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 文章</p><p class="ql-block">美篇號: 1149183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10日,我和吳炯耀夫婦結(jié)伴,前往加拿大、美國旅游(自由行)。我們從上海啟程,飛往多倫多。嚴(yán)明夫婦熱情接機,并設(shè)家宴招待我們。老同學(xué)久別重逢,分外高興。一連幾天,嚴(yán)明夫婦竭盡地主之誼,駕車陪同我們在多倫多附近游玩。后來,我們還參加當(dāng)?shù)芈眯猩绲摹凹訓(xùn)|海洋三省七日游”......。加拿大的自然景觀和美麗風(fēng)光,讓我們大開眼界,心曠神怡。這是一段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p><p class="ql-block"> 9月23日,我們告別加拿大,飛往美國芝加哥,與甘正中同學(xué)相會。</p><p class="ql-block"> 我們選擇“自由行”。是有意放慢生活節(jié)奏。深入體驗異國他鄉(xiāng)的人文歷史,風(fēng)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以追求心靈的愉悅和身心的放松。我們用相機記錄了一幅幅美麗的瞬間?;貒螅蕾p這些美麗的照片和視頻,別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沒有《美篇》。這些照片只能在小范圍傳看。隨著時間流逝,此事漸漸淡忘。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期間發(fā)生許多大事。當(dāng)年自由行的當(dāng)事人吳炯耀、甘正中同學(xué)已不幸仙逝。悲痛至極。</p><p class="ql-block"> 然而,所幸那些美麗的瞬間(照片),已被時光悄悄定格在電腦里。 </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時玩電腦,我偶爾會翻看一下當(dāng)年自由行的老照片。每一張照片都在述說不同的故事,還是那么有滋有味。這時,記憶的大門輕輕打開。許多愉快的往事會在腦海里浮現(xiàn)。又是一次愉悅滿滿的回憶。</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靜下心來,分類整理這些照片,制作成《美篇》,以作紀(jì)念,與大家分享。</p> ▲<b><i>加拿大“自由行”線路圖</i></b> <p class="ql-block"><b>(一)加拿大海岸</b></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國,僅次于俄羅斯,人口卻只有3000多萬人。加拿大國土與三大海洋接壤,西臨太平洋,東靠大西洋,北接北冰洋。擁有全球最長最壯麗的海岸線,長達(dá)24.38萬公里。且淡水湖泊眾多,海洋資源豐富,海產(chǎn)品種繁多。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無數(shù)令人震撼的壯麗的自然奇觀。獨特的清涼夏季,和楓葉艷紅的秋天。</p><p class="ql-block"> 我們第一次來到大西洋的海岸邊。迎著清涼的海風(fēng),站在海岸邊的紅砂巖石上,向遠(yuǎn)處眺望。蔚藍(lán)的晴空,干凈得沒有一絲云彩。墨藍(lán)深邃的海水,翻騰起洶涌的海浪,拍打著海岸,濺噴起雪白的浪花,發(fā)出陣陣怒吼聲。</p> ▲<i>小視頻:我們第一次來到大西洋的海岸邊。</i> <p class="ql-block"><b>(二)尼亞加拉大瀑布</b></p><p class="ql-block"> 尼亞加拉大瀑布以其雄偉的景觀而著稱。另有“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美譽。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國交界的尼亞加拉河中部地區(qū),大瀑布分為兩大部分:馬蹄形瀑布(加拿大境內(nèi)),高53米,曲折脊線(寬)約670米。美利堅瀑布(美國境內(nèi)),高55米,寬320米。</p><p class="ql-block"> 從伊利湖出發(fā)的浩浩蕩蕩,奔騰而來的尼亞加拉河巨量水流經(jīng)此地。突然,河道上橫亙了一道石灰?guī)r構(gòu)成的斷崖,斷崖一字排開,橫跨數(shù)百米,且垂直跌落50多米。