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b2vmgbw?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75431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記憶1970年代(一)飛機降落</a><div><br><div><div><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b92hgco?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75431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記憶1970年代(二)小學(xué)時光</a></div><div><br></div><div><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bfvishi?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75431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記憶1970年代(三)文化娛樂</a><br></div><div><br></div><div><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bnovrdz?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75431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記憶1970年代(四)黑白電視</a><br></div><div><br></div></div></div> 記得八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路》中唱道:“世上的路有無數(shù),最難忘是童年的路,它是陽光,它是夢幻,是媽媽溫暖的手臂和愛撫?!?lt;br> <div> 作為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用幼稚的神情和單純的思維,親眼目睹、親耳聆聽著1970年代風(fēng)云變幻的世界,并走過那一條獨屬于一個時代的道路。</div> <font color="#9b9b9b">老奶奶做針線活(網(wǎng)絡(luò)圖片)</font> 那時候,爺爺去茅里(即農(nóng)村的露天廁所)時,手握住面前栽入地中的木棒,踩在活嘰撘搖的茅樑石板上,夏天雨水滲入,蹲坑不時濺起污物,還得騰挪躲閃;冬天茅坑內(nèi)一柱沖天,三天兩頭用茅戳處理。爺爺用到很多種類的手紙:小石塊,土坷垃,煤灰坷垃,麻秸棍,玉茭葉,玉茭穗棒,廢書紙報紙等。我們小男孩撒尿時,爺爺往往伸出粗糙而青筋鼓鼓的大手接住尿,然后用右手食指沾上,往他的眼睛點,據(jù)爺爺說,童子尿會明目的。<br> 奶奶穿著有大襟衣裳,一雙小腳,走路時,腳后跟吃力地搗著地,邁開碎步,后腦勺挽著發(fā)髻,用絡(luò)(和順念lua)籠著。一日三餐的空閑時光,奶奶坐在炕沿幫上,盤起雙腿,雙手不停地用小鐵搓來捻搓小細麻繩,或者納鞋底、绱鞋,頂針磨得锃亮,奶奶手拿針錐,時不時地在自己稀疏的發(fā)頂中輕輕地劃上幾劃(這個熟悉的動作在電影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然后扎眼、穿針、引線…… <font color="#9b9b9b">農(nóng)村人焱炕(網(wǎng)絡(luò)圖片)</font> 奶奶家的墻上,靠近墻楣圪臺處,掛一個下部有半月形的小洞的灰瓦,那時,農(nóng)村經(jīng)常要停電的,吃晚飯時,插入麻秸棍兒照明,一根一根地換著麻秸棍兒,墻上不斷畫上煙熏火燎的印跡,換麻秸棍是頗為好玩享受的事情,我們兄妹們是搶著插麻秸棍的,有時候動輒就發(fā)生戰(zhàn)爭了。<br> 我喜歡坐在小板凳上,一邊看小人書一邊焱炕,先用麻秸棍引火,然后放入玉茭穗棒固住火焰,最后一把一把燒黑圪針柴,柴火潮濕的話就容易冒煙,趕緊用掃炕笤帚忽扇上一陣子,屋外刮風(fēng),地火就要倒排(pie)濃煙,只好再把家門罅(xia)開得大一些,脊背后冷風(fēng)颼嗖,臉前是煙火翻滾,嗆鼻頭辣眼睛,咳咳卡卡個不停,身上炕上飄落著柴灰,照樣樂此不疲,以之為快。