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五節(jié) 運氣</p><p class="ql-block"> 五運和六氣在運用時是相互結合的。“天干取運,地支取氣”,故天干和地支的配合,實際上是代表著運和氣的結合。每年的年號,都是由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組成的。要推算每年的運氣情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p><p class="ql-block">一、 運氣相臨的盛衰</p><p class="ql-block">運和氣的盛衰,要根據(jù)運和氣的五行生克來測定。</p><p class="ql-block">1、 運盛氣衰</p><p class="ql-block">運生氣或者運客氣,叫做運盛氣衰。如辛亥年的年干是辛,丙辛化水,故辛亥年的大運是水運。辛</p><p class="ql-block">亥年的地支是亥,故辛亥年的司天之氣為厥陰風木,因水能生木,運是水運,司天之氣為風木,故為運生氣,因此,辛亥年這一年便是運盛氣衰。</p><p class="ql-block">2、 氣盛運衰</p><p class="ql-block">氣生運或氣克運,謂之氣盛運衰。如己亥年的年干是己,甲己化土,所以己亥年值年大運為土運,</p><p class="ql-block">己亥年的年支為亥,值年的司天之氣便是厥陰風木,五行上木克土,因此表現(xiàn)為氣克運,所以己亥年這一年便屬氣盛運衰。</p><p class="ql-block"> 分析各年運和氣的盛衰,其目的一是,根據(jù)運氣的盛衰可以推算出各年變化的主次,運盛氣衰的年份,在分析當年的變化時,便以運為主,以氣為次。反之,氣盛運衰的年份,在分析當年的變化時,便以氣為主,以運為次。二是根據(jù)運氣的盛衰可以推算出各年氣候的復雜變化。根據(jù)“五運六氣”,五行屬性的生克關系,在六十年中可以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年份,即:氣生運為“順化”,氣克運為“天刑”,運生氣為“小逆”,運克氣為“不和”,運和氣相同則為“天符”。順化之年,變化較為和平;小逆及不和之年,變化較大;天刑之年,變化劇烈;天符之年變化較一般年份為甚。順化和天刑之年,屬氣盛運衰,故推算該年的氣候變化時,以六氣為主,五運作為參考。如逢天符年,是屬運氣相同,則兩者結合使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天符歲會</p><p class="ql-block"> 主運和客運,主氣和客氣,在六十年的變化中,除互為生克,互有消長外,還有同化關系。運氣同化就是運與氣屬于同類而化合之意。如木同風化,火同暑化,土同濕化,金同燥化,水同寒化。由于運有太過、不及,氣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因而便有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太乙天符的分別,現(xiàn)分述如下。</p><p class="ql-block">1、 天符</p><p class="ql-block">凡是每年的值年大運與同年司天之氣在五行屬性上相同者,便稱作天符。以己丑年為例,己丑年的年</p><p class="ql-block">干是己,甲己化土,己為土運,故己丑年的值年大運為土,己丑年的年支為丑,丑年太陰濕土司天,所以己丑年,值年大運是土,司天之氣也是土,大運與司天之氣的五行屬性相同,所以己丑年便是天符之年。在甲子一周的六十年中逢天符者,計有己丑、己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乙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丙戌十二年。故《黃帝內經(jīng)﹒素問》中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冊日天符?!?lt;/p><p class="ql-block">2、 歲會</p><p class="ql-block">凡是每年的值年大運與同年的年支的五行屬性相同,便叫歲會。例如:丁卯年的大運是木,其年支是</p><p class="ql-block">卯,卯在五行屬木。大運屬木,年支的五行也屬木,所以丁卯年便是歲會之年。在甲子一周六十年中,逢歲會者,計有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乙酉、丁卯、戊午、丙子等八年。