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田野調(diào)查】二百師回國路線考察與戴安瀾將軍入殮棺材有關(guān)之一位歷史老人何潤

云南.曹歌

<p class="ql-block"><b>《二百師回國路線考》 曹先強</b></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中國遠征軍二百師從緬甸撤退回國路線,在滇西抗日戰(zhàn)爭歷史文化學術(shù)考證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迷霧重重中,一些影視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創(chuàng)想與沒有田野考察的專家說法,武斷盲目,缺乏文獻支持,缺乏科學理性,缺乏實地考證,以訛傳訛。</p><p class="ql-block"> 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作戰(zhàn)建制系列第二百師,第二十二師,第九十六師與第六軍、第六十六軍,為保衛(wèi)當時中國抗日承載國際援華物資運輸唯一通道一一滇緬公路暢通,作為十萬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zhàn),二百師率先垂范,在著名的東瓜(同固)保衛(wèi)戰(zhàn)中,孤軍與數(shù)倍于己之敵作戰(zhàn),擊斃日寇5000余人,一戰(zhàn)成名揚軍威,在國內(nèi)外引起巨大反響。這支中國遠征軍精銳之師,在緬甸戰(zhàn)地上成為威武之師,之后200師收復棠吉,打出棠吉大捷。但因緬甸戰(zhàn)場軍事局勢緊張突變,盟軍協(xié)同會戰(zhàn)不力與指揮混亂等原因,后來戰(zhàn)場失利。5月初放棄平滿納會戰(zhàn),開始突圍撤退回國,撕開了這條撤退路線。途中在緬北被日軍伏擊,戴安瀾師長負重傷不治,壯烈犧牲。二百師戴安瀾師長,5月18日在郎科地區(qū)指揮突圍戰(zhàn)斗中,遭日軍伏襲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二百師部隊官兵悲壯地抬著師長戴安瀾少將在異國壯烈殉國的遺骨,護衛(wèi)師長靈柩,從紅蚌河口岸進入國境。在今盈江縣芒允由許本和、太平街由劉金生,新城由刀保圖(刀京版)供應軍糧以后,進入南甸(今梁河縣)地界。到達南甸時,因偵知騰沖縣城已于5月10日被日軍占領(lǐng),騰南也有敵情。在南甸敵占區(qū)后方,二百師有一個重要決定,兵分兩路繼續(xù)撤退突圍,迅速脫離敵占區(qū)回歸內(nèi)地整訓。此條悲壯的撤退回國路線,叫“<b>二百師回國路線”</b>。</p><p class="ql-block"> 二百師主力部隊從緬甸突圍撤退回國,到達南甸(今梁河)九保,戰(zhàn)斗序列重要調(diào)整,采取兵分兩路繼續(xù)急行軍突圍,趕在騰八日軍圍追堵截形成軍事包圍之前統(tǒng)一撤退集中到內(nèi)地整訓。</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路由高吉人副師長負責指揮,東越梁河東山梁子,到達騰沖東南,三甲街、過龍江龍安橋,勐柳鄉(xiāng),在勐柳宿營一夜,獲得軍糧補充。還留下了一個路上帶回來的華僑回國避難的小孩,一直七十古稀之年才逝世。她成為二百師撤退回國路線的活態(tài)的人證經(jīng)歷者見證人。由高吉人副師長率領(lǐng)主力軍三千多人的這一支撤退隊伍,在南甸選擇走翻越梁河東山梁子古道。遠征軍相關(guān)文獻戰(zhàn)報戰(zhàn)史中記錄為<b>“由八莫渡過紅蚌河進入國境,經(jīng)蠻允、太平街、新城、南甸,東越敵人騰龍交通橋,經(jīng)猛柳至潞江,渡河地點在惠通橋以北。”</b> </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路由鄭庭笈少將步兵指揮官負責指揮,西越梁河境內(nèi)河西梁子,繞道騰北。由該師少將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兼598團團長率領(lǐng)約一千余人的這一支撤退隊伍,選擇翻越梁河縣絲瓜坪河西梁子上的古道,到達河西鄉(xiāng)木瓜塘。在木瓜塘、喂羊園村宿營一夜后,找了村民邵懷信、楊應達領(lǐng)路,做向?qū)г龠M入騰沖地界遮坎。當時遮坎、盞西地屬騰沖第十區(qū),沿著檳榔江東岸,經(jīng)過遮坎,盞西,在古永鄉(xiāng)崩麻、扒炭宿營休整一天。再經(jīng)過古永,膽扎,明光,橋頭,翻越片馬丫口,在瀘水縣渡過怒江,到達云龍縣漕澗。</p><p class="ql-block"> 滇緬抗戰(zhàn)時期,<b>時任中國遠征軍十一集團軍司令部司令高級將帥宋希濂所撰《遠征軍在滇西的整訓和反攻》</b>文章中曾回憶:1942年5月10日日軍侵占騰沖后,司令部曾經(jīng)組織三個師級反攻部隊渡過怒江攻擊日軍,擬收復騰沖,先頭部隊抵達騰沖周邊激戰(zhàn)。