<br> 到了收秋時節(jié),家中一盤熱炕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把谷子、黍子、豆類等糧食掀起席子攤在熱炕上烘干,三四天后烘干,然后再炕一批糧食,家中所有的糧食都炕完,需要一個來月的天氣,和順稱為“炕糧食”。這段時間,睡在炕上潮滋圪納,極不舒服,遇上白天耍累的孩子夜里尿炕,只能順其自然,讓熱炕再次蒸發(fā)烘干,不過特殊的味道會在家里游蕩好一陣子。 <font color="#9b9b9b">70年代的自行車</font> <font color="#9b9b9b">曾經(jīng)的溫源供銷社</font> 父親在村里供銷社里站欄柜(當(dāng)售貨員),是讓人眼氣不已的職業(yè)。七十年代,溫源供銷社的售貨員還有我的姨夫李文奎,他是負責(zé)人。<div> 六十年代,溫源供銷社舊址在杜玉紅家的南面(供銷社搬遷后,改為了保健站),七十年代中期,溫源大隊把洪福寺(溫源人叫老廟)的部分廟殿和圍墻拆除,用驢拉的小平車運送著拆下的磚和石頭,在大道街和舊南街的十字路口,修建了拐角型的供銷社,當(dāng)時在和順縣,溫源的供銷社是一座造型獨特優(yōu)美大方的建筑。記得那時候,溫源大隊用老廟拆下的材料,同時也翻蓋了溫源的戲臺。在拆廟的過程中,一窩一窩的蛇盤踞在原地,也許能從側(cè)面證明,這座唐朝修建的千年洪福寺古廟,曾經(jīng)給溫源的子民帶來的祥瑞和福氣。</div><div><br></div><div> 溫源供銷社是全村兩千多口人的唯一購買生活用品的商店,記得,勤儉煙是9分錢一盒,火柴是2分錢一盒,一毛錢能買7個水果糖,肥皂兩毛一塊,解放球鞋兩塊五一雙,棉布是四毛一尺,餅干兩毛八分一包,咸鹽一毛二分一斤,醋八分錢一斤,白砂糖三毛九分一斤,白酒五毛錢一斤,的確涼布是六毛一尺,雪花膏兩毛二分一盒,蛤蜊油(和順叫海簸箕擦手油)7分錢。<div> 供銷社收老百姓的雞蛋是四毛八一斤,許多家庭就是靠賣雞蛋的錢,才能買點日用品,或者去換點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常說,賣上幾個雞蛋,就不至于吃上淡飯。</div><div> 當(dāng)時,縣城給市民憑票供應(yīng)商品,豬肉七毛多一斤,白面一毛八分一斤,大米一毛四分一斤,玉茭面一毛錢一斤,食用油八毛錢一斤,上海手表132元,鳳凰加重自行車156元一輛,縫紉機170元,等等。<div> 每月有一天,父親和同事要擔(dān)著七八十斤的貨郎擔(dān),汗流浹背地越過五六里地的山路,去架垴村(自然村)賣貨,為農(nóng)民提供服務(wù)。</div><div> 我家三代祖?zhèn)鲹碛写謇锸群脛F(農(nóng)村業(yè)余晉劇團,訛傳為“實號”)的打板(和順念bian)鼓的技藝,父親不僅是打板鼓的好手,二胡、笛子也很精通,每天清晨,父親哼著樣板戲中的名段去大井擔(dān)水。<div> 當(dāng)時,父親每月二十八塊半的工資,養(yǎng)活著老少九口人,生活是極其艱難的。但是,橫向地和我的鄰家居舍的生活比起來,我家又好了許多,可想而知,當(dāng)時的農(nóng)民是如何度過這段缺衣少食的年月的。</div><div> </div><div> 七十年代初,我家還沒有自行車,父親去李陽開會,或去縣城開會,到泊里村借老姨父(父親的姨父)的自行車,或者到焦化廠借南李陽村鄭元孩老姨父(母親的姨父)的自行車,大約到1978年,父親花140元買下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div></div></div><div> 七十年代的出行主要靠步行和借用自行車,偶爾搭順風(fēng)車,即村里的55馬力拖拉機、馬車、焦化廠的運煤汽車等。如果出遠門,就步行三里地到村東207國道旁等候過路的長途汽車,北向到昔陽、平定、陽泉(到陽泉可換乘綠皮火車到北京),南向可達左權(quán)、長治,每次出行都是一次漫長的等待與期盼。如果去太原、榆次,就需到縣城乘坐長途汽車,一路顛簸六七個小時,才能到達榆次。 </div></div> 記得小時候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學(xué)騎自行車(二八大杠),我是在上了初中開始學(xué)的(已經(jīng)是八十年代了),開始學(xué)是從左腳踏著腳踏板,右腳蹬地推進自行車前進學(xué)起,通過這種方式找到騎車最初始的平衡感,如果左腳站在腳踏板上,右腳蹬地后能夠?qū)⒂彝群妥笸群蠑n到一起,自行車前行一段距離而兩只腳都不沾地,證明初始的騎車平衡感已經(jīng)找到。