﹣1992年先后被授予學院射擊教研室副教授(副師級待遇)、專業(yè)技術大校軍銜和技術6級副教授(摘自《大路鎮(zhèn)志》。妻子<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田綺文</span>,本村四組(貽榖堂)人,田橋小學第二屆畢業(yè)生,進入儒里中學讀書,初中畢業(yè)考入鎮(zhèn)江衛(wèi)生學校;畢業(yè)分配淮陰縣醫(yī)院護士、護士長,后調至南京某醫(yī)院,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金榮</span>(德全):田橋小學首屆畢業(yè)生,本村三組(樂善堂)人。曾在田橋村西上了三年的私塾,后來到田橋小學上三年級。小學畢業(yè)考上儒里中學,初中畢業(yè)考入蘇州中學讀高中。他與趙大學同期進入"留蘇預備部",次年改入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專業(yè),因該校此專業(yè)完整地遷往"西安交大",為此在西交大讀書五年書。大學畢業(yè),到四川部隊10多年,后來到北京總參謀部三部參謀10年,后因愛人從部隊轉業(yè)到無錫,為此調至無錫56研究所,直至退休。他有一兒一女,女兒北京外語學院日語專業(yè)畢業(yè),現(xiàn)在美國;兒子的專業(yè)也是日語,上海交大碩士畢業(yè),現(xiàn)在是廣州某公司總經(jīng)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張培貴:</span>田橋小學首屆畢業(yè)生,蕭家村人(現(xiàn)己去世),田橋小學畢業(yè)后,因家庭困難,到上海學生意,若干年后成為一家企業(yè)職工學校校長。此后進入上??萍即髮W深造學習,長子就是上海科技大學學習期間,故取名“科生”。妻子趙雪芳同村人,在田橋小學讀書,曾任田橋大隊婦女主任,是趙大學的姐姐(現(xiàn)已去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仁(人)和小福子</span>:田橋小學首屆畢業(yè)生,本村四組(貽榖堂)人,畢業(yè)后,隨父親到安慶讀書,吉林大學研究生,在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研究所教授,改革開放后去美國講學,現(xiàn)定居美國。仍不忘故鄉(xiāng),早兩年曾要求地方部門,給他出具證明他是大路田家橋貽榖堂的人證件。聽說多年前,曾帶著全家人回到田家村尋根問祖。他生有兩子,仍按家譜中的"瑞"字輩命名:瑞驪、瑞琪;忌",一女名"婧妍"。<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萃芳(女)</span>:田橋小學畢業(yè),本村三組(樹德堂)人,小學畢業(yè)后進入儒里中學讀初中。當她初中畢業(yè)時,儒里中學召收首屆高中生,再次順利地被本校高中錄取。然而在去儒里中學報到回家途中,"鎮(zhèn)江醫(yī)專"的錄取通知書也送達家里。為此,倒讓她糾結一番。最終在本村已在外工作的學哥、學姐們的分析下,選擇去鎮(zhèn)江讀醫(yī),那樣可以早點工作,減輕家庭負擔。為此她改上了五年制的"醫(yī)專",由此她成為奶奶眼里的"月亮",也成為一名婦產科醫(yī)生,最后在大路醫(yī)院退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為本:</span>本村三組(樹德堂)人,曾在"西塾"讀了兩年,1946年轉入田橋小學,1954年停學到公路交通局做小工。1958年到鎮(zhèn)江城里參加大煉鋼鐵時被評為市先進生產者,1961年回村參加農業(yè)勞動,1964年參加鎮(zhèn)江地區(qū)的"社教工作團",1979<span style="color:rgb(1, 1, 1);">年創(chuàng)建"大</span>路磚瓦廠",擔任廠長,1982年大路鎮(zhèn)工業(yè)公司副經(jīng)理,兼大路鎮(zhèn)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公司經(jīng)理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效群(女)</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本村三組(余慶堂)人,田橋小學讀書三年后,到大路小學維續(xù)學業(yè),小學畢業(yè)考入儒里中學,1962年高中畢業(yè),因病未能參加高考是她一輩子的痛,隨后當教師。其間有幾次職業(yè)轉變機會,源于對教師職業(yè)的喜愛,始終堅守小學教師這個崗位,直至在鎮(zhèn)江某小學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仁生(鍋子):</span>本村三組(樂善堂)人,田橋小學讀書五年,于大路鎮(zhèn)小學畢業(yè),1957年考上丹徒縣諫壁中學讀書6年,1963年后考入南京大學外語系,1968年畢業(yè)到安徽霍邱農場勞動鍛煉,1972年分配到上海外輪公司,1986年秋調回鎮(zhèn)江,成為鎮(zhèn)江外輪代理的創(chuàng)始人。