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崆峒山-中華道教第一山

云聽風水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嗅轻紖^(qū)西郊15千米,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的美譽,是絲綢之路西出關(guān)中之要塞,西接六盤山,東望關(guān)中平原,南依關(guān)山,北峙蕭關(guān)。</p> <p class="ql-block">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huán)抱,交匯于崆峒山主峰望駕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總面積83.6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曾傳說,被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曾親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yǎng)生之術(shù)。崆峒武術(shù)被譽為中國五大武術(shù)流派之一。秦始皇、漢武帝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筆下多有贊譽。</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峰眾多,有大小山峰數(shù)十個。最高峰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是馬鬃山,海拔2025米,疊居于五臺之上;東、西、南、北、中五臺,中臺突起,諸臺環(huán)列,形似蓮花。中臺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勢平坦寬廣,視野開闊。</p> <p class="ql-block">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搬轻肌币辉~,最早見于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jīng)鲠轻忌秸挥诒倍沸亲南路?,即為所指。崆峒釋義有三,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guān)中之要塞,自古有“西來第一山”、“西鎮(zhèn)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游客中心,200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同時它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國家首批 5A級旅游景區(qū)。門票110元/人,60周歲以上半票55元/人。崆峒古鎮(zhèn)-香山景區(qū),中巴車車票50/人。</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景區(qū)旅游線路全景圖</p><p class="ql-block">游覽路線:崆峒古鎮(zhèn)-香山景區(qū)-皇城-雷聲峰-黃帝問道處-上天梯-藥王洞-朝天門-中臺-法輪寺塔院-東臺-飛升宮-中臺-崆峒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來隴山視察馬政?!缎绿茣ぬ诒炯o》記載:“丙戎,隴山頭,次瓦亭,觀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賜明慧禪院田宅,這是崆峒山歷史上的一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東至西安不過300多千米。作為13個朝代帝都的長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帶無疑是一塊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宋代,鄭文寶在《蕭關(guān)議》中指出“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guān),控扼五原?!边@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人頻頻光臨崆峒山的另一個原因。</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亦稱香山觀。宋元后幾度興廢,至民國29年(1940),道士李成順募資重建觀音殿3楹,另有廂房,1958年毀廢。</p> <p class="ql-block">1982年,道士任信光主持重建大殿,內(nèi)彩塑16臂觀音,左右分塑坐青獅、白象的文殊和普賢法像。香山寺雖稱“寺”,卻由道士主持,亦是崆峒山特有宗教現(xiàn)象。</p> <p class="ql-block">卷丹開得隆重,花瓣上的黑色和橙色濃得像是糾纏在了一起。這高貴又不能侵犯的花朵,花語是莊嚴。</p> <p class="ql-block">菜園里辣椒、蓮花白、茄子、豇豆、西紅柿、小青菜等蔬菜長勢喜人,向日葵欣欣向榮。