<br> 第二步要學(xué)的就如上圖所示,這個騎法是最難學(xué)的,我花了差不多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學(xué)會,當(dāng)時自己能這個姿勢將自行車騎出去幾米遠的時候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為了學(xué)騎車,自行車的兩個踏板支撐臂不知被我摔彎了多少次。<br> 學(xué)騎車最后一步就是一條腿跨過大梁向大人那樣正常的騎法,從第二步到這個步驟相對要簡單了很多,因為你已經(jīng)能夠掌握自行車的平衡了。記得剛學(xué)會第三步的時候人倒是騎上去了,可是不知道怎么下車,好在農(nóng)村,路邊不是土堆就是草垛,就奔著這些撞上,造成了相對的軟著陸,沒摔著。<br> 學(xué)會騎車之后,心里可有成就感了,每到星期天都會練一會。童年的時光充滿了歡樂,小小的一件事情就覺得很有意思。 <font color="#9b9b9b">六十年代,溫源村的磨坊</font> 1970年代的農(nóng)村,院落或空地上,都有石碾、石磨,它們大多露天而建,選址在避風(fēng)且向陽的地方,用石碾將谷子、黍子等糧食脫殼去皮后,再用石磨磨成面粉。<br> 溫源村在1963年前后通電,過了幾年,村里就建起了使用電機的磨坊,既能脫殼、又能磨面,村民舂谷子舂苦蕎麥等(和順叫cuan谷子cuan苦蕎麥),或者,磨玉茭面、蕎面、莜面等,一般都去磨坊,但是,做黍米面黃蒸兒、黏米面油糕等飯食時,要找石碾來碾米(和順叫藏(zang)米),因為老百姓認為,用電磨磨下的粟米面、黏米面不好吃,做油糕時,不是很軟糯有勁的口味。推碾子是一項體力活,而農(nóng)村的男性勞動力主要投身于田間勞作,因此,這項工作大多落在了婦女和上學(xué)的孩子們身上。<br> 我記事以來,溫源村的石磨用的不是很多了,只是臘月做豆腐磨豆?jié){用到多一些,小時候聽爺爺、父親講過,在沒有電磨之前,他們總是凌晨兩三點就起來推碾拉磨(白天照樣要下地勞作),要不就沒有當(dāng)天做飯的米面了。<br><br> 七十年代,和順農(nóng)民的飯食基本一致,早上糝面粥,就上酸菜山藥蛋條、或者咸菜,夏天時,直接把小蔥切段用咸鹽和醋拌起來就飯。<br> 那時候,村民在秋天至少腌制兩大甕酸菜(和順叫漚酸菜),山藥蛋(土豆)、茴子白(放在菜窖里保存),成為農(nóng)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蔬菜。<br> 記得男勞力早起上地,為表明戰(zhàn)天斗地的決心,不回家吃早飯,家人用砂鍋盛好糝面粥,由專人擔(dān)著送到田間地頭的。<br> 午飯是玉茭面窩窩頭、黍米面窩窩頭為主食,加上糊菜飯,如果能在菜飯里放點黃豆,或者在菜飯里煮上玉茭面的小餅形狀的“煮窩窩”,這就是高質(zhì)量的糊菜飯了,就這種飯,一般家庭也吃不到。<br> 村民也要想辦法改善一下生活,如果午飯能吃到玉茭面河撈、抿圪斗、不爛子、黃米搗豆糕、玉茭面壓條等,是實在了不起的家庭了。<br> 偶爾半月二十天或遇上初一、十五等四頭八節(jié),還能吃一回黃米油糕、黍米發(fā)糕、莜面饸饹、莜面搟條、甜苦蕎面河撈、豆面搟筋等。<br> 晚飯,有時候吃莜面米糊嘟或玉茭面糊嘟,蘸著蔥辣調(diào)和、醋辣面調(diào)和、酸菜湯辣面調(diào)和等等來吃,大多時候的晚飯,是比早飯的糝面粥又稀又清的飯,小米粒??蓴?shù),就相當(dāng)于玉茭面糊糊,和順話稱“茶茶”,有的人家烙玉茭面干餅做干糧。小時候,冬天睡得早,晚上一吃清“茶茶”,睡著后做夢就是到處找?guī)?,不幸的是千辛萬苦、東躲西藏,竟然能找見個沒人之處或茅房廁所,那一陣黃河開閘般的宣泄,當(dāng)身下感覺到暖流襲來時,一激靈醒來知道又尿炕了,幸虧也沒有褥子鋪,直接睡在葦席上,熱氣騰騰中,翻身又進入夢鄉(xiāng)了。<br><br> 在那個糠菜半年糧的時代,生產(chǎn)小隊按照人頭一年分360斤糧食,人們既吃不上肉蛋奶、更沒有各種零食,人人肚里沒有一點油水,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庭,糧食都不夠吃,我家還好點,因為孩子們小,糧食勉強夠吃,包括我姑姑(嫁在泊里村)在內(nèi)的等許多農(nóng)民家庭,男勞力多,一到青黃不接的時候,家里斷頓,我奶奶經(jīng)常懷揣幾個窩頭送到姑姑家去救急。