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石窟造像藝術的介紹中,犍陀羅藝術是高頻出現(xiàn)的重要概念,它對東方佛教造像影響深遠。特別有幸在家門口就參觀了由深圳博物館攜手巴基斯坦國家遺產與文化署考古與博物館局、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主辦的“犍陀羅藝術展”,也因此對犍陀羅有了些許了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犍陀羅是南亞古國,核心區(qū)域包括今巴基斯坦東北部和阿富汗東部,公元前6世紀,它是古印度列國時代的十六大國之一,先后被波斯的阿契美尼亞人、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統(tǒng)治。</span></p> <p class="ql-block">作為絲綢之路連接南亞次大陸的重要樞紐,犍陀羅曾見證希臘及地中海古典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與中亞草原文明的交匯碰撞。公元1世紀左右,獨特的犍陀羅藝術便在此誕生——彼時,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佛教,在歷經六百余年無佛陀造像的階段后,正是依托這種融合了希臘雕塑技藝與印度佛教思想的藝術形式,開啟了像法傳教的新時期。</p> <p class="ql-block">犍陀羅藝術對中亞與中國的佛教藝術影響深遠。自兩漢之際隨佛教傳入中國后,它逐步滲透到新疆、河西走廊及中原地區(qū),其獨特印記清晰地留存于中國新疆熱瓦克佛寺、莫高窟、云岡石窟等諸多遺存之中。</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曇曜五窟的造像,明顯可見犍陀羅藝術的印記:佛像面容多呈橢圓,鼻梁高挺且與額頭自然相連,眉骨突出,眼神深邃,帶著一種沉靜肅穆的異域氣質;服飾上,常表現(xiàn)為通肩式袈裟,衣紋厚重且呈平行的階梯狀排列,線條硬朗,頗具質感,這些特征都與犍陀羅藝術中對希臘雕塑技法的借鑒一脈相承,展現(xiàn)了早期佛教造像在東西方文化交融下的獨特風貌。</p> <p class="ql-block">犍陀羅文明的誕生(公元前1世紀~公元5世紀)在長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鍵陀羅一直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同語言、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統(tǒng)治者</span>掌控,文化面貌豐富多樣,地區(qū)間文化類型互相混雜。</p> <p class="ql-block">鍵陀羅藝術分為早晚兩個階段,早期(1~3世紀)深受古代希臘與羅馬藝術影響,流行來自地中海的建筑、尊像和裝飾紋樣。此時大乘佛教思想盛行,佛教藝術以灰色片巖雕刻為主,更創(chuàng)立了佛陀形象。佛、菩薩等形象具有古希臘與羅馬雕塑的特征:波浪形卷發(fā),衣褶厚重,衣紋流暢,面部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特征。晚期(3世紀中期~5世紀),犍陀羅地區(qū)經歷動蕩,政治中心西移至喀布爾河谷,藝術風格轉變。印度笈多藝術也影響至西北地區(qū)。該時期以石膏造像為主,本土化風格日趨明顯。5世紀70年代后逐漸衰落。</p> <p class="ql-block">太子誕生 3~4世紀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此石刻為悉達多太子誕生的題材,摩耶夫人右側帝釋天的上部是一位攜天鼓的神,天鼓的出現(xiàn)象征著向世間宣示佛陀的誕生。石刻整體線條流暢,人物造型婀娜優(yōu)美,是3~4世紀鍵陀羅石刻藝術的經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悉達多太子的馭者車匿與白馬鍵陟誕生 ??</p><p class="ql-block">3世紀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馭者車匿是佛陀為太子時為其馳驅馬車的仆役,后成為釋迦車尼最早期的弟子之一。白馬鍵陟是釋迦牟尼逾城出家時的坐騎。作品呈現(xiàn)了王室馬廄中,車匿的母親正為新生兒沐浴,旁邊的母馬正給小馬駒犍陟喂奶。鍵陀羅藝術中,白馬犍陟與馭者車匿常一同出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婆羅門占夢 2~3世紀 白沙瓦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這幅雕刻兩側有柱子隔開,應為一系列佛傳故事中的一幅,右側柱頭為典型的古希臘柱式。畫面中凈飯王坐于中央,兩側人物各自坐在植物枝蔓編成的圓形座椅上,右側為占夢的婆羅門,似乎正為國王講述。左側卷發(fā)的男子可能是婆羅門的弟子。二人左手中均持有水瓶,是印度婆羅門手中常見的持物。</p> <p class="ql-block">官廷生活與決意出家 2-3世紀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此浮雕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表現(xiàn)宮廷生活,悉達多太子側臥在寢臺上,被諸多樂女、婢女圍繞。太子右側雕一倚坐像,發(fā)式作卷發(fā)狀。下方為“決意出家”的場面,中間椅坐像應為太子,后面是婢女們酣睡的情狀。太子發(fā)式由戴敷巾冠變?yōu)椴畎l(fā)髻,應是表現(xiàn)出家求道的觀念形態(tài)。