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記</h3></br><h3>? ? ?“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記”石刻,1935年樹立于今華南理工大學2號樓東側(cè),4號樓前背南面北的土坎上。</h3></br><h3>? ?石刻寬1.4米,高2.8米,主要講述當時興建新校舍的情況。該碑已部分損壞,斷裂為碎塊,殘缺部分用水泥補平。碑面風化嚴重,碑文字跡模糊不清,趨近細看,方可找到字跡。碑文如下:</h3></br><h3> 中華民國十三年春,吾黨總理孫中山先生命魯創(chuàng)辦國立廣東大學,是年九月成立。總理以原有校舍散處市區(qū),不適藏修,尤難發(fā)展,復命魯擇定石牌新校址。甫事經(jīng)營,而總理甍逝,本校遂易今名,以資紀念。十四年秋,余以清黨事去職,自是新校建筑,雖有計劃,莫之實行。二十年冬,曾興筑農(nóng)學館,未三月而終止。二十一年春,魯復長本校,以新校計劃親受命于? 總理,不敢不勉力籌建,終始其事。乃先后請準西南政務委員會,撥舶來肥田料捐及洋米捐之一部為建校費,復與本校在粵董事發(fā)起募捐,遂于廿二年三月興工建筑,于十一月十一日本校九周年紀念日行奠基禮。由是年十二月開始,財政部復按月?lián)芸钛a助。迄本年九月止,先后竣工者,有? 總理銅像一座、農(nóng)學院之農(nóng)學館一座、簡易蠶室、調(diào)桑室及附屬房舍數(shù)座、稻作場辦公室及附屬房舍數(shù)座、理學院之化學教室一座、工學院之電器工程、機械工程教室共一座、土木工程教室一座、男宿舍六座、女宿舍一座、膳堂二座;除緣屬建筑物之公路外,全??赏ㄜ囍范挤财呤铮l(fā)電廠及自來水廠,則尚在建筑中。農(nóng)、工、法三院則于本年秋季遷入新校焉?,F(xiàn)復興工建大門石牌坊一座、文學院全座、法學院全座、農(nóng)學院之農(nóng)林化學館一座、園藝溫室一座、農(nóng)場總務股辦事處一座、森林股辦事處一座、農(nóng)場貯藏室一座、蠶學館一座、乳牛房一座、理學院之數(shù)學天文物理教室共一座、生物地質(zhì)地理教室共一座、工學院之化學工程教室一座、工廠數(shù)座、宿舍數(shù)座,計期明年七月可以竣工。若夫禮堂、圖書館、博物館、天文臺、體育館、總辦公廳、農(nóng)學院之林學館、農(nóng)林植物研究所、蠶種冷藏室、職教員宿舍等,興工建筑,則有待于明年。全校建筑物之位置,禮堂居中,左為文學院,右為法學院,禮堂正北為農(nóng)學院,其東南為理學院,西南為工學院,禮堂之南則? 總理銅像巍然在目。像東為圖書館,西為博物院,禮堂東南高峰為天文臺,臺西南則為大門,門之左為稻作場。禮堂之西北隅,湖光瀲滟,湖之東為女生宿舍,湖之西南為蠶學館、調(diào)桑室,男生宿舍則居禮堂東北隅,據(jù)數(shù)平岡,錯若置棋。教職員宿舍則聚處圖書館東南隅,運動場、游泳場則散居各處。凡茲計劃,使各學院等自成一區(qū),分途發(fā)展,而不相妨焉。以言夫形勢,則白云山環(huán)其側(cè),珠江繞其前。校內(nèi)岡巒起伏,池沼蕩漾。分劃區(qū)段,以我國試諸行省分名其區(qū)。復因各區(qū)之崗巒池沼,附以行省內(nèi)山川湖澤名號,使入本校者,悠然生愛國之心,即毅然負興國之責。全校占地萬余畝,除建筑物外,均為農(nóng)場,凡植竹果樹二百萬株有奇。復辟道路至白云山林場,連貫為一。林場植樹約一百六十余萬株,是不特可增山河之美麗,而姿全校師生之修養(yǎng),亦有足多焉。預計五年后,有收益者可得五十萬株,每年每株以一元計,則年可得五十萬元。十年后,三百萬株皆有收益,每年每株以一元計,則年可得三百余萬元,畜牧園藝,尚不與焉。蓋欲使向來消費之教育,化為生產(chǎn)之教育。此后理、工、農(nóng)、醫(yī)、各科,亦將分門計劃,達此目的,是則魯積年之教育主張也。溯? 總理之創(chuàng)辦本校也,除廣州一隅外,四境皆敵。當日財政復為軍人所據(jù),終排萬難而創(chuàng)立本校,且擇石牌定為新?;?,其高瞻遠矚為何如哉。余親承? 總理之教,復受命計劃建筑新校,故不憚于世界經(jīng)濟不振、全國經(jīng)濟不振、廣東經(jīng)濟不振之今日,毅然決然,興工建筑,幸獲在粵諸董事及財政部長之助,得以經(jīng)營有成,而個人忍辱邁進,降心從事。每當困難紛沓之際,輒繞室彷徨,寢不安、食不飽,豈有他哉?亦欲完成? 總理之付托,為黨為國,樹一最高學府,以救中國救民族而已。但作始甚簡,若本? 