道士們坐在廊下圍桌吃飯,簡單的蔬菜、面條,卻是自己種植的原生態(tài)食物,健康美味。</p> <p class="ql-block">崆峒文化博大精深。神話與宗教源遠流長,儒、道、釋三教并存,與世俗文化競秀添色,尤以道教聞名,被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譽為“道源圣地”。</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地質(zhì)博物館,建筑面積786平方米,位于崆峒山地質(zhì)公園香山地質(zhì)遺跡保護區(qū),是一個以陳列丹霞地貌地質(zhì)科學、地質(zhì)景觀為主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nèi)設(shè)有序廳、認識地球區(qū)、生命演化區(qū)、丹霞地貌區(qū)、礦產(chǎn)資源區(qū)、動植物區(qū)、古人類區(qū)、休息區(qū)、影視廳。并借助現(xiàn)代化的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讓崆峒山的丹霞地貌精彩呈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地質(zhì)博物館——參觀及逃生線路圖</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是中國西部的名山,屬六盤山東南關(guān)山支脈。海拔1450-2123.5米,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6<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27'16"-106°36'00",北緯35°27'08"-35°35'08"。崆峒山地層年代跨越三疊系和白堊系,缺失侏羅系地層。因丹霞地層最古老,地層形成歷時最長,在中國丹霞地貌界獨樹一幟。</p> <p class="ql-block">太陽系的結(jié)構(gòu),太陽系以柯伊伯帶為邊界,直徑接近100個天文單位,包括1顆恒星、8顆行星、165顆衛(wèi)星、小行星、慧星、柯伊伯帶天體及其他星際物質(zhì)等。太陽系起源于大約50億年前的原始星云。太陽系質(zhì)量的99.866%全部集中在太陽。</p><p class="ql-block">太陽位于太陽系的中心,它以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里的所有天體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圍,繞太陽公轉(zhuǎn),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太陽是一顆熾熱的恒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依靠自己內(nèi)部熱核反應(yīng)發(fā)光發(fā)熱的天體。太陽表面溫度5500℃,中心溫度2000萬℃。太陽的直徑139.2萬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09倍。</p> <p class="ql-block">地球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有生命的且大部分被水覆蓋的星體。地球自轉(zhuǎn)一周需要23小時56分鐘4秒。地球以每秒29.8千米的速度沿橢圓軌道繞太陽公轉(zhuǎn),公轉(zhuǎn)一周需要一年。每年的1月,地球離太陽最近,距離是14700萬千米;7月,離太陽最遠,距離是15200萬千米。地球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運動的結(jié)合,產(chǎn)生了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球的大小、質(zhì)量、密度</span></p><p class="ql-block">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140千米,體積為10832億立方千米,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為1.50億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積的29.2%;海洋面積約為3.61億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積的70.8%。地球質(zhì)量為5.976x10的24次方千克,平均密度為5.518克/立方厘米。</p> <p class="ql-block">地殼,莫霍面以上固體地球的表層部分,由各種巖石組成,厚度變化很大。大洋地殼平均為6千米,大陸地殼平均35千米,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為6千米,地殼質(zhì)量為0.27x10的24次方千克,約占地球總質(zhì)量的0.5%,地殼密度為2.7-2.9克/立方厘米。