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江之永矣

平面鏡

<p class="ql-block">市博新展《江之永矣》先睹為快!</p> <p class="ql-block">2025.8.10朝天宮每月免費開放日,總館組織下屬七館志愿者代表,參觀將于8.12開展的: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江之永矣》。</p> <p class="ql-block">11點整專業(yè)講解員帶領(lǐng)志愿者們從集合點走向特展廳。</p> <p class="ql-block">主辦單位:南京市博物總館</p><p class="ql-block">承辦單位:南京市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支持單位: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市江寧區(qū)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南京市高淳區(qū)博物館、張家港博物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鑒定站)、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館(蚌埠市美術(shù)館)。</p><p class="ql-block">鳴謝單位:故宮博物院、南京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院、蚌埠雙墩遺址(含雙墩春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距今<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000多年前</span>,包括長江、黃河和西遼河流域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漸次開始了邁向文明社會的腳步。不同區(qū)域的文明猶如滿天星斗,點綴在早期中國的大地上。</p><p class="ql-block">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的<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江南地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span>。在這里,文化演進成文明,從<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崧澤到良渚,聚落布局</span>、社會階層和文化形態(tài)不斷變遷,“古國時代”的江南邁進早期國家形態(tài);在這里,文明系于山水之間,水鄉(xiāng)環(huán)境、稻作農(nóng)業(yè)和玉器文明,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基因;在這里,四方文化融匯發(fā)展,從<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新石器時代到夏商王朝,江南地域與其它文化圈互動交往</span>,孕育了后續(xù)江南文化的深厚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江之永矣,仿佛已為這片土地寫下了永恒的注腳。</p> <p class="ql-block"><b>蘇秉琦區(qū)系類型理論六大考古學(xué)文化區(qū)系示意圖</b></p><p class="ql-block">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們可以將現(xiàn)今人口分布密集地區(qū)的<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考古學(xué)文化</span>分為<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六大區(qū)系</span>。</p><p class="ql-block">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p><p class="ql-block">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p><p class="ql-block">以關(guān)中(陜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p><p class="ql-block">以環(huán)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p><p class="ql-block">以環(huán)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p><p class="ql-block">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p><p class="ql-block"> ——蘇乘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早期</p><p class="ql-block"><b>陶罐(</b>距今約1-2萬年)</p><p class="ql-block">1962年江西上饒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萬年仙人洞遺址位于江西萬年縣東部的大源盆地小河山腳下,是一處石灰?guī)r洞穴。在其西面 800 余米的另一座小山下還有一處名為“吊桶環(huán)”的巖棚遺址。兩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穿孔蚌器、陶片、人骨及動物骨骼殘片。仙人洞遺址洞內(nèi)堆積分為上、下兩層,分別相當(dāng)于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期及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件夾粗砂的繩紋紅陶罐就出土于遺址的下層堆積中,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陶器。陶器的誕生標(biāo)志著舊石器時代的結(jié)束和新石器時代的到來。</p><p class="ql-block"><b>陶片(</b>距今約1.1萬年)</p><p class="ql-block">江蘇溧水神仙洞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溧水神仙洞遺址位于南京市溧水區(qū)東南 21 公里的回峰山中段西北坡,距秦淮河南源溧水東廬山約10 公里。神仙洞遺址時代距今約11000年,洞內(nèi)上層堆積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鬣狗、棕熊、麝鼴等動物化石以及人類顳骨化石1塊、細泥紅陶片1件。陶片為紅色泥質(zhì)陶,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并有孔隙,燒成溫度大約700℃,這枚陶片是長江流域經(jīng)考古發(fā)掘的有完整地層記錄的最早陶片之一,也是南京地區(qū)一萬年人文史的發(fā)端。