</p> <p class="ql-block">太子后官生活 1-2世紀 伊新蘭堡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此浮雕表現(xiàn)了悉達多大子官中生活中的情節(jié),描繪了太子婚后和耶輸陀羅生活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太子夜半逾城出家 3-4世紀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此石刻與同時期常見的側身構圖逾城出家題材有明顯不同。太子正面向前,騎馬躍出畫面,呈現(xiàn)出割舍世俗世界的意涵,充滿立體感。隨從們手執(zhí)兵仗傘蓋,面向大子,呼之欲出。人物造型生動,雕刻細節(jié)突出,為3至4世紀犍陀羅地區(qū)石刻的經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尋訪仙人 2世紀 錠陀羅地區(qū)白沙瓦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悉達多太子出家后,曾到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的山中造訪兩位仙人,因不認同二者所說教法,離去后獨自修行。此雕刻左側草庵內為仙人,面前是大子與執(zhí)金剛神。犍陀羅佛傳故事中,太子出家斷發(fā)后,換上修行者的衣服,自此從菩薩形象轉變?yōu)榉鹜有蜗蟆??</p> <p class="ql-block">帝釋窟禪定 ??</p><p class="ql-block">佛陀在摩揭陀國一山中的帝釋窟中禪定,帝釋天、樂神般遮翼及忉利天的諸神前來拜訪。樂神首先彈琴將佛陀喚醒,帝釋天再向佛陀問法,在聽聞佛法中獲得了無上的喜悅,從而皈依佛陀。浮雕中央佛陀全珈趺坐于窟內,雙手結禪定印,進入禪定狀態(tài)。眾神祇圍繞佛陀等待說法。人物間穿插鳥獸、山石及林木,表明在荒野之地。</p> <p class="ql-block">魔女誘惑 ??</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修行即將開悟時,魔王試圖阻止。畫面中釋迦牟尼左側的一對男女,為魔王和他的一個女兒,正擺出男女親熱之姿誘惑釋迦。釋迦牟尼右側的兩位女子身材姣好,是魔王的另外兩個女兒,正以嫵媚的姿勢立于釋迦身旁。</p> <p class="ql-block">降魔成道 2~3世紀 鍵陀羅地區(qū) 白沙瓦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方形臺座上的釋迦牟尼結跏跌坐,左手握衣角,右手觸地印。釋迦右側頭戴冠飾的王族人物望向釋迦,被旁邊一人按住正在拔劍的手。另側有同樣王族裝束的按劍人物。釋迦右側身后為手特金剛杵的佛陀護法執(zhí)金剛。這一劍拔弩張的場面,表現(xiàn)了魔王欲傷害釋迦而被其子制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伊羅缽龍王禮佛 2-3世紀 白沙瓦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恒河中有伊羅缽龍王宣說二偈語,無人能解。后有一摩納婆(意為年輕人)向佛陀討教含義并告知龍王。龍王聞后歡喜雀躍,詢問是否佛陀相告,因為世上除了佛之外,再無人能解答,摩納婆如實回答,龍王即前住禮敬佛陀,畫面中佛陀施無畏印,全跏跌坐于臺座,下方繪一身軀扭動的蛇,正是伊羅缽龍王化為原形前往禮佛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須摩提女傳說 2-3世紀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須摩提女傳說,屬于佛教因緣故事系列。相傳有長者之女名須摩提,美麗端莊,精通各種梵行,尊信佛法。后嫁入信奉外道之家,受諸外道逼迫。她登上高樓,焚香請佛,祈求佛陀幫助。隨后佛陀化現(xiàn),度化眾外道。此作品表現(xiàn)了須摩提女正在與耆那教僧侶打斗,佛陀從天而降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舍衛(wèi)城神變 2-3世紀 白沙瓦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畫面中佛陀居中坐于芒果樹下,著袒右肩式袈裟,結轉法輪印,全跏跌坐于蓮花上。佛陀兩側分立彌勒菩薩與觀音菩薩,背后二人應為梵天和帝釋天。此作題材說法不一,或描述為“佛三尊像”“一佛二菩薩”,或闡釋為“舍衛(wèi)城神變”。</p> <p class="ql-block">優(yōu)填王造像 2-3世紀 白沙瓦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此石刻中佛陀著袒右肩式袈裟,結轉法輪印,全跏跌坐。佛陀右側一人衣著華麗,呈貴族樣貌,是為佛陀造像的優(yōu)填王,手抱一結禪定印的小坐佛像獻給佛陀。</p> <p class="ql-block">忉利天降下 1~2世紀 斯瓦特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此雕刻中有三道寶階,寶階上生長著三棵菩提樹。中間寶階最下一級有一對腳印,象征佛陀,左右兩側寶階上站立著雙手合十的梵天和帝釋天,寶階下足跡前有一跪迎的比丘,為蓮花色比丘尼,為轉輪王的化身。此作品即為鍵陀羅地區(qū)早期以象征物來表現(xiàn)佛陀形象的代表之作,極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釋迦年尼成道之后,趁弟子們在夏安居(雨李安居精修)之時,上忉利天(意為“三十三天”)為去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一去九十日不歸。