糧食不夠吃的時候,人們要么向親戚借糧,要么向生產(chǎn)隊借糧,等下一年分了糧食再還,寅吃卯糧,艱難度日,特別困難的人家,村里發(fā)點救濟糧,勉強渡過難關(guān)。<div> 那時候,經(jīng)常能看到從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逃荒而來的人,來村里乞討,有的就是一家子人,原因不外乎遇上大旱或是遭了水災(zāi),主要還是那個特殊時代吃大鍋飯出工不出力導(dǎo)致糧食產(chǎn)量過低的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后,不到兩年,農(nóng)民就能吃上飽飯了。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div><div> 說一些數(shù)據(jù)吧,西漢時期,人均GDP換算成美元約為600美元,由于我國是農(nóng)業(yè)社會,一千多年幾乎沒有增長;1976年的GDP總量為1539億美元,當(dāng)時人口9.37億,人均GDP約164美元;1978年,全國8億農(nóng)民人均年收入僅有76元,其中2億人低于50元;2019年,我國人均GDP 突破10000美元;2024年中國的人口高達140828萬,GDP總量為134.9萬億元,人均GDP折合美元1324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是95790元。這不需要辯論了吧。<br><br> 七十年代中后期,農(nóng)村還時興一種活動叫“打平伙”,直白地說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AA制就餐,只不過當(dāng)時是一群相好不賴的朋友弟兄帶著白面、食用油、蔬菜、散白酒等,去某一家動手做一頓飯,比如合伙吃拉面、燙烙餅等,大家各盡所能,齊心協(xié)力,飯菜雖簡單,卻洋溢著濃濃的情誼,彼此間的關(guān)懷與支持,讓艱難歲月也多了幾分溫暖。這種“打平伙”不僅是填飽肚子的方式,更是情感的紐帶。大家圍坐一桌,分享著有限的美食,談笑風(fēng)生,暫時忘卻生活的艱辛。</div> <font color="#9b9b9b">農(nóng)村的土坯房子</font><br><div> </div><div> 七十年代,溫源村的房舍院落大多為土木結(jié)構(gòu)(好點的房子,用青磚壘柱,或者用青磚砌前墻),土坯墻壁,木頭小格子窗戶,糊著麻頭紙,木板做的夾扇門,屋內(nèi)的地面是夯實的土面,老鼠到處打洞,晚上一大家子人擠在一盤大炕上睡覺,老鼠就在炕上亂跑。大部分的房子年久失修,破破爛爛走風(fēng)漏雨。那個時候,很少看到有蓋新房子的。</div> <font color="#9b9b9b">農(nóng)村大喇叭</font> 到了秋天,生產(chǎn)小隊長領(lǐng)著漢子們趕著驢車運送莊稼,安排婦女們在風(fēng)西樓臺后的寬闊的打谷場里擗(pi)玉茭,母親們趁機給孩子們懷里塞兩穗玉茭,孩子們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一趟一趟地跑回家,姐姐在家里給我們炒玉茭豆,等快炒好出鍋時,把鹽水蒜末烹入,一股濃香撲鼻而來,霎時充滿了整個屋子。<br> 那時候,村里的大喇叭天天嗚叫吶喊:上地,春耕,秋收,抗旱,階級斗爭新動向,“地富反壞右”等“黑五類”不老實,晚上全體社員在臺跟前開批判會,黑夜耍電影,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jié),縣里征兵,給戲子號房派飯,縣食品公司收豬…… <font color="#9b9b9b">70年代的紅燈牌收音機</font> 有時候停電了,就是“人喇叭”開會,在各個街道,每隔十來米的距離站一個人,從大隊總部輻射聲音,一人挨著一人接力賽似的一句一句往下傳話,最后全體村民都能掌握并領(lǐng)會通知的精神。<br> 那時候,評水滸批宋江,批林批孔,反擊右傾翻案風(fēng),粉碎四人幫。在村里看到的是,大道街供銷社和磨坊一帶的墻上,張貼著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大字報,雖然不認識字,但上面的圖畫內(nèi)容還是記憶猶新的,一只壯碩的巨大拳頭砸住一個螳螂般的嗷嗷求饒的蘇修美帝分子,或者是工農(nóng)兵手中握著一支粗重的鋼筆,巨大的鋼筆尖扎住幾只蚊子一樣疼痛難忍的壞分子。