</p> <p class="ql-block">下湯遺址上山文化聚落復(fù)原示意圖</p><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距今約 10000~8500年,其命名緣于浙江浦江的新石器時代上山遺址。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上山文化遺址還有嵊州小黃山、永康長城里、義烏橋頭、仙居下湯遺址等,主要分布在錢塘江及支流的上游地區(qū)。<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山文化遺址群發(fā)現(xiàn)了迄今中國最早的栽培稻遺存</span>,將長江中下游栽培稻的歷史上溯至<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萬年前</span>。上山文化還發(fā)現(xiàn)了“遠古中華第一村”,是中國農(nóng)耕村落文化的源頭之一,表明當(dāng)時的上山先民已開始進入較為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定居階段。</p><p class="ql-block">江南地域擁有獨具優(yōu)勢的山水自然環(huán)境,降雨充沛,水熱資源豐富,具備較大的文明發(fā)展?jié)摿Α?00 多萬年前,已有人類在安徽繁昌人字洞活動。<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0 多萬年前,已有直立人在江蘇南京湯山葫蘆洞活動</span>。距今1萬多年前,江西上饒萬年仙人洞、江蘇南京溧水神仙洞的人類制陶活動揭開了新石器時代的序幕。與此同時,浙江上山文化的先民們開始走出洞穴、定居曠野,從事稻作農(nóng)業(yè)。江南地域一萬年的人文史開始。</p> <p class="ql-block">南京直立人1號頭骨化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60萬年)</p><p class="ql-block">南京江寧湯山葫蘆洞出土</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南京直立人2號頭骨化石</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4萬年)</p><p class="ql-block">南京江寧湯山葫蘆洞出土</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b>馬家浜文化同時期環(huán)太湖及周邊地區(qū)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b></p><p class="ql-block">(改自趙賓福、郭夢雨(駱駝墩文化簡析》)</p><p class="ql-block"><b>差異</b></p><p class="ql-block">馬家浜文化時期是目前已知環(huán)太湖地區(qū)史前社會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距今7000-6000年。</p><p class="ql-block">此時,環(huán)太湖周邊的考古學(xué)文化面貌存在分區(qū)現(xiàn)象。近年來,太湖東、西部出土陶器等所反映出的鮮明差異表明,這一地區(qū)可能分屬兩個不同的文化類型。</p> <p class="ql-block"><b>馬家浜文化時期太湖流域社會結(jié)構(gòu)示意圖</b></p><p class="ql-block"><b>融合</b></p><p class="ql-block">距今6000年左右,在文化的流動和融合中,太湖東、西部地區(qū)開始向一個文化面貌更為一致的環(huán)太湖文化區(qū)演進,為崧澤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b><u>延續(xù)</u></b></p><p class="ql-block">距今5800年左右,環(huán)太湖地區(qū)在繼承馬家浜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崧澤文化。經(jīng)過這一時期社會復(fù)雜化的加速發(fā)展,環(huán)太湖地區(qū)在距今5300年前后進入良渚文化時期。位于蘇州唯亭東北2公里處的草鞋山遺址,從下到上,完整地涵括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fā)展序列,展現(xiàn)了江南核心地域史前文明的發(fā)展歷程,成為江南史前文化的標(biāo)尺。</p><p class="ql-block">(草鞋山遺址位置圖)</p> <p class="ql-block">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沖破“文明三要素”(冶金術(shù)、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據(jù)中國的材料,兼顧其他古老文明的特點,提出了<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biāo)準(zhǔn)的中國方案,即:生產(chǎn)發(fā)展,人口增加,出現(xiàn)城市;</span>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xiàn)階級;權(quán)力不斷強化,出現(xiàn)王權(quán)和國家。以國家的出現(xiàn)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biāo)志。</p><p class="ql-block">——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獲》</p><p class="ql-block">中華文明探源工程“<b>古國時代</b>”</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9日,國家文物局舉行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成果,正式使用“古國時代”這個名稱。項目研究認為,大約從距今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qū)域相繼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可將從<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span>劃分為<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span>兩個時代,其中古國時代可進一步細分為三個階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階段</p><p class="ql-block">距今5800-5200年前后</p><p class="ql-block">以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為代表。</p><p class="ql-block">東山村遺址、凌家灘遣址均屬這一時期。</p><p class="ql-block">第二階段</p><p class="ql-block">令5200-4300年前后</p><p class="ql-block">社會分化進一步凸顯,社會資源的調(diào)動能力加強。</p><p class="ql-block">焦家、雙槐樹、石家河、良渚遺址均屬這一時期。