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國的膠東半島,在大愛之城乳山之南,在神秘的墮崮山下,有一個美麗的地方——銀灘。這里緊貼黃海,一水的碧海藍天,滿目的白浪銀沙,怎么看都讓人心情舒暢。這么好的資源,不可能永久被閑置,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此地相繼冒出了兩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樓盤,每年的夏秋兩季,定有大量的候鳥從全國各地聚集到這里,只為了享受一段極悠閑、極舒適的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 從我們客居的窗戶看出去是背向大海的方向,遠處那座如金字塔般的山峰是銀灘地標垛崮山。圖中這些房屋是早期開發(fā)的多層度假房,當然,這些并非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內容。我今天想跟朋友們分享的,只是圖中高樓后面那些的低矮的民居。這些低矮民居里面住著的,才是此地的真正主人,這一片(包括我們生活的小區(qū))一直以來都是他們的家園,這個村子叫做宮家村,這是銀灘范圍內比較大的一個漁村。</p> <p class="ql-block"> 這張圖片看得更清楚,圖中小高層房屋后面的那些紅頂平房全都是宮家村村民的住房。宮家村現(xiàn)有村民約1600余人,他們跟西邊一公里開外的宮家莊同屬于一個老祖宗,這個叫宮家村,另一個叫宮家莊,這兩個村莊原來的土地正處于銀灘最核心的地帶,從大拇指廣場到福如東海文化園這一帶以前都曾是這兩個村的土地。別看現(xiàn)在的銀灘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但唯有這些低矮民居里面的宮家村和宮家莊村民們才稱得上是這里的真正主人。</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主人,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的生活習慣。雖然度假區(qū)內到處都有各種超市,但絲毫不影響村民們逢集必趕的習慣。每逢舊歷的三和九,都是這個宮家大集趕集的日子,此時,該村前面的幾條大道都會被蜂擁而來的人潮堵得水泄不通,異常熱鬧。周邊各村的人都要過來趕集,當然,宮家村的村民在其它日子里也會到附近的集市趕集,現(xiàn)在,旅居銀灘的許多候鳥也成為了各個集市的積極參與者,不僅僅充當購買者,在一些流動攤位上,操東北口音的賣家已經(jīng)不少。</p> <p class="ql-block"> 這樣的場面,就是宮家集集市上的常態(tài)。集市上的東西應有盡有,除了新鮮的蔬菜水果外,更有剛剛撈上來的各種海鮮,非常誘人。比如又大又肥的扇貝,在內地應屬于上檔次的食材了,但在這里,居然是十元錢三斤甚至四斤的大路貨。在國內享有盛名的乳山生蠔,最大個兒的也不過一元錢一只。此外,小到針頭線腦,大到床單枕頭,身上穿的,屋里用的,海邊玩耍所需的,隨便你想到了需要什么,集市上大都能夠找得到。</p> <p class="ql-block"> 感謝銀灘原住民,感謝宮家村(也包括宮家莊),感謝你們的無私奉獻。你們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土地獻了出來,才有了銀灘時下的靚麗風采。所以,我想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宮家之功</p><p class="ql-block"> 不言之中</p><p class="ql-block"> 騰籠換鳥</p><p class="ql-block"> 改變時空</p> <p class="ql-block"> 不過,這些依然不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主要內容。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發(fā)生在這個村莊里面的一段不該淡忘的歷史,透過這段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宮家村的村民們歷來就有識大體、顧大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 大家一定都知道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陜北公學,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延安創(chuàng)建的三所學校之一。