11984轉業(yè)回鎮(zhèn)江工作,直至2005年從丹徒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副局長職位上退休。"奮斗、盡責,知足"他對自己70年的人生歷程的總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壽哎</span>:本村五組人。在田橋小學讀到四年級,于1960年在大路鎮(zhèn)小學畢業(yè),家境困苦,沒有繼續(xù)學業(yè),在家?guī)妥黾覄找荒旰髤⒓由a隊勞動。1964年參軍入伍,1984轉業(yè)回鎮(zhèn)江工作,直至2005年從丹徒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副局長職位上退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荷生:</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村五組人,在田橋小學讀書,小學畢業(yè)后考入大港中學,1964年高中畢業(yè)考入南京工學院(南京東南大學前身),村里人說他是靠自己撈魚摸蝦才能</span>考上大學的人。大學畢業(yè)分配至馬鞍山市晶體管廠直至退休,高級工程師。(題頭照片:田家橋西村頭沙腰河上的"一號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怡齋里話傳統(tǒng)。</span>自怡齋,貽榖堂北邊第二進的三間房,有著獨立的小院,最初是老宅人家的書房,被祖上起名為自怡齋。自怡齋:就是讓自己愉快讀書,讀書能使自己愉悅的房間。如此,與魯迅先生家的"三味書屋"意境相通:讀書能帶來快樂!雖然這里沒能出得與魯迅先生相比肩的人物,但這里卻是田家橋村幾代人在此啟蒙、讀書,從而走向社會、開啟人生征途的地方;也曾是中共地下黨人的秘密聯(lián)絡點。如今雖然沒人在里面讀書,但它仍然延續(xù)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能繼續(xù)在里面話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困山河一一圌山下的河。</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困山河,故鄉(xiāng)的一條河,與古老的沙腰河相比,它是條年輕的河。北起圌山東北面的大江之濱,從五峰山的龜山頭下經(jīng)過后,就依偎在</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圌</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山東部腳下,隨著山體一直向南。伴隨到</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圌</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山東南腳下時,與"</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圌</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濱之干河"-﹣沙腰河招手相見。此后,沙腰河徑直向南,困山河依然伴著山體西行數(shù)千米,才與之揮手告別。許是與山的不舍,就此劃出一道" S "線后,才戀戀不舍地向著南邊的千</span>年古村落華山直流而去,并就此與那里的太平河融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困山河,誕生于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初始時,無論圌山東部有多少支脈山體向前伸展,它總是緊緊地依偎在山的腳下蜿蜒向前,如同安臥在山下的一條龍,鄉(xiāng)親們親切地笑它是睡在山下的一條河。東鄉(xiāng)人稱睡覺為"翻告",因此那里的人們稱它:困山河。據(jù)《丹徒 志》記載:“困山河"于1957年和1977年分兩期開挖而成,全長約17.5公里,集水面積26.5平方公里,總流量108平方米/秒。北河口有龜山頭閘,南河口有謝莊閘,外擋江水,內泄山洪,兼以蓄水灌溉"。困山河,是條人工開挖的現(xiàn)代河,無形中為鎮(zhèn)江東鄉(xiāng)人劃出一條地理線,即"山里頭"與"潮鄉(xiāng)"的分界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沙腰河上的三座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1.