<b>“22日指派擔任反攻騰沖、龍陵、松山的部隊已完全渡江完畢,并已到達攻擊準備位置。預備第二師并派出一部深入騰沖西南地區(qū)。第五軍二百師高吉人部主力及黃翔所指揮的第五軍兩個補充團兩千余人,就是受到預備第二師的掩護,經(jīng)過騰沖北面到達怒江上游的瀘水縣,又渡江回到保山附近的漕澗整休的”。</b>這個時間節(jié)點與戰(zhàn)場背景,過去抗戰(zhàn)研究者與大家沒注意到。</p><p class="ql-block"> 滇緬抗戰(zhàn)時期,<b style="font-size:18px;">時任中國遠征軍第五軍200師598團(工兵)第二營副營長兼第六連連長謝宏恩少校,在臺灣寫有回憶錄</b><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版,說及從緬甸撤退回國路線時,也說:</span><b style="font-size:18px;">“二百師分兩路,由緬北向國內(nèi)轉(zhuǎn)進,一路由高吉人副師長率主力,于六月初,到了怒江邊?!薄班嵧ン怕暑I(lǐng)約一千余人護衛(wèi)戴師長靈柩,著眼安全,遂沿檳榔江右岸,向北經(jīng)片馬,東渡怒江,六月二十九日到達云龍?!?lt;/b><span style="font-size:18px;">(引用自章東磐 晏歡 戈叔亞《國家記憶》第二集017頁)。</span></p><p class="ql-block"> 翻越高黎貢山片馬丫口,在瀘水縣渡過怒江,還是翻越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古道,在栗柴壩渡過怒江,最后到達云龍縣漕澗,也有專家專門拙文討論過。關(guān)于此討論,筆者主張二百師沒有走北齋公房路線,沒有從栗柴壩渡口過江。因為,一是此栗柴壩渡口接應工作已結(jié)束,渡船竹筏已毀。二是日軍1942年5月10日占領(lǐng)騰沖后,旋即于5月19日派出特別行動隊,從騰沖沿北齋公房古驛道,追剿撤退回國的遠征軍、騰沖護路營、政警隊及華僑難民,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怒江栗柴壩渡口慘案”。日軍在蠻英村栗柴壩渡口,殘酷屠殺二百九十多名等筏待渡過江軍民。之后,日軍布署陣地占領(lǐng)北齋公房要道。三是時間節(jié)點上來不及。二百師5月18日還在緬甸北部叢林突圍,遭遇日軍埋伏襲擊,戴師長重傷,柳樹人副師長當場犧牲。26日戴師長壯烈殉國。四是,在原瀘水縣老窩鄉(xiāng)采訪,原云龍縣漕澗鎮(zhèn)政府老干部楊光春,時年88歲,退休后居中元村,在榮華(白嘎)村原村支書楊立槐老者,時年89歲,他們都說,中央軍二百師從緬甸撤退回來,從片馬方向來,渡過怒江,從六庫,走過老窩鄉(xiāng)。翻山越嶺,在老窩鄉(xiāng)喇哈(崇仁)村,榮華(白嘎)村,中元村宿營過一夜。村民說,遠征軍草鞋底走爛了,為了趕路,不得已撕了村子戲班子放在廟里箱子里的戲服扎綁他們走腳的鞋子。</p><p class="ql-block"> 二百師來到漕澗,軍地軍民救援聯(lián)合會,七十一軍鐘彬軍長,預備二師顧葆裕師長,為二百師少將師長戴安瀾將軍,購買了富裕鄉(xiāng)紳何澤家棺槨,隆重舉行笫一次軍民公祭大會,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部統(tǒng)帥將領(lǐng)官兵宋希濂,李根源,顧葆裕等數(shù)千人及上萬當?shù)孛癖娻l(xiāng)紳出席公祭,軍民獻挽聯(lián),共同祭奠英烈。</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滇西抗戰(zhàn)文獻文書檔案記載,從絲瓜坪到新岐寨,扒炭之間木瓜塘喂羊園路線,記錄較簡約而顯迷糊。羅列所走路線村落名字時,直接不提木瓜塘,喂羊園,姐坎,盞西等村落。僅僅簡約記錄<b>“經(jīng)由絲光坪、新岐寨、扒炭、古永、膽扎、麻栗壩、明光、營盤街、橋頭(以上十萬一軍用地圖均有)東渡潞江,軍糧由河西鄉(xiāng)、中和鄉(xiāng)、古永鄉(xiāng)、明光鄉(xiāng)、鳳瑞鄉(xiāng)供應。</b>” </p><p class="ql-block"> 這條“200師回國路線” 特別容易讓人費解與發(fā)蒙的地方是,它從緬北突圍一直向北挺進,進入中國境內(nèi)盈江縣,到達梁河縣后,在南甸(梁河九保)全師突圍行軍戰(zhàn)斗序列做了緊急調(diào)整,將200師一分為二,分路北上,繼續(xù)突圍過怒江,脫離敵占區(qū),回歸內(nèi)地整訓,從此而出現(xiàn)兩條“200師回國路線”。 另外,雖稱“200師回國路線”,但撤退隊伍中,除有200師主力官兵建制外,還含有第五軍直屬野補團,還有第五軍第96師一個團,第六軍第28師兩個團一部分潰散部隊。