<br> 那時候,經(jīng)常有批斗大會,記得挨批的地主婆,是小學(xué)同學(xué)李翠英的奶奶,面容清秀的小腳老太太,被兩個彪形大漢像捉小雞一樣,提溜著押到戲臺上,可憐而無辜的老太面如土色,恐懼戰(zhàn)栗。臺上一人振臂一呼,臺下萬人呼應(yīng),蔚為壯觀。<br> 一位后生偷了大隊的東西,大喇叭召集村民到戲臺前,穿白上衣戴平頂大蓋帽的警察,異常兇狠地把那后生在臺下五花大綁,倒捆的雙手快挨住后腦勺了,后生齜牙咧嘴痛苦哀叫,當(dāng)村治保主任一聲令下“把某某犯罪分子押上臺來”,只見臺上站的幾位膀大腰圓的民兵用一根粗繩吊住后生的雙手,三下兩下就和從井里提梢罐一樣拽起后生,我們在臺跟前甚至能聽見骨頭吱呀作響的恐懼聲,無產(chǎn)階級專政威懾著所有的人,讓你戰(zhàn)栗不已。<br> 有些迫于生計的沒貪頭的人,偷了生產(chǎn)隊的小瓜玉茭之類,脖子上掛著所偷之物,一邊走一邊敲著銅鑼,兩位基干民兵表情嚴肅地隨行看守監(jiān)管,游街示眾,很是滑稽可笑。 那個時代,溫源村和全國的農(nóng)村一樣,每個人的家庭出身自然帶有階級劃分的烙印,如地主、富農(nóng)、中農(nóng)(分為上中農(nóng)、下中農(nóng))、貧農(nóng)、雇農(nóng),我家的成分屬于下中農(nóng),我在1982年考上平定師范后,學(xué)籍登記表上,還需要在家庭出身一欄填寫“下中農(nóng)”,現(xiàn)在的人事檔案上早已把這個欄目取消了。<br> 在“地富反壞右”黑五類分子中,地主、富農(nóng)、反革命、壞分子、右派等出身類別的人赫然在列,在血統(tǒng)論觀念的影響下,這些人被稱為階級敵人,黑五類的子女在入團入黨、畢業(yè)分配、招工、參軍、提干戀愛和婚姻等方面都會受到歧視,在溫源村,這些人的后代是不允許入團入黨、招工參軍、升學(xué)的(一般只能上完小學(xué))。<br> 當(dāng)時,家庭出身被認為是極為重要的因素,甚至可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出身貧農(nóng)、雇農(nóng)、下中農(nóng)、工人、革命干部或革命軍人的家庭背景,又叫“紅五類”,往往意味著可以更容易地加入團組織、黨組織,進入好單位,或者從事科研、當(dāng)兵等。而那些出身黑五類家庭的子女則通常只能從事艱苦、危險、低下的工作,并且常常受到社會的歧視和欺負。<br> 但是,恢復(fù)高考后,反而是地主、富農(nóng)的后代考上大學(xué)的居多,這與這些家庭幾代人重視耕讀傳家、家族基因優(yōu)秀都有極大的關(guān)系。 <font color="#9b9b9b">70年代,孩子們滾鐵環(huán)(網(wǎng)絡(luò)圖片)</font> 周六下午,我們啃著窩窩頭賣力地打掃著小學(xué)的土院子,塵土飛揚中,傳遞著兒童的天真單純的快樂。<br> 夏季的禮拜天,小孩子們相跟著上村西南面的菜洼山,翻山越嶺,過溝淌河,采摘各種山果。午飯后,到村南的樹林中一個大水坑中(村民叫“大水圪(讀guo)洞”耍水,或者用一根繩拴在腰間,兩個人拽住,在焦化廠的圓形蓄水池里學(xué)狗刨。<br> 在寒冷的冬天,屋檐下垂著的凍凌尖像長長的溫度計,時常成為孩子口中的美味。小孩子們?nèi)ツ虾右刍位蔚谋嫔匣?,自制的滑冰車和鋼筋棍制作的滑冰尖,速度帶來的心跳的快感刺激使孩子們異常興奮。然而也有冰車拋錨之時,最容易壞的地方就是直接和冰面接觸的減少摩擦力的八號鐵絲,因固定不穩(wěn)而脫落,自然每個小伙伴都是能工巧匠,因陋就簡,快速修好。<br> 那時候,小孩們流下的鼻涕會很久的停留在唇邊臉頰,袖子是最自然的揩布,總會變成硬硬的殼殼。小孩子們在教室里擠成一團烤牤?;?,一會踩腳了一會燒了袖子了;通常在有陽婆兒(太陽)的墻根下,一群孩孩們“擠尿床”,衣裳脊背后面蹭滿了莜麥髯和黃土,一個個都變成了土娃娃兒,冰冷的溫暖是多么令人懷念啊!<br> 那時候,大男孩們玩“趕老窯”、“打耳”、“趕累蛋”、“跑馬城”,小男孩們玩“打紙摔炮”、“打瓦兒”、“滾鐵環(huán)”、“彈珠蛋”,女孩子們玩“跳繩”、“丟沙包”、“丟骨頭拐”、“挑挑盤”。男孩們經(jīng)常要兩軍對壘扔石頭玩打仗,頭破血流,司空見慣。<div> 我那兒時的昏天黑地玩耍的村里的小伙伴們,而今已逐漸成為魯迅先生筆下艱苦生存滄桑木訥的一個個的溫源村的閏土。