河畔最美的田家橋。2.一波三折洪</span>家橋.。3.至今難覓夏家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沙腰河:故鄉(xiāng)的母親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家橋旁有塊精美的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重修田家橋記》之碑</span>。這是一塊精美的碑,寬1.8米,高0.78米,四周飾以一圈花紋,圈內布滿工整娟秀的文字,現(xiàn)在仍然立在村東頭的牌坊亭子里。青皮石碑上的隸書"重修田家橋記",豎排在石碑右首,全文五百多個娟秀的楷體字,按每行24字漸次向左展開。此后,左邊是一半多,是修橋捐款人名錄和修橋費用收支賬目,碑的四周以回紋相繞,其間均勻地夾有"暗八仙"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宋侍御史諫議大夫錫公傳,</span>公諱錫,字表圣,嘉州人,今四川嘉定州。公自布衣,已有志於風化。太宗朝以進士第,為左拾遣居諫職,上疏言軍國要機者一、朝廷大體者四。上嘉納之,褒賜錢五十萬?;蛑^公:宜少晦以避讒忌。公曰:事君之誠,惟恐不竭,知(況且)天植其性,豈以一賞可奪耶?太宗親賜璽書,與之擢為侍御史諫議大夫兼知制誥(官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奮斗的前輩們</span>。前排由左向右:1陳西光、2趙文豹、3韋永義、4 陳光、6徐克。后排由左向右:1田德清、2顏誠、3洪天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橋小學一一聯(lián)結兩個地下組織的紅色學校。</span>位于鎮(zhèn)江新區(qū)大路鎮(zhèn)田家橋村貽谷堂內的田橋小學,曾是中共"地下丹北工委、南京外委工作組的點"。這所普通的農村小學,成為聯(lián)結鎮(zhèn)江城里兩個地下組織"中共鎮(zhèn)丹揚工委鎮(zhèn)江城工部"和"中共南京市委鎮(zhèn)江工委"的紅色小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潛伏”:解放前鎮(zhèn)江城里的地下黨們</span>。今年4月23日,鎮(zhèn)江解放65周年。遙想當年,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省會鎮(zhèn)江縣城內黨的工作急需開辟、恢復,發(fā)展黨員,建立組織,開展活動,以適應整個革命形勢的迅猛發(fā)展,迎接解放軍渡江作戰(zhàn)。這時,兩個中共黨組織都著手將黨的工作開辟至省會鎮(zhèn)江,這兩個中共黨組織是緊鄰的南京中共地下黨市委和堅持在江南的中共鎮(zhèn)(江)丹(陽)揚(中)工委,他們先后派中共地下黨員進入鎮(zhèn)江。假扮夫妻,進入鎮(zhèn)江開展地下斗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貽谷堂人家。</span>貽榖堂是田家橋的一座老宅院,座落于村子東南處的沙腰河畔,由柳湖田氏二十八世田慶榮所建。田慶榮,行介45,諱恒立,邑庠生,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恩科武舉第十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建筑風貌。</span>貽榖堂很普通,只是一座平常人家的宅院,然而它所包含的人文故事則能讓人細細品味、以至流傳。它是田家橋最后一座明清老宅院,因此被村里人稱作"新屋里",卻經(jīng)歷了近兩百年風雨歷程。它青磚黛瓦,坐西朝東,主宅占地約1000平方米,整個建筑布局南北兩邊不對稱。主宅三進,前兩進五開間,北邊分別另建獨立小院,第一進小院有四間平房坐北向南,第二進則為三間坐西朝南的房屋;第三進則是一排八間高大的主屋;與主宅相距約十米的北面緊鄰"慶余堂"大宅院,有一排約20間的平房座北朝南,形成欲將主宅包裹之勢,南邊則是菜地,稍遠點修竹成林;東邊大門外沙腰河水淙淙流淌,西邊后門與圌山報恩塔招手相見。據(jù)傳,田慶榮本想建成五進十一間且有走馬樓的恢宏大宅院,然而兄弟閱于墻,南邊風水 破,設想就此 空,給后人隱忍 代代相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解放前夕城工部在鎮(zhèn)江城里。</span>1948年全國勝利再即,為了防止敵人逃跑前對城市破壞,也為今后接管城市做好準備工作,中共鎮(zhèn)丹揚工委組建了由小港小學教師為主體的"城市工作支部",即城工部。