</p><p class="ql-block"> 這條“200師回國路線”分別所經(jīng)過的地區(qū),時間,地點,鄉(xiāng)村,戰(zhàn)事危急,時局直轉(zhuǎn)直下,戰(zhàn)地文件記錄缺失,文獻匱乏,在滇西抗戰(zhàn)及滇緬印抗戰(zhàn)歷史研究中,許多當事人,專家學者,因為不熟悉緬甸國境線與滇西邊境地區(qū)盈江、梁河與騰沖、瀘水縣域的歷史建制沿革、行政區(qū)劃與現(xiàn)狀分布變化,互相混淆,又沒有認真去研讀文獻記載,也沒有細致地去親歷實地田野考察,一直爭論不休。</p><p class="ql-block"> 筆者經(jīng)過多年田野調(diào)查,認真訪談考證,聽取鄉(xiāng)村記憶力好的老者們口述歷史,現(xiàn)在可以肯定,經(jīng)過并宿營盈江縣木瓜塘、喂羊園,經(jīng)過并宿營龍陵縣勐柳鄉(xiāng),這支撤退回國的中央軍部隊,與經(jīng)過并宿營騰沖崩麻、扒炭的部隊,是同一個番號建制部隊。這支撤退回國部隊就是1942年2月入緬甸作戰(zhàn),打出同古(東吁)大捷軍威的遠征軍第五軍第二百師。</p><p class="ql-block"> 二百師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精心培養(yǎng)打造的一支機械化精銳部隊,是當時中國抗日作戰(zhàn)部隊系列中機械化裝備程度最高的一個師,全師最多時候有官兵二萬余人。除步兵團,曾配置有炮團,防化團,輜重團,野戰(zhàn)師醫(yī)院,軍機要務戰(zhàn)將戰(zhàn)員多,軍事裝備配置好,戰(zhàn)斗力強,堪稱勁旅之師王牌之師。</p><p class="ql-block"> 抗日英烈戴安瀾(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市洪巷鎮(zhèn)練溪社區(qū)風和自然村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yè),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二〇〇師師長。戴安瀾師長 1939年6月17日獲授陸軍少將。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師長在緬北叢林指揮撒退突圍,遭遇日軍埋伏突襲戰(zhàn)死沙場。1942年10月16日追授陸軍中將,新中國成立后追認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民國三十二年,<b>騰沖抗日臨時政府張問德縣長,</b>在呈報給云南省政府國民政府軍事行營龍云主任的《<b>騰沖抗日政府工作報告書》</b>中,總結(jié)匯報說:1942年<b>“撤退之國軍及難僑東渡潞江者,其所采道路有二:一系由密支那經(jīng)昔董進入國境,渡過檳榔江抵古永、固東,由此或北經(jīng)橋頭、馬面關(guān),于栗柴壩或猛古渡渡江,或南經(jīng)瓦甸、江苴、林家鋪,于大沙壩渡渡江;二系由八莫渡過紅蚌河進入國境,經(jīng)蠻允、太平街、新城、南甸,東越敵人騰龍交通橋,經(jīng)猛柳至潞江,渡河地點在惠通橋以北。此種撤退之國軍,除第5軍之200師及軍野補團系由紅蚌河進入國境,蠻允由許本和、太平街由劉金生、新城由刀保圖供應軍糧以后,即進入騰沖境。經(jīng)由絲光坪、新岐寨、扒炭、古永、膽扎、麻栗壩、明光、營盤街、橋頭(以上十萬一軍用地圖均有)東渡潞江,軍糧由河西鄉(xiāng)、中和鄉(xiāng)、古永鄉(xiāng)、明光鄉(xiāng)、鳳瑞鄉(xiāng)供應;其余均屬散兵。”</b>(見原載《保山地區(qū)史志文輯》抗日戰(zhàn)爭專輯之三。第294頁。)在文中提到的蠻允、太平街,當時屬蓮山設(shè)治局管轄,新城屬于干崖土司管轄,今屬盈江縣。新岐寨、扒炭、古永、膽扎、麻栗壩、明光、營盤街、橋頭,當時屬騰沖轄區(qū),今仍屬于騰沖下轄。南甸、絲光坪。絲光坪為絲瓜坪之誤,舊時又稱雙合村。舊時與今屬于梁河縣河西鄉(xiāng)轄。</p><p class="ql-block"><b> </b>二百師到達漕澗入殮首次公祭戴安瀾將軍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國元老、云貴監(jiān)察使</span>李根源向沿途各縣府發(fā)電報電文:<b>“云南迤西各電局速轉(zhuǎn)云龍、永平、漾濞、大理、鳳儀、祥云、鎮(zhèn)南、楚雄、祿豐、安寧各縣長鑒:二百師師長戴公安瀾,字海鷗,安徽無為人。此入緬遠征,血戰(zhàn)殊域,東瓜一役,聲震寰宇,威棱方厲,白馬不返。于五月二十七日在猛密陣亡。今戴公靈櫬已歸至漕澗,六月二十八日奉安東下,軟車所經(jīng),希我各縣縣長,各縣父老,統(tǒng)率地方全體民眾暨學生團隊,敬謹郊迎,公祭忠烈,既越于前史,哀慟宜異乎故常,賁飾所及,凡百從厚。并望忠誠感動,蘊結(jié)于中,發(fā)揚蹈厲,奮我同仇。使中華威靈,潛而復耀,恢我緬疆,殲此倭寇,庶可慰忠魂毅魄于地下也。