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對于來北京旅游的游客及本地年輕一代而言,若想了解有著悠久歷史的四合院文化,北京宣武門外的歙縣會館是一處值得探訪的去處。這里保留著傳統(tǒng)四合院的格局與建筑風貌,游客可在此沉浸式感受四合院的獨特魅力,還能在“門有路咖啡館”中享受一段愜意時光。</p> <p class="ql-block"> 歙縣會館最初為徽州學子赴京趕考的寄宿地,后逐漸發(fā)展為徽州人在京的聚集地。清代著名經(jīng)濟學家王茂蔭(1832-1858年寓居于此)在此任職期間推動貨幣改革,其理論被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成為書中唯一提及的中國人。</p> <p class="ql-block"> 安徽歙縣會館的老照片。會館內(nèi)設有王茂蔭生平事跡展,王茂蔭作為清代具有現(xiàn)代金融理論思想的學者,其事跡在此得以系統(tǒng)呈現(xiàn),為游客了解清代金融思想提供了窗口。同時,“國社之夏?時光長廊”新華社新聞攝影展亦坐落于此,通過珍貴的新聞影像,展現(xiàn)時代變遷。</p><p class="ql-block"> 而“風聲、雨聲、讀書聲——北京宣南士鄉(xiāng)歷史文化展”則進一步豐富了此處的文化內(nèi)涵,系統(tǒng)梳理了宣南地區(qū)的士人文化脈絡。綜合來看,這里集歷史建筑、文化展覽與休閑體驗于一體,堪稱一處兼具深度與趣味的優(yōu)質(zhì)旅游項目。</p> <p class="ql-block"> 推開宣武門外那扇不起眼的木門,好像跌入了時光的褶皺里。北京歙縣會館的四合院,比想象中更安靜,灰瓦灰墻在午后陽光里泛著溫潤的光,廊柱上的木紋深淺交錯,像在低聲訴說著幾百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先繞著院子轉(zhuǎn)了轉(zhuǎn)。正房、廂房、倒座房依著規(guī)矩排布,青磚鋪就的地面被踩得光滑,墻角幾叢花束探出細蕊,倒讓這方方正正的院落多了幾分靈動。抬頭看,四方的天空被屋檐框成一幅畫,恍惚間竟分不清是今時還是往昔。</p> <p class="ql-block"> “門有路咖啡館”藏在東廂房,玻璃幕墻與木質(zhì)窗欞奇妙地共存。點一杯拿鐵坐下,窗外是四合院的飛檐翹角,室內(nèi)是輕柔的爵士樂,新舊的碰撞并不突兀,反倒讓人覺出一種安穩(wěn)——就像這院子本身,既守著舊時光,也容得下新故事。</p> <p class="ql-block"> 詢問了一下咖啡館老板“門有路咖啡”店名的含義,一是因咖啡館位于北京宣武門外大街,門前就是大馬路,“門有路”直觀地描述了這一地理位置特點。二是“門有路”有吉祥之意,寓意著來到這里的顧客都能找到自己的門路,包含著對顧客的美好祝福。</p> <p class="ql-block"> 北京在幾百年歷史的舊歙縣會館運用現(xiàn)代活化利用的原則2025年改造后,會館以“書咖文創(chuàng)研學空間”為主題,融合咖啡茶文化、中英金融文化交流等功能,成為兼具歷史傳承與現(xiàn)代活力的文化地標。院內(nèi)設有中英金融文化交流中心,促進文化金融合作。</p> <p class="ql-block"> 王茂蔭(1798—1865),安徽歙縣人,清代經(jīng)濟學家、金融理論家。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進士后入京為官,直至咸豐八年(1858年)因病離京,期間約26年寓居北京宣武門外歙縣會館,且未攜家屬同住。其仕途主要任職于戶部,歷任主事、員外郎、郎中、御史等職,最高官至戶部右侍郎,深度參與清代財政與貨幣管理。</p> <p class="ql-block"> 在貨幣改革方面,面對咸豐年間幣制混亂與通脹問題,他核心主張是反對濫發(fā)不兌現(xiàn)紙幣,強調(diào)紙幣發(fā)行需以白銀或?qū)嵨餅閮?,限制發(fā)行量以維持信用;同時反對強制推行虛值“大錢”,主張紙幣與金屬貨幣保持合理兌換關系,通過市場調(diào)節(jié)穩(wěn)定貨幣流通,其思想具有鮮明的務實與前瞻性。</p> <p class="ql-block"> 咸豐年間,大奸臣肅順掌權后欲拉攏王茂蔭,派人邀其看戲。王茂蔭起初猶豫,換衣時照大鏡見祖母為警示他“吾家雖寒素,粗足自給,愿汝善守身, 不愿汝積多金也”所打腰帶結,幡然醒悟,以需處理皇上交辦之事為由拒絕。肅順雖不滿,卻無由發(fā)作。王茂蔭察覺風險,遂以病告假返鄉(xiāng)避禍。</p> <p class="ql-block"> 1865年,王茂蔭病逝,終年67歲,曾國藩稱贊他說:“屋漏操修,尚同寒士,四海直聲,卅年儉德?!?