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都南京.十朝史跡尋訪之旅,明朝系列之二十七</p><p class="ql-block">本期主題:參觀南京城墻博物館——且聽諸葛先生談大明城墻</p><p class="ql-block">特邀領(lǐng)講:劉曉平老師(中國歷史文化研究者 南京城墻博物館十佳志愿者)</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9日(本周六)上午9:00</p><p class="ql-block">集合地點:南京城墻博物館門前</p> <p class="ql-block">首先舉行了贈書儀式,書作者邵世海先生說:《尋跡大運河·蘇州》不是一本學術(shù)書籍,也不是一本文物志書,而是一本以蘇州運河相關(guān)重點文物為內(nèi)容,讓公眾可以“按圖索跡”用運河的視角去實地走訪游覽,領(lǐng)略蘇州這座“水繞城轉(zhuǎn),城因水興”歷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脈的文化普及橋梁書。</p> <p class="ql-block">榮幸獲贈書籍的十一位群友,我也是其中之一,與書作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請書作者在新書上簽名活動</p> <p class="ql-block">城墻博物館門前打卡合影</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墻是明初京師應(yīng)天府(南京)的城墻,包括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城墻,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p><p class="ql-block">在曠世城垣四個大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團隊打卡合影</p> <p class="ql-block">今天特邀了南大歷史系畢業(yè) 中國歷史文化研究者,南京城墻博物館十佳志愿者之首-劉曉平老師主講。</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墻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洪武廿六年(1393年),歷時達28年,動用全國1部、3衛(wèi)、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終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黎川縣磚窯?:2017年因水庫水位下降暴露,經(jīng)陶藝師發(fā)現(xiàn)并聯(lián)系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確認,為明初專為南京城墻燒磚的官窯群?。</p><p class="ql-block">?窯爐為半倒焰饅頭窯,直徑2.5-3米,單窯可產(chǎn)約200塊城磚?。出土銘文磚標注“建昌府”“新城縣”,與南京城墻磚銘文一致?。整體遷移至博物館,重達5噸,通過三維掃描原貌復原?。</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墻的營造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chǔ)上,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依山脈、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北有后湖為屏、西納石城入內(nèi),形成獨具防御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墻長達35.3千米,是世界上最長、規(guī)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xiàn)仍完整保存25.1千米。而外郭城墻更是超過60千米,圍合面積逾230平方千米,為世界歷史之最。</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墻高堅甲于海內(nèi),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jié)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設(shè)的杰出代表,其筑城技術(shù)達到中國筑城史上的巔峰,是東亞筑城技術(shù)的典范。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御設(shè)施、城垣建造技術(shù)集大成之作,其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筑設(shè)計、規(guī)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nèi)外城墻均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后的又一宏構(gòu)。</p> <p class="ql-block">千年匠心,質(zhì)承古今。質(zhì)量是看不見的信仰,是看得見的堅守,是摸得著的承諾,更是刻進歲月的傳承。江蘇大地上,質(zhì)量文化的基因深植于歷史脈絡(luò),又在時代浪潮中煥發(fā)新生。從傳統(tǒng)工藝的精益求精,到現(xiàn)代智造的卓越追求;從傳承千年的質(zhì)量印跡,到“走在前、做示范”的當代實踐——每一幀都是對“質(zhì)量精神”的生動詮釋。</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墻的城磚是明代特制的建筑構(gòu)件,標準尺寸為長42.5厘米、寬11.5厘米、高20.5厘米,重約16千克,采用黏土或砂土燒制,側(cè)面或頂端普遍帶有銘文,形成"物勒工名"的質(zhì)量追溯體系。</p> <p class="ql-block">城磚是明代用于城墻營建的特制磚材,標準尺寸為長42.5厘米、寬11.5厘米、高20.5厘米,重約16千克。其材質(zhì)主要為黏土或砂土,部分城磚還含有糯米成分的黏合劑,以增強堅固性。??