云貴監(jiān)察使李根源,已有印。”</b>(原載錄《德宏史志資料》第二集,108頁)。</p><p class="ql-block"> 我認真研讀與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從李根源6月28日在漕澗拍發(fā)之電報看,戴安瀾檁柩28日離開漕澗,東去云龍。<b>“六月二十九日到達云龍?!?lt;/b>這個時間節(jié)點應該沒有錯誤。這是出自二百師撤退經(jīng)歷者戰(zhàn)將的親身回憶錄與民間見證者口述歷史內(nèi)容高度契合。在李根源先生那份電報中,則有一個日期錯誤,即在電文中把戴安瀾將軍犧牲時間誤記誤譯發(fā)為27日,應該是將26日錯記后了一天時間。從這些簡約又不乏清晰之文獻記載,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這支遠征軍之回國撤退路線,所經(jīng)過了的地方和所沒有經(jīng)過的地方。 河西鄉(xiāng)木瓜塘村,喂羊園村,古永鄉(xiāng)崩麻(永興)扒炭(邵營),這是二百師撤退回國后在邊境地區(qū)急行軍途中的一個重要宿營地。從服務與保障支援過抗日部隊角度講,也是滇西抗戰(zhàn)遺址。</p><p class="ql-block"> 戰(zhàn)爭已經(jīng)過去,但居安思危,不能忘記歷史。 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八十周年了。今天無論你日子過得如何,請不要忘記和平是人類的最大祈盼。請不要忘記這些為主權(quán)獨立自主與民族解放,為世界和平而戰(zhàn)而死的抗日勇士,甚至不要忘記那些犧牲在潰散失敗的撤退路上,孤立無援,無聲無息,永遠長眠在叢林荒野里的那些壯士。如果你找到了那些無名無主無碑無奈的抗日戰(zhàn)士的土墳墓堆,請你無論如何,給他們抓一把淡淡的黃土,扯一支艷艷的小花,獻給為國為民族為人類和平捐軀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21日田野考察</p><p class="ql-block"> 6月24日寫作修改 </p><p class="ql-block">(部分原載《德宏文藝》2015年第3期)</p> <p class="ql-block">尋找二百師回國路線,作者采訪來到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二百師598團鄭庭笈團長率余部,從緬甸撤退回國途中曾住宿過的盈江縣木瓜塘村,采訪當年為二百師帶路的村民向?qū)蹜研?、楊應達后人。2015年3月21日 楊繼穩(wěn) 拍攝</p> <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戰(zhàn)歷史文化研究中,中國遠征軍二百師入緬作戰(zhàn)失利撤退回國路線與給二百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壯烈殉國后誰捐獻棺材的史實,爭論不休,成為爭執(zhí)熱點。有指在德宏某縣一戶富商,有指在保山騰沖城門口一個愛國華僑。無論眾說如何紛紜,歷史真相只有一個。歷史上,曾經(jīng)賣給戴安瀾將軍入殮棺材的何治之兄弟何潤,在大理州云龍縣漕澗鎮(zhèn)生活著。</p><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 2013年元旦,我們?nèi)サ嵛魈镆罢{(diào)查阿昌族歷史文化,在云龍縣漕澗鎮(zhèn)發(fā)現(xiàn)中國遠征軍阿昌族最后一個抗戰(zhàn)老兵廖興根時,也發(fā)現(xiàn)了曾經(jīng)賣給戴安瀾師長入殮棺材的何治兄弟何潤,時年93歲,生活在大理州云龍縣漕澗鎮(zhèn)。三年時間,我們多次采訪何潤老人,圍繞著捐獻棺材給部隊的來龍去脈,具體時間,地點,具體人物關(guān)系,在當?shù)刈隽舜罅刻镆罢{(diào)查,向當?shù)亟?jīng)歷過抗戰(zhàn)時期的老人們?nèi)∽C,向檔案文獻資料文庫查詢,從不為人知到逐漸明確,最后認定了歷史事實。何潤老人,年壽已高,但是,記憶力好,交談清楚。每次我們?nèi)ヌ皆L,他都是一邊大口抽煙,一邊清晰可見地回答我們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這位歷史老人,作為當年賣棺材給中國遠征軍入殮200師少將師長戴安瀾遺骨的何家后人,被人們稱為歷史見證人。</p><p class="ql-block"> 何潤,白族人氏,世居漕澗鎮(zhèn),身體一直健康。2016年4月23日,我去漕澗送別阿昌族最后的抗戰(zhàn)老兵廖興根時,還去看望過他,與他要了一個他使用過的百歲碗做紀念。那天清晨漕澗飄著朦朦細雨,我打著雨傘,在漕澗鎮(zhèn)街子三江超市買了兩提箱牛奶,來到漕澗鎮(zhèn)北邊的茶山小區(qū),看望何潤老人。何潤老者精神很好,胡須刮得很干凈,我拍了多張照片與視頻,他給我了他用過的兩個百歲碗。