總理創(chuàng)造本校之旨,發(fā)揚而光大之,則其責又諸同志及國人所以應共負者也。茲特乘本校成立十周年紀念,又慶新校落成,農(nóng)、工、法三學院遷入,及文、法兩學院奠基之時,綜厥始末記之,已告成事,且督后功。</h3></br><h3>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校長鄒魯謹誌并書</h3></br><h3><strong>1正門牌坊</strong></h3></br><h3> <h3>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園正門(南門)牌坊屬華表牌坊。正門牌坊建于1935年。位于粵漢路與廣東路(今五山路、廣園快速路)交接處,牌坊面向廣園快速路,左側(cè)為跨越廣園快速路的高架橋,五山路穿門入廣園快速路,門北為華南理工大學校園,右為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h3></br><h3>牌坊由嶺南近現(xiàn)代著名建筑師楊錫宗設計,源記成公司承建,建筑費用為49,423.500元。牌坊坐北朝南,全座內(nèi)用鋼筋混凝土,外用灰白色花崗巖砌成。面寬5間、5個門道。凈寬25.04米(中門道寬5.02米,兩側(cè)門道從里到外分別為3.18米和2.71米),進深1間、6.56米。占地面積164.2平方米。</h3></br><h3>整座牌坊由兩排、共12根方形花崗石柱組成,每排6根,中柱高、兩側(cè)石柱漸低。牌坊沿中門門道中心線往兩側(cè)呈軸對稱、前后兩排門柱對稱。中門的兩根石柱最高,近10米;中門石柱橫截面邊長1.17米,往外兩柱橫截面邊長依次為1.02米、0.87米。石柱造型如豎立方形筆桿、筆頭向上、飽涵墨汁的毛筆,12個筆膽狀柱頭皆為24節(jié)氣紋飾,由上而下,依次是高浮雕的珠鏈收緊筆膽,方形柱端淺浮雕海草紋飾,往下的云板從左向右分別為石鼓云板、云板、石鼓云板、石鼓云板、云板、石鼓云板;兩根中柱輔首的瑞獸,口銜銅環(huán),如中國傳統(tǒng)大門上的門環(huán),有方便來訪者叩門的象征。梁枋之下,淺浮雕卷草石雀替承之。4根邊柱各有兩副抱鼓石夾護,其余8根石柱只有外側(cè)1副抱鼓石夾護。抱鼓石由石獅、石鼓、須彌座組成,卷草纏繞,石獅寫意。石鼓旋子紋飾面、石鼓釘飾邊。整座牌坊,云板石鼓8具、抱鼓石14具,共計石鼓24具。</h3></br><h3>中門柱內(nèi)側(cè)鑲嵌有一塊奠基石,上面刻有中山大學校門奠基時間以及學校董事的名單:</h3></br><h3>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國立中山大學校門奠基于此。</h3></br><h3>董事:胡漢民、蕭佛成、鄧澤如、林云陔、陳濟棠、許崇清、林翼中、區(qū)芳浦、鄒魯立石,校長鄒魯書石。</h3></br><h3>“文革”期間,南門牌坊遭到破壞,牌坊上原陰刻文字被人用水泥填平,個別文字被鑿去。門額上的“國立中山大學”字樣,被毛體“為人民服務”所取代。2013年11月11日至2014年1月17日,作為市政工程,廣州市天河區(qū)博物館,對南門牌坊保護性修復,在中柱4周加上高約1米的鐵枝護欄,清理了牌坊原有文字凹槽里的水泥、柱體上的異物,恢復了牌坊昔日的風采。牌坊匾額正面刻:“國立中山大學”,上款:“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二月一日”,下款:鄒魯書。背面刻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上款:“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春”。下款:鄒魯敬書。</h3></br><h3>2002年7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h3></br><strong>2西門牌坊</strong><h3> 西門牌坊位于五山街華南理工大學長江北路(東莞莊粵墾路口)斜坡處,建于民國24年(1935)。這座牌坊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風格,與傳統(tǒng)的中國古建筑牌坊有很大不同,但在局部裝飾上能看出我國古建筑的遺風。它的兩邊側(cè)柱頂端2米高的裝飾圓柱比較特別,上面的雕刻也比較精美。下面抱鼓石上的浮雕也堪稱精美。此牌坊坐東向西(方向260度),形制為四柱三門的花崗巖石牌坊,為原中山大學的西門。