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凡去過山西晉城皇城相府的朋友,都會被這座隱藏在大山深處有著“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美譽的明清古建筑群及相府的主人一陳廷敬家族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但你可知道,像這種明清時期古建筑群,在山西各地比比皆是。在皇城相府不遠處,就矗立著一座充滿軍事色彩的明清時期建造的神秘城堡—“湘峪古堡”,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文化旅游景區(qū),也非常值得一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湘峪古堡距離皇城相府大約8公里左右,地處晉城市沁水縣鄭村鎮(zhèn)湘峪村的山谷里。古堡依山而建,高大的城堡內(nèi)雕樓林立,建筑錯落有致,城墻外是一條寬闊的護城河,可謂是易守難攻,固若金湯。雖然說湘峪古堡的建筑規(guī)模,不如皇城相府宏大氣派,但它要比皇城相府早建十多年,看上去如同一座龐大的軍事堡壘,更充滿著一種神秘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湘峪古堡建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古堡的主人是明代萬歷年間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兄弟二人,這里是他們的故鄉(xiāng)。</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城堡、山寨是古代冷兵器時代的產(chǎn)物,其主要作用是為了抵御外侵。明末時期,中國兵火戰(zhàn)亂不斷,匪患嚴重,社會動蕩不安。而明清時期的山西,是商賈云集之地,又與京畿近在咫尺,加之山西一帶群山連綿,地形復雜,是躲避戰(zhàn)亂的理想之地。許多朝中山西籍達官顯貴為了光宗耀祖和將來自己及家眷安身立命,紛紛在家鄉(xiāng)置地修建城堡、大宅。在山西各地,這樣的古堡、山寨、大宅有許多?;食窍喔?、湘峪古堡,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建起來的。</span></p> <p class="ql-block">古堡中林立的雕樓、瞭望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湘峪古堡占地面積3.2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6800平方米,由三個居住性堡寨和外圍的四個防御性兵寨組成,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氣勢宏偉,古色古香,是典型的明代堡寨式村落建筑。城墻內(nèi)嵌有呈蜂窩狀排列、隧道相連的藏兵洞,每個洞的外墻上開有拱形瞭望、防御孔,洞內(nèi)可駐兵屯糧。加之古堡外圍還有護城河,這種結(jié)構(gòu)的城堡堪稱古代民間軍事工程的巔峰之作,因此它又被稱“蜂窩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墻內(nèi)連通的藏兵洞、運兵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牌樓、牌坊是中國古代彰顯一個家族、人物地位、功德、聲望的一種特有建筑形式,以三孔四柱居多,大小各異。來到湘峪古堡正前方,首先快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三孔四柱青石牌坊,橫額中間為“恩榮四世”、左右為“四部首司”和“三世少宰”。 “四部首司”是孫居相居官之位,“三世少宰”是孫鼎相的官職,石坊原為萬歷皇帝所賜,還有“兩世清鄉(xiāng)”牌坊,兩坊都已毀壞,后又重新修復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湘峪古堡南門北側(cè)的四柱三間三樓石牌坊建于明代晚期(約1614-1634年間),由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兄弟主持修建。中央橫額刻有“皇恩累賜”“文武綜鑑”,彰顯皇帝對孫氏家族功績的多次褒獎;??左側(cè)橫額“大司農(nóng)”對應孫居相的戶部尚書官職,右側(cè)“大中丞”對應孫鼎相的都察院職務,下方細刻二人歷任官職,完整呈現(xiàn)明代高級官員的仕途軌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牌坊上的精美石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寨面積最大,是湘峪村現(xiàn)存歷史建筑最多的堡寨,依山傍水,如同大鵬展翅。古堡外圍建有壯觀的堡墻,周長近八百米。街巷為“五縱三橫”棋盤格局,古堡內(nèi)原有十大宅院,以主巷為軸線,像是搭積木般高低錯落有致。東側(cè)五處官宅門前有高大顯赫的牌樓;而西側(cè)的五處宅院卻顯得有些低調(diào)奢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堡內(nèi)的街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都堂是孫鼎相舊居,門首鑲有“文武衡鑒”牌匾。甬道夾墻之間建有一座門樓,門匾正反面分別鑲刻著“司空”和“宗伯”。甬道盡頭,是“三都堂”正門,門上方掛著“四部首司”的木制匾額。該院坐北朝南,布局嚴謹,體現(xiàn)了官宅建筑風格,正房“三都堂”為五層三開間,高約25米,是村中現(xiàn)存最高的建筑,其軍事功能明顯,被稱為“看家樓”。站在樓頂可以了望到對面的烽火臺,又能及時觀察到遠處的敵情,既是官宅,又是堡壘,樓上每層窗上都有精美的垂花磚雕,花式各不相同,因此,三都堂堪稱中國北方保存最好的明代高層民居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雙插花”院落,是孫立相長子孫如金居所。他曾任河南儀封、沈丘知縣,該院落地處古堡的險要位置,建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五開間的正房,因不同的高度而被劃分為三部分,中央兩開間為正房樓,高三層,右側(cè)兩開間、左側(cè)一開間。正房樓共四層,形成中間低、兩側(cè)高的奇特外觀,形似中國古代兩端插花的官帽,俗稱“官帽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邀月樓院始建于明崇禎年間,為孫可相之子孫如琯的宅院。孫如琯舉人,官至光祿寺監(jiān)事。邀月樓主房十分高大。為四層,第一層高達4米多,比古城常見的正北房高出1米多,因此顯得十分氣派莊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堡內(nèi)的各具特色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堂屋里的四扇屏充分體現(xiàn)出大戶人家的美好企盼:狀元及地、加官進爵、輩輩封侯、指日高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