</p> <p class="ql-block">“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花馬,帶把刀……”在南京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大地上,矗立著一座宏偉的城墻,它斑駁而厚重、牢固中鐫刻滄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塊塊青灰城磚,棱角分明。一道道深刻痕印,責任彰顯。質(zhì)量高度決定發(fā)展維度,這不是普通的姓名時間印記,而是一句句承載著家國興亡歷史使命的質(zhì)量宣言。</p> <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決心建造一座固若金湯的京師城墻。嚴苛的“物勒工名”制度下,每塊城磚都需刻上府縣、督造官吏及燒造匠人的姓名,責任貫穿制坯、燒造、運輸全程。每一塊合格的城磚,都經(jīng)過汗水淬煉與烈火熔鑄,“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承載著大明王朝對江山永固的深切期盼。</p> <p class="ql-block">洪武年間,來自長江中下游五省的億萬塊刻名城磚,在無數(shù)工匠的肩扛手抬下匯聚南京。夯土聲如大地的心跳,工匠脊背上的汗水在墻縫中流淌。歷時28年,數(shù)億塊城磚,在智慧與匠心的完美融合中拔地而起,凝結(jié)成蜿蜒35公里、環(huán)抱都城的一條巨龍——這是大國工匠時代精益求精的奠基力作。</p> <p class="ql-block">建成后的明城墻,巍然矗立,成為京師最牢固的屏障。從一塊不蝕的城磚到一座不倒的城墻,時間為它的質(zhì)量做了最有力的擔保。明城墻,這座磚石的豐碑,挺起了質(zhì)量與信諾鑄就的不朽脊梁。</p> <p class="ql-block">今日南京,質(zhì)量傳承與城市發(fā)展同頻共振。它從古老的磚石銘文中走來,融入對卓越品質(zhì)的執(zhí)著追求。每一份“高標準”的堅守,都是六百年質(zhì)量基因的傳承與超越。</p> <p class="ql-block">在疊壘的城磚前打個卡</p> <p class="ql-block">觀看播放的映像,介紹四重城垣體系:</p><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墻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構(gòu)成,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防御體系?。具體分層說明:</p><p class="ql-block">1. ?宮城(核心)?功能?:明朝皇室居住和政務(wù)中心,即南京故宮,占地101.25萬平方米,為中世紀世界最大宮殿群?。周長3.45千米,布局依《周禮》"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設(shè)計?。核心建筑包括奉天殿、乾清宮等,為北京故宮的藍本??,F(xiàn)為明故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皇城(第二重)?環(huán)繞宮城,周長10.23千米,北倚富貴山,南臨秦淮河?。中央官署區(qū)位于洪武門至承天門兩側(cè),太廟、社稷壇分列承天門至午門?。設(shè)計融合風水理念,形成"背山、面水、向陽"格局?。</p> <p class="ql-block">3. ?京城(主體城墻)?全長35.3千米(現(xiàn)存25.1千米),世界最長磚石城墻?。設(shè)13座城門、2座水關(guān)、13616個垛口,依山傍水而建,形成立體軍事要塞?。城磚來自5省37府,共約3.5億塊?。</p> <p class="ql-block">4. ?外郭城(最外層)?作用:軍事緩沖帶,周長超60千米,圍合面積230平方千米,為歷史之最?。已大部損毀,僅存部分遺跡?。</p><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墻打破傳統(tǒng)方形都城形制,結(jié)合自然山水與星象布局,代表中國古代筑城技術(shù)的巔峰?。</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墻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作為明朝初年的都城防御體系,其設(shè)計融合了傳統(tǒng)禮制、天文星象與自然地形。工程動用全國28萬民工,耗費約3.5億塊城磚,每塊磚均刻有督造者姓名,實行嚴格的“物勒工名”質(zhì)量追溯制度。??</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墻建成時總長度35公里,由于歷史上多種原因,約三分之一被拆毀,大量的明城磚流散在民間。2016年起南京城墻聯(lián)合各方成立“南京古都城墻保護基金會”,通過有獎?wù)骷男问?,向公眾征集散落城磚和相關(guān)線索。據(jù)統(tǒng)計,1年以來,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共收到市民提供的有效信息94條,并據(jù)此回收城磚約8萬塊。</p> <p class="ql-block">像揚子飯店(民國建筑),1914年由法國人建造的西洋古堡式建筑,?使用10萬塊回收的明城墻磚?作為主要建材?。</p><p class="ql-block">南大1.北大樓(原金陵大學鐘樓)?主體墻體由明代城墻磚清水砌筑,磚面保留府縣、匠人及監(jiān)造人銘文?。</p><p class="ql-block">2. ?西大樓(裴義理樓)?底部采用明代城墻磚砌筑,上部為煙色粘土磚,勒腳部位輔以青石?。</p><p class="ql-block">3. ?陳裕光舊居?-墻基部分使用明代城墻磚,部分磚塊可見匠人姓名?。1920年代建造,現(xiàn)為江蘇省文保單位,磚木結(jié)構(gòu)西式小樓?。</p> <p class="ql-block">這些建筑多建于20世紀初,利用拆除明城墻的舊磚,既節(jié)約成本又賦予歷史厚重感。北大樓的銘文磚尤為珍貴,直接印證了明代官磚制度?。</p> <p class="ql-block">后面大家繼續(xù)參觀,我因有事退出。細心的許晶老師在”中華西門”門額上發(fā)現(xiàn)西字左下角的槍彈洞孔,這是抗戰(zhàn)時期日本人罪惡行徑的又一證據(jù)!</p> <p class="ql-block">最后群友們在德國國王堡打個卡,行程圓滿結(jié)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