通寬16.4米,通深6.75米,占地面積110.7平方米。左邊是餃子坊,前右粵墾西路,后邊客家食府。兩邊的側(cè)柱高約7米,兩中柱高約5米,每條花崗石柱的橫截面長1.1米,寬1米。三個門道,中間寬兩邊窄,中間門道寬為6.1米,兩邊的門道寬為2.45米。兩根中柱為方形,頂部有淺浮雕花瓣、樹葉紋。兩邊側(cè)柱主體部分亦為方形,比中柱更高,頂端有高約2米的裝飾圓柱,上面亦有淺浮雕豎條水狀花紋。中柱向外的兩面都有抱鼓石,側(cè)柱的正面、背面和向外的側(cè)面亦都有抱鼓石,高均為1.8米,寬同為1.2米,形狀似藝術三角形,上面亦有一些很精美的浮雕紋飾。牌坊匾額心正面刻:“國立中山大學”,上款:“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下款被鑿去。背面刻中山大學原來的校訓:“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上款:“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正面和背面的字曾被抹掉,還留有痕跡,能辨認出來。<h3><strong>3農(nóng)學院農(nóng)林化學館(2號樓)</strong></h3></br><h3> <h3>農(nóng)學院農(nóng)林化學館,是原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時期校區(qū)中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位于現(xiàn)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校園內(nèi)長江路以西,現(xiàn)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2號樓。</h3></br><h3>農(nóng)學院農(nóng)林化學館由林克明設計,錫源公司承建,始建于1934年,為中西合璧的三層宮殿式建筑,綠瓦廡殿頂,頂兩端分別有一個龍頭含住正脊,四條垂脊上則有五件走獸及一尊仙人騎鶴修飾。檐下額枋上繪有彩繪,大樓正面有6根巨大的紅色檐柱支撐房檐,氣勢宏偉。二層和三層分別建有檐廊,并在大樓正中位置建有一個臺階通往二層。檐廊欄桿和臺階皆為象牙色,并飾有祥云浮雕,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風格。</h3></br><h3>農(nóng)學院農(nóng)林化學館的總建筑面積為1012平方米。國立中山大學時期,內(nèi)設教室、研究室、實驗室、土壤調(diào)治室、機械分析室、土壤細菌室、土壤標本陳列室、毒氣房、天秤室、冷藏室、暗室、貯藏室、辦公室、工人室和潔室。</h3></br><h3>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農(nóng)林化學館劃撥給華南農(nóng)學院使用,二樓的門額上刻有“華南農(nóng)學院”的字樣。曾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工程學院(農(nóng)機系、工程技術學院)、人文與法學學院辦公樓,現(xiàn)為電子工程(人工智能)學院辦公樓。</h3></br><h3>建筑名稱</h3></br><h3> 農(nóng)學院農(nóng)林化學館(2號樓)</h3></br><h3>捐贈人/建設者</h3></br><h3> 林克明設計,錫源公司承建</h3></br><h3>捐贈金額/建設金額</h3></br><br></br><h3>奠基時間</h3></br><h3> 1934年</h3></br><h3>落成時間</h3></br><br></br><h3>建筑面積</h3></br><h3> 1012平方米</h3></br><h3>結(jié)構(gòu)</h3></br><br></br><h3>樓層</h3></br><h3> 三層</h3></br><h3>使用功能</h3></br><h3> 內(nèi)設教室、研究室、實驗室、土壤調(diào)治室、機械分析室、土壤細菌室、土壤標本陳列室、毒氣房、天秤室、冷藏室、暗室、貯藏室、辦公室、工人室和潔室。