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許波</p><p class="ql-block">美篇號:6276367</p> <p class="ql-block">夏日的北京烈日炎炎,酷暑難耐,好想找一個能避暑的地方。2025年7月21日,遇到一個藍天如洗,白云悠悠的好天氣,決定帶著從老家來京的弟弟和弟媳出去走走。白天氣溫太高,于是選擇了下午三點鐘出發(fā),當我們一行四人驅(qū)車去到北京香山公園,立刻后悔出來晚了。夏日的香山公園,像被潑了濃墨重彩的綠,從入口處便鋪陳開一片沁人的清涼。</p> <p class="ql-block">香山公園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買賣街40號,北京市區(qū)西北郊,占地188公頃,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早在元、明、清時,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別院,每逢夏秋時節(jié)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咸豐十年(1860年)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兩次被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焚毀,1956年開辟為人民公園。</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公園的北門進入,沿著園區(qū)的道路前行,滿目蔥蘢,風景如畫。路旁高大的雪杉撐開傘蓋般的樹冠,葉片密得能濾去大半日光,只漏下斑駁的光點在青磚小徑上跳蕩。樹下的草坪是剛剪過的,嫩得能掐出水的綠里,藏著星星點點的金黃色小花,風過時,草葉沙沙地晃,混著泥土與青草的氣息漫過來,比任何香水都清冽。</p> <p class="ql-block">不一會我們就來到眼鏡湖,眼前一亮,藍天白云下,一座石拱橋通向遠方,橋的兩旁是兩池清澈透明的湖水,上面鋪滿了綠油油的荷葉。眼鏡湖是北京香山公園北門內(nèi)的景觀湖,從見心齋沿林蔭道而下可聞潺潺水聲,行至可見兩泓圓形湖水經(jīng)單孔白石拱橋相連,因形似眼鏡得名,我隨手拍了一個小視頻。</p> <p class="ql-block">眼鏡湖右側(cè)山崖疊石形成洞穴景觀,洞頂溪流垂落為"水簾洞"瀑布,周邊分布古柏、垂柳等植被。這么美麗的風景,必須打卡留念,弟妹笑靨如花,定格精彩瞬間。</p> <p class="ql-block">眼鏡湖東南側(cè)建有1992年完工的佳日亭,為十字重檐建筑,飾有蘇式彩畫。</p> <p class="ql-block">慢慢拾級而上,兩旁的松柏愈發(fā)濃密。老松的枝椏橫斜交錯,把天空切成碎塊,陽光穿過松針,在石階上灑下細碎的金斑。腳下的路被樹蔭裹著,走起來竟不覺曬,只聞得到松脂與泥土混合的淡香,偶爾有蟬鳴從葉隙里鉆出來,聲嘶力竭卻不聒噪,反倒襯得山林更幽靜了。</p> <p class="ql-block">行至半山,找塊被樹蔭庇佑的青石坐下,看山風拂過遠處的樹梢,掀起層層疊疊的綠浪——深綠是松,淺綠是槐,新綠是剛冒頭的灌木,間或有幾簇紫薇花探出來,紅的、粉的,像從綠錦上抖落的胭脂。山風帶著草木的清氣撲在臉上,連呼吸都變得清甜,先前爬山的微汗被一吹,竟生出幾分愜意來。</p> <p class="ql-block">灌木叢更是熱鬧,冬青的深綠、紫薇的淺綠、還有不知名的藤蔓纏著竹架,潑潑灑灑地綠下來,藏著嘰嘰喳喳的鳥雀。走在園區(qū)里,腳下是青草,頭頂是濃蔭,連呼吸都帶著綠意,仿佛整個人都浸在一杯加了冰的薄荷水里,清爽得讓人想停下來,多聞幾口這夏天獨有的、帶著香氣的綠。</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我們行至知松園景區(qū),園東立有高5.5米巨石,正面刻“知松園”三字,背面鐫刻陳毅詩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景區(qū)建于1987年,占地2公頃,現(xiàn)存有一、二級古松柏100余株。其名稱取自《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p class="ql-block">園內(nèi)以松柏景觀為主,春季布置“萬物·生”“春山·歸”等主題花卉小品,種植花毛茛、菊花桃及楸樹,5月楸樹盛花期呈現(xiàn)粉紅粉白花海。初夏金蓮花次第開放,與古松形成金色映襯景觀。古松與琉璃塔構(gòu)成“瓊松塔影”借景關(guān)系,周邊設(shè)有松林餐廳、聚香閣等設(shè)施。</p> <p class="ql-block">在綠蔭掩映的大道上我們繼續(xù)前行了200多米,就到了“勤政殿”。勤政殿位于香山公園東宮門內(nèi),它是乾隆皇帝來園駐蹕臨時處理政務(wù),接見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務(wù)本、勤于思政。勤政殿是香山公園最具皇家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首,殿外牌匾為乾隆皇帝御筆題寫。