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知青歲月?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東方博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是一個不應(yīng)該被歌頌的特殊年代,又是一段需要反思和不能忘記的歷史;那是我們歷經(jīng)人生坎坷、精神折磨、肉體煎熬和靈魂扭曲的日子,也是讓我們付出青春歲月和慘痛代價獲得成長的艱苦磨礪。在度日如年的逆境中,那些仍然閃耀著人性光華的自我覺悟、尚存心底的美好憧憬、苦中作樂的豪放達(dá)觀、沒有泯滅的社會良知及相信未來的不懈追求,還有那些在廣闊天地里,不畏苦寒綻放出絢麗色彩的青春之花,甚至是凄風(fēng)苦雨中結(jié)出、或沒能結(jié)出的浪漫青澀之果,才是應(yīng)當(dāng)被肯定的知青精神和時代真典。那些病態(tài)的呻吟、頹廢的墜落、盲目的歌頌和無知的贊美,其實都是混沌的迷惘和媚語輕言。知識青年,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它已經(jīng)成為刻在一個時代和那些被命運捉弄青年心中,永遠(yuǎn)無法抹去的烙印!每個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都有自己終身難忘,似曾相似但絕不雷同的各種經(jīng)歷,可以說酸甜苦辣雜陳,人生百味俱下,幾乎沒有一個正常人,愿意去體驗?zāi)切?qiáng)加在他們還沒成熟的心智里,仍然孱弱的軀體中那些充滿痛苦、無望、空虛、寂寞、掙扎、壓抑、違心、煎熬,甚至是強(qiáng)言歡笑的分分秒秒!當(dāng)一切都成為往事,那些讓他們想忘也忘不掉的一切,在欲說語還休、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心境中,統(tǒng)統(tǒng)變成了他們祭奠逝去人生的第二故鄉(xiāng)和充滿悲情的青春挽歌與揮之不去,又刻骨銘心,且極難道明白,并只屬于知青們,那空前絕后,獨一無二的鄉(xiāng)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8月20日于重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鐫刻在心的歷史烙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讀《我的知青歲月?序》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慕容婉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僅讀完東方博毅這篇《我的知青歲月?序》,仿佛就被一股沉郁而銳利的歷史氣流擊中。這不是一曲輕松的懷舊小調(diào),而是一部在記憶的礦層深處掘進(jìn)的靈魂自白書。它帶著親歷者刻骨的體溫與冷卻后的清醒,將那段名為“知青”的歲月,置于理性與悲憫交織的強(qiáng)光之下,進(jìn)行一場不容回避的解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東方博毅開宗明義,道破寫作的本心,不為名利,不為出版,只為對己、對后人留下一份“真實、客觀、冷靜”的交代。這份近乎莊嚴(yán)的樸素,賦予了文字一種穿越喧囂的沉靜力量。而接下來的剖白,則如寒光閃閃的手術(shù)刀,精準(zhǔn)地劃開了歷史的表皮,露出其下復(fù)雜而疼痛的肌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東方博毅先生毫不含糊地宣告:那是一個“不應(yīng)該被歌頌的特殊年代”,是一段必須被“反思和不能忘記的歷史”。這絕非輕飄飄的論斷,而是浸透了“人生坎坷、精神折磨、肉體煎熬和靈魂扭曲”后發(fā)出的沉重證詞。他以親歷者的身份,剝開了任何浪漫化的糖衣,直指核心,那是一代青年被強(qiáng)行征用、拋擲于“廣闊天地”所付出的“青春歲月和慘痛代價”,是強(qiáng)加于未成熟心智與孱弱軀殼之上的無盡“痛苦、無望、空虛、寂寞、掙扎、壓抑、違心、煎熬”。字字句句,重若千鈞,砸碎了關(guān)于那段歲月任何輕佻的幻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東方博毅先生更一針見血地刺穿了“知識青年”這個命題本身,稱其為“錯誤”。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政策的否定,更是對那個時代粗暴扭曲個體命運、將鮮活生命視為宏大敘事棋子的根本性批判。它早已成為“刻在一個時代和那些被命運捉弄青年心中,永遠(yuǎn)無法抹去的烙印”,這是歷史強(qiáng)加于個體生命的、無法選擇的悲劇性胎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最令人動容的,是東方博毅先生在歷史的廢墟與精神的煉獄中,依然執(zhí)著地辨認(rèn)、打撈并肯定了那些未曾被徹底碾碎的人性微光。他沒有沉淪于徹底的虛無,而是莊重地指出:在度日如年的逆境中,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華的自我覺悟”、“尚存心底的美好憧憬”、“苦中作樂的豪放達(dá)觀”、“沒有泯滅的社會良知”、“相信未來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苦寒中掙扎綻放的“青春之花”、未能或艱難結(jié)出的“浪漫青澀之果”,才是真正“應(yīng)當(dāng)被肯定的知青精神和時代真典”。這不是對苦難的美化,而是對人在極端環(huán)境下迸發(fā)出的精神韌性、人性尊嚴(yán)和生命意志的崇高致敬。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即使在錯誤的道路上,個體靈魂深處依然可能孕育出值得珍視的,如同真金般的個人品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東方博毅先生警惕地劃清了界限,嚴(yán)厲拒斥了“病態(tài)的呻吟、頹廢的墜落、盲目的歌頌和無知的贊美”,斥之為“混沌的迷惘和媚語輕言”。這體現(xiàn)了先生作為書寫者,凜然的歷史責(zé)任感和精神潔癖。他拒絕沉溺于自憐的泥沼,更警惕任何對苦難的廉價消費或膚淺謳歌。先生追求的,是穿透歷史迷霧的澄明,是對復(fù)雜真相的冷靜凝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序言的結(jié)尾,凝聚成一種震撼人心的詩性表達(dá)。東方博毅先生將知青們的集體記憶,喻為“祭奠逝去人生的第二故鄉(xiāng)”、“充滿悲情的青春挽歌”,更升華為一種“空前絕后,獨一無二的鄉(xiāng)愁”。這“鄉(xiāng)愁”所指的,早已超越了地理意義上的村莊,它是被時代洪流無情沖刷后留下的精神傷痕,是刻骨銘心卻又“欲說語還休”、“近鄉(xiāng)情更怯”的巨大情感漩渦。它是屬于整整一代人的“悲情的青春挽歌”,是深植于靈魂深處、難以言表卻終生縈繞的“刻骨銘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篇序言,是東方博毅先生用半生滄桑淬煉出的思想結(jié)晶。它既是個人穿越苦難后的理性證詞,也是為那個特殊年代留下的一份不容篡改的精神檔案。它以其冷峻的批判、深邃的反思和對人性微光的莊嚴(yán)肯定,構(gòu)筑了一座通往歷史真相的橋梁。它告訴我們:銘記不是為了咀嚼痛苦,反思是為了照亮未來;而在最深的黑夜中依然倔強(qiáng)閃爍的人性光輝,正是歷史長河中永不熄滅的航標(biāo)。期待在先生60篇散文的徐徐展開中,感受這序言所勾勒的壯闊圖景如何在細(xì)節(jié)中血肉豐滿,聆聽那“獨一無二的鄉(xiāng)愁”,如何在歲月的回音壁上深沉激蕩。這是一位老知青,以文字為燭,在歷史的暗礁上,為時代、為后人、為明天點亮的一盞永不熄滅的心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8月13日下鄉(xiāng)當(dāng)知青50周年之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