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走,看海去!</b></p><p class="ql-block"> 曹樹桐</p><p class="ql-block"> 歲月如斯,轉(zhuǎn)眼經(jīng)年。解甲歸田離開大海,已近四十年了。大海是難以忘懷的第二故鄉(xiāng),那里留下了我們火紅的青春,熾熱的汗水,滴滴熱淚。思海、憶海,魂牽夢縈。</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間,借出差、旅游的機會去看了幾次大海。但平日仍觸景生情:每當清晨看到太陽從家鄉(xiāng)的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就會想到從海面噴薄而出,冉冉升起的紅日;每當晚上看到天空掛著月亮的時候,就會想到海上生明月,天上一個金月亮,海里一個藍月亮;每當看到晴空萬里能見度極高天氣的時候,就會想到那泛著光彩奪目細波的大海上空,藍天如洗,白云悠悠,海鷗翱翔,海燕翩飛;每當看到夏天神奇的雨說下就下,說停就停的時候,就會想起雨后大海上空的驚艷彩虹…常常想到:“看海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徐州離海最近的地方就是連云港,兩地相距240公里。1991年7月的一天,受朋友之邀去看花果山。坐著慢慢爬行的綠皮火車,一路觀景,五個多小時到了港城。和大海打個照面,就走進了炙手可熱的花果山景區(qū)。連云港除了花果山景區(qū)外,還有峽谷幽深,云霧繚繞,風景如畫,被譽為“江蘇的張家界”的連云港漁灣讓人神往。海大機動隊的同志,曾在連云港附近海域工作過,所以他們對連云港情有獨鐘。時隔四十多年, 彭延安,鄭學東等同志,千里迢迢兩次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七月十六日,我和家人一起早起去連云港看海。汽車沿著徐連高速公路飛馳,在海霞初露之時就到了水天一色,溫婉秀麗的東海名郡連云港。在有著百年歷史的民主路老街,找了一家老字號食鋪,吃了一頓最本真,最鄉(xiāng)土的早餐后,就去游漁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漁灣的入口處,是被譽為“天下第一龍首”的金色神魚化龍噴泉赫然聳立。拾階前行到了九孔古石橋,橋的欄桿周圍蹲著九個石獅子,湍急的水柱從獅子口噴出,紛飛的水沫在空中交相輝映,在陽光下繽紛溢彩,仿佛數(shù)道彩虹,煞是壯觀。再往上走,還有三龍?zhí)丁⒍執(zhí)逗惋w流直下的老龍?zhí)镀俨?。登?68級天梯,可謂“一步登天”,一覽澗上有澗,瀑布上有瀑布的景觀,奇秀、險、峻盡收眼底。那半山腰上的藏龍洞,是名副其實的水簾洞。怪石環(huán)繞洞門,洞口水簾倒掛,好像一條閃著銀光的緞帶,鑲嵌在青山之間,耀眼奪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整個漁灣,風景自然純凈淳樸,山勢險峻曲折,山高水幽,鬼斧神工。四季流水不斷,瀑布長掛,澗內(nèi)潭、洞、林相連,一步一景,景景相連,尤若仙境。被譽為“江蘇的張家界”,一點也不為過。</p><p class="ql-block"> 游完漁灣,中午我們在海邊的“漁家樂”品嘗小海鮮。店家把剛捕獲的海蟹、大蝦、海螺、小黃魚等,只是簡單的處理一下,便原汁原味清蒸上桌,我們蘸著香醋、姜末等佐料品嘗,覺得特別鮮美。海鮮這樣地道的本色食法,還不多見。</p><p class="ql-block"> 下午返回時,我面對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波光粼粼的藍色大海,默默的道一聲:“大海,再見!</p> <p class="ql-block"> 曹樹桐,男,1940年出生,江蘇徐州人,中共黨員。1965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測繪系,先后在旅順基地海洋測繪隊(1965-1972年)和青島海測船大隊從事海測工作(1972-1986年),1986年轉(zhuǎn)業(yè)到徐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從事城鄉(xiāng)測繪工作。</p><p class="ql-block"> 編輯制作:曲中華(濕地烏金)</p><p class="ql-block"> 說明:本篇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