以致巨量的水流到此戛然而止。只能以銀河傾瀉之勢,直瀉沖下斷崖。形成了這一幕巨大無比,壯觀宏偉,聲勢浩大,氣勢磅礴的大瀑布。</p><p class="ql-block"> 同時,大瀑布直瀉濺起的豐沛浩瀚的水霧汽,在陽光的照耀下,天空出現(xiàn)美麗的七彩虹。巨量水流的撞擊聲聲,轟鳴如雷,震人心魄。直傳數(shù)里之外。</p><p class="ql-block"> 太震撼了!如此壯麗的自然景觀,難以名狀的視覺享受。經(jīng)歷一次,終生難忘。</p> <p class="ql-block">▲<i>在前往“大瀑布景區(qū)”的路上。我們仰望天空的“彩虹”。</i></p> ▲<i>我們進(jìn)入“大瀑布景區(qū)”觀望臺內(nèi)。</i> ▲<i>有人在賣唱。觀望臺左側(cè):遠(yuǎn)處可見“美利堅瀑布”。</i> <p class="ql-block">▲<i>我們站在景區(qū)觀望臺遠(yuǎn)眺。右側(cè):馬蹄形瀑布(加拿大境內(nèi)),左側(cè):美利堅瀑布(美國境內(nèi))。</i></p> <p class="ql-block">▲<i>美利堅瀑布的全貌(美國境內(nèi))。</i></p> <p class="ql-block">▲<i>有一艘游船在大霧和激流中顛簸,正朝著“馬蹄形瀑布”的方向,逆流行駛。</i></p> <p class="ql-block">▲<i>游船慢慢靠近“馬蹄形瀑布”。</i></p> <p class="ql-block">▲<i>游船的身影愈來愈小。</i></p> <p class="ql-block">▲<i>游船已在“馬蹄形瀑布”前停下,準(zhǔn)備返航。</i></p> <p class="ql-block">▲這是“<i>游船碼頭”。我們登上游船(霧中少女號)。出發(fā)前,每人發(fā)一件雨衣。</i></p> <p class="ql-block"><i>▲上船后,我們穿上雨衣,在大霧中拍照。</i></p> <p class="ql-block">▲<i>我們的游船,順利與“美利堅瀑布”擦肩而過。</i></p> <p class="ql-block">▲<i>我們的游船在大霧和激流中顛簸前進(jìn)。最終在“馬蹄形瀑布”前,停止前進(jìn)。大約停留5~10分鐘后,返航。</i></p> ▲<i>小視頻:尼亞加拉大瀑布全景。</i> <p class="ql-block">▲“<i>游船”結(jié)束后,我們來到另一觀望臺,近距離觀賞“馬蹄形瀑布”。</i></p> <p class="ql-block">▲<i>背景:美利堅瀑布</i></p> <p class="ql-block">▲<i>背景:馬蹄形瀑布</i></p> <p class="ql-block">▲<i>背景:馬蹄形瀑布</i></p> <p class="ql-block"><b>(三)三文魚回游</b></p><p class="ql-block"> 每年7月~10月間,成千上萬條三文魚,從多倫多附近的圣勞倫斯河的出??冢ù笪餮螅┠媪鞫?,最后抵達(dá)上游的五大湖區(qū)。在這漫長的回游路上,三文魚堅韌不拔地逆流而上,歷經(jīng)千辛萬苦,穿過激流淺灘。身體不停地跳躍,躍過一道道屏障。終于抵達(dá)上游的一個平靜的湖面產(chǎn)卵,繁衍后代。三文魚產(chǎn)卵后,隨即死亡,結(jié)束了自己悲壯的一生。<br></p><p class="ql-block"> 不久,小三文魚苗誕生了。但是,它們注定要離開自己的出生地。順流而下,重歸海洋。海洋才是三文魚的家,它們在海洋中茁壯成長。成年之后,三文魚又會沿著父輩的“長征”路,逆流回游。奇怪的是,它們總能準(zhǔn)確地找到母親產(chǎn)卵的地方,重復(fù)同樣的悲壯。這恰是大自然生物鏈的神奇之處。</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多倫多市郊外,在一處設(shè)有攔河壩的河段上。觀看三文魚回游壯舉。顯然,三文魚無法跨越河壩的。為了三文魚回游的自然生態(tài)。人們煞費苦心,另辟蹊徑。為三文魚開辟新的“回游通道”。在攔河壩的旁邊開鑿一個涵洞。涵洞橫穿攔河壩。使上游河水通過涵洞,源源不斷地流出。此時,三文魚朝著涵洞出口處,奮不顧身,一次又一次地跳躍,不畏艱辛,不惜失敗。優(yōu)勝劣汰,自然法則。優(yōu)者闖入涵洞,逆流而上。劣者在此了結(jié)一生。</p> <p class="ql-block">▲這是<i>攔河壩。三文魚是無法跨越河壩的。</i></p> <p class="ql-block">▲<i>攔河壩的登梯,可登上攔河壩的觀望臺。