</p><p class="ql-block">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2885千米,平均密度為4.9克/立方厘米,占地球總體積的83.4%,占地球總質(zhì)量的68.1%。根據(jù)地震波速變化,以1000千米激增帶為界面,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p><p class="ql-block">地核,3473千米古登堡面以下地球核心部分。地核物質(zhì)非常致密,密度為9.5-13克/立方厘米,溫度達2860℃-6000℃,占地球總體積的16.2%,占地球總質(zhì)量的31.5%。根據(jù)地震波速的變化,以4640千米和5155千米兩個次一級界面分界,地核分為外核、過渡層和內(nèi)核。</p> <p class="ql-block">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huán)境的總和。生物圈包括巖石圈的上部、大氣圈的下部和水圈的全部?,F(xiàn)有生存的植物約40萬種,動物約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p><p class="ql-block">大氣圈,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大氣圈的成分:氮氣占78.1%,氧氣占20.9%,氬氣占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和水氣。大氣圈氣體的總質(zhì)量約為5.136X10的21次方克,相當于地球總質(zhì)量的百萬分之0.86。</p><p class="ql-block">水圈,江河湖泊、海洋、沼澤、冰川、地下水等不同狀態(tài)的水,構(gòu)成了水圈,它的質(zhì)量為1.66X10的24次方克,約為地球總質(zhì)量的3600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周邊的化石,太統(tǒng)山地區(qū)出露的奧陶系灰?guī)r中產(chǎn)有豐富的腹足類、頭足類、腕足類及筆石化石。二疊系陸相地層中可見到植物化石。崆峒山周邊白堊系頁巖中蘊藏有保存精美的魚類化石。新近系紅粘土中保存有古哺乳動物化石。</p><p class="ql-block">崆峒山礫巖是沉積巖的一種,它的成份復(fù)雜,有石英、石英巖、變質(zhì)巖、砂巖、石灰?guī)r等,以變質(zhì)巖、石英巖為主。礫徑大小不一,磨圓度差異大,多呈渾圓或橢圓狀,砂質(zhì)填充,鐵鈣質(zhì)膠結(jié)。</p><p class="ql-block">南寧峒山礫巖、<span style="font-size:18px;">甘肅蘭州角石</span></p> <p class="ql-block">丹崖、赤壁,高而陡的巖壁為崖。沿斷面一側(cè)的上升盤出現(xiàn)的陡崖為斷層崖。丹崖、赤壁為紅色巖層的陡崖,它是丹霞地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令人震撼的坡面形態(tài)。</p><p class="ql-block">南臺赤壁,發(fā)育于距今約1.3億年的K1s地層中。赤壁凌空,為斷層崖,相對高差達300米。以每萬年0.51米的速率上升,赤壁隆起年齡已805.8萬年。氣勢宏偉,令人震憾。</p> <p class="ql-block">雷聲峰巖墻,崆峒山主景區(qū)壯麗的丹霞地貌景觀, K1s地層,三面絕壁,迎面撲來似一扇巨大的墻壁,左右均被斷層所限,其上為雷聲峰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沙參,多年生草本,根紡錘形,長約15厘米,直徑0.3厘米。莖單一,不分枝,株高40-50厘米?;~線形,邊緣具梳齒,兩面無毛。莖生葉互生,葉片絲狀,長56厘米,寬不足1毫米,干時內(nèi)卷,兩面光滑無毛。花序總狀,偶有分枝,組為圓錐花序,花梗纖細,長約1厘米,無毛。小苞片2,鉆形?;ㄝ酂o毛,萼筒狹鐘狀,裂片鉆形,長約3毫米,全緣。花冠藍色,鐘形,長1.5厘米,5淺裂,裂片三角形,先端尖,花盤長1毫米,直徑1.5毫米。雄蕊5,花藥線形,黃色。子房下位,花柱伸出花冠外。柱頭3裂。蒴果橢圓形,具宿存萼片。</p><p class="ql-block">崆峒山陰坡產(chǎn),見于二溝、西臺區(qū),生于海拔1600-1760米的山坡、草地。</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崆峒山周圍的古人類,早在十多萬年前,崆峒山一帶就有原始人類活動的痕跡和遺存。文物考古發(fā)現(xiàn),舊石器、新石器時代這里的遺存很多。崆峒山中臺、鳳凰嶺一帶發(fā)現(xiàn)仰韶文化與齊家文化過渡類型遺址,出土文物相當豐富。</p><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下的西溝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期原始農(nóng)牧業(yè)結(jié)合的典型實例。遺址面積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5米以上,其遺物品類多樣,為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過渡類型的重要遺物。