</h3></br><h3>地址編號/房產(chǎn)證號</h3></br><br></br><h3>備注</h3></br><br></br><h3><strong>4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館 (3號樓)</strong></h3></br><h3> <h3>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館,今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三號樓,坐落于華農(nóng)長江路以西,與二號樓相對。</h3></br><h3>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館修建于1933年,是一座紅墻綠瓦的三層宮殿式建筑。廡殿頂,翠綠色瓦片,正脊兩端為吞脊龍吻,垂脊上有雙角龍、馬、狗、貔貅和麒麟五件走獸以及仙人騎鶴一尊,檐下額枋上繪有色彩艷麗的傳統(tǒng)樣式彩繪,散發(fā)著濃郁的中國古典建筑氣息。該建筑二、三層均建有檐廊,給人以容易接近,愿意進入之感。同時又有六根巨大的紅色檐柱支撐屋檐,不失莊嚴之風。正門有一個臺階直通二樓,該臺階分為三路,以朱紅色欄桿相隔,欄桿上有浮雕裝飾。正門右墻角有一連州青石碑,石牌上刻有文字:</h3></br><h3>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國立中山大學農(nóng)學院奠基于此。</h3></br><h3>董事胡漢民、蕭佛成、鄧澤如、林云陔、陳濟棠、許崇清、林翼中、區(qū)芳浦、鄒魯立石。</h3></br><h3>校長鄒魯書石。</h3></br><h3>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館建筑面積為1056平方米。內(nèi)設教室四間,實習室四間,儀器貯藏室一間,圖書室一間,辦公室八間,會客室一間,工人室一間,潔室二間。</h3></br><h3>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館成為新成立的華南農(nóng)學院辦公用房。曾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工程學院(農(nóng)機系、工程技術學院)、人文與法學學院樓,現(xiàn)為電子工程(人工智能)學院樓。</h3></br><h3>建筑名稱</h3></br><h3> 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館(3號樓)</h3></br><h3>捐贈人/建設者</h3></br><br></br><h3>捐贈金額/建設金額</h3></br><br></br><h3>奠基時間</h3></br><h3> 1933年</h3></br><h3>落成時間</h3></br><br></br><h3>建筑面積</h3></br><h3> 1056平方米</h3></br><h3>結(jié)構(gòu)</h3></br><br></br><h3>樓層</h3></br><h3> 三層</h3></br><h3>使用功能</h3></br><h3> 內(nèi)設教室四間,實習室四間,儀器貯藏室一間,圖書室一間,辦公室八間,會客室一間,工人室一間,潔室二間。</h3></br><h3>地址編號/房產(chǎn)證號</h3></br><br></br><h3>備注</h3></br><br></br><h3><strong>5理學院物理數(shù)學天文教室(4號樓)</strong></h3></br><h3> <h3>理學院物理數(shù)學天文教室,現(xiàn)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4號樓。東鄰5號樓校史展覽館,坐落于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校園內(nèi)長江路以西。</h3></br><h3>教室由嶺南近現(xiàn)代著名建筑設計師林克明設計, 建于1935年,建筑費用為140,755.77元。</h3></br><h3>教室是一座三層仿宮殿式建筑,綠色廡殿頂,兩個龍頭銜接正脊,垂脊上有五件走獸及一尊仙人騎鶴,正面配以八根紅色仿木檐柱,氣勢恢宏。房檐下繪有色彩豐富的彩繪,直通二層的階梯兩側(cè)配以刻有祥云圖案的欄桿,古色古香。</h3></br><h3>理學院物理數(shù)學天文教室建筑面積為1122.88平方米。