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序 言 </p><p class="ql-block"> 2023-2024年,襄陽市委市政府開展了一項歷史文化工程“詩詞襄陽”建設(shè),為此市委宣傳部組織力量選取了襄陽歷史上影響力較大的100詩詞和襄陽人民最喜歡的10首詩詞。筆者作為這項文化工程的親歷者和工作人員,對此也傾注了高度熱情和應(yīng)有精力。并有了編著《新評襄陽詩詞100首》的想法和行動 。</p><p class="ql-block"> 起意編著本書冊主要源于對明朝著名詩人高啟的詩《襄陽樂》的閱讀和對詩人生平的關(guān)注。高啟的《梅花九首·其一》之“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據(jù)說,毛主席就對這兩句情有獨鐘,為此三次致信秘書,吩咐查明出處,在得知詩句源自高啟之后,他當(dāng)即手書全詩,并在詩前注明:“ 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梅花九首之一。”他還在“ 偉大”二字下面劃線以示強調(diào)。聯(lián)系其生平,作為翰林院編修獲疑罪被誅、連坐腰斬經(jīng)歷,深感作為襄陽人對襄陽詩人和襄陽詩詞知曉度還是沒有達到想要的高度,很有必要對100首集中進行評注、對詩人進行較為深度介紹,提升市民對這些詩詞、詩人生平、故事的知曉度、理解高度,進而達到教育提高修養(yǎng)之目的。 </p><p class="ql-block"> 編著本書冊主要著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字、詞、句的注釋,祈求達到精準理解;二是詩詞賞析引導(dǎo);三是詩人生平、故事介紹;四是結(jié)合詩詞解讀精密聯(lián)系襄陽山水文化和歷史文化解讀,增加讀者對詩詞、對山水、對歷史文化和人文歷史的了解;五是對《100首》收錄中的一些錯誤、歧義、不同版本進行校準勘誤理清。除此之外還增加了一集,對三位沒有入選100首詩作而對襄陽有重要影響詩人謝莊、劉言史、南朝王氏的詩詞、生平進行了介紹。 “唐音刻盡浩然詩”是明朝詩人王越的詩句,既是對孟浩然詩章深刻影響唐詩文、深刻影響中華詩詞文化的高度精準肯定,《襄陽詩詞100首》也同樣深刻影響襄陽詩詞文化和中華詩詞文化。100首每一首都蘊含深刻的歷史文明高度、社會風(fēng)情、文英故事、文化藝術(shù)經(jīng)典,本書努力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所收錄詩詞風(fēng)貌。 </p><p class="ql-block"> 《襄陽詩詞100首》收錄了從皇帝二人(蕭綱、朱祁鎮(zhèn))到宰相、士大夫、文學(xué)家、詩人、小吏、平民、佚名作者各階層的代表性詩詞作品,每一首詩都傾進了對襄陽山水人文的熱愛、寫進了生活熱誠。本《詩評》力求展示詩人和詩詞藝術(shù)的這種內(nèi)含風(fēng)貌。 本《詩評》采用百度搜索、AI創(chuàng)作、精細修正創(chuàng)作相結(jié)合的方式整理成篇,力求精準正確,給讀者以正確的閱讀引導(dǎo)。同時對選取編輯100首詩詞中出現(xiàn)的瑕疵給予了勘誤。期望方家讀者朋友給予批評指正。 </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七月十六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件:100首輯錄錯誤12處</p><p class="ql-block">1、新評襄陽詩詞100首-3集雍州曲·大堤南北朝·蕭綱宜城斷中道,行旅亟留連。出妻工織素,妖姬慣數(shù)錢。炊雕留上客,貰酒逐神仙。貫</p><p class="ql-block">2、寄微之三首(其二)唐·白居易君游襄陽日,我在長安住。今君在通州,我過襄陽去。襄陽九里郭,樓堞連云樹。顧此稍依依,是君舊游處。蒼茫蒹葭水,中有潯陽路。(兼),此去更相思,江西少親故。</p><p class="ql-block">3、三顧草廬圖明·唐寅草廬三顧屈英雄,慷慨南陽起臥龍。鼎足未安星又隕,陣圖留與浪濤舂。(春)</p><p class="ql-block">4、隆中偶述</p><p class="ql-block">明·袁宏道</p><p class="ql-block">蒼藤老蔽幽溪石,瘦鍔棱棱網(wǎng)苔跡。想得山中抱膝時,涼云如水樹紋碧。山莎滿地刺花紅,草堂斜掩一池風(fēng)。杖聲跕跕沖山鳥,道是鹿門龐德公。開尊疊唱梁甫吟,黃頭丑婦拔釵篸。(篆)踏花趁石窮幽崄,行盡溪橋聞怪禽。一朝龍甲騰色水,盡瀉清江澆玉壘。西連鄴虜東狡吳,坐策行籌幾回死。晚年只手扶庸主,文泣鬼神戰(zhàn)風(fēng)雨。炎火不光漢數(shù)窮,消得英雄憤幾許。五丈原頭石輾塵,煙霜藪卻白綸巾。始知伊呂蕭曹輩,不及餐云臥石人。(漏句)</p><p class="ql-block">5、望荊山</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江淹</p><p class="ql-block">奉義至江漢,始知楚塞長。南關(guān)繞桐柏,西岳出魯陽。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悲風(fēng)撓重林,云霞肅川漲。