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8月10日,冒著酷暑來到震旦博物館,就是想著過一個有點意義可以回憶的日子,讓生活充滿活力!</p><p class="ql-block">那個外墻金光燦燦的大樓就是震旦國際大樓,博物館就在大樓里面。</p> <p class="ql-block">震旦博物館坐落于中國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陸家嘴富城路99號,占地面積6316平方米,2013年10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以歷史與藝術并重,集典藏、研究、展覽、營運、傳揚為一體,秉持對中華文化“保護、傳承、奉獻”的理念,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方法。??</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由臺灣企業(yè)家、震旦集團創(chuàng)始人陳永泰及其夫人袁蕙華創(chuàng)辦。陳永泰以個人收藏為基礎,致力于將文物研究與文化教育結合,其玉器收藏超過6000件,質與量均屬罕見。??</p> <p class="ql-block">建筑由普利茲克獎得主安藤忠雄設計,靈感源于珠寶盒,外觀采用玻璃帷幕構建幾何造型,內部以旋梯連接五層圓形空間,兼具現(xiàn)代感與歷史厚重感,被譽為“黃浦江畔的藍色珠寶盒”。??</p> <p class="ql-block">當場預約,免費觀看了李曉峰的“海上繁花”展。</p> <p class="ql-block">古瓷碎片如何在當下再度綻放?</p><p class="ql-block">古代中國瓷器在今天往往被視為完美卻遙遠的歷史遺產——一種屬于“過去”的藝術巔峰。而李曉峰的藝術創(chuàng)作為我們激活了對這一傳統(tǒng)媒介的全新想象。</p> <p class="ql-block">進門就看到的是這個套裝——明代早期,中期白釉瓷片,明代清代青花瓷片,絳釉瓷片,不銹鋼絲焊接,不銹鋼底座。</p> <p class="ql-block">最里面的作品是輪回——宋元之秋</p><p class="ql-block">明代,清代青花瓷片,不銹鋼絲焊接,不銹鋼底座。</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是價值最高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年輕工作人員給我多拍了幾張,一張也不舍得刪除了!</p> <p class="ql-block">風之一——現(xiàn)代釉里紅瓷片,不銹鋼絲焊接,不銹鋼底座。</p> <p class="ql-block">看看它的裙邊吧!</p> <p class="ql-block">是這樣焊接成滴!</p> <p class="ql-block">想起小時候,家里碗啊盆啊壞了,打碎了,一般情況是不舍得丟滴!門口經(jīng)常會有那些走街串巷的補碗的手工藝人,上門補碗滴!補碗的全過程還歷歷在目呢!</p> <p class="ql-block">涅槃余燼——陶瓷(仿明代宣德宮窯釉色)</p> <p class="ql-block">《前行》,呈現(xiàn)著一個邁步前進的人形雕塑。身體由碎片組成,李曉峰用不同弧度、大小的瓷片,拼接出動態(tài)感極強的雙腿姿勢,仿佛傳達著在沉重阻力中尋找前進的縫隙。</p> <p class="ql-block">“前行”作品的腳板是這樣焊接而成滴!</p> <p class="ql-block">水月——明代,清代青花瓷片,不銹鋼絲焊接,不銹鋼底座。</p> <p class="ql-block">問李曉峰,他使用的這些瓷器都是從何而來?他笑著說,自己也算是收藏者,為此甚至專門騰出房間。想來,今后他一定還有很多的創(chuàng)意與靈感將通過那些碎片講述,在打磨與縫隙之間,在重新組合的過程中,喚醒瓷片,也喚醒大家對文化記憶的重新解讀。正如他曾說的,“古老文明在碎裂中警醒!從而改變的是中國,世界和未來?!?lt;/p> <p class="ql-block">據(jù)網(wǎng)上介紹,此次展覽是李曉峰的第四次個展,集中呈現(xiàn)其近二十年來圍繞瓷片進行的多元實踐。在展廳中,見證傳統(tǒng)瓷器在他手中所煥發(fā)的無限可能:從雕塑服飾到裝置藝術,從具象圖像到抽象結構——那些原本被遺忘的碎片,經(jīng)過重組與激活,成為超越物品本身的文化載體,也成為連接過往、當下、與未來的藝術結晶。</p> <p class="ql-block">李曉峰以全國各地發(fā)掘而來的陶瓷碎片為原材料,將這些常被忽視、甚至長期埋葬地下的物件重新帶入視野,為其注入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李曉峰并不試圖修復這些瓷片以還原其原貌,而是通過拼貼、縫合與重組,創(chuàng)作出富有當代含義的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他常以傳統(tǒng)中式服裝為靈感,打造可穿戴的裝置藝術,使這些碎片脫離原有器型與用途,獲得新的形式與象征意義。</p><p class="ql-block">在這一過程中,歷史不再被靜置,而是被轉化為流動中的文化記憶,引發(fā)觀眾對傳統(tǒng)、身份與現(xiàn)實之間復雜關系的再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