</div> <font color="#9b9b9b">70年代,小學(xué)生做廣播體操(網(wǎng)絡(luò)圖片)</font> 那時候,我們看電影,先問問是不是戰(zhàn)斗片,打仗不打仗,然后再問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所有的電影一律只有兩個人:好人和壞人。當(dāng)然,濃眉大眼的一定是正面人物,歪瓜裂棗必然是漢奸特務(wù)。好人也不能有兒女情長,如《紅燈記》中的李玉和四十多歲,沒有妻子溫存,絕無家庭和愛情。<br> 那時候,我們做課間操時,音樂響起后,接著就是一位高亢激昂又鏗鏘有力的男聲: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教導(dǎo)我們,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提高警惕,保衛(wèi)祖國?,F(xiàn)在開始做廣播體操,原地踏步——走!一二一(七遍),立定!上肢運動,沖拳運動,擴胸運動,踢腿運動,體側(cè)運動,體轉(zhuǎn)運動,腹背運動,跳躍運動,踏步——走!一二一(七遍),立定!<br> 七十年代,我們過“六一兒童節(jié)”,要沿著村里的街道舉行隆重的游行儀式,但是,小學(xué)生的服裝統(tǒng)一是件棘手之事,即使是最簡單的白襯衣藍褲子是很難做到的,許多孩子夏天還是穿過年時縫的軍人綠單衣,哪有白襯衣或半袖之類的衣服,于是,家長各顯其能,只要家里大人有號稱是白色的上衣,就翻箱倒柜拾翻出來,無非是老漢漢們圓領(lǐng)白小衫居多,所以“六一”那天游行時,孩子們穿的白上衣的大小款式甚至顏色五花八門各不相同,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孩子們高呼口號、扛著紅纓槍、舉著三角形紙彩旗的激動與熱烈。童年的我,確認紅領(lǐng)巾是五星紅旗裁下的一角,可是又常常擔(dān)心紅色來自革命烈士的鮮血,不斷增加的紅小兵等少年兒童都要戴紅領(lǐng)巾的,又該有多少革命烈士不斷地拋頭顱灑熱血??! <font color="#9b9b9b">70年代,城市的孩子也穿著打補丁的衣服(網(wǎng)絡(luò)圖片)</font> 那個時代,在穿衣服方面,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條件好點的家庭,每到過年能給孩子們做一身新衣服,大部分家庭都是大孩子穿過的衣服給弟弟妹妹穿,補丁摞補丁,有時候,原來衣服的顏色也辨認不出來了。<div> 村民家家都備有一種“煮黑”、“煮蘭”的粉狀的化學(xué)染色劑,當(dāng)時的棉布的染色工藝極差,藍衣服黑褲子洗上兩水就會嚴重褪色,還有就是穿的時間一長日曬雨淋更會加重變色,母親們就在高火上用鋁制洗臉盆開水后,撒入染色劑攪拌均勻,然后把舊衣褲浸泡數(shù)小時,雖然染色后的衣褲顏色覺得有點怪怪的,但一件新衣服的“誕生”仍會讓大人小孩擁有不啻為過年般的喜悅。<br> 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陰雨連綿,數(shù)日不晴,我們也在院子里搭起簡易的防震棚,晚上村里安排專人值夜敲鑼,媽媽甚至連續(xù)數(shù)天做油水豐盛的好飯,奶奶蹙著眉頭憂心忡忡地說:孩孩們還小,出了事怎辦呀! </div> <font color="#9b9b9b">70年代的各種票證(網(wǎng)絡(luò)照片)</font> 那是一個絕對計劃經(jīng)濟的時代,買東西需要各種票證,農(nóng)民購物主要有布證(每人每年一丈八尺布),糧票(買成品熟食等),花證(買棉花)等等,市民購物需要的各種票證更多。若家里有兒女結(jié)婚,縫制新衣服和兩套新被褥,就得向鄰家居舍借布證、花證,因為當(dāng)時給家戶發(fā)的票證是按人頭發(fā)放,小孩子就用不完,所以親戚朋友鄰里鄰居就可以相互挑借抽替了。<br> 七十年代,青年男女的結(jié)婚相當(dāng)儉樸,打一對扣蓋箱,手表、洋車和裁縫機根據(jù)家庭條件而論,大部分家庭都買不起的,縫制兩三身新衣服和兩套被褥,進城買上毛線、絨衣、內(nèi)衣褲,置辦臉盆、鏡子、胰盒、木梳等物品,沒聽說女方要彩禮的(和順叫“黑錢”),但是要給女方家兩套新被褥的,不要求住房條件,結(jié)婚那天是自行車推著新媳婦到婆家,打幫辦事的人抽幾支9分錢一盒的勤儉煙,村民大都端著一升(約3斤)玉茭上禮,少數(shù)的直系親友會五毛、一塊、兩塊上禮,如果是能上五塊錢的就是特大禮錢了,賀禮的村民統(tǒng)一吃蔥辣調(diào)和的玉茭面河撈,多年以后我的嘴角好像還殘留著蔥香味辣的半截河撈條。 