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上小學的第一天,像所有孩子一樣,脖子上掛個媽媽編織的小線袋,放個煮雞蛋,(或是寓意學習進步)背挎小書包蹦踹跳跳走進了徐匯區(qū)日暉六村小學。讀了一年半又轉(zhuǎn)入新蓋好的大木橋路第二小學。</p> <p>還算懂事,學習自覺,父母對我從無要求,我也不需要人督促。見隔壁鄰居家長要求孩子每天寫日記,我也不甘落后自己寫起來,確實受益,久而久之,練熟了筆頭,還養(yǎng)成了凡事記錄的習慣。畫畫也是受了鄰家鄉(xiāng)下親威的影響,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p> <p class="ql-block">認字以后,幫父母給鄉(xiāng)下親戚的寫信的事就包給我了。 寫得最多的是江蘇海門縣悅來鄉(xiāng)匤校村六組陸士康(姨父)和常州曙光化工廠王能進(小伯)。還有寫給四甲壩曹錦巖(后外公)也就是寫給親婆(即外婆)俞林芳的。</p><p class="ql-block">還有計算水電費也是我包了,我們十多戶鄰居的水電是共用一個總表,之后再大家輪流抄各家的小水表、電表的,然后再上門收錢。</p><p class="ql-block"><br></p> <p>算術(shù)一直是我的短板,但語文成績較好,由于閱讀多,所以雖然搞不懂全部的語法,拼音也不太好,但寫起作文絕對能做到語句通順,上下連貫,表達清楚。令很多人頭痛的作文,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問題。三、四年級時我們的班主任何琴芬是個認真負責、能力很強的年青女教師,(帶著深度近視眼鏡,梳著個"游泳頭",同學們背后叫她"何包頭")。她經(jīng)常拿著我的作文作為范本在班級里和年級里誦讀。還說要幫我寄去《中國少年報》發(fā)表,不知何故最終沒有下文,但這些都讓我信心大增,愈發(fā)熱愛看書寫作了。加入少先隊帶上紅領(lǐng)巾后又選為二條杠的中隊長。五個中隊長中就我一個是男的。其余四個除組織委員張雪珍外,中隊主席丁玉芳、學習委員蔣欣曾、文娛委員汪利介都是漂亮小姑娘。勞動委員的職務(wù)就落在我這個小男孩身上,其實我手腳笨拙不太會做事卻還要負責指導同學們上手工課,有點勉強。 </p> <p>那時是上午上學,下午鄰近的幾個同學聚一起"開小組”,互相幫助做家庭作業(yè)。做小組長的要登記誰遲到早退,遲到好理解,早退就不懂誤以為是指早到,結(jié)果誰早到了就寫上早退,真是笑煞人。</p> <p>一年一度的學校春游活動讓人向往,到那天家長會給錢讓我們買好吃的面包和水一起帶上。常去中山、虹口、復(fù)興公園,或是去西郊公園笑看猴子大象、獅子老虎、孔雀開屏,或是長風公園蕩起雙槳泛舟銀鋤湖、攀登鐵臂山、走"勇敢者道路",開心刺激,流連忘返。但是回來后須交作文寫游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