弟子優(yōu)填王因憂思過度而患病,便召集全國的能工巧匠用牛頭旃檀木雕做了一尊佛陀像,這便是世間上第一尊釋迦年尼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佛陀涅槃 2世紀 白沙瓦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涅槃圖像主要表現(xiàn)右脅累足而臥的釋迦,此臥式也稱“獅子臥”。此外還刻畫釋迦的弟子、外道、眾神、摩羅族人等,重要人物的行為舉止基本見于《涅槃經)中。此石刻中,立于釋迦床頭者為執(zhí)金剛。床前坐三名弟子,左起第一位掩面而泣,可能是跟隨釋迦時間最長的阿難。</p> <p class="ql-block">佛陀涅槃作為佛傳故事中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犍陀羅藝術中以寫買風格著重表現(xiàn)。在犍陀羅的佛陀涅槃浮雕中,除了表現(xiàn)涅槃場景外,還會將涅槃后佛陀入棺、茶毗(火葬)、分舍利、起塔供養(yǎng)等場面桉照時間順序表現(xiàn)出來。犍陀羅的涅槃圖開創(chuàng)了其后中亞、東亞涅槃圖的基本圖像模式,成為佛教涅槃圖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佛傳故事(降魔成道、初轉法輪、離開毗舍離城、力士移山、佛陀涅槃)2-3世紀 白沙瓦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佛傳圖浮雕根據(jù)釋迦牟尼佛傳記雕刻而成,作品自上而下分別雕刻了五個場景,分別為降魔成道、初轉法輪、離開毗舍離城、力士移山、佛陀涅槃。</p> <p class="ql-block">施轉法輪印佛坐像 4世紀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此像表現(xiàn)的是釋迦初轉法輪時的情形。佛陀身著袒右肩袈裝,雙手施轉法輪印,結金剛跏跌坐。此尊面容星橢圓形,五官勻稱,頭頂肉髻較小,屬典型的犍陀羅風格,身軀強健、勻稱,仿佛能感到衣下軀體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僧人為佛陀施座 ??</p><p class="ql-block">此浮雕表現(xiàn)眾僧人為佛陀搬來寶座的場景。佛陀有頭光,神情悲憫寂靜。其前方下層為三名比丘,分別持壺、執(zhí)拂塵與抬寶座,上層為右手做手印的世俗人物與兩位雙手合十的長發(fā)修行者。佛陀身后亦為世俗人物。眾人目視佛陀,神情崇敬。畫面左側有一柯林斯柱子,柱身刻一坐佛。畫面線條流暢,生動自然,屬鍵陀羅晚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彌勒菩薩坐像 4~5世紀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此像橢圓形面龐,束發(fā),雙目圓睜,唇上有小胡髭,額前有兩圈卷發(fā),身后頭光破損。左手持水瓶,右手殘斷。持水瓶是彌勒菩薩作為婆羅門修行者的一大特征。菩薩配寬大項圈,戴項鏈、臂釧、手環(huán)。左肩披天衣披肩,身形壯碩,肌肉線條明顯,屬犍陀羅晚期代表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菩薩的梵文原意為“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鍵陀羅藝術中的菩薩造像,既有表現(xiàn)成佛前的悉達多王子,也有作為未來佛的彌勒菩薩,后來還有觀音菩薩。菩薩的出現(xiàn)代表了佛教從小乘向大乘發(fā)展,開啟了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雙重追求。修菩薩行者一方面要自己積世修行,達到徹悟的境界;另一方面要在現(xiàn)實的苦難中救助他人,幫助他人走向覺悟的世界,具有智慧與慈悲的雙重面向。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后,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具有的深切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的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yōu)雅。</p> <p class="ql-block">金剛手菩薩 青銅9-10世紀 白沙瓦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此菩薩像后有圓形頭光及舟形身光。面部修長清秀,鼻梁挺直,彎眉與鼻梁相連,目光下垂,嘴角略露微笑。頸前飾瓔珞,左手握持金剛杵,右臂殘缺。下身著裙,身體健壯修長。??</p> <p class="ql-block">四蓮花生緊那羅華蓋 2-3世紀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緊那羅是一種人首鳥身的神靈,推測為奏樂跳舞的樂天,能賜予幸福和安樂。作為浮雕中常見的隨待,緊那羅有時被完全表現(xiàn)成人形。此作品下方升起五條蓮莖,蓮莖末端盛開蓮花,蓮莖上清晰表現(xiàn)了四個緊那羅,其中兩位手持華蓋。</p> <p class="ql-block">僧房中的情侶 1-2世紀 斯瓦特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此浮雕表現(xiàn)了印度式拱形僧房下一對男女相互愛慕的情景。男子手持環(huán)狀物站立,女子左手持鏡形物,右手似在整理頭飾。整件浮雕體現(xiàn)了犍陀羅雕塑寫實的藝術風格,并結合了印度本土雕塑的部分特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