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1日我們在鹽城。早餐后,我們就出發(fā)參觀鹽城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是展示鹽城地方歷史與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承載著城市千年文脈,兼具教育、研究與文旅功能。始建于1961年,2021年9月新館正式開放,位于鹽城市亭湖區(qū)先鋒島西側,總建筑面積3.07萬平方米,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的建筑風格古典雅致,展覽有四大主題,從歷史、生態(tài)、民俗、當代發(fā)展四個維度系統(tǒng)呈現(xiàn)鹽城五千年文明史,陳文物超2000件。</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里有很多文物,我們認真的觀看了這些陳列品。</p> <p class="ql-block"> 鹽城兩千年前,以鹽立城;一千年間,賦半天下。天下看鹽城:依淮傍海,有漁鹽之利;連吳接楚,為交融之區(qū)。鹽城為天下:農(nóng)耕時代,以鹽籌國賦,而鹽城一地之鹽賦,在其鼎盛時期,占天下賦稅近半數(shù)之巨。海鹽豐饒,孕育了鹽城的海鹽文化;海鹽厚利,又使四方之民不斷地被遷徙至此,幾千年間不絕如縷,形成了鹽城獨特的移民文化;海鹽日薄,代之又興起農(nóng)墾文化;海潮漫溢、百川入海,特別是黃河奪淮,使下河澤國的鹽城在長期地治水害、興水利的過程中積淀了豐厚的水利文化;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色文化成為主流。而這些文化的陶鑄無不有天下王朝興替、時代風云際會的烙印。鹽城,就這樣在宏闊的"天下"畫卷上書寫自己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煮海之饒 以鹽立城。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博物館里有很多文物,我們認真的觀看了這些陳列品。鹽城,秦朝推行郡縣制,本市境域分屬九江郡、泗水郡。漢初郡國并行,境內(nèi)曾有射陽侯的封地。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官管。煮海厚利成為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因而在此置設鹽鐵官署。鹽業(yè)發(fā)展吸引了外來移民人口,促進了城鎮(zhèn)的出現(xiàn)和繁榮。三國南晉南北朝時期,地處南北爭鋒、四方交匯之區(qū)的鹽瀆,依托漁鹽之利在動蕩中前行。東晉安帝義熙七年(411)改鹽瀆縣為鹽城縣由"瀆"而"城",正是自鹽城以鹽立縣、因鹽建城,不斷遞升光大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 “祝其亭鉨”封泥印文。封泥是將璽印按在泥上,作為一種封緘的憑證。祝其是地名(在今連云港贛榆縣境內(nèi),也有認為在今山東境內(nèi)),亭應是戰(zhàn)國時地方行政管理單位。"祝其亭鉨"封泥的發(fā)現(xiàn),表明戰(zhàn)國時期的鹽城與鄰境應該存在官方文書往來。</p> <p class="ql-block"> "射陽丞印"封泥印文。</p> <p class="ql-block"> 此封泥出土于鹽城北門外沙井頭一帶。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因鹽置縣,在此建置鹽瀆縣。一般認為,其時鹽瀆有縣域而無治所,由射陽丞(今寶應縣)代管。綜合沙井頭一帶的考古發(fā)掘成果,此處當是西漢鹽瀆故城或鹽鐵官署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射陽侯項伯。項羽的叔父,在鴻門宴救了劉邦,后又歸順劉邦,被封為射陽侯。</p> <p class="ql-block"> 漢武帝劉徹。鹽城因武帝而興,漢武帝通過 置縣、遷民、專營 三大舉措,將鹽城納入國家戰(zhàn)略體系,使其從濱?;臑┸S升為 帝國鹽業(yè)心臟。鹽瀆設縣不僅開創(chuàng)了鹽城 “因鹽立城”的軌跡,更推動了江淮地區(qū)從“東夷之地”向經(jīng)濟重鎮(zhèn)的轉型。至今,鹽城仍以 海鹽博物館、范公堤、串場河 等遺產(chǎn)延續(xù)著兩千年前的鹽業(yè)記憶。</p> <p class="ql-block"> 賦半天下 人文璀璨 。 從隋唐至明清,鹽城居于全國主要海鹽生產(chǎn)中心的地位達千年之久。在鹽業(yè)官營、鹽稅為國賦重要來源的財稅體制下,"兩淮鹽稅甲天下"實至名歸。鹽城境內(nèi)鹽場堪稱淮鹽中堅,其產(chǎn)量始終為兩淮之冠,在其鼎峰階段,鹽城所貢獻的鹽賦,占國家賦稅近一半之巨,正所謂"賦半天下"。鹽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興盛,境內(nèi)的日益富庶繁華,使鹽城居“上縣”之列。