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贛州是我國當(dāng)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城,尤其是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濱水城市,走進贛州古城如置身“宋城博物館”,故有“江南宋城”之譽。這里有全國唯一的宋代銘文磚城墻,有沿用了近900年歷史、由100條木舟用鐵索連環(huán)而成的古代水上交通要道——古浮橋,有中國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統(tǒng)——古福壽溝,有中國八景文化的發(fā)祥地八境臺、南宋詞人辛棄疾留下千古絕唱《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郁孤臺…..</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八境臺.宋潮不夜城,位于贛州老城宋代古城墻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間,1987年重建。發(fā)源于南嶺山脈的章江與發(fā)源于武夷山脈的貢江,在臺下匯合為贛江。登臨此臺,贛州八景一覽無遺,猶如身臨其境,故名八境臺。</p><p class="ql-block">層臺待結(jié)畫因緣</p><p class="ql-block">八境久名詩世界</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郁孤臺,位于贛州城西北賀蘭山上,因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始建于唐朝中葉,1984年按清同治十年式樣修葺。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甚多,最著名的有趙抃,蘇軾、辛棄疾、文天祥等,尤以辛棄疾《菩薩蠻》詞馳名海內(nèi)。登臨郁孤臺,可俯瞰贛州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軍門樓,位于建國路中段,郁孤臺左側(cè)。宋嘉定十年(譯注:宋朝嘉定皇帝第十年)(1217)知軍留元剛建樓于翁城之上,取名“軍門樓”。明洪武初,知府婁仲重修,改名“宣亭” 于樓左。嘉靖元年(1522),知府羅輅改名“宣化”。萬歷三十九年(1560),知府陳宗愈、楊瑩鐘相繼修復(fù),仍名宣明。民國四年(1915),在修繕贛州城墻時,國民政府在軍門樓舊址上重建了門樓,但規(guī)模已大不如前。</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文廟,贛州文廟位于江西省贛州老城區(qū)東南、厚德路東段42號,清乾隆元年(1736),知縣張照乘將贛縣縣學(xué)遷建于此,因縣學(xué)又為祭孔之場所,廟堂與學(xué)校合一,故又稱文廟。文廟建筑群整體布局和主要建筑均保存完好,占地10000余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分為三組,采取平行軸線方式布局:中軸線上有欞星門、泮池、儀門、大成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東廡、西廡、大成殿、崇圣祠;東軸線上有魁星閣、尊經(jīng)閣;西軸線上有節(jié)孝祠,大部分建筑為清乾隆年間建造。贛州文廟是江西省現(xiàn)存的形制等級最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學(xué)校址,2013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蔣經(jīng)國先生舊居,位於贛州老城區(qū)北部建國路北端,系一幢磚木結(jié)構(gòu)的俄式建筑,平面為凸字形,西臨章江,南向郁孤臺。1940年至1945年蔣經(jīng)國先生偕夫人蔣方良,子女蔣孝文、蔣孝章一直居住於此。</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慈云塔,又稱舍利塔,古稱瞻云塔,位于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qū)厚德路40號,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與文廟共同組成贛州八景之一的“雁塔文峰”。慈云塔是一座宋代高閣式磚塔,建筑面積約5442.5平方米,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等部分組成,原塔高42米,現(xiàn)塔高49.9米,呈六方形,是一座舍利塔;慈云塔的文物為研究贛州中古歷史提供了諸多寶貴資料,填補了史載贛州人文在唐朝以前“率以荒服”的空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 歷史文化旅游區(qū),位于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qū)建國路8-6號。擁有民俗店鋪、文創(chuàng)藝術(shù)館,獨具贛州市井風(fēng)情的“宋潮街市坊”“客家藝術(shù)坊”等特色景觀,是一個集歷史人文體驗、商旅融合為一體的夜間經(jīng)濟新集聚區(qū)。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qū)具有厚重的宋代文化底蘊,眾多宋代歷史遺存遺址,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好的宋代古城之一,被譽為“活態(tài)宋城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田螺嶺,位于贛州城區(qū)北部,南接西津路中段,向北折東建國路北段之西側(cè),屬居民區(qū)。巷道兩端地勢低,成斜坡狀,此嶺還有一雅名叫賀蘭山。在巷道的西段的郁孤臺下,明清時曾設(shè)贛州郵舍,所謂郵舍,就是古代傳遞官府文書的人或馬匹住宿、休息、辦公之所,是城市里的驛站。</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 古城墻.建春門浮橋,建春門浮橋,橫臥于建春門外的貢江之上,全長400米。浮橋古代又稱為浮梁,構(gòu)造方八系每三二木丹為一組,于木丹上架梁,梁上再鋪木,然后用纜繩連接成橋。建春門浮橋用了約100只木舟。此橋始建于南宋年間,構(gòu)成了今日贛川城特有的人文景觀。</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 古城墻.建春門,?位于贛州市章貢區(qū)老城區(qū)東北部,中山路北段東側(cè),毗鄰貢江,城門上方保留城樓,楹聯(lián)題刻如“雨瀉琴川閩客棹,風(fēng)馳海嶺粵人舟”,展現(xiàn)了古代交通與商貿(mào)的繁榮。城墻高5—7米,寬4—6米,與涌金門、八境臺段共同構(gòu)成現(xiàn)存3664米的宋代磚城墻。</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 古城墻,城墻高5—7米,寬4—6米,建春門、涌金門、八境臺三段共同構(gòu)成現(xiàn)存3664米的宋代磚城墻。</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 古城墻. 北門</p><p class="ql-block">風(fēng)騁梅嶺粵人舟</p><p class="ql-block">雨瀉琴川閩客棹</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贛江</p><p class="ql-block">貢水波平 松山疊翠倚堞欣榮春似海</p><p class="ql-block">樓臺雨霽 津渡虹飛登城慷慨嘯生風(fēng)</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魏家大院,為魏氏家族聚居民居。始建于清乾降年間,后歷經(jīng)嘉慶、道光、民國初年的陸續(xù)增建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魏家大院建筑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采用青磚灰瓦防火山墻形式,用材考究,木構(gòu)精雕細刻,集精美的“三雕一塑”(磚雕、木雕、石雕和灰塑)于一體,具有較高藝術(shù)價值和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江西.贛州.江南宋城. 福壽溝博物館,贛州古城始建于東晉永和五年。章、貢二水在城北交匯成贛江,形成三面臨水的三角形地帶,城市被水環(huán)繞。福壽溝為贛州古城地下城市防洪排澇排水系統(tǒng),全長 12.6公里。北宋之前,贛州古城常年飽受水患,直至宋熙寧年間,劉彝擔(dān)任虔州知軍時,他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作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啟閉之,水患頓息”,并根據(jù)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qū)排水的原則,完善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tǒng)。由于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著”二字,“縱橫紆析,或伏或見”,故名福壽溝。福壽溝自初建至今已歷近千年,由于其依據(jù)贛州古城的獨特地理特點形制的科學(xué)性、合理性和實用性,使得贛州古城常年不澇,至今還在使用。因此,它成為中國古代城市地下排水系統(tǒng)的樣板,受到了世界的關(guān)注;其科學(xué)理念對現(xiàn)代城市建設(shè),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