</p><p class="ql-block">第三階段</p><p class="ql-block">距今4300-3800年前后</p><p class="ql-block">形成了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p><p class="ql-block">勢,奠定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以石峁遺址、陶寺遺址為代表。良</p><p class="ql-block">文化為代表的江南文化陷入沉寂。</p><p class="ql-block">王朝時代</p><p class="ql-block">以二里頭遺址和三星堆通址為代表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江南地區(qū)同時期處于馬橋文化、湖熟文化階段。</p> <p class="ql-block">灰陶獸形器</p><p class="ql-block">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5300年)</p><p class="ql-block">蘇州草鞋山遺址M8出土</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稻作農(nóng)業(yè)</b></p><p class="ql-block">馬家浜文化時期,江南先民即主要從事稻作農(nóng)業(yè),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等實物遺物,經(jīng)鑒定為秈、粳兩種稻。崧澤一良渚文化階段,水稻生產(chǎn)及耕作模式獲得了迅速發(fā)展。以犁、鐮、刀為代表的石制農(nóng)具被系統(tǒng)性地廣泛使用,水網(wǎng)密布的平原促成大型水利設(shè)施的建設(shè),江南地域的稻作形成規(guī)模化生產(chǎn)。這是支撐良渚文化城市、國家運轉(zhuǎn)的經(jīng)濟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江南地域稻田遺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草鞋山稻田遺存</span></p><p class="ql-block">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水稻田及水井(蓄水坑)、水塘、水路等相配套的灌溉系統(tǒng),是我國首次考古發(fā)現(xiàn)有灌溉系統(tǒng)的古稻田,揭開了對稻作農(nóng)業(yè)起源研究的序幕。</p><p class="ql-block">茅山稻田遺存</p><p class="ql-block">茅山遺址位于良渚古城附近 20 多公里。規(guī)模達 83畝的古稻田,其田埂筆直如線,溝渠呈“井”字形縱橫分布,構(gòu)成層級分明的灌溉網(wǎng)絡(luò)和精密的水網(wǎng)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施岙稻田遺存</p><p class="ql-block">施岙遺址古稻田是近年史前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古稻田包括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及良渚文化三個時期,約從距今 6700年一直延續(xù)到距今4500年。初步鉆探發(fā)現(xiàn),附近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左右。</p><p class="ql-block">澄湖稻田遺存為</p><p class="ql-block">澄湖稻田遺存為崧澤文化晚期,水稻田的結(jié)構(gòu)與草鞋山遺址水稻田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即都是以池塘為水源灌溉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綽墩稻田遺存</p><p class="ql-block">綽墩遺址水稻田為馬家浜文化早期偏晚階段,其結(jié)構(gòu)為以水井、灰坑為水源以及水溝、水口組成的灌溉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炭化稻</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7200-6800年)</p><p class="ql-block">泰州興化草堰港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漁獵采集</b></p><p class="ql-block">稻作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背景下,漁獵、采集也是江南先民生業(yè)經(jīng)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沼、江海,為先民們提供了豐富的陸生水生動植物資源。環(huán)境的多樣化適宜人類對多種動物進行狩獵采集,</p><p class="ql-block">并且發(fā)展出了馴化養(yǎng)殖的相關(guān)技術(shù)。</p><p class="ql-block">草堰港遺址</p><p class="ql-block">草堰港遺址位于江蘇省興化市千垛鎮(zhèn),面積8 萬余平方米,主體年代距今 7200至 6800年。遺址所在區(qū)域為江淮東部里下河腹地,為長江以北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的濱海濕地型史前遺址,特殊的低海拔濕地飽水埋藏環(huán)境,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有機質(zhì)遺存,如木器、席子、大量動植物遺存。植物可確定種屬的有水稻、菱角、芡實等 26 種,其中菱角、芡實,在江南地區(qū)今日的食譜中依然可見。</p><p class="ql-block">草堰港遺址出土動物骨骼</p><p class="ql-block">草堰港遺址出土7000年前的“鉆木取火器”</p> <p class="ql-block"><b>農(nóng)具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農(nóng)田大小、生產(chǎn)規(guī)模等都和生產(chǎn)工具有關(guān)。新石器時代中期,種植水稻的工具相對比較簡單,多為骨、角、木質(zhì)工具,如骨耜。崧澤文化時期,用于翻地的石犁等工具已被發(fā)明。到了良渚文化時期,已經(jīng)有了成套的專業(yè)農(nóng)具,包括石犁、石斧、石刀、石鐮等。石質(zhì)破土器和耘田器等新型水田農(nóng)具也標(biāo)志著稻作農(nóng)業(yè)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些石制農(nóng)具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打磨精致。</p><p class="ql-block">帶柄石錛良渚文化溧陽古沙河故道出土</p><p class="ql-block">三角形石刀裝柄示意圖</p><p class="ql-block">石鋤裝柄示意圖</p><p class="ql-block">骨耜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各種石工具</p> <p class="ql-block">崧澤文化圈</p><p class="ql-block">大約距今5800年左右,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崧澤文化繼馬家浜文化而起,并與周邊北陰陽營文化、凌家灘文化等相互影響,構(gòu)成了文化特質(zhì)較為相似的“崧澤文化圈”。