其中己丑、己未、乙酉、戊午等四年即屬歲會,又屬天符,所以單純歲會的年份實際上只有四年?!饵S帝內經(jīng)》曰:“木運臨卯,火運林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p><p class="ql-block">3、 太乙天符</p><p class="ql-block">即逢天符,又為歲會,便叫太乙天符。所以說:“天符歲會何如?曰:太乙天符之會也?!保ā端貑柀q六</p><p class="ql-block">微旨大論》)。例如“己丑年,己為土運,丑為太陰濕土司天,此為天符,同時年支丑的五行屬性也屬土,與運的屬性相同。因其三者(大運、司天之氣、年支)同屬土,即“三合而治”,故稱太乙天符年。在六十年甲子中,逢太乙天符者計有己丑、己未、乙酉、戊午這四年。</p><p class="ql-block">4、 同天符</p><p class="ql-block">凡年干與年支均屬陽(陽年),同時值年大運又與同年在泉之氣的五行屬性相同,便叫同天符。</p><p class="ql-block">例如:庚子年的年干為庚,庚屬陽干,地支為子屬陽支,年干年支均屬陽,所以屬于陽年,庚子年的</p><p class="ql-block">值年大運為金運,庚子年的司天之氣為少陰君火,對應的在泉之氣為陽明燥金,庚子年年干年支均屬陽,值年大運和在泉之氣均屬金,所以庚子年為同天符之年。在六十甲子中,逢同天符者計有甲辰、甲戌、庚子、庚午、壬寅、壬申六年。其中甲辰、甲戌兩年,既屬同天符,又屬歲會,因此單屬同天符者,實際上只有四年。所以《黃帝內經(jīng)﹒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過而地化者之……甲辰、甲戌太宮,下加太陰;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如是者三……加者何謂?岐伯曰:太過而甲,同天符。”</p><p class="ql-block">5、 同歲會</p><p class="ql-block">凡是年干與年支都屬陰(陰年)值年的大運又與同年在泉之氣的五行屬性相同的,稱為同歲會。如以</p><p class="ql-block">辛丑年為例:辛丑年的值年大運為水運,丑年的司天之氣為太陰濕土,對應的在泉之氣為太陽寒水,辛丑年的年干辛屬陰干,年支丑也是陰支,大運和在泉之氣均屬水,所以辛丑年便為同歲會之年。在六十甲子中,逢同歲會者,計有辛未、辛丑、癸卯、癸酉、癸巳、癸亥六年。所以《素問﹒正元紀大論》又曰:“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陽,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陰,如是者三。加者何謂?日……不及而加,同歲會也?!?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太過不及與平氣</p><p class="ql-block"> 1、太過不及</p><p class="ql-block"> 太過,即運氣盛而有余;不及,即運氣衰而不足。甲、丙、戊、庚、壬為五陽干。凡陽干之年均屬運氣有余,為太過;乙、丁、己、辛、癸為五陰干,凡陰干之年均屬運氣不足,為不及。</p><p class="ql-block"> 例如:甲己同為土運,凡逢六甲之年,即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均為土運太過;凡逢六己之年,即己丑、己卯、己巳、己未、己酉、己亥六陰年,均為土運不及。其他四運亦可依此類推。太過為本運氣勝,則本氣流行;不及為本運氣衰,則克氣大行。故《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歲火太過,炎暑流行,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歲土太過,雨濕流行,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歲水太過,寒水流行……?!?lt;/p><p class="ql-block"> 五運的太過與不及,除了表現(xiàn)在氣候的變化外,還表現(xiàn)在交運日期的早晚。凡屬太過之運,約從大寒節(jié)前十三日交換;不及之年,約在大寒節(jié)后的十三日交換。故曰:“運有余,其至先,運不及,其到后?!?lt;/p><p class="ql-block"> 2、平氣</p><p class="ql-block"> 五運之氣,既非太過,又非不及,叫做平氣。它和太過、不及一起稱為“五運之氣”。在五行之中,木的平氣稱“敷和”,太過稱為“發(fā)生”,不及稱為“委和”?;鸬钠綒夥Q為“升明”,太過稱為“赫曦”,不及稱為“伏明”。