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為我國“十大頂級國寶”之一的四羊青銅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銅禮器,原為祭祀所用。這件國寶于1938年在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月山鋪轉(zhuǎn)耳侖的山腰(炭河里遺址)出土,如今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p><p class="ql-block"> 而四羊方尊從被發(fā)現(xiàn)到躋身國寶之列,走過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程,也由此沉淀出一段傳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話說1938年春天,湖南寧鄉(xiāng)的姜景舒三兄弟正揮著鋤頭種紅薯,一鋤頭挖下去“哐當(dāng)”的一聲響——不是石頭,是一坨黑沉沉的玩意兒,裹著滿肚子泥,掂量著快有百斤重。哥仨瞅著這黑家伙四個角都鼓著蜷曲的“腦袋”,表面花紋比鞋底的針腳還細(xì),琢磨著:怕不是挖到“烏金”了哈?</p> <p class="ql-block"> 這“烏金”,就是后來讓歷史課本記了名的教科資料“四羊方尊”。</p> <p class="ql-block"> 可那會兒它還沒成“國寶”,先成了村里的“網(wǎng)紅”。來看熱鬧的人踏破了門檻,摸得方尊渾身發(fā)亮,姜家不得不請鄉(xiāng)紳來維持秩序——即便這樣,一個羊頭的小角尖還是被給摸掉了,至今都沒找著,估摸著是混在看熱鬧的人鞋底泥里了,從此成了千古懸案。</p><p class="ql-block"> 沒多久,古董商張萬利揣著400大洋來買方尊。姜家本以為能拿滿這筆錢,沒成想中間過了保長、甲長、鄉(xiāng)紳的手,層層“抽成”后,到姜景舒手里只剩248塊了。不過這248塊光洋也夠?qū)嵲冢嘿I了9擔(dān)稻谷、兩塊地、一處山,讓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從“喝稀粥”改成了“吃干飯”。姜景舒那會兒哪想到,自己挖的這玩意兒后來能進(jìn)歷史課本?直到上世紀(jì)80年代,孫子指著課本喊“爺爺,這是你!”他才知道,自己早成了“文物圈名人”。</p><p class="ql-block"> 其實方尊到了張萬利手里后,沒待多久就被政府沒收了,交給了湖南省銀行保管??稍谀菓?zhàn)亂年代,國寶也得“逃難”。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西遷沅陵,日本鬼子空襲一來,方尊“咔嚓”碎成20多塊,跟摔碎的瓷碗似的,散在了倉庫里。這一躺就是14年,直到1952年,專家蔡季襄在銀行倉庫里翻出這些碎片,才想起:哦,還有件國寶等著拼呢。</p> <p class="ql-block"> 拼國寶的活兒落在了張欣如身上。這位修復(fù)老手早年間在古玩店學(xué)過手藝,見了碎成零件的方尊,愣是放下所有事,蹲在簡陋磚房里當(dāng)起了“拼圖大師”。方尊重30多公斤,他常把它擱腿上,一手扶著,一手拿烙鐵焊,花紋細(xì)得跟頭發(fā)絲似的,差半毫米都對不上。最麻煩的是底盤,碎得最厲害,他對著碎片比對了無數(shù)回,倆月后愣是把20多塊碎片拼回了原樣。后來有人問他“咋看不出修復(fù)痕跡”?老爺子得意地笑:“那才叫本事,修復(fù)跟沒修過一樣”。</p><p class="ql-block"> 張欣如回憶,四羊方尊修復(fù)后,便一直放在庫房,沒有拿出來展覽過,直到1959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的前身)調(diào)至北京,從此,國寶住進(jìn)了京城。</p> <p class="ql-block"> 本以為方尊這下該安穩(wěn)了,沒成想它還藏著“小秘密”。1963年,省博物館的高至喜去寧鄉(xiāng)調(diào)查,路上遇著倆人嘮嗑,說20多年前挖過帶“水牛頭”的東西,家里還留了塊殘片。他跟隨到那兩人家一瞅那殘片,眼睛都亮了——上面的云雷紋跟四羊方尊上的一模一樣,原來二人正是當(dāng)年參與挖掘四羊方尊中三人中的兩人,敢情是當(dāng)年姜景舒偷偷留下一小塊當(dāng)“紀(jì)念品”。高至喜要花15塊錢買下這殘片,可姜家舍不得,想留下這段“傳奇”作為紀(jì)念。直到1976年,姜景舒還是把殘片交給了政府,國家獎勵了一支鋼筆、一個口杯和10塊錢,這事兒才算圓滿。從1977年起,那塊單獨的殘片便保存在省博物館的庫房里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四羊方尊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里,渾身青碧,四個羊頭溫順又威嚴(yán),誰能想到它曾是紅薯地里的"黑疙瘩",碎成過20多塊,還藏著塊失散多年的"小補丁"?而當(dāng)年挖它的姜家,如今說起商周歷史頭頭是道;修復(fù)它的張欣如老人,后來去北京出差特意找它,沒看著時還偷偷遺憾。