其地理范圍大致清晰,向西抵達鄂東南地區(qū),向北與江淮東部的龍虬莊文化、甚至更北的汶口文化都有聯(lián)系,向南抵達寧紹平原地區(qū)。這一時期也進入考古學(xué)上所說的“古國時代”,該區(qū)域內(nèi)能看到明顯的社會分層現(xiàn)象和初級王權(quán)的確立。</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早期</p><p class="ql-block">廟底溝文化</p><p class="ql-block">大河村文化</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中期</p><p class="ql-block">龍莊文化</p><p class="ql-block">北陰陽營文化</p><p class="ql-block">崧澤文化</p><p class="ql-block">凌家灘文化</p><p class="ql-block">油子嶺文化</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早中期</p><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p><p class="ql-block">黃鱔嘴文化</p><p class="ql-block">屈家?guī)X文化早期</p><p class="ql-block">薛家崗早期文化</p> <p class="ql-block"><b>東山村遺址</b></p><p class="ql-block">東山村遺址位于蘇州市張家港市金港街道東山村,西依香山,北臨長江。該遺址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500米,遺址面積近30萬平方米,是一處以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堆積為主的新石器時代大型遺址。其中,崧澤文化早中期大型墓和小型墓分區(qū)而葬,器物類型和數(shù)量也差距懸殊。大型墓葬中具有禮器性質(zhì)的陶缸、石鉞、大型石錛,以及較多的玉器,不僅表明距今5800年前這里已率先出現(xiàn)社會分級,而且表明初級王權(quán)已露端倪。</p><p class="ql-block">被考古專家譽為“崧澤王”的東山村遺址高等級大墓M90</p> <p class="ql-block">鏟形足帶蓋陶鼎</p><p class="ql-block">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張家港東山村遺址M96出土</p><p class="ql-block">張家港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b>凌家灘遺址</b></p><p class="ql-block">凌家灘遺址1985年發(fā)現(xiàn)于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jīng)測定距今約5800年至5300年。聚落遺址內(nèi),包括居址、墓地、祭壇、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紅陶塊建筑遺跡。同時,發(fā)掘出土大批精美玉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時期其他遺址中所罕見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凌家灘遺址出現(xiàn)了文明社會的重要因素——等級分化與社會分工。</span></p> <p class="ql-block">陶鬶</p><p class="ql-block">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張家港東山村遺址M96出土</p><p class="ql-block">張家港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b>良渚文化遺址的集群劃分</b></p><p class="ql-block">與崧澤時代相比,良渚文化的大型聚落數(shù)量更多,而且可以明顯區(qū)分為中心聚落和一般性聚落,形成了金字塔形的聚落級差,反映出良渚社會的復(fù)雜結(jié)構(gòu),印證其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具有廣域影響的區(qū)域性國家。其中,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遺址被認為是良渚國家的“王城”。此外,常州寺墩、上海福泉山,也被認為是擁有高等級墓葬和大型祭祀遺址的區(qū)域中心聚落。</p> <p class="ql-block"><b>良渚古城遺址</b></p><p class="ql-block">在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遺址中,不但發(fā)現(xiàn)了擁有城郭、面積分別近800萬和 300萬平方米的內(nèi)外城,還在內(nèi)城中發(fā)現(xiàn)了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宮殿區(qū)和專門的高等級貴族墓地;在外城中發(fā)現(xiàn)了宏大的水利系統(tǒng)及用于天文觀測和祭祀的大型祭壇。其規(guī)模之宏大,規(guī)劃之完整,是世界早期城市文明的典范,被認為是良渚國家的“王城”。</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結(jié)構(gòu)示意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鼎</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p><p class="ql-block">常州寺墩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南京新石器時代遺址</b></p><p class="ql-block">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眾多,主要分布于河旁臺地,鄰水而居,典型遺址有鼓樓北陰陽營遺址、高淳薛城遺址、浦口營盤山遺址、六合羊角山遺址、江寧昝廟遺址、江浦牛頭崗遺址等。