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015年8月,我的散文《我當了一天記者》獲陜西農村廣播“楊凌杯”征文優(yōu)秀獎。在陜西廣電大廈與當年的指導老師董麗萍合影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印象里,記者是最光鮮的職業(yè)。在生命的歷程中,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做過記者夢,但命運偏偏不給我這個機會。我越發(fā)想做的事,越發(fā)與我無緣。也許是上蒼的垂青吧。二零零七年初冬,我還真過了一把記者癮。不過為時甚短,僅僅一天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年十一月六日,正值第十四屆農高會在楊凌農科城隆重舉行。這天一大早,我接到陜西人民廣播電臺農村廣播《小康直播室》節(jié)目組主持人、記者董麗萍的電話,要我即刻乘車趕赴楊凌農高會現(xiàn)場,以特約記者的身份,協(xié)助她報道農高會實況。我先是受寵若驚,省電臺能把這么光榮的任務交給我,這是對我莫大的信任;繼而是欣喜,我借此機會可以光鮮一回,過一把記者癮;最后是壓力,用多半天的時間采訪,寫成約三百字左右的口播稿,于下午十七點準時在《小康直播室》的農民記者說新聞版塊里直播給農村廣播的所有受眾。我深感肩頭的責任重大。不敢怠慢,飛快地擠上開往楊凌的大巴。去接受這份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一路上,還不忘給自己打氣,緊張什么呀,憑我的文學功底,還有敏銳的觀察力,給下午的《小康直播室》節(jié)目準備一篇時長約五分鐘的口播稿,還不是駕輕就熟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午十時,我準時趕到楊凌。雖然這樣的農業(yè)高新盛會已成功舉行十三屆,但對于我來說,還是第一次赴會。高大的樓房、挺拔的風景樹、寬闊而筆直的馬路、干凈又整潔的街道,折射出這座新興農科城的風采。讓我無不為我國近年來蓬勃發(fā)展的高新農業(yè)而叫絕。而真正躋身于這數(shù)十萬參會者中間,又覺自己是多么渺小,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打算,因為今天我是代表農村廣播來的,肩負著重要的報道任務,萬一弄砸了,無論對電臺還是聽眾都無法交代。明察秋毫的董麗萍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不住地給我鼓勵,要我放開手腳,認真采訪,爭取把最有價值的新聞奉獻給聽眾。我暗下決心,有這位資深的省臺美女記者作指導,自己一定能按時完成任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次農高會共設 ABC 三個展館,A 館為高新農業(yè)、B 館為實用農業(yè)、C 館為農業(yè)機械。我給自己做了安排,A 館陳列的是高新農產(chǎn)品。如:太空蔬菜,太空農作物等,這些個產(chǎn)品由于稀有而價值昂貴,目前條件下,還無法進入大田生產(chǎn)。因此,在這里。我只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我把采訪重點放在 B、C 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 B 館,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實用農產(chǎn)品。有農家土織布、有各類農作物種子、也有農副產(chǎn)品加工,如麥稈畫、刺繡、草編等。傳統(tǒng)農業(yè)和現(xiàn)代農業(yè)在這里相得益彰。一個兜售光碟的攤位格外引人注目。攤位上放著電腦設備,各類農副產(chǎn)品加工的流程,在小小熒光屏前滾動播放。前來參觀的人們可以在這里直觀地學習各類農副產(chǎn)品的加工技術,也可以把光碟購回家邊學習邊實踐。我隨即采訪了一位買光碟的青年婦女,問她買的啥光碟時,她滿面笑容。她說今天特意買了制作豆腐腦的光碟,她家在臨潼,距秦兵馬俑很近,由于近年來游客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給她家的農家樂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機。這些年來,她年年買光碟,先后學會了十多種農家菜的制作。制作豆腐腦是她今后的新打算。問及她對農高會有什么新期望時,她建議,像這類易學而又實用的光碟應該大量投入農村市場,讓更多的農村姐妹通過學習而掌握技術,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街頭隨便買了些小吃,哄飽了肚子,便馬不停蹄地奔赴 C 館。因為整整一個上午的輾轉,我還沒有真正發(fā)現(xiàn)十分有價值的新聞。董麗萍還利用吃午飯的空擋,認真檢查過我的“作業(yè)”。并且千叮嚀萬囑咐,要我必須在下午十七點鐘之前把稿子準備妥當,千萬不能影響下午節(jié)目的播出?!败娏睢比缟降?,就如同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我把所有的“注”都押在了 C 館。好在天無絕人之路,C 館里的農業(yè)機械,可是讓我大開眼界,平日里難得一見的農機,在這里一應俱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最新研制生產(chǎn)的多功能坡耕機。其機型頗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生產(chǎn)的手扶拖拉機。但體積略小,掛上貨箱,可以裝上化肥、農藥等在果園的樹行間行走,以完成施肥、打藥等果園作業(yè)。也可以用作果園中的果品運輸??梢詷O大的減輕果農的勞動強度,更好地提高勞動效益。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就是機械后面的兩個輪轂可隨意升高或降低,用以在坡地上保持平衡,用以完成坡耕作業(yè)。像這樣一機多用,且價格又非常低廉的農機很受前來購機的農戶喜愛,不足半小時,就有十多臺這樣的新農機被參會的農民朋友購買。一位面容清瘦的男子,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笑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訪。他姓王,今年六十多歲,今天一大早,他騎上自行車,一路奔波從乾縣趕來。一路上,他合計著能不能在今天的農高會現(xiàn)場,買一臺又能耕地、又能運輸、又能打藥、又能施肥的多功能農用機械。眼前的這臺機子,好像是專門為他設計的。他很高興。他作務了十多年的蘋果,雖說每年的收入可觀,蓋了樓房,供養(yǎng)了兩個大學生,可每年繁重的果園勞動著實讓他喘不過氣,現(xiàn)在有了這部多功能的機械。將大大減輕他的勞動強度。給他帶來更大收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天下午十七點,農村廣播的《小康直播室》節(jié)目準時播出。我用標準的關中話播讀了我采寫的新聞《王老漢買農機》。我的聲音通過中波九零零農村廣播的頻率,走進三秦的千家萬戶。我的記者使命也由此結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六日,在國人矚目的楊凌農科城,我當了一天記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