土的平氣稱為“備化”,太過稱為“敦阜”,不及稱為“卑監(jiān)”。金的太過稱為“堅成”,不及稱為“從革”平氣稱為“審平”;水的太過稱為“流衍”,不及稱為“涸流”,平氣稱為“靜順。</p><p class="ql-block"> 《黃帝內經(jīng)》曰:“太虛廓,五運回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愿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木日敷和,火日升明,土日備化,金日審平,水日靜順。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日委和,火日伏明,土日卑漸,金日從革,水日涸流。帝曰:太過何謂?岐伯曰:木日發(fā)生,火日赫曦,土日敦阜,金日堅成,水日流衍?!?lt;/p><p class="ql-block"> ◆平氣的推算方法:</p><p class="ql-block"> 平氣的推算方法,是在五行生克的基礎上進行推算的,具體的推算方法有二:</p><p class="ql-block"> 方法一、是根據(jù)運氣之間的關系來推算:</p><p class="ql-block"> 一般都是根據(jù)發(fā)運的太過不及與同年司天之氣及干支的五行屬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確定。凡“運太過而被抑,運不及而得助”均屬平氣之年。</p><p class="ql-block"> 運太過而被抑:凡屬歲運太過之年,如果同年的司天之氣在五行上與它是一種相克的關系時,這一年的歲運便可以受司天之氣的克制而不太過,從而構成平氣。如以戊辰年為例,戊為陽干,戊癸化火,故戊辰年為火運太過。辰年的年支為辰,辰戌主水,太陽寒水司天,故辰戌年的司天之氣是水。水克火,太過的戊火被司天寒水之氣所抑,則火便不會太過,所以戊辰年為平氣之年。在甲子一周六十年中逢運太過而被抑,得平氣之年者,計有戊辰、戊戌、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六年。</p><p class="ql-block"> 運不及而得助:凡屬歲運不及之年,如果同年的司天之氣在五行屬性上與之相同,或它的年支五行屬性與之相同,這一年的歲運也可以成為平氣。如以辛亥年為例,辛為陰干,丙辛化水,故辛亥年為水運不及之年。亥為年支,亥子五行屬水,水運不及得年支之水的佐助,故得平氣。因此辛亥年為平氣之年。余此類推。在六十年甲子中,逢運不及而得助,成平氣之年的,計有丁卯、乙酉、丁亥、己丑、癸巳、辛亥、丁巳、乙卯、巳未九年。</p><p class="ql-block"> 方法二,是根據(jù)每年交運時,年干與日干時干的關系來推算。</p><p class="ql-block"> 每年交運的時間,總是在大寒節(jié)交換,交運的第一天,如果日干或時干與年干相合,也可以產(chǎn)生平氣。如丁亥年,本屬木運不及之年,如交運的第一天的日干為壬,壬亦屬木(丁壬化木),這樣年干木運與日干木運相合,是為平氣之年。如果交運的時干為壬,則年干與時干相合,亦為平氣之年。這種年干與日干、時干相合的情況,稱之為“干德符”。</p><p class="ql-block"> 張景岳說:“新運初交之月日時,與運相合者,亦得其平。如:丁亥年初交之月、日、時得壬者,則壬與丁合之類是也,非交運之時日則不相濟。所謂合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類經(jīng)圖翼》)</p><p class="ql-block"> 得平氣之年,則氣候平和,疫癘教少。</p><p class="ql-block">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曰:“醫(yī)家有五運六氣之術,大則候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早螟蝗,率旨有法;小則人之眾疾,亦隨氣運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膠于定法,故其術皆不驗。”并且五運六氣可指導農(nóng)林牧漁。宋朝沈括就感慨“不知所用”,更何況21世紀的今人呢?在《夢溪筆談》中,沈括對齊文化時期的五運六氣學術作了靈活的解釋和運用。并強調了自然界的變化有規(guī)律性的正常變化和非規(guī)律性的異常變化之分。所以運用“五運六氣”來推斷時,應注意異常變化無所不在,不可“膠于定法”,并強調了要因時因地制宜,因此,在學習“五運六氣”時要熟練的掌握其要領,才能在具體運用中有靈活性和準確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