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稱:為 悟</p><p class="ql-block">美篇號:43866879</p> <p class="ql-block"> 立秋后的蟬聲仍黏在梧桐葉上,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綠,在水泥地上織出斑駁的網(wǎng)。五零后們常坐在這樣的樹蔭下,搖著蒲扇看孫輩追逐光影,恍惚間又見當年自己背著行囊,在知青專列的汽笛聲里,將青春疊進行李卷,塞進綠皮火車的縫隙。那時的風裹著麥浪的香氣,卻也卷走了本該在課堂里朗朗讀書的時光——黑板上的粉筆字還未來得及擦凈,就被田埂上的泥腳印覆蓋。</p> <p class="ql-block"> 后來,改革的春雷炸響,他們又成了第一批下崗的工人。鐵飯碗碎了,可脊梁沒彎。擺地攤的竹筐里裝過晨露未晞的青菜,開小店的柜臺后藏著給女兒攢學費的存折。他們總說“國家需要”,卻忘了自己也需要一碗熱飯、一間暖屋。寒冬里推著三輪車賣手套,手指凍得通紅;盛夏中守著餛飩攤,汗珠滾進湯里,咸澀得像未說出口的委屈。</p> <p class="ql-block"> 如今,他們的白發(fā)在晨光里閃爍,本該含飴弄孫,卻發(fā)現(xiàn)養(yǎng)老金的數(shù)字比不過后來者的一半。那些年扛過的風霜,化作了體檢單上的病痛;那些年省下的口糧,換不來一張安心的藥方。醫(yī)院走廊里,他們攥著化驗單躊躇,像當年攥著下崗通知書般無助;社區(qū)活動中,他們默默退到角落,把表演機會讓給更年輕的隊伍。</p> <p class="ql-block"> 改革的車輪滾滾向前,卻把最重的轍印留在了他們的皺紋里。他們不是時代的過客,而是用半生托舉巨變的基石。莫讓寒了的心,再被政策的冷風吹透——當我們在空調(diào)房里討論“延遲退休”時,可曾聽見老梧桐下那聲輕嘆?他們的今天,或許就是我們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文中插圖源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