根據(jù)滇西民間習俗傳說,用過這種百歲老人用過的碗,會保佑你無災無疾,會延年益壽。</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我多次去滇西漕澗田野考察,圍繞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二百師戴安瀾少將師長壯烈犧牲士兵們抬著戴師長遺骨回國后,在滇西漕澗入殮和在漕澗召開軍民聯(lián)合首次公祭戴安瀾將軍追悼會地點,追根求源。2013年1月19日,曾與攝制組專門到漕澗,尋找原來有操場的漕澗高級學堂遺址。因文獻記錄1942年6月,戴師長遺骨從緬甸回國后第一次入殮儀式,與軍民追悼會是在漕澗軍民聯(lián)合辦學學堂大操場舉行。哪些人是當事人,哪些人為目擊者? 采訪做好充分準備,田野調(diào)查中一樣樣去實地勘察取證與記錄口述歷史。在當?shù)劁顫炬?zhèn)人大原主席左治華、當?shù)貙W者左騫、鎮(zhèn)政府干部張俊彪等同志陪同下,特別采訪當年見過賣棺材過程的本土老者抗戰(zhàn)老兵何特權(quán),時年90歲,采訪過賣棺材的當事人何治三弟何潤,那年何潤老人93歲。</p><p class="ql-block"> 2015年4月3日,翻越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古道,從保山隆陽區(qū)探望103歲的南洋華僑機工翁家貴,采訪其與老伴兩位老人說,1942年5月初,經(jīng)領(lǐng)導審核批準,翁家貴和羅春芳結(jié)婚,正遇日軍飛機瘋狂轟炸保山城,他們的伴娘范永華,婚禮結(jié)束后剛剛與他們分開不久,在保山五四青年節(jié)聚會上被飛機炸彈炸傷身亡。范永華是羅春芳的同學,范永華死后羅春芳經(jīng)常去看望她媽媽。羅春芳老人告訴我,她每次去看望范永華媽媽,范媽媽都因萬惡的日軍飛機大轟炸保山城女兒身亡而悲痛欲絕。大家也沒辦法幫助她,她后來出家了。</p><p class="ql-block"> 那次從保山來,經(jīng)過漕澗時,看望何潤老人,我也告訴老人他哥哥何澤的同學范永華被一起炸死的事。2016年4月,何潤老人96歲了,我再次見到他時仍然健康長壽。攀談中他告訴我,他煙癮大,一天吸煙一包,他飯量大,一飩飯吃一缽頭,身上沒什么毛病,只是沒力氣不能走路了。只能躺在床上養(yǎng)老著了。他的兒孫很孝敬,在家人及兩個孫子孫女護理下,頤享天年。</p><p class="ql-block"> 歷史調(diào)查得知,民國年代,漕澗何氏家族,家道中興,家境富庶,熱心培養(yǎng)子女讀書。何家有三兄弟,大哥何治,二哥何澤,三弟何潤。何潤年輕時與二哥何澤,被父母及長兄何治送往保山,分別在省立保山師范與省立保山中學讀書。</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戰(zhàn)時期,1942年5月4日,何家兩兄弟同數(shù)百師生匯集學校,參加保山“五四”運動紀念大會,遭遇日軍飛機轟炸保山,何澤左肩膀被炸彈殘片擊中,流血不止,當晚死亡。次日,敵機再次轟炸掃射保山,造成保山萬人空巷。滇緬公路怒江防線上之咽喉——惠通橋,為阻擊日軍過怒江被陸軍工兵二十四營炸斷。保山板橋一線,華僑、難民、散兵游勇,潰敗之兵,死傷無數(shù),城里哀鴻遍野。何家接到喪信,趕緊做好一口棺材。何澤遺體與何潤被在保山的親戚緊急送回來。何澤少年離家在外讀書,正在長身體時期,在保山讀書時期,這師范生比在家時長得高大多了,加上遺體發(fā)泡,竟裝不進去棺槨。于是,好木料做的這口棺材剩下了,只有重新再做一口長度比較長一些的棺材入殮被敵機炸死的何澤。</p><p class="ql-block"> 一月有余后,約在六月二十五日,中國遠征軍二百師少將師長戴安瀾遺骨抬回祖國,在漕澗入殮,舉行漕澗首祭追悼會。民間傳說中的戴師長棺材是民眾捐獻的。而我們了解的真實情況是,遠征軍看上了何家的這口好棺材,是出錢買去入殮戴師長遺骨的。當年何潤年輕沒持家管事,雖自始至終經(jīng)歷這個事件,還參加了當年軍地聯(lián)合舉辦的戴師長遺骨入殮和首次公祭追悼大會。當我采訪他時,他也知道抗日部隊預備二師顧葆裕師長為戴安瀾師長買棺材,但是,他不知道,部隊給他大哥何治的棺材錢,具體金額是多少?</p><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 查閱滇西抗戰(zhàn)文獻檔案戰(zhàn)報中發(fā)現(xiàn),1942年3月底,中國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官兵入緬作戰(zhàn),打出同固(東吁)大捷,但時局戰(zhàn)局驟變,從緬甸戰(zhàn)場戰(zhàn)敗撤退回國,突出日軍數(shù)倍兵力之圍追堵截,晝夜馳騁,撤退至南甸(梁河)時,又遇日軍先期占領(lǐng)騰沖縣城向北撤退路線受阻,在南甸九保軍分兩路采取分兵東西突圍。