</p> <p class="ql-block">混元閣,位于崆峒山最高峰香山景區(qū),唐朝初期在此建有軒轅宮(軒轅樓),清乾隆年間遷到了天仙宮內(nèi),后幾度毀壞,2006年修建混元閣時,這里僅存10多平方米的遺跡。建成后的混元閣為內(nèi)五外七的仿明清式閣樓,占地1648平方米,高29.6米,負一層是崆峒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地學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閣內(nèi)通過彩塑和懸塑的形式,展現(xiàn)了道教中的各路神仙。一至二層以廣成子和黃帝時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主題的問道篇;三層為三清殿,主像為三清,周圍組塑有“四帝二后朝三清”的主題故事;四層為群仙朝圣浮雕,以道教中最具代表和影響力的人物故事為主題,采用浮雕的手法塑造有三百余尊神像;五至六層為混元老祖殿,主神為混元老祖,以天地混沌初分為起點,將這一時期所出現(xiàn)和誕生的諸位神、仙,通過立體圓雕像表現(xiàn)出來,形象的反映了道的形成過程。登臨混元閣極目四眺天闊地寬,百里之外清晰可辨,大有“三秦收眼底,隴原咫尺間”之勢。</p> <p class="ql-block">靜樂宮﹣候皆溝六級階梯斷層,靜樂宮下至候旨溝的六組近東西向的階梯式斷面切開的是三橋組( K1s )與延長群(T3yn)兩套地層,不整合非常明顯。上面三組為 K1s 地層,層面顯示出一致的向西傾斜,傾角比較平緩;下面三組為T3yn地層,層面向東傾斜,傾角比 K1s 層面大。斷面與 K1s 階梯式斷面相垂直,順傾向的垂直節(jié)理非常清晰。</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在大地構(gòu)造中的位置,崆峒山是祁連山﹣呂梁山山字型構(gòu)造的脊柱,賀蘭山﹣六盤山褶帶的南延部分,華北地臺的西南邊緣。崆峒山是古城﹣崆峒山﹣宋莊復(fù)向斜的一部分,它東側(cè)是店洼﹣太統(tǒng)山﹣大臺子復(fù)背斜,西側(cè)是小黃峁山﹣三關(guān)口﹣沙南復(fù)背斜。</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種,其中蕨類植物21科18屬30種,裸子植物6科9屬15種,被子植物97科397屬703種。古樹名木有紫果云杉、油松、圓柏、五角楓、遼東櫟、大果榆、絲棉木等近60種。</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香山景區(qū),海拔2123.5米。崆峒山自然景觀多姿多彩。赤壁丹崖,巖墻峰柱,懸洞邃穴,高峽平湖,煙霞林海,梵宮古剎,層層仙境,宛若天宮。</p> <p class="ql-block">垂直節(jié)理,巖層破裂面兩側(cè)巖層沿破裂面沒有發(fā)生相對移動的斷裂稱為節(jié)理,所謂垂直節(jié)理就是節(jié)理面是垂直的。</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森林覆蓋率高達95%,夏季平均氣溫僅25℃,負氧離子含量遠超城市,是避暑勝地。??</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屬半濕潤地區(qū)。降水豐沛,流水下切侵蝕過程明顯,發(fā)育了典型的奇峰、峭壁式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白堊系礫巖中垂直節(jié)理十分發(fā)育,節(jié)理往往把巖體切割成直立的陡壁和石柱。五指峰柱廊是典型的受垂直節(jié)理作用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凈樂宮亦稱靜樂宮。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與“笄頭勝概”六角亭并立,廢于清末。民國2年(1913),陜西督軍兼省長陳樹藩游至笄頭,慨然出資,囑太和宮道士趙至浚主持重修,后因資金不足功虧一簣。民國21年,道士李成順復(fù)募資續(xù)修,時斷時續(xù),直至民國35年全面告竣。建有圣父圣母殿3楹,面北大殿3楹,山門樓房3間,茶廚庫房俱備。后毀于“文革”。</p> <p class="ql-block">1989年,平?jīng)鋈死钍丶?、汝廷善、李富甲等會眾募資重修,歷經(jīng)6載,建成歇山式大殿3間、廂房8間,鑿?fù)诟G洞2孔,彩塑5尊。</p><p class="ql-block">供奉圣父-明真大帝,圣母-善騰皇后,為真武大帝的父母。明真大帝為靜樂國國王,玉皇大帝的師傅。真武大帝,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托生于靜樂國太子,金闕化身九天魔祖師。呂祖(呂洞賓),開山祖師呂純陽。</p> <p class="ql-block">觀音亭,1996年春,由李寶甲等創(chuàng)修觀音亭于凈樂宮前,翌年4月竣工,亭為清式單檐六角形,占地近200平方米,高3丈,內(nèi)彩塑觀音菩薩等全身像3尊。</p> <p class="ql-block">財神殿,位于靜樂宮左側(cè)。