作為理學院的數(shù)學天文系和物理學系教學樓,樓內(nèi)設有實習室九間,儀器室六間,暗室一間,圖書室一間,工人房一間,教授研究室六間,助教研究室一間及教室三間。</h3></br><h3>理學院物理數(shù)學天文教室的后面,有一個建于1935年的圓形獅頭噴水池,高約三米,直徑約六米,頂端有三層由小到大的蓮花組成噴嘴,水流向下流入八個相互交錯的環(huán)形圓桶中,圓桶上嵌有獅頭造型的噴嘴,水流從獅子口中流出,別有西式風情。</h3></br><h3>位于理學院物理數(shù)學天文教室西南方的石坊鐘亭,由區(qū)國良先生于1934年捐資建筑。亭為六角攢尖亭,亭頂蓋綠色琉璃瓦,六根仿羅馬之科林斯式柱子支撐亭頂,亭內(nèi)原懸掛有大鐘,現(xiàn)已無存,亭中欄桿上嵌有石碑,碑文內(nèi)容為區(qū)國良先生修建石坊鐘亭之小記。</h3></br><h3>理學院物理數(shù)學天文教室氣勢磅礴,獅頭噴水池典雅古樸,石坊鐘亭造型優(yōu)美,它們兩兩相映成輝、相得益彰,為校園風光增色不少。</h3></br><h3>該樓現(xiàn)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h3></br><h3>建筑名稱</h3></br><h3> 理學院物理數(shù)學天文教室(4號樓)</h3></br><h3>捐贈人/建設者</h3></br><h3> 著名建筑設計師林克明</h3></br><h3>捐贈金額/建設金額</h3></br><h3> 建筑費用為140,755.77元</h3></br><h3>奠基時間</h3></br><h3> 1935年</h3></br><h3>落成時間</h3></br><br></br><h3>建筑面積</h3></br><h3> 1122.88平方米</h3></br><h3>結(jié)構(gòu)</h3></br><br></br><h3>樓層</h3></br><h3> 三層</h3></br><h3>使用功能</h3></br><h3> 作為理學院的數(shù)學天文系和物理學系教學樓,樓內(nèi)設有實習室九間,儀器室六間,暗室一間,圖書室一間,工人房一間,教授研究室六間,助教研究室一間及教室三間。</h3></br><h3>地址編號/房產(chǎn)證號</h3></br><br></br><h3>備注</h3></br><br></br><h3><strong>6理學院生物地質(zhì)地理教室(5號樓)</strong></h3></br><h3> <h3>上圖為從2、3號樓往4、5號樓拍照</h3></br><h3>理學院生物地質(zhì)地理教室,即今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5號樓,位于校園長江路東側(cè),現(xiàn)為華農(nóng)校史館及丁穎紀念館。</h3></br><h3>教室建于1934年,由著名建筑師林克明先生設計,共耗費352,438.465元。大樓坐東向西,面積二百三十九英井九十三平方英尺。建成之初大樓共有教室八間、模型室一間、陳列室二間、化驗室一間、圖書室五間、標本室四間、暗室五間、教授研究室十三間、院長室一間、主任室二間、實驗室九間、研究室二間、貯藏室二間、辦公室二間、工人房三間、潔室四間、工作室一間等。規(guī)模宏大,設施齊全。</h3></br><h3>教室為中西合璧宮殿式建筑,樓高三層,平面上呈“凹”字型,由主樓和兩側(cè)副樓組成,主樓通寬107米,通深42米,建筑占地面積4494平方米。主樓為廡殿頂,綠色琉璃正脊,正脊兩端有吞脊龍吻,垂脊上有走獸五件。正門前面有牌坊式門廊,門廊兩邊有欄桿,前有臺階。正門門額上題有毛體“華南農(nóng)學院”金字,是20世紀50年代新置,門額左上方有90年代重修碑記。主樓二層有露臺,圍以仿漢白玉式欄桿。主樓兩側(cè)的副樓為歇山頂,裝飾風格與主樓相同。</h3></br><h3>2002年7月,廣州市政府公布該樓為文物保護單位。</h3></br><h3>建筑名稱</h3></br><h3> 理學院生物地質(zhì)地理教室(5號樓)</h3></br><h3>捐贈人/建設者</h3></br><h3> 著名建筑師林克明先生設計</h3></br><h3>捐贈金額/建設金額</h3></br><h3> 耗費352,438.465元</h3></br><h3>奠基時間</h3></br><h3> 1934年</h3></br><h3>落成時間</h3></br><br></br><h3>建筑面積</h3></br><h3> 二百三十九英井九十三平方英尺</h3></br><h3>結(jié)構(gòu)</h3></br><br></br><h3>樓層</h3></br><h3> 三層</h3></br><h3>使用功能</h3></br><h3> 建成之初大樓共有教室八間、模型室一間、陳列室二間、化驗室一間、圖書室五間、標本室四間、暗室五間、教授研究室十三間、院長室一間、主任室二間、實驗室九間、研究室二間、貯藏室二間、辦公室二間、工人房三間、潔室四間、工作室一間等。