</p> <p class="ql-block">勤政殿景區(qū)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樓等組成,占地面積達8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勤政殿于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僅存殿基。香山公園于2002年在勤政殿原址上進行復建,2003年7月竣工。離勤政殿不遠處的致遠齋屬于勤政殿建筑群,始建于1761年的致遠齋,曾是乾隆皇帝在香山的理政之所,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80余次來到香山,在致遠齋駐留時間長達253天,乾隆“十全武功”中絕大部分決策都是在這里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時間已過四點半,我們順著大路匆匆趕往雙清別墅方向,計劃去參觀“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紀念地”香山公園景區(qū),向南麓方向前往雙清別墅的主干道旁,有一條淺淺的石質(zhì)水槽,水槽呈U形,寬約60-70厘米,清澈的水如小溪般在槽中緩緩流淌,順著地勢朝山下流去??绰放缘男麄髋浦?,這就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引水石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根據(jù)歷史記載,香山自古泉水豐沛,有50多處泉眼,清代乾隆皇帝在香山筑墻為園,命名為靜宜園。為更好利用香山的泉水,乾隆皇帝于1773年修建了引水石渠,通過這些古水系將泉水引入山腳下的靜翠湖和眼鏡湖,灌溉京西稻,最終匯入昆明湖存蓄。</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進京,第一站就進駐的香山雙清別墅,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香山指揮了解放全中國,并籌建了中央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我們急匆匆往雙清別墅趕,到達時已經(jīng)大門緊閉了,我們只能在大門前的巨石旁拍了一張集體照,然后又分別在大門口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雙清別墅旁是來青軒,它位于北京香山寺北側(cè),始建于明代,清代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遷駐香山期間,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四位中央書記處書記在此辦公居住,與毛澤東在雙清別墅共同指揮渡江戰(zhàn)役、籌備新政協(xié)會議,成為解放戰(zhàn)爭后期黨中央核心決策地。</p> <p class="ql-block">夏日游香山,原是抱著避暑的念頭來的,卻在滿目蒼翠里,品出了與秋日元氣不同的清潤滋味。</p> <p class="ql-block">登到半山時倒有些意外,原以為夏日的視野會被濃綠遮蔽,卻見遠處的山巒若隱若現(xiàn),近處的山谷溝壑間,綠意鋪展得無邊無際,風過時,整座山像在輕輕搖晃,滿耳都是葉動的絮語。沒有秋日的層林盡染,卻有這份獨有的、沉甸甸的生機,讓人覺得這暑熱里的香山,不是蕭瑟前的鋪墊,而是生命力最飽滿的模樣——熱烈,卻也從容。</p> <p class="ql-block">下山,我們腳步加快了,突然,路旁一池荷花撞入眼簾,這是香山公園里的另一個人工湖——靜翠湖,只見圓闊的荷葉挨挨擠擠,把水面鋪得密不透風,粉紅色的荷花躲在碧綠葉間,婷婷玉立,嬌艷欲滴。風從湖面溜過,帶起荷葉的沙沙聲,混著水汽迎面撲來,感覺一陣陣清涼。</p> <p class="ql-block">靜翠湖三面環(huán)山,水面倒映蒼松翠柏與四季植被:春季山桃映水、錦鯉游弋,夏季荷花滿塘、睡蓮浮波,秋季紅葉與湖水相映,冬季殘荷映雪。湖畔的對瀑亭采用單檐歇山式敞廳建筑,雨季可觀賞石壁水流景觀。作為香山古水系的核心節(jié)點,其引水石渠系統(tǒng)經(jīng)修復工程恢復了乾隆時期的江南水鄉(xiāng)意象。</p> <p class="ql-block">下山時腳步都輕快了,衣襟上沾著松針的清香,心里揣著一懷的綠與風,倒覺得這夏日的香山,比秋日少了幾分喧囂,多了幾分能讓人沉下心來的清涼與安穩(wěn)。路上遇到一座古寺,但時間已晚,公園就要閉園了!香山公園實在太大,只能走馬觀花似的觀光了公園的一小部分,真后悔來得太晚了,留下深深的遺憾后匆匆趕往北門停車場。</p> <p class="ql-block">攝影:許波</p><p class="ql-block">拍攝地點:北京香山公園</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25年7月21日</p><p class="ql-block">圖文編輯:許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