七十年代,溫源村有保健站,坐診的醫(yī)生是白玉星,因為天生有殘疾,總是一瘸一拐地上門到各家各戶看病打針,當(dāng)然都是些頭疼感冒之類的病。住在溝里的杜世彥,是個中醫(yī),是一位經(jīng)常有人找他看病的民間醫(yī)生,醫(yī)術(shù)也不錯。 <div> 但是在那個時代,村民要經(jīng)常請神漢巫婆看病的。巫婆一般煙癮很大,不停地吞云吐霧,當(dāng)巫婆四腳盤手端坐在炕中央后,雙目微閉雙手合一于胸前,突然,巫婆就像打噴嚏前的癥狀,腦袋搖擺,全身戰(zhàn)抖,嘴里哼哼呀呀念念有詞,連續(xù)三次神靈就附體了(神靈離體也如此),這時巫婆的聲音霎時改變?yōu)槟新?,半唱半說給人看病治病,若認為病人有邪氣附體,就使勁地打病人的臉,或是到院子里用死牛皮鞭抽打身子,然后用黃紙在空中取藥,接住一些土灰之類的不明物質(zhì),放入水中口服。</div><div> 后來,還有用面籮算卦,先在案板上均勻地撒上一層玉茭面,然后在籮檣下邊插上婦女們的黑發(fā)卡,兩個人抬著籮,說出需要占卜內(nèi)容,兩人抬著的籮就會動起來,寫出字形或畫出某種圖案。至今,都不解其神秘之處。</div> <font color="#9b9b9b">溫源村唱大戲(2006年)</font> 農(nóng)歷五月二十六是溫源村的傳統(tǒng)廟會,七十年代,縣晉劇團來唱三天大戲,王曉萍、王二慶等戲子們穿的干鞋凈襪,仿佛如今的明星一樣靚麗多彩,引來一群少男少女的追逐羨慕;南李陽村農(nóng)歷二月十九的廟會,縣城農(nóng)歷四月十八的廟會和白露會;對于村民來說,這些日子是除了過年之外,散落于平時的比較盛大的節(jié)日。村民們會扶老攜幼帶著一兩塊錢的盤纏,買點手巾洗衣膏等日用品和笸籃簍擔(dān)等勞動用具,最重要的是大人小孩趁此機會改善生活,三毛錢一斤玉茭面麻葉,一毛七分錢一碗拉面,一毛錢一碗羊雜割,八分錢一碗湯菜,當(dāng)我們把碗底都舔干凈之后,甚至都舍不得擦去嘴邊的油星,回村的路上不斷回味著幸福的香香……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禁止個人從事任何商業(yè)買賣的,看過路遙《平凡的世界》的讀者一定還記得小說中的這個情節(jié),主人公孫少安的姐夫王滿銀,在1975年因為販賣了幾包老鼠藥,就被大隊和公社作為反面教材進行批斗和勞教,罪名是“投機倒把”,幸虧孫少安找到田潤葉,田潤葉找到在縣里當(dāng)革委會副主任的叔叔田福軍,寫了一張條子才把王滿銀救了出來。<br> 即使這樣,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有剛性的需求的,絕對不能都嚴加禁止,于是張籮鉸簸箕的、戧菜刀磨剪子的、鈀盤釘碗的、劁豬騸蛋的、賣頭繩小帶的、崩爆米花的、用雞蛋換小蔥韭菜的等等匠人和游商就會時不時出現(xiàn)在溫源村的街頭巷尾,真正解決了百姓的實際困難。這些人,多半是河北邢臺或河南等地的侉子,有的每年來兩三次,就和村民成為了好朋友。 1974年-1976年曾在溫源村插隊的太原知青周雪竹、解淑貞,在村里的果園參加勞動,當(dāng)時住在大道街的杜玉紅家中,記得在一溜南房,知青就住在這里,杜家所在的院落在解放前就是開店房的(小旅店),應(yīng)該是劉家的產(chǎn)業(yè)。<div> 因為她們是從大城市來的,在村民的眼中無疑會帶有某種高貴神秘的市民光環(huán),在那個出門都需要開介紹信的不能隨意流動的封閉時代,兩位知青的帶來,成為了村里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div> <font color="#9b9b9b">六七十年代,溫源大隊社會參加集體勞動</font> <font color="#9b9b9b">六七十年代,溫源大隊社員參加集體勞動</font> <font color="#9b9b9b">生產(chǎn)小隊長發(fā)號施令</font> <font color="#9b9b9b">生產(chǎn)小隊集體勞動</font> <font color="#9b9b9b">去公社交公糧</font> <font color="#9b9b9b">生產(chǎn)小隊分糧食</font> <font color="#9b9b9b">生產(chǎn)小隊晚上記工分</font> 公社化時代,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chǔ)的管理體制。