</i></p> <p class="ql-block">▲從側(cè)面的“觀望臺”,觀看<i>攔河壩。</i></p> ▲<i>為三文魚開辟新的“回游通道”。在攔河壩的旁邊開鑿一個涵洞。上游河水源源不斷地流出。</i> <p class="ql-block">▲<i>涵洞的兩旁放置帆布條。以緩沖三文魚跳躍時,與涵洞外墻的碰撞,受傷。真可謂用心良苦。(這是唯一拍到三文魚瞬間跳躍“龍門”的照片,看箭頭指向。)</i></p> ▲<i>小視頻:三文魚朝著涵洞出口處,奮不顧身,一次又一次地跳躍,不畏艱辛,不惜失敗。(小視頻真實還原三文魚跳躍“龍門”的情景。)</i> <p class="ql-block">▲<i>攔河壩的下游。河床里眾多三文魚,黑壓壓一片,相互擁擠,爭先恐后,逆流而上。</i></p> ▲<i>小視頻:河床里眾多三文魚,逆流而上。有人釣魚。</i> <p class="ql-block"><b>(四)千島湖</b></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安大略湖的豐沛的湖水,流入圣勞倫斯河。沿著圣勞倫斯河河灣,散落著大小不一的天然島嶼1865個。故稱“千島湖”。</p><p class="ql-block"> 河灣的中心分界線將千島湖一分為二。南岸是美國紐約州,北岸則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屬于加拿大的島嶼約占2/3,美國的島嶼占1/3,大都是面積較大,且有深水水道通往大湖。</p><p class="ql-block"> 我們登上游輪。游覽“千島湖”。游輪在湖面規(guī)定的水道緩緩行駛,與水道旁的島嶼擦肩而過。我們站在甲板上,迎面涼風(fēng)習(xí)習(xí),盡情觀賞眼前的美景。湖面廣闊、寧靜。湖水深邃、碧藍(lán)。島嶼如繁星點點,遍布湖面。據(jù)傳,這些島嶼都屬私人領(lǐng)地。每個島嶼都被精心修建。一眼望去,綠樹成蔭,郁郁蔥蔥,小橋別墅,白墻紅瓦,相互輝映,宛如童話中的仙境。</p> ▲<i>這個島面積較大,有碼頭,有別墅,綠樹成蔭。</i> ▲<i>我們也是乘坐這樣的的游船,游覽。</i> ▲<i>廣闊的湖面</i> ▲<i>快艇在湖面上馳騁。</i> ▲<i>最小的一個島。</i> ▲<i>萬綠叢中一點紅。</i> ▲<i>古城堡</i> ▲<i>湖面上,一小島,島上只有一間房子,一棵樹。</i> <p class="ql-block"><b>(五)愛德華王子島</b></p><p class="ql-block"> 愛德華王子島擁有曲折的海岸線,壯麗的海洋景觀。細(xì)柔的白色沙灘是天然海濱浴場。素有“海灣公園”之雅稱。?該島地勢平坦,廣闊的田野,綠浪起伏,一望無際。土地呈紅褐色,土質(zhì)肥沃。以盛產(chǎn)土豆和龍蝦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在旅途中,我們乘坐的大巴,一連幾天,都在播放連續(xù)劇《安妮的小綠屋》。且有中文字幕和配音, 大受中國游客歡迎。該劇改編于小說《Anne of Green Gables》(另譯:綠山墻的安妮)。作者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創(chuàng)作于1904年。小說講述了一個名叫安妮的紅發(fā)女孩,在綠山墻農(nóng)場的童年故事。小說以其溫馨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和豐富的想象力,深受讀者喜愛。成為世界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之一。 </p><p class="ql-block"> 愛德華王子島是小說作者的故鄉(xiāng)。據(jù)說,后人為紀(jì)念這位作家,她的故居“小綠屋”,現(xiàn)已成為“安妮的小屋”主題公園。一座保留完好的十九世紀(jì)風(fēng)格的農(nóng)家小院。重現(xiàn)十九世紀(jì)加拿大農(nóng)村的家居生活場景。</p><p class="ql-block"> 今天,“安妮的小屋”主題公園,儼然成為愛德華王子島的旅游的打卡熱點。我們抵達(dá)愛德華王子島后,直奔“安妮的小屋”的主題公園。由于事先知曉《安妮的小屋》的故事。所以,公園內(nèi)的所見所聞,我們倍感親切,不覺陌生。</p> ▲<i>愛德華王子島擁有曲折的海岸線,壯麗的海洋景觀。</i> ▲<i>島上早已廢棄的鐵路設(shè)施。</i> ▲<i>聯(lián)邦大橋是一座全長12.9公里的跨海公路大橋,連接愛德華王子島與加拿大陸地(新不倫瑞克省) ,于1997年建成通車。