</p> <p class="ql-block">通天橋南臨獅子嶺,是通往天臺山的一座懸空鐵索斜拉式鐵橋,橋長74米,橋面臨淵百余米。連通天臺山與獅子嶺,天臺山四面懸崖,異常險要,罕有人跡,古人稱此景為“獅子望天臺”。</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礫巖,是沉積巖的一種,它的成份復(fù)雜,有石英、石英巖、變質(zhì)巖、砂巖、石灰?guī)r等,以變質(zhì)巖、石英巖為主。礫徑大小不一,磨圓度差異大,多呈渾圓或橢圓狀,砂質(zhì)填充,鐵鈣質(zhì)膠結(jié)。</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主景區(qū)地層構(gòu)成,構(gòu)成崆峒山主景區(qū)丹霞地貌的地層是三疊系上統(tǒng)延長群(T3yn )、白堊系下統(tǒng)六盤山群三橋組( K1s ),兩套地層均為陸相紅色粗碎屑巖。</p> <p class="ql-block">皇城,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筑群,面積約200平方米,建筑風格為殿上建殿、殿內(nèi)有殿、殿后藏殿,仿照中國宮殿建筑建造。</p> <p class="ql-block">皇城亦稱太和宮。宋乾德年間(963-967)時在絕頂創(chuàng)建太和宮,元代時改奉釋迦牟尼佛,稱為崇佛閣。明代嘉靖年間,駐藩平?jīng)龅捻n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資再次擴建,成為崆峒山道教最主要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皇城共八間大殿,入口處為靈官殿,殿上為獻殿和太白殿、獻殿后為真武殿、真武殿后分別從左至右分別為老君樓、藥王殿、玉皇殿、天師殿。198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在參觀玉皇殿時,在通道遭遇野蜂狂舞突襲,左胳膊隔著衣服被蟄了一下,針扎一樣的疼痛。后景區(qū)工作人員封閉了此通道,房檐下有一個蜂窩。隨后在中臺衛(wèi)生站進行了消毒處理。后面又在涇源縣醫(yī)院,掛急診進行了治療,內(nèi)服脫敏藥,外擦消腫止痛藥。還是腫痛了1周才基本恢復(fù)。</p> <p class="ql-block">“峻極于天”、“誕先登岸”的牌坊之后,左右兩側(cè)為鐘樓和鼓樓。</p> <p class="ql-block">靈官殿,皇城的殿門上方,有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熹宗皇帝親筆題寫的“救賜崆峒”四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無量祖師大殿,又稱真武殿,宋太祖趙匡胤乾德年間(963-967)建,明嘉靖年間韓王夫人郭氏捐資重修五楹大殿,頂覆鐵瓦,奉祀北極鎮(zhèn)天真武玄天上帝金身塑像,背鑲嵌陵王獻直徑118厘米銅鏡,前置銅玄武,周公、桃花分立兩旁,又有韓王夫人奉獻銅鼎、銅寶瓶和明清以來所獻銅鼎、銅鏡、玉牌(存市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龕臺下有“崆峒洞”,深不可測,傳通東臺鶴玄洞。龕前殿柱懸塑二龍戲珠。又有龜蛇化身像分立龕臺左右,兩側(cè)分列馬、趙、溫、關(guān)護法神像。歷經(jīng)補葺。保留明代建筑風格和道教信仰文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太上樓,始建于明代,殿內(nèi)奉祀道教師祖太上老君李耳、雙手持陰陽八卦圖坐像。兩側(cè)奉祀迎喜(尹喜)、白骨(徐甲)二弟子站立像。左右墻壁彩繪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歷經(jīng)修葺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藥王殿,初建稱二仙殿,奉祀通微顯化真人張三豐、通妙真人呂純陽。清康熙年間改建成二層5間樓,中三楹為殿,余為廂房。光緒年間修葺時增禮妙應(yīng)真人孫思邈。相傳三仙均到隴東說道解厄救人疾苦。三豐曾隱居崆峒5年。雷聲峰存清代重刻明張三豐避詔碑,銘曰:一朝扁舟出離塵,二洪江上獨稱尊,三上蓬萊尋伴侶,四海灘頭超生死,六渡江邊釣錦鱗,七弦琴斷無人續(xù),八仙聞有安身處,十載皇室不負恩,燒丹煉藥歸山去,哪得閑心奉圣女。</p> <p class="ql-block">天師殿,位于玉皇殿的右側(cè)。</p> <p class="ql-block">天仙宮,俗稱子孫宮,位于皇城右側(cè),系四合院式建筑,面南者為軒轅殿,面北者為紫霄殿。</p> <p class="ql-block">為據(jù)碑記,天仙宮初建于明代,紫霄殿內(nèi)主祀“送子娘娘”,兩側(cè)有十二生肖像,乃民間信眾求子之所。</p> <p class="ql-block">十二帥殿,亦稱十二元帥殿,明代稱二天門,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幾經(jīng)補葺,幾度毀廢。1994年重建,殿內(nèi)塑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門元帥和四位護法靈官12尊彩塑“元帥”像,都是保平安的護法神。