教師陳慶榮為書記,校長陸九皋是副書記,不久除一直在城里的吳一鳴外,全部成員相繼進入還是國民政府省會的鎮(zhèn)江城里開展秘密工作?,F(xiàn)摘段1982年李成樹先生給田德清先生關于"如何斷定工齡"的信,以能窺見到他們當年的工作點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趙文豹和他的游擊隊員們。</span>提起趙文豹,鎮(zhèn)江東鄉(xiāng)無人不知,為了人民的解放,他和他的游擊隊員們與東鄉(xiāng)百姓魚水情深。他和聶老虎的故事,至今仍在東鄉(xiāng)百姓口中廣為流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主革命先行者一一李競成。</span>李竟成,鎮(zhèn)江東鄉(xiāng)大路鎮(zhèn)小橋頭村人,少年時師從大港"天香閣"名儒趙鏡芙先生,與先烈趙聲(伯先)同窗共讀,意氣相投,遂成莫逆。后應趙先烈函召,投南京新軍,不久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初,隨趙先烈去廣州,共同籌劃3月29日的起義。武昌起義后組織敢死隊,與新軍管帶林述慶一起指揮光復鎮(zhèn)江、南京等戰(zhàn)役,南京光復后,他任陸軍第十六師參謀長,后任鎮(zhèn)江衛(wèi)戍司令,孫中山授予其陸軍少將。</p> <p class="ql-block">貽國堂磚雕門樓十分精美,不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門當石鼓“鹿銜靈芝”,采用浮雕,細頸長耳,雙角沖天,口銜靈芝,四肢修長,姿態(tài)矯健,充滿活力生機,完美體現(xiàn)了石雕藝術的質感。</p> <p class="ql-block">大門精美石雕和門額“耕讀傳家”,精練凝重,寓意深刻,奉為家規(guī)家訓。自古勸勉后世子孫重視勤勞耕作、讀書上進,寄托對后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貽谷堂,雕刻工藝精湛,體現(xiàn)傳統(tǒng)吉祥紋樣和雕刻工藝的精湛。這種獨特的裝飾風格,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大路田家橋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江南傳統(tǒng)民居古建筑 ?“貽谷堂”(貽國堂),門楣上有磚雕“敬宗收族”字樣。‘曾被用作村內小學。</p> <p class="ql-block">貽谷堂利用廳堂布置了許多有意義的展板,圖文結合,從歷史溯源,文物普查保護背景?。反映家族文化:突出“耕讀傳家”主題圖文展板?,宣傳家族文化:突出“耕讀傳家。尤其是王氏宗祠作為新四軍抗日斗爭的重要歷史見證地,其展板內容主要圍繞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在鎮(zhèn)江地區(qū)的活動展開,重點展示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青年文工團的成立、職能作用及抗日宣傳活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始于南宋建炎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孫家塘村。</span>位于圌山東北腳下,始于南宋建炎年間的老村子。據(jù)《為續(xù)修族譜事宜致全體宗親的信》里介紹"孫家塘孫氏家族自宋建三年(1129)商九公由浙江余姚遷于此"、《大路鎮(zhèn)志》記載:"孫姓在村旁開掘大水塘1口,故名。"</p> <p class="ql-block">始于南宋建炎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孫家塘村</span>。建炎三年(1930),韓世忠大敗金兵,寬闊的江面有效阻擋金人繼續(xù)入侵,也使孫昭在圌山東北之陽得以筑室而居,并"其間樂天年"。孫氏家族帶來先進生產技術,良好生活習俗,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文化,對那方地域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姜家橋的陳年舊事(上)</span>。姜家橋,東鄉(xiāng)沙腰河古道北端第一座橋。此橋何時建造,不得而知,從《大路鎮(zhèn)志》上可知 "姜姓在老沙腰河上造石橋一座,故名。后人以橋名定村名。"田氏遷居姜家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姜家橋的陳年舊事(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姜家橋,濱江坐河頭。干里長江水從它身后滾滾向東流,古老沙腰河從它面前汩汩往南去,回首幾百年的歷史,不知史上曾有多少文人墨客來此歡聲笑語,也不知生活在這里人們會有多少值得回味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先架起的大江南北一一紅色交通線的人。