其中的抗大主要是培養(yǎng)軍事人才,魯藝主要是培養(yǎng)文藝人才,而陜北公學則著眼于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政治干部。少有人知道的是: 幾乎就在同一時期,我黨在膠東地區(qū)也創(chuàng)建了一所干部培訓學校,名字叫做膠東公學,這所干部培訓學校同樣業(yè)績斐然,也培養(yǎng)出了許多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叱咤風云的知名人物。在那個戰(zhàn)亂的年代,地處敵后的膠東公學特別艱難,在十余年的辦學時間里,多次被迫遷移,曾經(jīng)的辦學地點遍及膠東半島的好多個地方,而我們旁邊的這個宮家村,就是曾經(jīng)的辦學地點之一,還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處。面對日偽武裝的瘋狂掃蕩,宮家村村民們不懼風險,勇敢地接納和保護了我黨的數(shù)百名精英。近日,得知近在咫尺的這個膠東公學紀念館已經(jīng)對外開放,我當然要第一時間過去一探究竟。這地方本不該如此低調,這個曾經(jīng)為我黨培養(yǎng)過大量優(yōu)秀干部的革命搖籃,恐怕大部分來銀灘度假的候鳥至今都不知道。我今天分享這篇短文,就是想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宮家村,了解宮家村這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他們父輩的所作所為真的很值得尊敬。所以,我更要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宮家之功</p><p class="ql-block"> 名震膠東</p><p class="ql-block"> 護佑火種</p><p class="ql-block"> 保衛(wèi)父兄</p> <p class="ql-block"> 這個近在咫尺的漁村,對我們來說應是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這個村就在我們的旁邊,走出家門后,我們跟村民之間免不了會經(jīng)常相遇。說陌生則是因為我們跟村里的老鄉(xiāng)們基本上沒機會往來,除了集市上有買賣交流外,基本上是各自生活在兩條平行線上,我們對他們的生活是知之甚少。今天的我有點兒小激動,因為我今天將要正式走進這個跟自己的生活有所關聯(lián)的古老漁村。</p> <p class="ql-block"> 我原來以為,村民們的住房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一樣的白墻紅瓦,一樣的坐北朝南,一樣的洋溢著鄉(xiāng)土氣息,一樣的膠東漁家風味。走進來后才發(fā)現(xiàn),差異化完全是肉眼可見的。有的房主或許已經(jīng)離開了本地,房屋明顯呈無人管理的狀態(tài)。有人居住的房屋,則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有些民房完全顛覆了我對于偏僻漁村的認知,他們毫不掩飾地彰顯著富麗堂皇,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發(fā)自內心的滿足和快樂。</p> <p class="ql-block"> 走進宮家老街,感覺這地方特別接地氣。我就喜歡這樣的環(huán)境,我知道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里的人們都特別沉得住氣。</p> <p class="ql-block"> 一些村民家的院墻上爬滿了綠植,這些綠植不光可以美化環(huán)境,還可以為主人奉獻鮮美的果實。上圖墻頭上有一個金黃色的大南瓜,下圖的墻上掛著好幾個新鮮的大葫蘆。</p> <p class="ql-block"> 這戶人家氣度不凡,竟然自稱宮府,莫非他們曾經(jīng)是村里的大戶人家?</p> <p class="ql-block"> 宮府的門前停著自家的小車,他們的生活顯然已經(jīng)跟時代接軌。門口這兩只大水缸,應該也是防患于未然的私家“消防水池”。</p> <p class="ql-block"> 這一家號稱宮家老酒館,如今是否還賣酒本人尚未可知,但是,這樣的格局我還是挺喜歡的。假如我本人住在這里,老酒倒是不必,一杯清茶足矣。坐在這小小的天井里面,透過頭頂?shù)墓咸倬褪撬{天白云,置身其間,定會有跟天地融為一體的愜意。</p> <p class="ql-block"> 其實,我是有興趣進入這家民俗村的,但人家既然沒有開門,我也就不強求了,并且,我今天的目的是奔著“膠東公學”來的。</p> <p class="ql-block"> 說話間,膠東公學紀念館已經(jīng)來到了眼前,旁邊還有一個游客中心??