其文化內(nèi)涵以區(qū)域性特征為主導(dǎo),兼有環(huán)太湖地區(qū)和江淮、海岱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北陰陽營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二期</p><p class="ql-block">距今約60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北陰陽營一期器物有馬家浜文化時期特征;二期器物具有自身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也有江淮西部黃鱔嘴文化、中部侯家寨文化、環(huán)太湖崧澤文化特征;三期器物與崧澤文化晚期相當(dāng);四期器物具有海岱地區(qū)大汶口一龍山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薛城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距今約6300-4500年</p><p class="ql-block">不同分期的器物分別具有馬家浜文化、北陰陽營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早期的特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營盤山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晚期</p><p class="ql-block">距今約58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器物形制、紋飾與崧澤文化、凌家灘文化相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羊角山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晚期</p><p class="ql-block">距今約58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器物具有崧澤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昝廟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下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p><p class="ql-block">距今約5800-4300年</p><p class="ql-block">出土的璜、璧、冠狀器等玉器具有明顯的良渚文化風(fēng)格。陶器應(yīng)與北陰陽營文化三期、崧澤文化相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牛頭崗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下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p><p class="ql-block">距今約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出土大量與龍山文化黑陶相似的泥質(zhì)磨光黑陶器。</p> <p class="ql-block"><b>北陰陽營遺址</b></p><p class="ql-block">北陰陽營文化是寧鎮(zhèn)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區(qū)域性文化,以南京市北陰陽營遺址第二期的墓葬與居址為典型遺存,距今約6000~5300年,1979年學(xué)術(shù)界定名為北陰陽營文化。北陰陽營文化向西到巢湖東岸與黃鱔嘴-薛家崗文化為鄰,向東到太湖西部常州一帶與崧澤文化相接,同類遺存還見于南京太崗寺遺址、廟山遺址、蔣城子遺址、安徽滁州朱勤大山遺址等。</p><p class="ql-block"><b>薛城遺址</b></p><p class="ql-block">薛城遺址位于寧鎮(zhèn)地區(qū)石臼湖流域與皖南姑溪河流域交匯地帶,同時也是自西向東的古中江流域的一處重要節(jié)點,在文化面貌上體現(xiàn)出四方輻輳、多元交匯的特點。薛城遺址自1997年發(fā)現(xiàn),至今已經(jīng)歷五次發(fā)掘??脊沤衣冻龅木又?、墓葬等文化面貌,展現(xiàn)了寧鎮(zhèn)地區(qū)南部距今6300-4500年之間的文化變遷。根據(jù)遺物特征,可見北陰陽營文化、崧澤文化、凌家灘文化在古中江和丹陽大澤交匯處融合發(fā)展,晚期該地區(qū)還受到良渚文化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營盤山遺址</b></p><p class="ql-block">南京浦口營盤山遺址發(fā)掘于1982年,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遺物時代特點較為單純,陶器有鼎、罐、壺、豆、盆、杯等,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錛、石鑿,玉器有條形璜、半璧形璜(且有鋸齒璜)、環(huán)、鐲以及各種模擬動物形象和其他形狀的飾件。這些器物既顯示了濃郁的崧澤文化風(fēng)格,又體現(xiàn)出了這一地區(qū)特點鮮明的玉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b>羊角山遺址</b></p><p class="ql-block">羊角山遺址位于南京六合程橋鎮(zhèn)東南的羊山村,為一臺形高地。1988年搶救性考古發(fā)掘表明該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最厚處達3米,文化性質(zhì)比較單一,時代大體相當(dāng)于崧澤文化時期。發(fā)現(xiàn)的遺跡有居址、火塘、灰坑。出土遺物中陶器數(shù)量最多,多為泥質(zhì)灰陶和夾砂紅陶,主要器型有鼎、罐、盆、缽、豆、杯、紡輪等,其中以形式多樣的鼎足、觚形杯和陶紡輪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b>昝廟遺址</b></p><p class="ql-block">昝廟遺址位于江寧區(qū)橫溪街道,下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有紅燒土堆積和墓葬。隨葬品以陶器、石器和玉器為主。石器中的穿孔石斧、有段石錛、雙孔石刀,以及陶器中的鼎、豆、杯、壺等造型和裝飾特征,與江南其他新石器時代諸文化有諸多共同特征。特別是玉質(zhì)裝飾品中的環(huán)、璧、冠狀器等,具有明顯良渚文化風(fēng)格,說明兩地存在著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b>牛頭崗遺址</b></p><p class="ql-block">牛頭崗遺址位于浦口區(qū)湯泉鎮(zhèn),為一典型臺形遺址,高出周圍地面2~3米。考古發(fā)掘表明,該遺址文化堆積較厚,最厚處近四米,從下往上可分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和西周早中期三個時期。發(fā)現(xiàn)的遺物豐富,其中陶器最具特色,不同時期的陶器在造型和裝飾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該遺址地處南北文化交流碰撞地帶,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來自山東的大汶口晚期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以及中原二里頭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北陰陽營文化、湖熟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化面貌。</p> <p class="ql-block"><b>陶器</b></p><p class="ql-block">陶器是考古學(xué)家判斷文化類型的基本依據(jù)。通過陶器的形態(tài)和紋飾,考古學(xué)家們能夠識別和定義不同的史前文化,有助于探索和認識史前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多樣性、演化性、交流性等諸多問題。