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觀點以及引用魯迅的話,很有意思。其實,魯迅恰恰是不沉默、喜歡反駁的人,他的“江湖地位”,很大一部分是由他相當數(shù)量的反駁文章,也就是他的“議論文”建立起來的。如果沒有這些反駁議論,他的歷史份量會低得多,可能只是民國一位不上不下的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于“反駁”,我是這樣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是特別注重人緣或是實際利益的人,最好不要去反駁別人的話,因為反駁確實很容易影響人際關(guān)系,招來別人的不爽,甚至仇恨,會明顯影響到現(xiàn)實中的諸多好處。如果反駁了,就不要指望對方的好感和高看;如果對方還有好感和高看,那應(yīng)該慶幸世界上還有這么一個稀有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珍惜與朋友的友情,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候盡情不要討論涉及高認知的話題,因為一討論,就難避免有反駁,就容易有不快,傷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家庭里面,盡量不要去反駁,因為家里不是講道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是特別重視道理的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對于公器領(lǐng)域的事,可以去反駁,因為反駁議論是明理和表達社會責任感很重要的一個方式,絕大多數(shù)思想家、哲學(xué)家都好反駁議論,所以他們的人緣往往不高,像魯迅當年的人緣就不怎么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駁,其實就是展示或暴露自己的認知,最重要的是水準。高水準的反駁,可能會讓當事人不爽,但其他人看了可能會受益;低水準的反駁,既讓當事人不爽,也是在明眼人面前出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駁的人,一般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高水準的,所以才會反駁;如果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觀點水準不夠,一般便不會反駁,如果此時還要反駁,便是抬杠、故意的強詞奪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低水準的反駁,其水準明顯低于他所批評的,旁觀的明眼人都已經(jīng)明顯看出,但他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的觀點很高,是在堅持道理道義。這種情況,才是反駁者最應(yīng)注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駁,沒有習(xí)慣性反駁和非習(xí)慣性反駁之別,只有水準高低之別。有的認知水準高的人,即使是脫口而出的反駁,也是高水準的;反之,即使認認真真寫一篇,也沒什么質(zhì)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于“一言不發(fā)更有力量”,不應(yīng)該說得這么簡單。如果大家知道一個人在某方面是認知很高的人,那這時的一言不發(fā)可能是一種力量;如果大家知道在這方面沒什么,那一言不發(fā)也就真的是說不上話而已。就像在論劍的時候,風(fēng)清揚一言不發(fā)是力量,韋小寶一言不發(fā)就不一定是力量;但是,在論官的時候,韋小寶一言不發(fā)是力量,風(fēng)清揚一言不發(fā)就不一定是力量;在以力氣牙齒為上的叢林里,老虎一言不發(fā)是力量,兔子一言不發(fā)就不是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于“滔滔不絕”的討厭,也不應(yīng)該如此簡單,而是要分別看。“滔滔不絕”有好多種,比如似是而非胡說八道的滔滔不絕;比如不至于胡說八道但水準很一般的滔滔不絕;比如水準很高的滔滔不絕。對第一種,我是很討厭甚至憤怒;對第二種,是沒興趣不耐煩;對第三種,我會側(cè)耳傾聽,只擔心他惜言說得太少,認為這樣的人如果一言不發(fā)是一種浪費。如果說對第三種有討厭,那可能是興趣不在此,或者是不識貨,或者是心態(tài)有問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傅振,別署馥廬, 浙江衢州人,喜歡看書思考寫文畫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