</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路撤退主力路線,由200師高吉人副師長負責指揮,向東翻南甸東山梁子,穿越騰龍公路交通線,到達龍江龍安橋,渡過龍安橋與附近渡口,到達勐柳鄉(xiāng)。人數(shù)最多,速度最快。數(shù)千官兵,經(jīng)勐柳鄉(xiāng),小地方,翻越高黎貢山古道,趕到怒江邊。六月初,渡過怒江惠人橋以北一個渡口到達保山,順利完成回國整編。</p><p class="ql-block"> 另一路二百師撤退路線,組成精干部分,以598團為主突圍撤退,從南甸向梁河西山梁子突圍。由200師步兵指揮官兼598團團長鄭庭笈少將負責指揮突擊官兵千多人,悲壯地抬了戴安瀾靈柩,選擇偏僻之南甸西山古道。經(jīng)絲瓜坪,翻越癩痢山,宿營喂羊園木瓜塘,請邵懷信、楊應達向?qū)返浇憧?。進入檳榔江河谷原騰沖第十區(qū)盞西鄉(xiāng),經(jīng)姐坎,崩麻(永興),爬炭(邵營),再到古永鄉(xiāng),輪馬,膽扎(建水庫已成庫區(qū)),翻瑯砑山古道,明光鄉(xiāng),營盤街,橋頭,片馬,過怒江,走老窩鄉(xiāng),曾宿營喇哈(崇仁),中元,白嘎(榮華),六月下旬抵達漕澗。71軍及預備二師接應部隊向漕澗鎮(zhèn)鄉(xiāng)民何治買棺材,入殮戴安瀾將軍遺骨,在此舉行軍民哀思戴安瀾師長追悼大會。這條二百師撤退路線,道路艱難,耗時長。</p><p class="ql-block"> <b>據(jù)《德宏史志資料》第二集第108頁所載,</b>抗戰(zhàn)時期民國政府云貴監(jiān)察使李根源所發(fā)軍事電報《戴師長靈柩過境通電》電文顯示,二十八日離開漕澗,戴安瀾將軍靈柩,奉安東下,要求沿途十縣府各縣長,組織統(tǒng)率鄉(xiāng)紳地方全體民眾暨學生團隊,敬謹郊迎,公祭忠烈,同仇敵愾。 這些史實與臺灣出版,<b>時任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二百師598(工兵)團第二營副營長兼第六連連長謝宏恩少?;貞涗洠骸岸賻煼謨陕酚删挶毕驀鴥?nèi)轉(zhuǎn)進,一路由高吉人副師長率主力于六月初到了怒江邊.....”,“鄭庭笈率領(lǐng)約一千余人護衛(wèi)戴師長靈柩,著眼安全,遂沿檳榔江右岸向北經(jīng)片馬,東渡怒江,六月二十九日抵達云龍” </b>所記之路線時間大體一致。史料參見載章東磐、晏歡、戈叔亞主編《國家記憶》第二冊序第17頁。</p><p class="ql-block">  <b>根據(jù)《保山地區(qū)史志專輯》第三輯文獻記載:</b>1942年5月9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主力軍28師師長劉伯龍,先來函要求騰沖縣府鄉(xiāng)村為入緬回國撤退主力部隊征集軍糧,軍糧都還沒有落實,劉伯龍師長就趕到騰沖縣城,騰城鄉(xiāng)紳挽留劉師長組織民眾抗戰(zhàn),幾個時辰之間,日軍閃電追擊,戰(zhàn)場局勢突變,劉師長以無兵指揮抗日,另有重要軍事任務為借口,即倉促離騰。騰城群龍無首,騰越鄉(xiāng)紳主張守城,曾推薦前騰沖縣第二區(qū)區(qū)長封維德從龍江鄉(xiāng)前往騰南破壞龍江騰龍橋,封區(qū)長率眾到達時,敵已過橋,阻止未果。當天勐連鄉(xiāng)失陷。5月10日,騰沖淪陷。 5月13日,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71軍36師固守怒江江防后,預二師主力先頭渡過怒江,向騰沖逆襲。翻禾木樹古道,過龍江橋,龍安橋。14日老寨附近發(fā)生戰(zhàn)斗。15日敵放棄后頭田。16日預二師主力兩個團通過龍江橋,與敵在橄欖寨戰(zhàn)斗開始,激烈戰(zhàn)事后,敵退縮。17日,第88師主力渡江,第87師一團也隨之過江,繞攻龍陵。20日預二師五團進駐朱辛街(清水鄉(xiāng))與敵作戰(zhàn)。激戰(zhàn)十日,敵從龍陵與騰沖增兵。敵眾我寡,后援不濟,預二師五團31日開始戰(zhàn)略轉(zhuǎn)進禾木樹古道方向。 5月31日右右,龍江橋,龍安橋,朱心街,三甲街,橄欖坡,敢頂,勐柳一帶都有預二師四團、五團、六團主力與日軍戰(zhàn)斗。二百師撤退主力是在友軍激烈槍炮聲中,越騰龍公路,過龍安橋,經(jīng)勐柳鄉(xiāng)籌集糧草取道高黎貢山,渡過怒江的。</p><p class="ql-block"> <b>中國遠征軍高級將帥宋希濂所撰《遠征軍在滇西的整訓和反攻》文章中曾回憶:</b>“<b>22日指派擔任反攻騰沖、龍陵、松山的部隊已完全渡江完畢,并已到達攻擊準備位置。預備第二師并派出一部深入騰沖西南地區(qū)。第五軍二百師高吉人部主力及黃翔所指揮的第五軍兩個補充團兩千余人,就是受到預備第二師的掩護,經(jīng)過騰沖北面到達怒江上游的瀘水縣,又渡江回到保山附近的漕澗整休的</b>”。這個時間節(jié)點與戰(zhàn)場背景,過去抗戰(zhàn)研究者與大家沒注意到。</p><p class="ql-block"> 中國遠征軍二百師主力撤退部隊經(jīng)過之滇西中緬邊地通道,高黎貢山南方絲綢之路古道驛道。