歲晏君如何,零淚染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聞苦寒奏,再使艷歌傷。</p><p class="ql-block">悲風(fēng)撓重林(橈)輯錄錯誤,意思相近,但不同不通。零淚染衣裳(沾)</p><p class="ql-block">6、《諸葛武侯宅銘》?達人有作,</p><p class="ql-block">振此頹風(fēng)。雕欂蔚采,鴟闌惟豐。義范蒼生,道格時雍。自昔爰止,于焉龍盤。躬耕西畝,永嘯東巒。跡逸中林,神凝巖端。罔窺其奧,誰測斯歡?堂堂偉匠,婉翮陽朝。傾巖搜寶,高羅九霄。慶云集矣,鸞駕三招。 </p><p class="ql-block">——(?。┮獠煌?lt;/p><p class="ql-block">7、寄題峴山羊公祠堂宋·范仲淹休哉羊叔子,輔晉功勛大,化行江漢間,恩被疆場外,中國倚而安,治為天下最。開府多英僚,置酒每高會。徘徊臨峴首,興言何慷慨;此山自古有,游者千萬輩,堙滅皆無聞,空悲歲月邁!公乎仁澤深,風(fēng)采獨不昧。于今墮淚碑,觀之益欽戴。卓有王源步,文學(xué)偉當(dāng)代。卓有王源叔借麾來襄陽,高懷極恬退。山姿列云端,江響拂天籟。行樂何逍遙,覽古忽感慨。不見叔子祠,蕪沒民疇內(nèi)。千金贖故基,廟貌重營繪。襄人復(fù)其祀,水旱有攸賴。太守一興善,比戶皆歡快。源步政可歌,又留千載愛!</p><p class="ql-block">(源叔政可歌。)</p><p class="ql-block">8、和韓學(xué)士 襄州聞喜亭置酒宋·歐陽修巀嶭高城漢水邊,登臨誰與共躋攀。(截薛,沒有這個詞兒)清川萬古流不盡,白鳥雙飛意自閑??尚Τ帘畱n岸谷,誰能把酒對江山。少年我亦曾游目,風(fēng)物今思一夢還。</p><p class="ql-block">9:調(diào)笑·艷獨驚郎 宋·晁補之艷獨驚郎,踏堤共唱襄陽樂。軻峨大艑帆初落,宜城酒熟持勤郎,郎今欲渡風(fēng)波惡“波惡”。倚江閣,大艑軻峨帆夜落。橫塘朱戶多行樂,大堤花容綽約。宜城春酒郎同酌,醉倒銀缸羅幕。</p><p class="ql-block">10、水調(diào)歌頭·多景樓 </p><p class="ql-block">宋·陸游</p><p class="ql-block">江左占形勝,最數(shù)古徐州。連山如畫,佳處縹渺著危樓。鼓角臨風(fēng)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里曜戈甲,萬灶宿貔貅。露沾草,風(fēng)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shù)。遺恨黯難收。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p><p class="ql-block"> 11、研討: “李曾伯詞”--千古襄陽,天豈肯、付之荊棘。宸算定、圖回三載,一新堅壁。狼吻不甘春哨衄,馬蹄又踏寒灘入。向下洲、一鼓掃群氛,空湓澤。 依劉表,迷故跡。過羊祜,勞慚德??v百金酬死,壯懷誰識。擒胡月戶應(yīng)三捷,望云旗幟宵千尺??幢汶S、飛詔上蓬萊,朝金闕。 </p><p class="ql-block"> 豆包認為:關(guān)于《100首》所載的《滿江紅·得襄陽捷》版本,目前在學(xué)界主流文獻及權(quán)威詞集中(如《全宋詞》《李曾伯詞校注》等),流傳最廣且被普遍認可的是豆包所述版本,而《100首》的這個版本相對少見,其真實性需結(jié)合文獻源流和文本特征綜合分析: 1.文獻依據(jù)的缺失 李曾伯的詞作主要收錄于其文集《可齋雜稿》及后人整理的詞集,現(xiàn)存版本中,“向下洲、一鼓掃群氛,空湓澤”“依劉表,迷故跡。過羊祜,勞慚德”等句有明確的文獻支撐,且與南宋史料中襄陽之戰(zhàn)的背景(如戰(zhàn)場地理、戰(zhàn)略焦點)更貼合。而“向下洲、一鼓掃群胡,三軍力”“連帥是,并州績。賓佐有,雍丘逖”等句,在現(xiàn)存宋元明清各版本及主流校注本中均未出現(xiàn),缺乏早期文獻佐證。 2.文本邏輯與典故適配性 常見版本中,“依劉表”“過羊祜”等典故緊扣襄陽歷史(劉表曾據(jù)襄陽,羊祜在荊州治邊有盛名),情感上以古人自勉,符合李曾伯作為主戰(zhàn)派官員的身份與心境;而“并州績”“雍丘逖”等表述,典故指向較模糊(“并州”多關(guān)聯(lián)北方邊帥,“雍丘逖”與歷史人物適配性不強),且“賴因人成事”一句,與李曾伯詞中常見的豪情自許風(fēng)格有差異,稍顯違和。 3.可能的流傳誤差 古代詞作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可能因字跡相近、記憶偏差等出現(xiàn)異文,甚至后人篡改、補綴的情況?!?00首》的版本或許是后世流傳中的變體,或為誤傳、偽托之作,其文學(xué)價值與史料價值需謹慎對待。 綜上,從文獻權(quán)威性和文本合理性來看,此版本的真實性較低,更可能是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異本或偽作,而非李曾伯原作。研究或引用時,建議以《全宋詞》等權(quán)威版本為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