</span>70多年前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是一場人民戰(zhàn)爭的勝利,是由無數(shù)如王式泉這樣的前輩努力奮斗的結果。從家父留下的故紙堆里,發(fā)現(xiàn)用牛皮信封裝著王式泉親筆所寫的他親身經(jīng)歷的"抗戰(zhàn)經(jīng)過手稿"。雖沒見過王前輩,但曾聽父說過及文稿里講述的許多事情經(jīng)過,沒有親自經(jīng)過的人無法敘述,里面有些人曾聽父輩們說過,還有的則犧牲了,硝煙散盡,因戰(zhàn)時環(huán)境的復雜,王前輩卻被他人誤為"偽職人員"。就此他沒有繼續(xù)守在江邊,沒有從事曾經(jīng)的事,而前往上海重新開始另一種艱苦生活。他不為曾經(jīng)的付出遺憾,八旬之年仍認真寫出當年經(jīng)歷的事情,今天將他留下的史料摘選一些,以紀念他和他的戰(zhàn)友,及曾經(jīng)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貢獻的前輩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先架起的大江南北一一紅色交通線的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式泉,字瑞芝,出生于長江南岸邊的小村莊﹣﹣大路鎮(zhèn)原新港大隊的王家莊。12歲跟隨父親在江上捕魚,并設攤為業(yè),18歲父親病故,獨自繼承父業(yè),在大路老街開設小魚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路鎮(zhèn)是丹北抗日游擊根據(jù)地重鎮(zhèn),特殊的沿江地理位置,是江南新四軍"向北發(fā)展"戰(zhàn)略的秘密通道之一。他于1940年到揚中上洲租借一條有客運的中小船,在孫家塘江邊為新四軍建起”大江南北交通站”,應是當年“丹北”地區(qū)最先架起大江南北紅色交通線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貽谷堂,清代武舉人宅院。主宅三進布局,含磚木結構門樓、雕花額枋及傳統(tǒng)匾額,反映同期地方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貽谷堂”,坐東朝西,“三進五開間”,每進之間兩側都有廂房,進入大門后,越發(fā)覺得開朗起來。這里曾是地下工作者傳遞情報的地方,這處秘密交通站為新中國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文革年代留下的時代印記,如今,這里作為紅色教育基地,保留著當年“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一切想著毛主席。一切服從毛主席。一切緊跟毛主席。一切為著毛主席?!钡葮苏Z。前來接受教育的人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這里板壁上有毛主席老照片及“毛主席熱愛我熱愛。毛主席支持我支持。毛主席指示我照辦。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標語口號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進是寬敞的三間大廳,家族議事祭祖都集中在此,當年大廳上方掛著“經(jīng)魁”“貽谷堂”“德壽雙高”等許多匾額,享譽一方。</p> <p class="ql-block">田家橋97號?!百O谷堂”人恪守祖訓,以“儒學為正”讀書求取功名,田家人依照“昌德為仁”等排輩分,就是最好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貽谷堂”介紹。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fā)現(xiàn)名錄。</span>它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大路鎮(zhèn)田家橋(隸屬大路行政村),建于晚清時期。該宅老祖田慶榮是晚清武舉人,為柳湖田氏二十八世孫,后分為五房。隨著田家橋村被拆除,現(xiàn)僅保留下"貽穀堂"主宅:八間三進。田家橋地處畿山東麓,沙腰河、胭山河走過村前屋后,文雅河在其間輕輕流淌。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田氏家族世代以農為本,具有"耕讀傳家"之風。日寇入侵之時,沒有哪家"獨善其身",積極投入抗日洪流。</p><p class="ql-block">"貽穀堂"內設有書房"自怡齋",延聘塾師,教育子女,勤奮讀書。