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日,今天我們自駕來到了山西呂梁市臨縣磧口鎮(zhèn)南約三公里的李家山村。這是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以保存完好的明清窯洞建筑群和獨特的地理格局聞名于世。畫家吳冠中曾贊譽它為“漢墓般的桃花源”,而我們也將在這片黃土高原上,探尋一段塵封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湫水河與黃河在此交匯,形成“二龍戲珠”的風水格局。村莊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最初由陜西米脂遷居而來的李氏家族在此扎根,借著磧口商貿(mào)的繁榮逐漸興盛,至清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如今,村中仍保留著98座清代窯洞院落,層層疊疊高達十一層,仿佛一部立體的建筑史詩。</p> <p class="ql-block">我們曾見過層層疊疊的梯田,卻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的窯洞群。李家山村的窯洞依山而建,整齊排列,錯落有致,每一座院落都獨具匠心。遠遠望去,宛如一幅活生生的立體畫卷,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沿著一條陡峭的山路,我們緩緩步入村莊。街道兩旁,熱情的村民早已迎候多時。幾位年長的老人身著山西傳統(tǒng)服飾,頭戴羊肚巾,主動為我們介紹,還推薦自己做導(dǎo)游,每人收費30元。他們說,自己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最了解村里的歷史與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的由來頗具傳奇色彩。相傳最早有李姓人家在此開荒落戶,故得名李家山。后來,又有來自山東、河南的逃荒者陸續(xù)遷入,逐漸形成了多姓共居的格局,如今村中以張、何、李、齊四姓為主。據(jù)村民李全科先生回憶,李姓祖先最早是從史店村西堡遷上山的,他小時候還隨父輩清明節(jié)去史店掃墓。</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李家山村的形成,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jù)說當年兩位財主比著蓋房,才建成了如今這座立體窯洞群落。整個村落依70度陡坡層疊而建,形如鳳凰展翅,核心區(qū)由東、西兩大財主建筑群構(gòu)成,水磨磚砌、明柱廈檐、磚雕垂花門等工藝精美絕倫,磚石雕飾多達200余處。</p> <p class="ql-block">李氏家族經(jīng)過數(shù)代繁衍,至清中葉已成大戶。當時磧口商阜繁榮,李家也涉足商業(yè)。東財主李登祥開設(shè)“德合店”“萬盛永”,西財主李德峰經(jīng)營“三和厚”,兩家財路亨通,日進斗銀,甚至可與西灣村陳氏比富。</p> <p class="ql-block">隨著財富的積累,李家開始大興土木。他們請來風水先生勘察地形,發(fā)現(xiàn)村中兩條小溝在村南匯合,注入黃河,山形似鳳凰頭,左右兩山如風翼。風水先生大加贊賞。于是,東財主在鳳身上修建,西財主在鳳右翼建造,而鳳左翼仍為舊村。兩家仿佛在暗中較量,于數(shù)百米、40度的高坡上精心設(shè)計、施工,依山就勢,層層疊建,多達九層,風格各異,造型獨特。</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的道路與窯洞多由山中大石砌成,坡度陡峭,多為60至70度。臺階不多,坡面中間豎立石條,形成防滑結(jié)構(gòu),推測可能是為了推車或趕牲口的便利。這些細節(jié),無不體現(xiàn)出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沒走多遠,耳邊便傳來熟悉的《回娘家》歌聲。循聲望去,只見一位陜北老漢身著羊皮坎肩,頭戴羊肚巾,牽著一頭披紅掛綠的毛驢,正熱情地招攬游客。一些年輕人騎在毛驢上,聽著老漢的歌聲,笑聲不斷。老漢說,這頭毛驢花了他一萬元,每天還得喂草料,他要靠它把本錢賺回來。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村民借助旅游創(chuàng)收的心聲。</p> <p class="ql-block">站在李家山村的最高處,遠眺黃土高坡與滔滔黃河,心中頓生豪情。著名畫家吳冠中1989年到此考察,曾形容這里“外部似荒涼漢墓,內(nèi)部藏精致窯洞”,并稱其山體與建筑的融合度可媲美布達拉宮。如此獨特的村落,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極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李家山村,上下落差達60米,窯洞層層疊疊,多達十一層,形成“下一家屋頂即上一家庭院”的立體奇觀。院落之間以石階小路相連,共通72院,構(gòu)成一幅立體版的《清明上河圖》。精美的磚雕、石雕、木刻點綴其間,綠樹掩映,構(gòu)成一幅中國建筑史上的絕美畫卷。</p> <p class="ql-block">這些精美的院落,全靠一條條陡峭的斜坡連接而成。你家的屋頂,就是我家的院落,這種獨特的空間布局,令人稱奇。</p> <p class="ql-block">路邊的山角旮旯里,長滿了棗樹,青翠的果實掛滿枝頭,為這片黃土增添了一抹生機與綠意。</p> <p class="ql-block">我們嘗試登上那70度的大斜坡,上去時還算輕松,下來時卻倍感艱難。我們扶著墻,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挪動,生怕一不小心摔了跤。年歲漸長,腿腳不靈,只能更加謹慎。</p> <p class="ql-block">途中還見一巨大碾盤,昔日用于碾米,如今成了游客休憩觀景的好去處。坐在這里,遠眺山村美景,別有一番風味。</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的建筑布局形如鳳凰展翅,東財主與西財主的院落分居兩側(cè)。我們參觀完東財主家后,需從陡坡下來,再攀上西邊山頭,才能進入西財主的院落,仿佛在穿越一段歷史的長廊。</p> <p class="ql-block">村中交通以坡道與臺階為主,它們不僅連接著院落內(nèi)外、室內(nèi)外空間,更在空間布局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東財主院前的南北坡道交匯后轉(zhuǎn)為臺階,形成獨特的“X”形道路,既實用又美觀。</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不僅巧妙利用山勢建造房屋,還在院落中開辟小菜園,山上修筑梯田,真正做到了“見縫插針”。滿山的小樹苗生機勃勃,為這片古老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隨著腳步的深入,身邊的風景愈加壯麗,偶爾還能聽到村民高亢的山西民歌,回蕩在山谷之間。黃土高原的蒼茫與窯洞的古樸渾然一體,展現(xiàn)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漫步在石板路上,隨處可見村民勞作的身影和精美的雕刻,每一處細節(jié)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的輝煌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憑借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運條件,曾是北方重要的商貿(mào)重鎮(zhèn)。商鋪林立,商賈云集,水路繁忙。然而,隨著交通方式的變遷,昔日的繁華逐漸沉寂,村莊也一度被遺忘。</p> <p class="ql-block">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李家山村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一系列保護與開發(fā)措施相繼實施,村民們將窯洞改造成民宿,為游客提供獨特的住宿體驗。如今,不僅可以欣賞傳統(tǒng)藝術(shù),還能品嘗地道的黃土高原美食。</p> <p class="ql-block">若恰逢民俗節(jié)日,游客還可參與如春節(jié)社火、元宵花燈等傳統(tǒng)活動,親身感受李家山村濃厚的鄉(xiāng)土文化與民風民俗。</p> <p class="ql-block">再見了,美麗的李家山村!今天你讓我們親眼見證了“外似漢墓,內(nèi)藏桃源”的奇觀,領(lǐng)略了“黃土高原上的布達拉宮”的風采。你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在中國建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