</p><p class="ql-block">鼎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炊具,歷經(jīng)4000余年的發(fā)展,演變?yōu)橄纳讨苋暮诵亩Y器,在中華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馬家浜一崧澤文化時期是陶鼎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馬家浜文化時期,陶鼎從淮河流域擴展至江南。在根植地區(qū)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崧澤文化強化了鼎在陶器中的地位,形成了鼎、豆、壺(罐)、鬻(岙)、杯(觚)的陶器組合。同時,陶器類型的多元化,豐富了崧澤文化內(nèi)涵,提高了崧澤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并影響到了環(huán)太湖地區(qū)之外的文化類型。</p><p class="ql-block">陶鼎</p><p class="ql-block">北陰陽營文化(距今約60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南京鼓樓北陰陽營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陶鼎</p><p class="ql-block">崧澤文化晚期(距今約5300-5000年)</p><p class="ql-block">·南京高淳薛城遺址出士</p><p class="ql-block">·高淳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陶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南京浦口牛頭崗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陶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南京浦口牛頭崗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博物館減</p> <p class="ql-block">陶鼎</p><p class="ql-block">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常州寺墩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時代陶鼎的空間拓展</b></p><p class="ql-block">(采自韓建業(yè)《簡論中國新石器時代陶鼎的發(fā)展演變》)</p> <p class="ql-block"><b>跨區(qū)域文化交流</b></p><p class="ql-block">海岱地區(qū)的大汶口文化是與崧澤一良渚文化同期的強勢文化之一,與江南存在密切甚至激烈的交流。江蘇新沂花廳墓地中還出現(xiàn)了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兩合”現(xiàn)象。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因素的傳播并非直接引入,而是被吸收。</p><p class="ql-block">·北陰陽營遺址四期的陶缸(H2:1)腹上飾圖案,紋飾多見于山東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常州寺墩遺址G17 出土的崧澤文化時期刻符大口缸殘件,紋飾多見于山東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北陰陽營遺址四期的陶鬻(H2:4)器型多見于山東、蘇北大汶口文化遺址。</p><p class="ql-block">·江蘇新沂花廳遺址為一處大汶口文化墓地,同時出土了大汶口文化特征的袋足鬻、大鏤孔器座,以及屬于良渚文化系統(tǒng)特征的獸面紋玉琮、玉琮形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口缸可能是與社會上層喪葬、祭祀活動密切相關(guān)的盛儲器,崧澤文化、凌家灘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廟底溝類型大型墓葬中均流行以之隨葬,它們形態(tài)相似、大小相近、擺放位置相似。</span></p><p class="ql-block">陶大口缸</p><p class="ql-block">良老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p><p class="ql-block">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M132出土</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玉石器</b></p><p class="ql-block">玉石器是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的典型遺物,不僅反映了江南先民們審美意識的萌芽,也體現(xiàn)了權(quán)力、地位和財富。江南地域內(nèi)的宜溧山地、茅山山脈、天目山區(qū)、浙南山地等,各種玉石料較為豐富,為玉石器的發(fā)展提供了礦產(chǎn)原料。</p><p class="ql-block">馬家浜文化是中國較早出現(xiàn)玉器的史前文化之一,主要有玉玦、玉璜、玉管、玉環(huán)等。北陰陽營文化、崧澤文化、凌家灘文化的玉石器加工技藝相當(dāng)先進,影響了之后玉石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凌家灘文化,學(xué)界普遍認為其為良渚文化玉器文明的迅速興起提供了技術(shù)支持與理念給養(yǎng)。</p><p class="ql-block"><b>雙連璧形玉飾件</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晚期(距→約5800-4300年)</p><p class="ql-block">南京江寧昝廟遺址出士</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玉璜</p><p class="ql-block">馬家浜文化(距今約7000-6000年)</p><p class="ql-block">張家港東山村遺址M101出土</p><p class="ql-block">張家港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反山M12主要隨葬器物放置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b>鉞(yue)</b></p><p class="ql-block">石鉞或穿孔石斧是新石器時代先民的重要武器或生產(chǎn)工具。隨著社會發(fā)展,鉞的儀仗性超過了其實用性。崧澤文化時期,江南地域大型墓葬中普遍流行隨葬多件鉞。在用料和造型方面,出自高等級的石鉞與平民墓葬中的石鉞均有不同。在用料上,其石料與玉礦存在“伴生”關(guān)系,是較稀有的材料;造型上,它們通體光澤明亮,刃部兩端柔和圓潤,沒有實用痕跡,有的鉞身還有彩繪圖案,且裝飾鉞柄成為風(fēng)尚。良渚文化時期,高等級墓葬中的豪華玉鉞,則是器物儀仗性內(nèi)涵的演化,成為王權(quán)的象征與標(biāo)志。