民國初年,王茂蔭曾照的大鏡仍在歙縣會館中,如它仍存于人世,不失為修身養(yǎng)德的好教材。王茂蔭辭世前給子孫后代留下無比豐厚的精神財富:“吾以書籍傳子孫,勝過良田百畝;吾以德名留后人,勝過黃金萬鎰 ,自己不要什么,兩袖清風足矣!"</p> <p class="ql-block"> 歙縣會館正堂懸掛的對聯(lián)“經(jīng)幾許事能成遠見,濟多少民方為執(zhí)著”,字字懇切,恰是王茂蔭精神內(nèi)核的生動寫照——歷經(jīng)世事磨礪而涵養(yǎng)的遠見卓識,根植于對萬民疾苦的深切關懷而踐行的救濟初心,無不彰顯著他經(jīng)世致用、濟世為民的抱負與情懷。</p> <p class="ql-block"> 新華社展覽,“國社的夏?時光長廊”新華社新聞攝影展。展覽精選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珍藏的歷史經(jīng)典照片,包含浴血新生、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等多個篇章,從百姓視角出發(fā),以視覺邏輯為線索,全景展現(xiàn)新中國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偉大成就和深刻變革。反映了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變遷。</p> <p class="ql-block">新華社位于宣武門的主樓新華社新聞大廈。</p> <p class="ql-block"> 新華社大院深處藏著幾處承載歷史的建筑。其舊址所在的象來街門牌號,曾是明代皇家豢養(yǎng)大象的場所,歲月在此埋下最初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 大院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民國時期的建筑群落。這里有始建于1912年的中華民國國會議場,由德國設計師主持設計,莊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 這組建筑群落見證了近代中國政治的關鍵轉(zhuǎn)折: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在此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成為中國政治進程中的重要節(jié)點;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tǒng)事件亦發(fā)生于此,其影響深刻牽動了當時的政治走向。其中,原國會議場如今已成為新華社禮堂,在時代更迭中,又見證了新中國成立與發(fā)展的諸多重要時刻,讓歷史的厚重與當下的使命在此交織。</p> <p class="ql-block"> 毗鄰的議長辦公樓、曾作為,共同構成了當年國會運作的核心空間。另有一棟融合中西風格的國會圖書館,保留著清末民初的建筑韻味,如今已改建為新華社社史館,靜靜陳列著歲月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國會議員辦公地的仁義樓與禮智樓。</p> <p class="ql-block"> 融合中西風格的國會圖書館,保留著清末民初的建筑韻味,如今已改建為新華社社史館。</p> <p class="ql-block"> 在“風聲雨聲讀書聲”的展牌前。宣南士鄉(xiāng)的文脈,原來就藏在這一磚一瓦里。那些曾在此聚首的文人、商人、匠人,他們的腳步聲仿佛還在廊下回響。</p> <p class="ql-block"> 暮色中,歙縣會館的院門被夕陽鍍上金邊?!扒彘滓乖掽S山樹,彩筆朝題紫陌花?!边@是清代學者鮑桂星為北京歙縣會館所撰聯(lián),此聯(lián)體現(xiàn)出歙縣會館的文化氛圍以及對同鄉(xiāng)學子的美好期望,他們在會館中夜晚清談家鄉(xiāng)黃山的樹木,白天則用彩筆題寫京城大路旁的花朵,寓意著在京城追求功名的過程。這小院不只是建筑,更像個時光容器,盛著徽州鄉(xiāng)愁,存著先賢銳見,映著京城變遷??绯鲩T,車水馬龍涌來。院中的光陰,卻在記憶里愈發(fā)清晰。</p> <p class="ql-block">本篇所采用的部分圖片、文字及歷史資料,均源自歙縣會館的展板介紹及網(wǎng)絡,在此一并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