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藍氏百年家國傳奇之一</p><p class="ql-block">(謹以此文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 80 周年)</p><p class="ql-block">作者:藍智強 </p><p class="ql-block">【獻詞】</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前,勝利的鐘聲回蕩山河;八十年后,我們以藍氏一脈的血火春秋,向所有為國家獨立與民族尊嚴捐軀的先輩——那簇永不熄滅的“藍氏星火”——致以最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一、從漳浦到澳門:一文一武,山海同源</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福建漳浦藍廷珍以平臺灣朱一貴之功,擢福建水師提督,卒贈太子少保;其孫藍元枚世襲三等輕車都尉,乾隆末亦官福建陸路提督,祖孫相繼主持海防,家風中早蘊“武將以死衛(wèi)國”之旨。稍后,閩粵藍氏商支轉徙澳門,與南洋貿易互通,雖未見“和光繅絲廠”之檔案,然其“商賈以財衛(wèi)國”之志已植根家族。一文一武,山海相望,同聲高唱“報國”二字,為日后全民族抗戰(zhàn)埋下伏筆,也由此奠定藍氏家聲。 </p><p class="ql-block"> 二、藍妮:藍門朱影,募金、地脈、暗香三線匯成藍氏丹心長炬</p><p class="ql-block"> 藍妮(1912—1996),云南建水人。1926 年十四歲嫁財政部次長李調生之子李定國;1934 年離異,翌年與孫中山之子孫科結合。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她以孫科夫人身份奔走港澳、南洋,為宋慶齡保衛(wèi)中國同盟募捐:一次籌得美金七萬元、奎寧丸五萬粒(《新民晚報》)。又與鄧穎超、史良等發(fā)起婦女慰勞會,趕制棉衣十萬套送前線。1940 年獨返上海,以地產盈利暗中資助地下交通,玫瑰別墅成秘密聯絡點,八年墊款逾百萬美元,被譽“上??箲?zhàn)地皮女王”。 </p> <p class="ql-block"> 三、戴笠(1897—1946):藍家大院走出的情報統帥</p><p class="ql-block"> 戴笠,浙江江山人。七歲喪父,隨母藍月喜回“藍家大院”,寄養(yǎng)外祖同治武舉藍炳奎膝下。家塾讀《春秋》,兼習騎射、測繪??箲?zhàn)爆發(fā),執(zhí)掌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破譯日電十一萬份,助美軍擊沉日艦八十三艘、毀機二百一十架;自炸橋梁二百五十座、機車四百九十二輛、艦船四百四十一艘、飛機七十一架,殲敵二萬三千。兩度赴緬北,為中國遠征軍建情報網,獲美國總統羅斯福電謝。1946 年 3 月 17 日南京空難殉職,年四十九,追贈陸軍中將。藍府懸其手書“忠勇可風”匾:“我一生最不能忘的,是藍家那簇‘忠勇之焰’,照我走上報國之路?!? </p> <p class="ql-block"> 四、藍魂星焰:碧血寫山河 </p><p class="ql-block"> 1. 藍挺(1904—1940),字清光,福建武平人,黃埔三期。預備第 4 師第 10 團上校團長,1940 年 6 月 8 日在湖北南漳殉國,追贈陸軍少將。 </p><p class="ql-block"> 2. 藍錫芳(1914—1993),廣東大埔人,空軍中將??箲?zhàn)時期駕機迎敵,擊落日機多架;身負重傷仍駕機返航,因功擢升中隊長。 </p><p class="ql-block"> 3. 藍公武(1887—1957),廣東大埔人,著名教育家。因宣傳抗日被捕,獲釋后繼續(xù)以筆為槍;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 </p><p class="ql-block"> 4. 藍運東(1899—1937),字阜伯,湖南醴陵人,黃埔一期,預備第十師少將參謀長。1937 年 12 月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壯烈殉國,年三十八。 </p><p class="ql-block"> 5. 藍僑(1911—1998),湖北武穴人,開國少將??箲?zhàn)時任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訓練部部長,參加臺兒莊戰(zhàn)役、徐州突圍;后組織拍攝《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推廣華北地道、地雷戰(zhàn)法。 </p><p class="ql-block"> 6. 藍訓材(1909-1943),廣東海豐人,東江縱隊第六支隊海豐大隊長兼政委,并任海豐抗日民主政府政務委員會主任、縣委統戰(zhàn)部長。1943 年 9 月為掩護主力轉移,在鲘門港阻擊日軍汽艇,腹部中彈,缺醫(yī)少藥,數日后于羊牯嶺后方醫(yī)院犧牲,年僅三十四歲,是東江抗日根據地黨政軍“三位一體”核心領導人。 </p> <p class="ql-block"> 五、鹽灶村:村莊即戰(zhàn)場</p><p class="ql-block"> 1938 年 10 月 12 日,日軍 4 萬余人自大亞灣登陸,惠州鹽灶藍氏村首當其沖。青年藍介夫、藍波率 20 余名子弟以土槍土炮阻擊灘頭,掩護婦孺撤往壩崗山;日軍血洗全村,一日焚屋 500 間、殺害村民 100 余人。幸存族人退居山林,組建“壩崗—鹽灶抗日自衛(wèi)小隊”,配合東江縱隊伏擊運輸隊、轉運藥品,直至 1945 年光復。如今,鹽灶關帝廟前立“藍氏抗日殉難同胞紀念碑”,每年九一八,全村鳴鐘百響,長寄哀思。 </p> <p class="ql-block"> 六、從“藍氏宗親”到“愛國網絡”</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期間,藍氏以血脈為經、山河為緯,自發(fā)結成跨地域、跨行業(yè)的立體支援網。</p><p class="ql-block"> ? 福建系:漳浦族人或投身海軍布雷隊,或奔走南洋勸募,宗祠內更設秘密電臺,月發(fā)報百余通,傳遞僑情與軍情。</p><p class="ql-block"> ? 兩廣系:澳門藍氏銀號及關聯商號代轉僑匯,并數度沖破封鎖,將戰(zhàn)略物資運回前線;銀號地下室辟為“水客暗道”,專送情報與金條。</p><p class="ql-block"> ? 西南系:云南藍氏馬幫、車隊應征滇緬公路,人背馬馱、車燈盡熄,搶運汽油、彈藥與傷員,被盟軍譽為“暗夜火龍”。</p><p class="ql-block">(以上事跡多據藍氏族譜、后人回憶及地方文史資料整理。)</p><p class="ql-block"> 血脈匯成的網絡,把“武將以死衛(wèi)國,商賈以財衛(wèi)國”寫進山河;今日,我們循著那簇丹心長燭,走向新的時代。 </p> <p class="ql-block"> 七、結語</p><p class="ql-block"> 山河已無烽火,藍氏宗祠那炬“丹心長燭”仍在——</p><p class="ql-block"> 它提醒我們:每一滴匯入大海的水珠,都曾閃耀太陽的光芒;每一個把個人命運系于民族復興的人,都值得被歷史銘記。</p><p class="ql-block"> 新時代的藍氏宗親,正以家國情懷續(xù)寫新的答卷:讓家族根脈深扎中華大地,讓個人夢想融入民族復興偉業(yè)——這,才是百年藍氏最珍貴的傳承,也是對抗戰(zhàn)勝利 80 周年最深情的告慰。</p><p class="ql-block">(部分圖片網絡提供,一并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