也就是人民公社領(lǐng)導(dǎo)生產(chǎn)大隊,生產(chǎn)大隊領(lǐng)導(dǎo)各生產(chǎn)小隊。公社屬于一級行政單位,大隊和小隊則屬于集體性質(zhì)的生產(chǎn)單位,生產(chǎn)隊是最基層的集體組織。<br> 生產(chǎn)大隊設(shè)支部書記、大隊長(有的兼任副支書)、民兵連長、治保主任、婦女主任、團支部書記等。班子成員各司其職,另外還要分包各生產(chǎn)小隊。大隊干部基本上是半脫產(chǎn),沒有特殊情況就在所包生產(chǎn)隊參加勞動,有特殊情況了就在大隊開會、辦公。文革時期,大隊成立革命委員會,支書一般也是革委會主任。<br> 記得七十年代初,溫源村的黨支部書記是劉三海、大隊長是裴明玉、婦女主任是劉蘭芳等。 <div><br></div><div> 從上世紀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八四年,農(nóng)村三級組織是人民公社、生產(chǎn)大隊、生產(chǎn)小隊。一九八四年,人民公社改成了鄉(xiāng)(鎮(zhèn)),生產(chǎn)大隊改成了村委會,生產(chǎn)小隊不存在了。<br> 七十年代的溫源大隊,按照居住地段劃分為十個生產(chǎn)小隊,生產(chǎn)小隊以戶數(shù)和人口數(shù)劃分,一個生產(chǎn)隊一百至兩百口人,即舊南街是一至四隊,大道街(包含土圪洞)是五至八隊,溝里、閣外頭是九至十隊。<br> 生產(chǎn)小隊,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其土地等生產(chǎn)資料歸集體所有。享有產(chǎn)品與現(xiàn)金的分配權(quán),在完成國家交售任務(wù)后,依據(jù)國家政策處理和銷售多余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權(quán)利。<br> 生產(chǎn)小隊長一般由比較有威信,有能力的人任職,主要條件是貧下中農(nóng)出身。必須是威信高、體力棒、農(nóng)活好、作風(fēng)正、責(zé)任心強、身上有點霸氣的人,才能擔(dān)任,是個好漢子不干,賴漢子干不了的活。我家所在的二隊,歷任隊長有成玉全、趙計成、白萬鎖等。<br> 生產(chǎn)小隊的組織結(jié)構(gòu)一般由隊長、會計、保管員、記工員、飼養(yǎng)員和貧農(nóng)代表組成。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人員多多少少都能沾點集體的光,最起碼糧食也能多拿點,家里的人不至于挨餓。<br> 農(nóng)耕作業(yè)是社員們每天的職業(yè),生產(chǎn)小隊長基本上和社員一樣,每天帶領(lǐng)社員干活。小隊長要安排好一年的種植計劃和物資分配,平時是安排好社員每天干什么活。還需要組織社員進行政治學(xué)習(xí),管理社員的生活事務(wù),確保社員的日常生活有序進行?。<br> 生產(chǎn)小隊長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會同小隊會計,對全小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參加過勞動的人、每一個家庭,進行總分。<br> 每個人、每個家庭所掙的工分,年終合計起來,作為分配的依據(jù)。十分為一個工。年景好的時候,每個工值大概在一至兩毛錢左右,不好的年景,一個工值只有幾分錢,也就是說,一個青壯勞力,在生產(chǎn)隊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有時分不到二十元錢,要是推算到老人或婦女頭上,一年分不到十幾元錢。大部分家庭都是饑荒一大把。<div> 如果遇上一個有膽略敢冒險的小隊長,偷偷搞點承包、派出社員搞點副業(yè)等,這個小隊的年終分紅就會高一些。</div></div> 那時候,我去縣城上初中時,泊里村有木匠手藝的姑父,用包裝裁縫機的薄板,給我做了一個小木頭箱,里面放了一罐頭瓶酸菜、一摞玉茭面干餅、兩三件換洗的衣物和一些書本文具,找見老師報到后,走進宿舍,我圪蹴下支好兩塊磚頭,把這個橙黃色的小木箱放在和順一中男生宿舍的大通鋪下。<br> <div> 那一年是1979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