官紳士人于此地開府辦學,富商大賈于此地經(jīng)營安居,南北移民于此地世代繁衍,鹽城逐漸孕育了尚人文、重氣節(jié),勤勞勇敢、開放包容特質(zhì)的海鹽文化。</p> <p class="ql-block">始稱鹽城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連年不息,朝代頻繁更迭。在這動蕩的三百多年中,鹽瀆亦隨之沉浮興替。三國初年,曹魏為防東吳掠奪人口,強使鹽城境內(nèi)百姓北遷而造成人煙稀少,曾一度廢置"鹽瀆"。統(tǒng)一后的西晉復置鹽瀆縣。東晉末期,晉安帝義熙七年(411),改鹽瀆為鹽城。成為名副其實的"鹽之城"后,鹽城曾升格為鹽城郡,區(qū)域有所擴大,鹽業(yè)、農(nóng)業(yè)總體上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期間一輪又一輪的北方民眾南遷避亂,部分人留居江淮,使"楚頭吳尾"的本地區(qū)文化風氣轉而出現(xiàn)與中原文化趨同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 三國鼎立區(qū)劃圖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yè),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這一時期,江淮之間戰(zhàn)亂頻繁,鹽瀆、射陽、海陵故地在魏吳對峙的前沿,成為軍事要地。</p> <p class="ql-block"> 青瓷盤口壺。</p> <p class="ql-block"> 唐中期時第五琦、劉晏先后任鹽鐵使,恢復鹽業(yè)專賣,實施"榷鹽法",江淮鹽賦成了王朝財政的主要來源。劉晏立十監(jiān)四場,其中鹽城監(jiān)、海陵監(jiān)的鹽場基本在今鹽城境內(nèi),鹽城監(jiān)年產(chǎn)鹽四十五萬石,海陵監(jiān)年產(chǎn)鹽六十萬石,產(chǎn)量居全國首位。唐元和六年(811),鹽城升為"上縣"。</p><p class="ql-block"> 下圖:煮鹽鐵盤。</p> <p class="ql-block"> 鹽城在漢朝開始設鹽官,稱為"鹽官"。唐代前期叫"鹽鐵轉運使",后期稱"鹽鐵使"。元、明、清三代則稱為"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簡稱"鹽運司")。鹽城鹽務在元、明、清三代屬于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管轄。</p> <p class="ql-block"> 日本遣唐使在鹽城入境 唐長安二年(702),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漂洋過海,來中國訪問。據(jù)日本史籍記載,粟田真人"初至唐時,有人來問曰:何處使人?答曰:日本國使;我使反問曰:此是何州界?答曰:是大周楚州鹽城縣界也"。粟田真人受到鹽城官民的熱情接待,兩天后出發(fā)前往京城長安。武則天在長安接見、賜宴粟田真人,封其為司膳員外郎。</p> <p class="ql-block"> 新羅王子金士信在鹽城入境 唐元和年間(806-820),新羅國王子金士信乘船來唐,出海后即遇上惡風,隨行船只多被風浪吞沒。金士信九死一生,隨浪漂浮,來到楚州鹽城??h知事得知是新羅王子,厚禮相待,送他去京都長安。</p> <p class="ql-block"> 陸秀夫(1236—1279),字君實,南宋末年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建湖縣建陽鎮(zhèn))人,從鹽城學子到殉國丞相,從桑梓義舉到碧血丹心,成為鹽城乃至中華文明的精神圖騰。與文天祥、張世杰并稱“宋末三杰”。</p> <p class="ql-block"> 士誠抗暴</p> <p class="ql-block"> 名臣治水 由于明清政府都采取保運通漕政策,致使黃河長期全面奪淮。地處淮河下游的鹽城水旱災害頻發(fā),其貽害直至上世紀中葉。明清以來,一些治水名臣和水利學家為治理江淮水患,從理論和實踐上作出了許多杰出的貢獻,并成為鹽城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雄關如鐵。</p> <p class="ql-block"> 古云梯關。</p> <p class="ql-block"> 水上走廊串場河。</p> <p class="ql-block"> 串場河遺址。</p> <p class="ql-block"> 近代變革。</p> <p class="ql-block">紅色鹽城。</p> <p class="ql-block"> 顧正紅(1905-1925)鹽城濱海人。1921年家鄉(xiāng)遇水災,隨母親流落到上海,后在上海日商內(nèi)外棉九廠、七廠當工人。在上海,他參加了工人夜校的學習和滬西工友俱樂部的活動,積極投身革命運動,很快成長為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5月在反帝愛國斗爭中獻出了寶貴生命,年僅20歲。