1946年春,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辦"鎮(zhèn)江市圌浜鎮(zhèn)田橋小學"(圌浜鎮(zhèn):現(xiàn)為大路鎮(zhèn)),宣傳進步思想。由此,使貽穀堂成為鎮(zhèn)江東鄉(xiāng)中共地下黨的秘密活動站。田氏家族人才輩出,人文薈萃,名揚東鄉(xiāng)。貽穀堂,銘意謂:父祖遺蔭,五谷豐登,樂善好施,沿襲了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貽穀堂后人田鎮(zhèn)蘇作。2024年元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城名醫(yī)和高家村(上)</span>古城名醫(yī)高一峰(1932.7-2020.12),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是鎮(zhèn)江古城的名醫(yī),精湛的外科手術,被城里人稱之"鎮(zhèn)江城的一把刀"。他出生于圌山東部腳下高家村一個小康之家。比大路老街還年長的武橋老街位于高家村東南邊,再往東南去的大路機場與高家村相距也僅是幾百米。全村四五十戶人家,分為兩個村民小組,隸屬大路鎮(zhèn)武橋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城名醫(yī)和高家村(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圌</span>東曾有著星羅棋布的村莊,位于其中的高家村不算大,歷史也不算悠久,但它與周圍許多村子一樣,尊崇儒學,耕讀傳家。高家村的祖先來自大江對面一個并不遙遠的地方,高氏一位后人說,這里"天杰地靈物華濃",讓高氏祖先慕名"下江南"',開創(chuàng)業(yè)績、繁衍后代、建宗立祠,終而在這里建立了一個以高氏為主體,且值得后輩驕傲的"高家村"。</p> <p class="ql-block">穿過生機盎然的農田,就見到王家隴子的鄉(xiāng)土風貌,前后共五進,灰墻黛瓦,呈現(xiàn)東鄉(xiāng)民居的印象,讓我們感受到承載詩意不一樣的江南風情。</p> <p class="ql-block">雖歷經(jīng)滄桑,年久失修,但精美的木雕、磚雕和石雕,但殘痕依舊,讓人嘆為觀止。依然能窺見其昔日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崇賢里(嚴禮堂)王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崇禎三年移建今址,整體結構保存較好。現(xiàn)存房屋磚木結構、坡屋頂,氣勢恢宏,融合近代江淮風格,據(jù)說擁有百年以上,見證了王家宗祠的歷史滄桑。</p> <p class="ql-block">崇賢里王氏宗祠,門東向,中路分前、中、后三進,每進五開間。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筑,格局完好規(guī)格較高。是研究明清宗祠建筑、磚木雕刻藝術及民俗文化的珍貴實物,每處都透露出深厚的歷史底蘊。</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江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特色文化產品展示區(qū)。</p> <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是鎮(zhèn)江地區(qū)年代古老和規(guī)格較高的祠堂之一,現(xiàn)存建筑格局完整,是研究鎮(zhèn)江地區(qū)明清宗祠建筑、磚木雕刻藝術和民俗文化、人口遷移的重要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第一進為門廳,進深七檁6.5米,斗拱木雕梁柱保存完好。第二進前有儀門,正反面都有磚雕。入內為二進庭院,享堂前有青石月臺,享堂進深十檁6.5米,梁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三進為寢堂,進深八檁6米,由大堂后墻兩側便門可進入三進庭院,寢堂有檐廊。另有北路三進,南路一、三進輔房。</p> <p class="ql-block">貽國堂磚雕門樓的藝術特征。門楣磚刻“敬宗收族”,是古代宗法制度中維護家族團結的重要倫理觀念,出自《禮記·大傳》“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p> <p class="ql-block">崇賢里王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明崇禎三年移建今址。是當?shù)赝跏献迦私ㄔ斓募易屐籼茫张娠L格古建筑??谷諔?zhàn)爭時期曾作為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文工團駐地。