</p> <p class="ql-block">石鉞</p> <p class="ql-block">瑪瑙鉞</p><p class="ql-block">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800年-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98M28出土</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玉琮</p> <p class="ql-block">從圓形的鐲式琮,到弧方形的標(biāo)準(zhǔn)形琮,再到方正的單節(jié)或高節(jié)琮,這是良渚玉琮形制上的整體演化趨勢;從刻畫獸面紋的裝飾性鐲式琮,到不再具有實用功能的宗教或祭祀用器,以及出現(xiàn)更豐富多樣的儀式性用途,這是良渚玉琮功能上的大致轉(zhuǎn)變方向。</p> <p class="ql-block">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p><p class="ql-block"> ——《周禮》</p><p class="ql-block">在良渚文化同時期,玉琮就擴散到長江、珠江和黃河下游廣袤的區(qū)域。良渚文化衰落后,玉琮的擴散幾乎遍及了大半個中國,以不同形態(tài)在各地的玉器手工業(yè)體系中延續(xù)發(fā)展。在經(jīng)歷了商周時期的改造利用和仿制階段,《周禮》中所描述的玉琮作為六器之一的“禮地”功能,在西漢祭祀活動中得以實踐。</p><p class="ql-block">良渚玉琮的影響范圍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b>玉禮器</b></p><p class="ql-block">除了玉鉞,玉琮、玉璧也是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自玉鐲創(chuàng)新而成的玉琮及刻劃的“神人獸面紋”具有神秘性;從小型璧環(huán)發(fā)展出的大型玉璧,也成為最重要的玉器。琮、璧都已擺脫了普通飾品的屬性,成為具有宗教、政治含義的特殊用品。良渚文化還因禮儀需要,創(chuàng)制出眾多器型,大都作為重要人物的穿戴禮儀用品或相關(guān)物品配飾,如冠狀器、錐形器、半圓牌飾等。以琮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tǒng)是維系良渚社會政治組織的重要手段和紐帶,顯示出良渚文化有著極強的社會凝聚力。</p><p class="ql-block">神王頭飾復(fù)原圖(采自《良渚王國》)</p><p class="ql-block">作為梳背的冠狀器、簪上的三叉形器、成組錐形器,均以插件形式作為墓主的冠飾,成組半圓形器則縫綴后作為墓主的額飾佩戴。</p> <p class="ql-block">凌家灘出土的“玉人”</p> <p class="ql-block"><b>紋飾</b></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豐富,形制多樣,其上雕刻的神人獸面像等紋飾也影顯著其“神王合一”的觀念。一些研究認為神人和神獸的原型均來源自崧澤文化甚至更早文化的給養(yǎng),神像的“介”字形冠帽、神獸的眼睛與樸素的天極觀念、太陽崇拜、飛鳥、豬龍等均有關(guān)聯(lián)。</p><p class="ql-block"><b>太陽與飛鳥</b></p><p class="ql-block">太陽崇拜是先民最為樸素的宇宙觀之一,而在他們的觀念中,太陽的運行又以鳥為載體,鳥被古人視為具有神性的日中之精。江南地域各史前考古學(xué)文化中不斷可見以太陽符號或太陽的象征物作為信仰對象。</p><p class="ql-block">·距今7000年前后的湯家崗遺址、高廟遺址出土陶器上的天極、鳥形紋飾</p><p class="ql-block">·良渚玉琮仰視圖與凌家灘玉板</p><p class="ql-block">·趙陵山遺址出土陶缽上的天極、鳥形紋飾</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高等級陶器上的鳥形紋飾</p> <p class="ql-block">凌家灘出土“玉鷹”</p> <p class="ql-block">角把鼎(片5)</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南京西街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神獸與神人</b></p><p class="ql-block">神獸是先民宇宙觀具象化的物質(zhì)載體。崧澤文化、凌家灘文化中經(jīng)常能看到一些動物形象的器物,或許它們是先民觀念中能溝通天地的使者。而人物造型的器物或紋飾,或許就是“神王之國”中宗教儀式活動里核心人物的象征。這種絕地天通宗教觀的發(fā)展高峰即表現(xiàn)為良渚文化中的“神徽”。</p><p class="ql-block">薛城遺址2021年發(fā)掘的一座崧澤文化晚期墓葬中,墓主腿骨上有一塊石頭,上有野豬獠牙。據(jù)推測,此石頭與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巨型石豬類似。</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中戴介字形冠的神獸、神人形象非常豐富,“介”字冠在神人像中往往被夸張表現(xiàn)以突顯其重要性。根據(jù)現(xiàn)有考古材料來看,河姆渡文化、凌家灘文化中的相關(guān)紋飾,可能是“介”字形飾的來源。</p> <p class="ql-block"><b>延續(xù)與變遷</b></p><p class="ql-block">江南地域的地理面貌自全新世以來即受海面升降的影響,被水網(wǎng)切割而成多級階地,境內(nèi)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先民往往于崗地、河谷平原繁衍生息。這一文化特征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xù)到青銅時代。人們的基本生業(yè)模式、生產(chǎn)工具、陶器特點均反映了文化的延續(xù)性。與此同時,來自北方的龍山文化、夏商文化、來自南方閩浙贛鄰境地區(qū)的文化也對江南土著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p><p class="ql-block">(杭州灣以北平原區(qū)全新世岸線變遷圖)</p> <p class="ql-block"><b>馬橋文化</b></p><p class="ql-block">馬橋文化是江南地域環(huán)太湖地區(qū)相當(dāng)于夏商時期的青銅時代文化。近年來考古新進展顯示,馬橋文化印紋硬陶及原始瓷生產(chǎn)興起,多地發(fā)現(xiàn)了青銅禮器性質(zhì)的威權(quán)器物,它們的擁有者應(yīng)該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下菰城、小古城、昆山等考古調(diào)查,揭示馬橋文化時期存在著大型的中心性聚落。</p><p class="ql-block">鴨形陶壺</p><p class="ql-block">夏代晚期</p><p class="ql-block">1963年二里頭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上海馬橋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鴨形陶壺是馬橋文化的代表器型,在江南與北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到了中原地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b>湖熟文化</b></p><p class="ql-block">湖熟文化是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商周時期土著文化,距今約3600-3000年,其遺址范圍東至赤山湖,北及句容境,南至溧水,西至秦淮河入江處。