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在上海和江蘇省濱??h分別建立了顧正紅烈士紀念館,其家鄉(xiāng)被命名為正紅鎮(zhèn)、正紅村。</p> <p class="ql-block"> 星火初燃 在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一批在外地讀書和做工的鹽城籍知識分子和產(chǎn)業(yè)工人,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遵照黨組織派遣,他們先后從上海、南京等地回到家鄉(xiāng),宣傳革命思想,組織工農(nóng)群眾,歡迎北伐,發(fā)展黨員,點燃家鄉(xiāng)革命火種。</p> <p class="ql-block"> 1927年—2034年鹽城中共黨組織情況表。</p> <p class="ql-block"> 鹽城雙十事件。1930年10月10日,中共鹽城土地革命行動委員會在國民黨舉辦"雙十"節(jié)提燈晚會之際,組織住城委員及黨員在城區(qū)板橋巷、水西門、儒學街、薛家巷等處散發(fā)傳單,宣傳農(nóng)民暴動。當晚,縣委委員駱繼乾、唐德芳、宋景煜和張衍拭、胡實秋等遭到逮捕,隨即被押往鎮(zhèn)江省府監(jiān)獄,史稱鹽城"雙十事件"。1931年2月24日,駱繼乾、唐德芳、宋景煜在鎮(zhèn)江郊外英勇就義。</p> <p class="ql-block"> 華中砥柱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中國人民展開全國性抗戰(zhàn)。1940年10月10日,新四軍八路軍會師鹽城,打開蘇北抗戰(zhàn)新局面。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局,把新四軍建設成為黨領導下的一支鐵軍,成為華中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被譽為"華中人民的長城"。</p> <p class="ql-block"> 會師鹽城</p> <p class="ql-block"> 皖南事變發(fā)生后,為了擊退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顧全抗戰(zhàn)大局,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布命令、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云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25日下午,新四軍軍部重建大會在蘇北鹽城游藝國隆重舉行。</p> <p class="ql-block"> 淮海戰(zhàn)役支前運動。</p> <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博物館正好是“六一”兒童節(jié)。館內(nèi)有很多小朋友在觀展,他們小臉上滿是好奇,眼睛瞪得圓圓的,聚精會神的看展品。</p> <p class="ql-block"> 小女孩全神貫注的看陳列品。</p> <p class="ql-block"> 回溯鹽城歷史,海鹽業(yè)的興與衰是感知其地域文化發(fā)展起伏的脈搏。而鹽業(yè)的興衰從來又與時代的統(tǒng)一還是分裂、和平還是動蕩等天下大勢休戚相關。因此,鹽城的鹽業(yè)乃至整個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高峰節(jié)點,基本都是在漢唐、宋元、明清等幾個時段中相對統(tǒng)一、穩(wěn)定的時期。海鹽的生產(chǎn)及其管理與銷售,圍繞鹽業(yè)生產(chǎn)的一次次移民,使鹽城有了來自全國范圍的官僚、士人、商賈、手工匠人、農(nóng)民等,他們不斷為鹽城的社會生產(chǎn)、文化經(jīng)濟等注入新的元素和動力,不僅使鹽城文化呈現(xiàn)多姿多彩的面目,而且涵養(yǎng)了勤勞協(xié)作、包容大度的地域文化精神。黨領導下形成的紅色文化與鐵軍精神為鹽城地域文化的嬗遞豐富了內(nèi)容、指明了方向。時代風潮往來接,賦半天下的鹽城風采必有新的續(xù)篇?。ㄕ掌瑸椴┪镳^后門)</p> <p class="ql-block">參觀結束了,這時我驀然悟了:博物館哪里只是一座貯存往昔冷冰冰的磚石建筑?它是我們與這塊浸染海鹽氣息的土地深情連結的生命通道。每片銹跡、每行墨痕,都是血脈深處未斷的回應與呼吸;那些曾經(jīng)在鹽蒿草中披荊斬棘的身影、與風沙呼嘯周旋的身影、在血火里搏殺不屈的身影,皆化作永不消散的濤聲,于耳邊清晰回響。心底已默默埋下了猶如千年前灘涂腹地升騰出的第一縷鹽煙,縱使海風蝕刻、歲月流轉,那份凝結的、咸澀卻不息的生命力,已在精神家園牢牢生下了根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