規(guī)模宏大,設施齊全。</h3></br><h3>地址編號/房產(chǎn)證號</h3></br><br></br><h3>備注</h3></br><br></br><h3><strong>7新天文臺(9號樓)</strong></h3></br><h3> <h3>新天文臺,位于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內(nèi),與文明路校址所建天文臺構(gòu)成中山大學的“姐妹臺”,亦有因建筑時間之先后,稱文明路校址天文臺為老天文臺,而把位于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校內(nèi)的天文臺,稱為新天文臺。新天文臺,落成于1937年,現(xiàn)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校內(nèi)西北區(qū)10號樓,毗鄰第一教學樓。</h3></br><h3>1935年,石牌新校落成,中山大學除醫(yī)學院外,全部遷入新校址。1936年在石牌校園內(nèi)新建了天文臺,次年秋落成投入使用。新天文臺規(guī)模宏大,面積是舊天文臺的4倍。</h3></br><h3>新天文臺由嶺南近現(xiàn)代著名建筑設計師鄭校之設計,建筑費用為44,412.360元,錫源公司承建。新天文臺是一棟三層灰色水泥建筑,建筑上方橫額書“天文臺”三字。天文臺前是一個廣場,建筑體東西對稱,大門中開,第三層在大門之上兩側(cè)建有兩個圓頂?shù)摹澳⒐健睜罱ㄖ?。如今的圓頂建筑兩翼各有兩層平房連接,當為后期加建。天文臺正門西面?zhèn)认聣ι嫌幸粔K完整奠基石,上書:“中華民國25年11月11日天文臺奠基于此校長鄒魯書?!?lt;/h3></br><h3>這座天文臺本是為中大數(shù)學與天文系從事科研之用,然1937年落成投入使用后不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中山大學被迫于1938年10月奉命撤離廣州,新天文臺長期閑置,直到1946年才正式使用。</h3></br><h3>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中山大學天文系連同天文臺的所有工作人員全部被調(diào)往南京大學,天文臺自此不再用于天文學相關研究,目前由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劃撥給廣東農(nóng)村政策研究中心使用。</h3></br><h3>2009年7月,新天文臺被天河區(qū)人民政府確定為天河區(qū)文物保護單位。</h3></br><h3>建筑名稱</h3></br><h3> 新天文臺(9號樓)</h3></br><h3>捐贈人/建設者</h3></br><h3> 著名建筑設計師鄭校之設計,錫源公司承建</h3></br><h3>捐贈金額/建設金額</h3></br><h3> 建筑費用為44,412.360元</h3></br><h3>奠基時間</h3></br><h3> 1936年</h3></br><h3>落成時間</h3></br><h3> 1937年</h3></br><h3>建筑面積</h3></br><br></br><h3>結(jié)構(gòu)</h3></br><br></br><h3>樓層</h3></br><h3> 三層</h3></br><h3>使用功能</h3></br><br></br><h3>地址編號/房產(chǎn)證號</h3></br><br></br><h3>備注</h3></br><br></br><h3><strong>8研究院(師范學院)</strong></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zzlmvhmL5NIYPdId_53FA"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