雌饋?,應該是有接待游客的打算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8年4月,中共膠東特委在離此處不遠的馬石店村召開會議,決定建立一所膠東公學,為我黨培養(yǎng)一大批有文化、懂政治、有政策水平的優(yōu)秀干部。</span>膠東公學于1938年8月正式創(chuàng)辦,最初的辦學地點在離此處兩三百里地的黃縣(今龍口市境內),辦學目的就是“實施抗戰(zhàn)教育,培養(yǎng)抗戰(zhàn)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提到的馬石店村也是乳山市的紅色旅游景點之一,馬石店村曾經(jīng)在那段腥風血雨的歷史中付出過極其慘痛的代價,如有可能,我也希望能走進去實地探訪一下。當然,這屬于后話了,咱們先按下不表。</p> <p class="ql-block"> 1942年11—12月,日寇實行冬季“拉網(wǎng)”掃蕩,學校被迫轉移至文登、榮成兩縣的邊區(qū)。自1943年3月起,膠東公學的師生們又輾轉于牟??h境內的珠塂、峒嶺、徐家、宮家、南口一帶游動辦學。這里提到的牟??h即現(xiàn)在的乳山市,因乳山處于牟平縣之南,海陽縣之東,所以,一度被稱為牟??h,上面提到的宮家正是眼前這個宮家村,這里曾是那段時期中膠東公學最穩(wěn)定的一處辦學地。</p> <p class="ql-block"> 看著這些雖然簡陋卻洋溢著革命激情的民房,我的思緒也被拉到了那個如火如荼的歲月。那時期,這些簡陋的教室里面每天都活躍著許多二十來歲的熱血青年,他們在這里學習文化基礎知識,學習革命道理,從這里走出去后,再用從這里學到的知識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干革命。</p> <p class="ql-block"> 院內一棵棵碩果累累的樹木,向我們昭示著膠東公學曾經(jīng)鑄就的豐碩成果。</p> <p class="ql-block"> 是啊,嚴格地講,膠東公學雖然僅僅存續(xù)了十余年,卻為我黨培育了六千多名革命干部。這些干部里邊,許多人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更多人一直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英勇奮斗。在解放后的首次授銜中,從膠東公學走出來的開國將軍就有28位,還不包括已經(jīng)離開部隊從事行政領導工作的若干位省部級領導。</p> <p class="ql-block"> 從膠東公學走出來的著名文學大家也有好幾位。包括著名詩人臧克家,著名語言學家和宗教學家羅竹風,著名劇作家,著名戲曲評論家馬少波,以及《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等等。如果進一步探究,包括著名作家老舍也跟膠東公學有著歷史淵源,因為老舍先生曾經(jīng)在膠東公學的前身(山東省立鄉(xiāng)師二校)當過教員。陳列館里面內容豐富,有大量圖片和文字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和鄰居們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時候前去細細研讀,我這里只是告訴大家這樣一個信息,并順便給大家做一個引導而已。我這里如果要深入介紹,就不是寫寫散文而是要做一篇專題論文了。</p> <p class="ql-block"> 在辦學區(qū)域內比較靠中心的一個院子里邊,還有一口大吊鐘懸在那兒,難道,他們當時上下課也要敲鐘?假如在偏僻的漁村里有鐘聲呈規(guī)律性敲響,會不會容易暴露?</p> <p class="ql-block"> 當時的條件確實艱苦,堂堂校辦公室也就十來個平方米的面積,設施之簡陋就更不用提了。</p> <p class="ql-block"> 陳列館里邊的一面墻上,貼著一張字跡模糊的《膠東公學校歌》,仔細研讀,依稀可辨如下內容: 這里是我們的文化發(fā)祥之地,我們又在這里團結。民族的命運全擔在我們的雙肩,我們要努力努力努力……</p> <p class="ql-block"> 在陳列室里邊,我看到有十多位領導干部為膠東公學留下的題字。我拍了這兩幅,是因為有些驚訝,沒想到國務院副總理姜春云和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的書法還有如此深厚的功力。</p> <p class="ql-block"> 這里提到的魯東大學,便是膠東公學的傳承者(正如人民大學是對陜北公學的傳承一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