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br>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學長李文剛,酷愛游歷四方,足跡已遍及包括港澳臺在內(nèi)的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年近76歲時還能日行20公里,至今仍保持著定期登山的習慣。這是他撰寫的游記,請您欣賞。 今天出伏,預報氣溫仍然高達31度。聽說天云山?jīng)隹?,于是搭車前往?lt;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攻略上說天云山有“北方張家界”之名,我絕不相信,走了一遭,證明我所言非虛。但是天云山又是我要力推之景區(qū),因為它的特色就是很涼快。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云山景區(qū)牌匾</b></h1> 天云山地處平谷邊界,外接河北省,距離城區(qū)100公里。平谷地形大部平坦,一直到黃松峪水庫,天云山景區(qū)還要遠10公里。 車行半路我才想起出門忘記帶帽子,今天大晴天,心想肯定要被曬頭暈了。游完天云山才知道這個景區(qū)全程不需要戴帽子、不需要撐陽傘。<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景區(qū)收費78元一位,老年卡減半(由此可見不是政府投資項目)。京津冀旅游年卡可用。停車場20元不限時。<br data-filtered="filtered">停車場有擺渡車,到公園檢票口1公里。路邊有修建完好的人行道,與擺渡車道路平行。太陽曬到的路段,上面封頂,讓人進入景區(qū)大門之前先感受“人性化”接待! 全程山路幾乎都在樹蔭之下或被山影籠罩。盡管今天預報氣溫比較高,天云山體感溫度明顯低于城區(qū)。一方面是海拔高度400多米,另一方面是地形地貌導致。途經(jīng)一段路時,感覺吹來“冷颼颼”的寒風,像進入了深秋。攻略上說天云山某處夏天也只有2度,可能就是這段路。<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天云山有登山纜車,乘坐者極少,似乎處于停運,而我喜歡徒步上山。走到第一個岔路口,路分左右,因是第一次來,難以抉擇。 咨詢路邊小商店主人,她推薦走左邊的路,說比較平緩,臺階不太多。右邊的路臺階很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事實證明,這個推薦太好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左路確實緩坡比較多,路面比較寬,臺階不太多,安裝了扶手,步行省力。臺階最多的一處是鐵板焊接的樓梯,51階。這條路路過情緣石、娘娘廟、天仙宮等。 登山全程溪水相伴。小瀑布一處接一處,接連不斷,潺潺水聲不絕于耳。邊走邊看,拍照錄像,興致勃勃,身心松快。 在許多景區(qū)見過自上而下的水景,實際上是泵水上山,再流下來的假“山水”,而普通游客看不出來。天云山是否也是這樣糊弄人的?打問景區(qū)工作人員,她只說了6個字:“山水就是雨水”?;卮鸶纱?、利落、精準。忽然對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有了新解----“天上來”者,雨水也。天云山之水天上來! 登至“古人居”,明顯是作假景點:用石頭砌成窯洞模樣,被游客當作垃圾站,實屬敗筆。旁邊有一個平臺,向東看,一個“孤峰”十分顯眼。所謂“北方張家界”應該就是指的這個孤峰。以此攀比張家界,實在可笑至極! 與其攀比“張家界”,硬造古人居,還不如忠實地宣傳自己獨特的山山水水,這才是景區(qū)正道。<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從古人居右轉(zhuǎn)下山,最終回到登山時的岔路口。果然一路陡峭,以臺階為主。多處人工棧道,突出于山腰之外,下面深谷,膽小者緊靠山體一側(cè)慢慢前行。幸虧欄桿堅實,游客手扶欄桿,心理踏實許多。 山上有幾處玻璃通道,其中一條環(huán)繞一座山頭,現(xiàn)在停運。 有一座玻璃橋,可以縮短下山距離,過橋費30元一位。我沒敢上橋,堅持走路下山。 下山道路全程也是在樹蔭之下,難得“見天日”,一路好風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指松</b></h1> 登上天云山,走了一個小圈,全程6.3公里,爬高相當66層樓。<div> 最大特色:涼快!<br></div>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22.08.30補記</b></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圖片來源 自 拍</b></div><b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音樂推薦 杜香琴</b></div></b><b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圖文編輯 孟慶泉</b></div></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