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戰(zhàn)火紛飛,山河破碎之時,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培正培道中學等學校的師生們背負行囊,徒步千里,走向粵北坪石這片暫時安身之所。電影《坪石先生》以沉靜筆觸還原了那段歷史:在漫天烽火中,他們于簡陋茅屋中開課,在轟炸間隙里研究,用血肉之軀守護著文明火種——這不是傳奇,是抗戰(zhàn)時期知識分子一場關(guān)于“存亡續(xù)絕”的壯烈實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看到師生們以血肉之軀在河水中艱難傳遞、守護書籍的畫面時,我的靈魂被猛烈擊中。那分明是文明的“諾亞方舟”!在槍炮面前,書籍看似脆弱不堪,可它們承載著人類智慧的重量與尊嚴。影片中農(nóng)學教授鄧植儀在敵機轟炸下?lián)湎蛟囼炋?,口中喊著“麥種比命重要”,其背后是對“生生不息”最樸素的信仰。這絕非簡單的敬業(yè),而是知識分子以生命踐行“為往圣繼絕學”的終極承諾。炮火或許能摧毀房屋,但摧毀不了麥種中孕育的未來,摧毀不了文明延續(xù)的意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最動人處,恰在于硝煙之下那份不肯褪色的“日常尊嚴”。化學教授為一只摔碎的燒杯落淚,女學生在藍布旗袍上精心繡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堅持,實則是精神堡壘的無聲構(gòu)筑。防空洞里,老教授講授《論語》中“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洞外爆炸聲如同注解,這場景竟成亂世最莊嚴的課堂。他們以從容姿態(tài)向世界宣告:暴力能剝奪生命,卻無法褫奪人之為人的精神高度與生命尊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坪石師生們以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無形的長城,守護的不僅是書本知識,更是文明存續(xù)的根本信念。那場戰(zhàn)火紛飛中的畢業(yè)典禮,骨瘦如柴的師長們鄭重授予學位,山野間重新響起校歌——此刻,文化傳承的鏈條在炮火中完成了一次悲壯焊接。正是這種“不可摧毀”的韌性,讓一個民族在深淵邊緣依然保有攀登的力量。這份守護,早已超越了一校一地,升華為對中華文脈不絕如縷的深情托舉。</p> <p class="ql-block">走出影院,硝煙散盡,眼前是窗明幾凈的教室。而《坪石先生》如一面明鏡,照見今日安寧的源頭——那來自昔日烽火中未曾彎折的脊梁。鄧植儀教授們護住的麥種早已化為大地豐收,而他們用生命守護的文明火種,如今在我們掌中熾熱燃燒。歷史不是塵埃,是血脈中的印記;當文明火種傳遞至我輩手中,我們是否承得起那份以命相護的重量?唯有銘記“坪石先生”們于絕境中點燃的微光,才能以今日之我,續(xù)寫那曲未曾斷絕的弦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