1951年,因在南京江寧湖熟鎮(zhèn)首次發(fā)現(xiàn)這一文化遺存,考古學(xué)上遂命名為“湖熟文化”。湖熟文化遺址主要分布于河湖沿岸的臺地,使用印紋陶器與石器,已掌握青銅器鑄造技術(shù),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以農(nóng)業(yè)為主,兼有漁獵活動。</p> <p class="ql-block"><b>船墩遺址</b></p><p class="ql-block">船墩遺址位于江寧區(qū)湖熟街道,是一處典型的臺形遺址,整體平面接近圓形,有二層平臺,遺址底部直徑約 90-100 米,總面積8000平方米左右。遺址內(nèi)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瓷器、玉石器、銅器等。陶器主要有豆、鼎、盆、罐、鬲等紋飾有附加堆紋、間斷籃紋、繩紋、回紋、云雷紋、梯格紋等。石器大多器表光滑,制作規(guī)整,以精磨而成,其中的穿孔石器具有典型“湖熟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船墩遺址航拍圖)</p> <p class="ql-block">青銅器</p><p class="ql-block">受到中原地區(qū)青銅冶金技術(shù)的影響,馬橋文化和湖熟文化均出現(xiàn)了青銅器。馬橋遺址是出土馬橋文化青銅器的主要地點,出土的器型有銅斧、銅刀、銅鏃等工具和兵器,數(shù)量很少。湖熟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出土有銅鏃、銅刀(削)、銅礦石、銅煉渣,還發(fā)現(xiàn)有冶銅用的陶缽和陶勺。青銅器的出現(xiàn),既小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又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青銅器的鑄造和使用并不是一般聚落能夠制造和享用的,從目前江南地域發(fā)現(xiàn)的早期青銅器來看,馬橋文化時期該地區(qū)應(yīng)該存在著高等級的聚落中心甚至城市。</p><p class="ql-block">考古采集的馬橋文化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b>印紋硬陶及原始瓷</b></p><p class="ql-block">印紋硬陶和原始瓷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由陶到瓷過渡階段的產(chǎn)物。印紋硬陶起源自東南沿海地區(qū),以福建、廣東、江西和浙江南部為中心。良渚文化之后,傳入太湖地區(qū)及寧鎮(zhèn)地區(qū),為江南土著文化所吸收。一般認為,原始瓷是在印紋硬陶制作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它的成型和裝飾繼承了印紋硬陶的相關(guān)工藝。</p><p class="ql-block">江南地域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為東漢以降越窯青瓷的興起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礎(chǔ),對中華文明瓷器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幾何印紋硬陶傳播路線圖)</p> <p class="ql-block"><b>長干古城遺址</b></p><p class="ql-block">2024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秦淮區(qū)西街遺址確認一座商周時期的城址,學(xué)術(shù)界以“長干古城”稱之?!伴L干古城”現(xiàn)存多重商周時期城墻基礎(chǔ)及環(huán)狀壕溝,這類以城墻與壕溝相配合的防御體系,是古代城池的重要標(biāo)志。</p><p class="ql-block">遺址實證了南京城源于距今約3100多年的商周時期的“長干古城”。</p><p class="ql-block">(長干古城復(fù)原圖)</p><p class="ql-block"><b>環(huán)壕</b></p><p class="ql-block">環(huán)繞臺地發(fā)現(xiàn)有環(huán)壕,平面為圓角方形,邊長約170米。剖面呈倒梯形,開口寬5.8、最深 2.2米、底寬2.5米;壁面與底面皆有明顯的加工痕跡。填土內(nèi)含少量陶片、石塊、獸骨、紅燒土、炭屑等,陶片時代為晚商至西周時期。</p><p class="ql-block">(商周主要遺跡平面圖)</p><p class="ql-block"><b>城墻</b></p><p class="ql-block">城墻位于臺地之外的東北,現(xiàn)存部分基槽,呈西北—東南弧形走向,殘約30米?;燮拭娉实固菪?,現(xiàn)存兩個方形邊長2.2米的墩臺,兩墩臺之間有缺口。推測城墻遺跡的時代為晚商至西周時期。</p><p class="ql-block">(墻基及門道平面圖)</p><p class="ql-block"><b>牛祭祀坑</b></p><p class="ql-block">牛祭祀坑位于臺地之外東側(cè),平面近橢圓形,坑內(nèi)側(cè)置一頭幼牛,時代為晚商至西周時期。商周時期,以動物進行祭祀是一種常見的宗教行為,但幼牛屬于常見于中原的犧牲。據(jù)后世文獻所載,以幼牛為牲,應(yīng)與祭祀天地有關(guān)。</p><p class="ql-block">(出土動物骨骼)</p><p class="ql-block"><b>水井</b></p><p class="ql-block">水井J148位于臺地之外的東北區(qū)域,平面呈近圓形,井口直徑2-2.15、深2.6來,水井的相對年代為晚商</p><p class="ql-block">時期。井內(nèi)出土陶觶(zhi)形杯、陶罐、石錛等。</p><p class="ql-block">(水井J148)</p> <p class="ql-block"><b>結(jié)語</b></p><p class="ql-block">炭化的稻粒,沉默如古老的密碼,粗糲的骨耜石犁,在沃土上刻劃出耕耘的序章,它們托舉起一個生生不息的魚米之鄉(xiāng)。</p><p class="ql-block">質(zhì)樸的陶罐,盛滿晨曦與暮靄,一道道紋飾刻符,是先民指尖流淌的詩行。</p><p class="ql-block">溫潤的玉器,光華內(nèi)斂,承載著先民對蒼穹的仰望與信仰。</p><p class="ql-block">穿越千萬年,我們凝視江南水土最初的心跳,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不斷的萬千氣象已可窺見。</p><p class="ql-block">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仔細聆聽,波濤與煙雨中,仍傳來江南早期文明悠遠的回響。</p> <p class="ql-block">今天總館對志愿者相當(dāng)重視,派專業(yè)研究人員講解,講解時長一個小時,著重對江南地域新石器時代中“古國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精講。源于內(nèi)容太多,實在記不住,僅以展板內(nèi)容展示備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