滇西抗戰(zhàn)期間,野戰(zhàn)部隊,數(shù)十萬官兵,在此間游擊攻擊日軍,前仆后繼,曾組織滇西大反攻作戰(zhàn),是名副其實的滇西抗日主要戰(zhàn)場。如今這些故地古通道古橋梁保護狀況不太好。在一些地方村落地名已更改,古道驛站路線已荒廢,驛道走向與鄉(xiāng)村區(qū)劃,隸屬治所建制名稱已變化,古道改道甚至在有些地段被水庫電站庫區(qū)淹沒。因此這些歷史自然人文地理遺跡,也隨之淹沒在歷史長河了。</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中國遠征軍二百師從緬甸撤退回國路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些影視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創(chuàng)想與沒有田野考察的專家說法,武斷盲目,缺乏文獻支持,缺乏科學理性,缺乏實地考證,以訛傳訛。</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中國遠征軍二百師戰(zhàn)史記錄,1942年5月18日,中國遠征軍第五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率部,還在緬甸撤退回國途中,遭遇數(shù)倍于己之日軍,突圍戰(zhàn)役中,中彈負重傷。遠征軍在撤退途中,孤軍深入,孤立無援,缺醫(yī)少藥。緬北熱帶亞熱帶叢林戰(zhàn)區(qū),天氣陰雨悶熱,傷口不斷惡化,將軍陷入昏迷。5月26日,在緬甸北部一個小山村茅邦殉國。200師主力殘部,在高吉人副師長,鄭庭笈陸軍步兵指揮官兼團長率領(lǐng)下,指揮突圍,突破叢林與日軍封鎖線,渡過瑞麗江,從洪蚌河入國境回國。</p><p class="ql-block"> <b>根據(jù)《保山地區(qū)史志文輯》文獻記載,“第五軍之二百師及軍野補團系由紅蚌河進入國境,蠻允由許本和、太平街由劉金生、新城由刀保圖供應軍糧以后,經(jīng)由南甸(今梁河)絲光坪、新岐寨、扒炭、古永、膽扎、麻栗壩、明光、營盤街、橋頭、東渡怒江,到云龍漕澗。</b>”遠征軍200師回國集結(jié)怒江東岸云龍縣漕澗,軍民首次公祭戴安瀾師長后,六月二十八日離開漕澗,東送昆明。時任云貴監(jiān)察使李根源當日發(fā)出電報,要求沿途縣長出城率眾郊迎。</p><p class="ql-block"><b> 《李根源電報電文》:“云南迤西各電局速轉(zhuǎn)云龍、永平、漾濞、大理、鳳儀、祥云、鎮(zhèn)南、楚雄、祿豐、安寧各縣長鑒:二百師師長戴公安瀾,字海鷗,安徽無為人。此入緬遠征,血戰(zhàn)殊域,東瓜一役,聲震寰宇,威棱方厲,白馬不返。于五月二十七日在猛密陣亡。今戴公靈櫬已歸至漕澗,六月二十八日奉安東下,軟車所經(jīng),希我各縣縣長,各縣父老,統(tǒng)率地方全體民眾暨學生團隊,敬謹郊迎,公祭忠烈,既越于前史,哀慟宜異乎故常,賁飾所及,凡百從厚。并望忠誠感動,蘊結(jié)于中,發(fā)揚蹈厲,奮我同仇。使中華威靈,潛而復耀,恢我緬疆,殲此倭寇,庶可慰忠魂毅魄于地下也。云貴監(jiān)察使李根源,已有印?!保ㄔd錄《德宏史志資料》第二集,108頁)。</b></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在云龍漕澗給二百師戴安瀾將軍賣棺材的歷史老人已去世,何潤老者,一路走好! (曹歌 )</p> <p class="ql-block">歷史老人96歲何潤送給百歲碗做紀念,2016-04-23 拍攝于漕澗</p> <p class="ql-block">在漕澗采訪歷史老人96歲何潤。2016-04-23 拍攝于漕澗</p> <p class="ql-block">保山市太保山保岫公園易羅池畔 1942年5月4日保山城“五四”轟炸中,遭遇日軍飛機轟炸罹難同學之合葬墓。2016-04-23 曹歌 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1942年5月底,中國遠征軍二百師全師主力及余部,從緬甸撤退回國,涉河投入祖國懷抱的盈江洪蚌河口岸。2017年3月21日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1942年5月底,中國遠征軍二百師全師主力及余部,從緬甸撤退回國路線,曾走過的盈江縣梁河縣交界渾水溝,也稱葫蘆口。2015年3月21日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分兵突圍,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二百師598團鄭庭笈團長率領(lǐng)二百師余部一路住宿地盈江縣木瓜塘。2015年3月22日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尋找二百師回國路線,采訪盈江縣木瓜塘村民關(guān)于二百師入村住宿情況。