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讀書與走路是人生的兩大支柱。讀書是精神的跋涉,走路是肉體的遠征,二者看似平行,實則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類拓展維度的兩種基本方式。在信息爆炸而精神貧瘠、交通便捷而步履停滯的當代社會,提出“讀書與走路”這一命題,不僅是對個體生命質量的關切,更是對文明傳承路徑的再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讀書是穿越時空的精神行走。當我們翻開《論語》,便與兩千年五百年前的孔子促膝長談;捧讀《戰(zhàn)爭與和平》,便隨托爾斯泰一同審視拿破倫戰(zhàn)爭的宏大圖景;瀏覽《物種起源》,便追隨達爾文的思維探索生命演化的奧秘。法國作家福樓拜曾說:“閱讀是為了活著。”書籍如同無數(shù)智者為我們鋪設的思想之路,讓我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遠的風景。北宋文學家黃庭堅“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的感受,道出了閱讀對精神容顏的塑造作用。這種改變雖不如整容手術般立竿見影,卻能在日積月累中重造一個人的氣質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家三毛說過:“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很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的這段話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不顯著的量變可以向質變轉化。讀書的魔力不在于即時反饋,而在于潛移默化中拓展認知邊界,提升思維高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路也一樣。走路是一種回歸本真的身體閱讀。中國古人有“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養(yǎng)生智慧。走路與不走路的人,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qū)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隔一年看,差距明顯,也似乎沒有實質性區(qū)別;隔五年看的時候,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就有巨大差別;等到十年之后再看,也許就是兩種不同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路全在自強不息,速度和距離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鍛煉人的意志力、自制力、承受力、自信心,表達一種堅韌不拔的人生態(tài)度。走路,是你一生的朋友,也是你一輩子的財富。你走過的路從來都不會欺騙你,你健康的身體,你樂觀的精神,你旺盛的精力,誰都可以感受到。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閑,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的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讀書與走路看似對立,實則辯證統(tǒng)一。盧梭在《懺悔錄》中記載,他最好的思考都是在步行中完成的。尼采宣稱“所有真正偉大的思想都是在行走中產生的。” 現(xiàn)代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適度運動能促進腦部神經營養(yǎng)因子分泌,提升認知能力,這為“讀書與走路”的協(xié)調效應提供了科學依據(jù)。德國哲學家本雅明提出的“漫游者”概念,揭示了城市行走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感知。在步速為5公里的步行中,人眼能夠自然聚焦,思維能夠自由發(fā)散,這種狀態(tài)下的觀察思考往往最為本真深刻。走路教會我們的,是書本無法代替的具體認知與空間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命的完整性需要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滋養(yǎng)。讀書拓展精神邊疆,走路延伸身體版圖;讀書賦予我們詩意的眼光,走路讓我們真實地觸摸大地,二者共同構成對抗生命有限性的方式。當我們將書房與道路、思想與腳步、靈魂與身體統(tǒng)一起來,便如古代圣賢那樣,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完整過程中,抵達生命的遼闊與豐盈。 要么讀書,要么走路,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代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身心分離”危機。據(jù)統(tǒng)計,中國人年均閱讀量不足8本,日均步行數(shù)僅6000步左右,遠低于健康標準。我們發(fā)明了汽車,卻失去了漫步的閑適;生產了海量信息,卻喪失了深度閱讀的能力。在這個虛擬與現(xiàn)實界限日益模糊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通過實實在在的閱讀和行走,重建與世界的真實連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請不要說,等我有時間了就去運動,等我賺夠錢了就去讀書。因為,等到有時間了,健康已經沒了;等到賺夠錢了,心態(tài)已經變了。健身、讀書任何時候都可以,不必等了。請記住,清醒時做事,糊涂時走路,獨處時讀書思考,時間全在你身上刻畫出努力的痕跡。</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8月1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片源自網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