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青年文工團組織結構。</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青年文工團在此成立。</p> <p class="ql-block">探訪滄桑巨變中那些塵封的往事,追尋烽火歲月里紅色夢想的足跡。這里保存著歷史記憶的當年文工團的物品,非常醒目,非常珍貴。</p> <p class="ql-block">中堂紅色對聯(lián)“踐行責任擔當,砥礪初心使命” 。左面是“紅色記憶”,右面是“農耕文化”。</p> <p class="ql-block">墻上有“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二八年軍旗”,紅軍服裝,手榴彈手雷,手槍電話等紅色記憶(圖片)。</p> <p class="ql-block">農耕文化(圖片):犁地、耙地、播種、鋤草、耖田、育秧、插秧、打谷。</p> <p class="ql-block">潤東崇賢里王氏圣諭《家風家訓》。</p> <p class="ql-block">陳列的王氏家譜。</p> <p class="ql-block">陳列的王氏家譜。</p> <p class="ql-block">活動組織者(王樹勛五世嫡次孫)王建宏和笪遠毅老教授(王樹勛四世孫女婿)正在查閱王氏家譜。</p> <p class="ql-block">大路鎮(zhèn),現(xiàn)仍保留著明清古民居建筑,蘇家大院、張豹文故居、戴十八故居,王氏宗祠等屹立至今,傳承歷史脈絡,定格鄉(xiāng)愁記憶。</p> <p class="ql-block">陳列的釘耙、鐵鍬、鐮刀、鋤頭等農具。</p> <p class="ql-block">陳列的馬燈、軍號、草鞋、長槍、手槍、醫(yī)藥箱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崇賢里王氏宗祠,</span>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由王氏家族六世孫王元美主持首建,明崇禎三年移建現(xiàn)址,占地1730平方米,建筑面積985平方米,庭院天井面積745平方米。宗祠坐西朝東,分前、中、后三進,是鎮(zhèn)江地區(qū)年代古老、規(guī)格較高的祠堂之一,是研究鎮(zhèn)江地區(qū)明清宗祠建筑、磚木雕刻藝術和民俗文化、人口遷移的重要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崇賢里王氏宗祠</span>位于鎮(zhèn)江新區(qū)大路鎮(zhèn),是當?shù)赝跏献迦私ㄔ旒易屐籼茫谷諔?zhàn)爭時期曾作為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文工團駐地。王氏宗祠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年),明崇禎三年(1630年)移建今址,整體結構保存較好。宗祠大門東向,中路分前、中、后三進,每進五開間。第一進為門廳,斗拱木雕梁柱保存完好。第二進前有儀門,正反面有磚雕。入內二進庭院,享堂前青石月臺,享堂進深6.5米,梁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三進為寢堂,進深6米,由大堂后墻兩側便門進入三進庭院,寢堂有檐廊。王氏宗祠是鎮(zhèn)江地區(qū)年代古老和規(guī)格較高的祠堂之一,現(xiàn)存建筑完整,是研究鎮(zhèn)江地區(qū)明清宗祠建筑、磚木雕刻藝術和民俗文化、人口遷移的重要實物,具有重要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文工團駐地。</span>1945年8月,山北縣圌山區(qū)抗日民主政府決定在崇賢里王氏宗祠成立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青年文工團。劇團成員由本地的民兵干部、小學教師和文藝骨干組成。劇團以本地抗日斗爭事跡為題材,編演秧歌舞、小揚劇,同時也編創(chuàng)麒麟詞、蕩湖船等多種形式的文藝節(jié)目宣傳抗日,教育群眾。1945年10月下旬,遵照黨中央指示,新四軍北撤,劇團部分人員隨軍北上,其余人員就地隱蔽。硝煙彌漫的革命歷史,仍然牽動著我們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參加大路尋根問祖行的部分人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到大路,由于認知不足及偏差,難免謬誤百出,同時無法確認這些史實和人物的關系,以及這些古建筑同王家田家賈家是什么關系,實在是說不清道不明。留給他們的后人去考證追溯,探索驗證?,F(xiàn)將草稿呈上,敬請指正,修改后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