</p> <p class="ql-block">左右依次為劉甫、辛環(huán)、馬崗、趙公明、溫瓊、岳勝、茍張、鄧忠、陶榮、張節(jié)、龐洪、畢環(huán)。</p> <p class="ql-block">三教洞,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顧晴沙(光旭)任平?jīng)鲋螅巧街链?,見洞前有棵如蛇盤曲狀的棗樹,觀賞稱奇,謂之龍棗,于崖壁開一洞穴,名棗龍洞,石洞呈半圓形,深約6米,寬約4米,頂部形,咸豐六年(1856)整修;民國4年(1915)重修,次年又增建東樓、面北廂房、耳門及后門,1985年重修廂房及山門。</p> <p class="ql-block">洞內(nèi)祀儒、釋、道三教始祖,老子位居其中,釋迦牟尼、孔子分居兩側(cè),后上方懸塑金童騎龍、玉女跨鳳并積垢妨拂塵像,稱為教洞。三教洞原是道教場所,后演化為儒、釋、道三教共存,它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本土文化和外來佛教文化從沖突到融合,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事實。</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位于甘肅平?jīng)鍪嗅轻紖^(qū)西郊15千米處。東起太統(tǒng)山的二道溝、花炮嶺和涇河地區(qū)的柳樹溝,西至寧夏的涇源縣縣界,南達大陰山、十萬溝,北至大象山,總面積83.6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3米。</p> <p class="ql-block">攬云亭,崆峒山景區(qū)內(nèi),發(fā)現(xiàn)有三葉蟲、筆石等古生物化石,受差異風化、水沖蝕、崩塌等外動力作用,形成了黃土高原上獨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及地質(zhì)構(gòu)造遺跡,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重要的科研價值。</p> <p class="ql-block">紅色砂礫巖,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p> <p class="ql-block">雷聲峰與馬鬃山南面相連,由高而低向東南延伸,峰長兩百米,最寬處不過三五米,兩側(cè)皆為深谷。如遇雷雨季節(jié),只要天空中雷聲作響,山峰兩面的深淵就把雷聲擴大數(shù)倍,雷聲峰也因此而得名。古建筑物群主要以道教宮殿為主,均依山就勢,獨具匠心,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雷聲峰</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亦稱三元殿、南云堂。位于峰脊上段,系從馬鬃山去雷聲峰遇到的第一座廟宇,初建于明嘉靖年間,問道宮道士王全真主持修筑,為面東一大楹殿宇。萬歷四十三年(1615),道士霍真祥曾主持修葺,后歷經(jīng)維修,乏于記載,1982年,崆峒山道教管理委員會主持補修。內(nèi)禮彩塑天官、地官、水官坐像,左右彩塑十殿閻君坐像和牛頭、馬面、小鬼、夜叉等地府神衹,另有彩塑梁顥、甘羅像。壁間彩繪地獄報應(yīng)圖。</p> <p class="ql-block">玉皇樓,亦稱玉皇殿,位于三官殿下方,于明正德七年(1512)由道士全真創(chuàng)建。系兩層一間依山筑起的殿宇。清代咸豐十一年(1861),由道士趙志誠重修。1981年由信教會眾再次重修。內(nèi)禮玉皇大帝主神,左右為金童玉女像。</p> <p class="ql-block">三星殿,又稱福、祿、壽三仙殿,位于玉皇樓下方,初建于明代。1981年由信教民眾募資修葺。殿后墻兩側(cè)開門,一名壽生,一名福祿。內(nèi)建卷棚式龕臺,奉祀彩塑福、祿、壽三仙像各一尊,像后浮塑二龍戲珠三仙云游。左右設(shè)龕臺分祀彩塑八仙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鐵拐李、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八仙慶壽。</p> <p class="ql-block">錢眼洞,位于三星殿內(nèi),石洞通道設(shè)計精巧,僅能一人通過,由頂層斜下底層,人工鑿?fù)?,施工艱險,乃游人上下必經(jīng)之險路,游人中不乏望之生畏者,故也喻為磨煉意志之生死門。殿中壁間有彩繪神話故事。</p> <p class="ql-block">三星殿</p> <p class="ql-block">圣父圣母殿,亦稱救苦天尊火靈圣母殿,位于雷祖殿上方。初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系依山開鑿的1間兩層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清華大學教授朱暢中至此曾評價為奇巧靈秀。1981年由信教民眾集資修復(fù)。殿門面東不開啟,殿后西墻兩側(cè)各設(shè)一門。內(nèi)建兩神龕,前祀彩塑火靈圣母,后祀彩塑太乙尋聲救苦天尊,金童、玉女分侍兩側(cè)。