這尊方尊啊,早不只是件青銅器,倒像是條線,把普通人的日子、老手藝人的匠心、考古者的執(zhí)著串在了一起,成了段熱熱鬧鬧的傳奇。</p> <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 四羊青銅方尊是中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p><p class="ql-block"> 四羊青銅方尊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xué)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國寶。</p><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四羊青銅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姜景舒、姜景橋、姜喜橋兄弟三人在墾荒種紅薯時,發(fā)現(xiàn)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古董商張萬利以400現(xiàn)大洋購得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 1938年 (下半年)四羊方尊在日軍空襲中碎成20多塊。</p><p class="ql-block"> 1952年蔡季襄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尋得四羊方尊碎片。</p><p class="ql-block"> 1954年5月湖南省文物修復(fù)專家張欣如接手四羊方尊的修復(fù)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6年移交湖南省文管會將四羊方尊移交湖南省博物館收藏。</p><p class="ql-block"> 1959年調(diào)往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前身)展出,隨后一直留藏在該館。</p><p class="ql-block"> 1976年姜景舒將收藏的最后一塊殘片(敲下來的碎片)捐獻(xiàn)給了國家。</p><p class="ql-block"> 2000年5月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遴選館藏青銅器十大頂級國寶,四羊青銅方尊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19日四羊青銅方尊被確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p> <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的故事還未完呢,您知道嗎?坊間有人認(rèn)為,湖南并非四羊方尊的出生地,它是被人從河北“拐賣”至湖南滴!即有河北學(xué)者提出,這件青銅重器的原始出土地或許是河北廣宗縣——因?qū)庎l(xiāng)并不屬于商代文化圈,且四羊方尊出土于淺地表,更像是被人倉促埋藏所致。他們推測,抗戰(zhàn)爆發(fā)后,曾擔(dān)任廣宗縣長的寧鄉(xiāng)人姜榓榮將其帶回故鄉(xiāng)埋藏,才使得它后來在寧鄉(xiāng)重現(xiàn)。</p><p class="ql-block"> 正因這一說法,千里之外的河北廣宗縣也建起了一座四羊方尊公園。</p> <p class="ql-block"> 不過,主流觀點仍認(rèn)為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如今,寧鄉(xiāng)已在其出土地開建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碳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以四羊方尊造型為原型,建起了“炭河里青銅文化博物館”,<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出了大量當(dāng)?shù)爻鐾恋那嚆~器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其實,糾結(jié)四羊方尊究竟出自哪里,早已不那么重要了。真正值得驕傲的是,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掌握如此精湛的冶煉工藝——這才是屬于全體國人的硬核榮光。</p> <p class="ql-block"> 《詠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商鑄青銅粹,方尊氣象雄。</p><p class="ql-block">四羊銜角穩(wěn),雙獸繞扉隆。</p><p class="ql-block">紋鏤云雷細(xì),光涵歲月融。</p><p class="ql-block">千年藏土脈,一器見工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