2015年3月21日 拍攝于木瓜塘。</p> <p class="ql-block">尋找二百師回國路線,來到盈江縣木瓜塘村,采訪為二百師領(lǐng)路的向?qū)蹜研?,楊應達后人并合影。2015年3月22日 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盈江縣木瓜塘村民,為二百師領(lǐng)路的向?qū)蹜研?,生前保留的紅紙八字帖。2015年3月22日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鄭庭笈少將指揮官率部,經(jīng)過盈江縣姐坎,也稱遮坎。2013年10月5日 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鄭庭笈部隊撤退回國,經(jīng)過片馬。2013年10月2日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尋找二百師回國路線,分兵突圍,高吉人副師長率一路主力余部,武裝度過龍江龍安橋,宿營勐柳鄉(xiāng),獲得當?shù)剀娂Z糧秣補給。2016年3月20日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高吉人副師長部經(jīng)過龍江龍安橋。如今,從龍安橋遺址,可見龍江大橋。2016年3月20日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高吉人副師長率領(lǐng)主力部隊撤退回國,經(jīng)過龍江龍安橋,來到勐柳鄉(xiāng),宿營勐柳,獲得軍糧補充,繼續(xù)北上高黎貢山,渡過怒江。采訪勐柳村民,楊茂蘭,漢族,100歲,屬龍,6月27日生日,龍陵縣鎮(zhèn)安鎮(zhèn)白門村人,嫁入勐柳孫氏。2016年3月21日 楊繼穩(wěn) 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鄭庭笈少將步兵指揮官兼598團團長率余部,經(jīng)過騰沖北部古永→輪馬→膽扎→瑯琊山古道。2017年1月30日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在原瀘水縣老窩鄉(xiāng)采訪,原云龍縣漕澗鎮(zhèn)政府退休老干部楊光春,時年88歲,退休后回鄉(xiāng)居住中元村,他指給我說,中央軍二百師從緬甸撤退回來,從片馬方向來,渡過怒江,從六庫,走過老窩鄉(xiāng)。翻山越嶺,在老窩鄉(xiāng)喇哈(崇仁)村,榮華(白嘎)村,中元村,宿營過一夜。2016年4月22日 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怒江州瀘水市老窩鄉(xiāng)榮華(白嘎)村原村支書楊立槐老者,時年89歲,采訪他時,他說,中央軍二百師從緬甸撤退回來,從片馬方向來,渡過怒江,從六庫,走過老窩鄉(xiāng)。翻山越嶺,在老窩鄉(xiāng)喇哈(崇仁)村,榮華(白嘎)村,中元村,宿營過一夜。遠征軍撤退回國軍鞋底草鞋底走爛了,為了趕路,不得已撕了村子戲班子放在廟里戲箱里的戲服扎綁他們的走腳的鞋子。2016年4月22日 曹歌 拍攝于榮華</p> <p class="ql-block">原怒江州瀘水縣老窩鄉(xiāng)榮華(白嘎)村原村支書楊立槐老者,時年89歲,他說,中央軍二百師從緬甸撤退回來,從片馬方向來,渡過怒江,從六庫,走過老窩鄉(xiāng)。翻山越嶺,在老窩鄉(xiāng)喇哈(崇仁)村,榮華(白嘎)村,中元村,宿營過一夜。遠征軍撤退回國草鞋底草鞋底走爛了,為了趕路,不得已撕了村子戲班子放在廟里戲箱里的戲服扎綁他們的走腳的鞋子。2016年4月22日 拍攝于榮華</p> <p class="ql-block">作者田野調(diào)查二百師回國路線與戴安瀾將軍入殮棺材有關(guān)的一位歷史老人歷史傳說。2017年5月1日 張德科 拍攝于高黎貢山禾木樹古道。</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怒江惠人橋以北之第一個渡口。2025年2月 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怒江惠人橋以北之第一個渡口。2025年2月 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鄭庭笈少將指揮官兼598團團長指揮負責部隊,經(jīng)過騰沖北部瑯琊山古道,到達騰北,翻越片馬,渡過怒江,經(jīng)老窩鄉(xiāng),最終到達漕澗。2013年9月30日曹歌拍攝</p> <p class="ql-block">二百師回國路線,鄭庭笈少將步兵指揮官率領(lǐng)余部到達今云龍縣漕澗鎮(zhèn)。2013年1月19日曹歌拍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