殿內(nèi)祀圣父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位于雷聲峰脊中段,原名九光殿。殿前石坊門,浮雕為二龍戲珠、雙鳳朝陽圖案。中門楣有明代萬歷四十一年(1613)平?jīng)鲰n王題書的“九光殿”、“神霄玉府”陰文,側(cè)楣浮雕八仙巡游圖。殿外墻鑲嵌記錄明代萬歷年間來自陜西龍門洞道士霍真祥主持重修時募資等情況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于雷祖殿正前方的一座孤峰上。狹小的木屋內(nèi)供有眼光菩薩一尊。旁邊還有一處深約20公分的小圓洞,為崆峒山有名的“洗眼泉”。</p> <p class="ql-block">內(nèi)壁上有雷部諸神行云降雨、除暴伏妖懸雕。內(nèi)祀彩塑跨獨角獸之雷祖。</p> <p class="ql-block">中臺,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p> <p class="ql-block">棋盤嶺,亦稱鐵棋坪,傳為廣成子、赤松子二仙弈棋之地,另有傳說乃陳摶與趙匡胤弈棋之所,故得名。地勢較平曠,且有巨大古松挺立其間。背依雷聲峰,前臨深谷絕壑。清風習習,松濤陣陣,俯視水庫之水,層層漣漪泛綠,瀲滟吻岸。</p> <p class="ql-block">九天圣母殿,亦稱三圣殿。1958年廢圯,1982年由崆峒山道教協(xié)會住持重修,為一幢三楹二面土木結(jié)構(gòu)。面西殿內(nèi)彩塑九天圣母坐于龕臺像三尊。面東殿內(nèi)彩塑孫賓、趙匡胤、陳摶坐于龕臺像各一尊。</p> <p class="ql-block">龍君殿,亦稱四海龍君殿。始建于清代,1958年圮廢;1989年在道士王崇修主持下,由固原縣民史清潤等募資重建。殿呈面西南5間3楹走廊式,斗拱托起翹檐,為僻靜處平添一景。殿內(nèi)奉祀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閏、西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左右為白龍三太子和巡海夜叉李艮,壁間彩繪有哪吒鬧海壁畫。</p> <p class="ql-block">瀑布深澗,傾流而下。</p> <p class="ql-block">瀑布深澗</p> <p class="ql-block">黃帝問道處,《莊子·在宥》中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修煉,故往見之”。左上有1處天然洞穴,洞深和高均為3米,寬2米,洞內(nèi)塑有廣成子、軒轅黃帝以及玄鶴童子,稱為南崖宮;右側(cè)峭壁上有廣成子墓及“龍翔飛鶴”回文字,都是這一事件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問道宮,也叫軒轅谷,位于崆峒前峽,涇水北岸,背山面水,環(huán)境幽寂,身居殿內(nèi),聽不到?jīng)芩疂?。相傳這里是黃帝向廣成子問道處。唐代這里已有建筑,元朝至正間重修問道宮,今存有《重修問道宮碑》一通,明朝宣德、萬歷年間,再次重修,成為一組龐大建筑群。明人唐龍《問道宮》詩云:“欲捉白蟾飛樹梢,遍尋元鶴在云中,荒涼棟宇聊停節(jié),悵望當年問道宮?!?lt;/p><p class="ql-block">黃帝問道,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姓公孫,生于軒轅之丘。國于有熊、蚩尤暴虐天下,帝于之戰(zhàn)于涿鹿之野,擒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代神農(nóng)。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聞廣成子居崆峒,遂西至崆峒登笄頭山,得聞至道。山中有廣成洞、廣成丹穴、廣成墓,山下有問道宮。黃帝命倉頡為吏使治六書,風后衍握奇圖始至陣法。命隸首定數(shù)而,度量衡以成。命令倫定律呂而始有五音。咨于岐伯而作內(nèi)經(jīng),始有醫(yī)藥方法,人得以盡年。凡宮室器用,衣服貨幣之制,皆始于黃帝,在位百年而崩。今陜西有黃帝陵,歲時祭祀。</p> <p class="ql-block">上天梯斷層,顯示出高角度向北傾斜,南盤上升,北盤下降,斷距約十米,為正斷層。坡度陡處約60°左右。兩側(cè)斷崖陡峻,不見擦痕。</p> <p class="ql-block">遇真宮,亦稱玉真宮,明代仿武當山創(chuàng)建,舊有大殿3楹,主祀通微顯化真人張三豐,另有廂房6間,1964年拆毀;1992年重建面北一明兩暗歇山式飛檐大殿3楹,內(nèi)彩塑無量祖師、太乙真人、妙樂救苦天尊像,殿左側(cè)建廂房3間。</p> <p class="ql-block">洞穴,各種形成于地表巖石中的空洞稱為洞穴。崆峒山的洞穴大部分與節(jié)理、斷裂有關(guān);有些與礫石脫落、較松軟透鏡狀巖體優(yōu)先風化脫落、流水侵蝕及溶蝕有關(guān);有些與層面片狀風化剝落有關(guān)。</p><p class="ql-block">崆峒山較著名的洞穴有:東臺下的玄鶴洞、四海龍君殿下的歸云洞、上天梯旁的廣成洞、胭脂峽的月亮洞、三珠洞、石窯溝的洞中洞。</p> <p class="ql-block">蠟燭峰,位于藥王洞東南處的孤峰,三面皆為懸崖。孤峰﹣蠟燭峰節(jié)理,孤峰是丹霞地貌發(fā)育到老年期的表現(xiàn)。蠟燭峰是典型的孤峰。