</i> ▲<i>愛德華王子島以盛產(chǎn)土豆和龍蝦聞名于世。這是島上“大龍蝦的巨型廣告”,吸引游客。</i> ▲<i>旅游中的中午餐,每人一份,價格實惠。</i> ▲<i>小視頻:飯店門口,一個“大龍蝦實物標(biāo)本”廣告。播放音樂,做叩拜狀。招攬顧客。</i> ▲<i>“安妮的小綠屋”主題公園。</i> ▲<i>一座保留完好的十九世紀(jì)風(fēng)格的農(nóng)家小院。</i> ▲<i>安妮的故居“小綠屋”。</i> ▲<i>重現(xiàn)十九世紀(jì),加拿大農(nóng)村的家居生活場景。</i> ▲<i>飼料房。電動農(nóng)具(飼料粉碎機)。</i> ▲<i>安妮的故居,小綠屋內(nèi)的家具,擺設(shè)。</i> ▲<i>這是100年前的“紡紗機”。</i> ▲<i>這是100年前的“縫紉機”。</i> <p class="ql-block"><b>(六)好望角石林(芬迪灣)</b></p><p class="ql-block"> 芬迪灣的海岸邊,佇立著一大片呈紅褐色的,紅砂巖石柱群。取名,好望角石林。</p><p class="ql-block"> 芬迪灣另一著名美景: “潮汐”。這是世界最高落差的潮汐?,高達(dá)16米。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海水退潮時,我們走下海底沙灘。漫步在沙灘的紅砂巖石林之中。走近那些鬼斧神工,形態(tài)各異的紅砂巖石柱。可從不同的側(cè)面,觀賞巖石柱。巖石柱大多呈上粗下窄的花瓶狀,底部被海水蝕刻成一個個的前后相通的洞穴與拱橋。此時,任你天馬行空,遐想聯(lián)翩。猜猜這些巖石柱與哪些動物相似?又一次感悟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p><p class="ql-block"> 海水漲潮時,滔天的巨浪,從天際線那邊呼嘯奔騰而來。很快淹沒海底沙灘。傍晚日落時分,夕陽映照紅砂巖石柱上,如火焰燃燒。慢慢等待最后一點夕陽的余暉,湮沒在海天交界線上。</p> <p class="ql-block">▲<i>海水退潮時,游客可通過這部“鐵梯”。從岸邊的高處,走下海底。漫步海底沙灘,觀賞紅砂巖石林。</i></p> ▲<i>海岸和海底沙灘之間的高度,落差很大。</i> ▲<i>從這個方向看去,這座小石柱像“一頭熊”。</i> ▲<i>另一個方向(背光),這座石柱像什么呢?</i> ▲<i>陽光直射的方向,這座石柱的真實的情形。</i> <p class="ql-block"><b>(七)河水倒流奇觀</b></p><p class="ql-block"> 圣約翰河的激流,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奔騰呼嘯著向前沖去,發(fā)出了天崩地裂的吼聲,噴濺著雪白的泡沫。其實,這不是河水,而是海水。</p><p class="ql-block"> 這是入??诜业蠟场俺毕?”的一大杰作。芬迪灣地形比較狹窄,大西洋漲潮時,大量的海水會倒灌入芬迪海灣,并急速把海水推高。海水與順流而下的河水交匯,形成巨大漩渦。于是,海水反而推動河水“逆流而上”,形成河水倒流的奇觀。</p> ▲<i>海水與順流而下的河水交匯,形成巨大漩渦。發(fā)出天崩地裂的吼聲。</i> ▲<i>小視頻:河水倒流的奇觀。</i> <p class="ql-block"><b>(八)后記</b></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贊嘆。加拿大的“水資源”太豐富了。該國許多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都離不開“水”,或與“水”息息相關(guān)。例如: 漫長的海岸線,尼亞加拉大瀑布,三文魚回游,芬迪灣的潮汐,千島湖,等等。</p><p class="ql-block"> 水是液體,水沒有形狀,水會流動。所以,水的自然風(fēng)光往往是“動態(tài)”的,是一種特殊的水的“動態(tài)美”。這種美是靜態(tài)照片無法演繹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們特意抓拍了幾個水的自然風(fēng)光的小視頻。這些小視頻有畫面,有動感,還有錄音??烧鎸嵉貜?fù)原 (錄制) 水的自然風(fēng)光的“動態(tài)美”。今天,我將小視頻和圖片一并加入本文。以期本文內(nèi)容更為充實,圖文并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