峰高50余米,若把峰頂?shù)乃蓸浔茸飨灎T頭,峰柱便是蠟燭。每當冬雪春融之時,山峰的積雪就像蠟燭消融一樣緩緩而下,形成崆峒十二景之“春融蠟燭”。</p> <p class="ql-block">藥玉洞,始建于明代,清光緒年間重建,民國期間曾修葺,洞內(nèi)塑藥圣孫思邈“坐虎針龍”像。1993年春,在左右兩側(cè)新開鑿面東石洞各2孔,分別塑有扁鵲、華佗彩塑,環(huán)洞口接明柱走廊,洞頂建面東大殿3楹,殿后建面北臨崖廂房3間,上下渾然一體,頗具氣勢。</p> <p class="ql-block">藥王洞前觀景臺,視野開闊,風光綺麗。藥王洞的中年道士,守著這樣的風水寶地,耳聰目明,風趣幽默,非常健談。道士們白天到各自的廟宇,吃飯和住宿都在中臺。</p> <p class="ql-block">藥王洞</p> <p class="ql-block">朝天門,為通絕頂之要衢,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為牌樓式建筑,稱一天門,內(nèi)塑四大天王。清末曾修葺,后圮廢。民國年間重建穿廊靈官殿。1992年重建閣樓式拱形山門,頂端為廻廊殿,殿內(nèi)主祀王靈官。殿后南北增建磚木結(jié)構(gòu)廂房各一處。前側(cè)置石羊九只各馱磚、石,昭示古建運輸之艱辛。</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位于北祁連褶皺帶東緣,鄂爾多斯盆地西側(cè),賀蘭褶皺帶的南段,區(qū)內(nèi)未見巖漿活動的痕跡,是一個較穩(wěn)定的區(qū)塊。</p> <p class="ql-block">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說: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雞頭山、千頭山、笄頭山為崆峒山之別稱)。</p> <p class="ql-block">中臺,是崆峒山中心地帶,也是通向各景點必經(jīng)之地和主要便道的交匯處,這里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東西南北四臺依中臺四面展開,形似蓮花,最高處海拔1927米。</p> <p class="ql-block">中臺</p> <p class="ql-block">三皇樓,始建于清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初建時上層東面彩塑有三位古代帝王:天皇伏羲、地皇神農(nóng)和人皇軒轅黃帝。三皇樓最早是上崆峒山的第一道關(guān)口,也是登臨絕頂?shù)囊粭l必經(jīng)之路,因而一層面西的門楣上方鐫刻有“中峰鎖鑰”四字。</p> <p class="ql-block">法輪寺,中臺法輪禪寺始建于唐代,原名舒花寺,宋朝立名法輪寺,毀于浩劫(十年動亂),1992年恢復(fù)重建,占地面積15畝。</p> <p class="ql-block">法輪寺,現(xiàn)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千佛殿、法堂、念佛堂、地藏殿、玉佛殿、伽藍殿、祖師殿。</p> <p class="ql-block">凌空塔,位于法輪寺院內(nèi),始建于北宋天圣初年,明代萬歷十三年(1585)進行過維修。塔為七級八角樓閣式空心磚塔,座北朝南,高32米,底層周長32米,面積為554.3平方米。塔身第一層面志辟券門,內(nèi)設(shè)佛閣;自第二層起,各層開四門外設(shè)佛閣,四周均有磚刻欄桿和出檐,檐上有細致精巧的磚脊、群龕。各角有磚質(zhì)托塔力士造像,塔內(nèi)置木制樓梯,供人上下。塔頂生長一棵兩百多年樹齡的油松,形成“古塔托松”的圣景。明代詩人羅潮有詩贊曰:“浮屠高七級,中虛外壁立;絕頂八窗開,晴山樹歷歷”。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東臺,是中臺夷平面所切形成的K1s地層東面的臨界點。海拔1900.5米,相對于涇河地貌隆升年齡為883.3萬年。與其下問道宮后斜坡T3yn地層交匯形成不整合接觸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在東臺看到的法輪寺塔院的凌空塔,以及周圍的巖壁建筑。</p> <p class="ql-block">關(guān)圣帝君廟,清末創(chuàng)建。奉祀彩塑關(guān)圣帝君和觀音菩薩。1958年廢棄,1995年由崆峒山道教協(xié)會主持重修面西大殿三楹,殿內(nèi)奉祀彩塑關(guān)圣帝君、關(guān)平、周倉神像。</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塔群</p> <p class="ql-block">飛升宮,位于中臺東隅,系1997年陳鐸、李宗旭主持重建,為古建三轉(zhuǎn)五式,面積75平方米,內(nèi)祀無量祖師。</p> <p class="ql-block">在中臺售票處,購買返程中巴車票32元/人,在商店18元購買一個木質(zhì)崆峒山冰箱貼,16:20乘坐中巴車由中臺返回崆峒古鎮(zhèn),20分鐘到達古鎮(zhèn),在小吃街吃漢中熱米皮,10元/碗。隨后到停車場取車,開車返回平?jīng)鍪小?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