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看客</p><p class="ql-block">美篇號:4060058</p><p class="ql-block">照片:看客</p> <p class="ql-block"> 最近去了洛陽的龍門石窟,這是一次讓我難以忘懷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6公里處的伊河兩岸。這里山青水綠,萬象生輝。</p><p class="ql-block"> 站在石窟前,我仿佛能感受到千百年來這里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 </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493年),之后歷經(jīng)多個朝代的斷續(xù)營造,形成了如今南北長達1公里、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的石窟遺存。</p><p class="ql-block"> 1961年,龍門石窟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更是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 這些榮譽背后,是無數(shù)匠人的智慧與汗水,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走進石窟,我被一塊石刻地圖吸引。地圖上詳細標注了龍門石窟的各個景點,包括龍門山、香山、伊河等,仿佛為游客打開了一扇通往歷史的大門。</p><p class="ql-block"> 站在地圖前,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經(jīng)在這里雕刻佛像的匠人們,他們用雙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圣地,它更是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諸多領(lǐng)域發(fā)展變化的縮影。</p><p class="ql-block"> 每一尊佛像、每一個碑刻題記,都在講述著一段段歷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特別是“龍門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它們分別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史上魏碑體的珍品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在石窟中,我看到了一尊尊石雕佛像,它們或坐或立,姿態(tài)各異,周圍還有許多較小的石雕人物。</p><p class="ql-block"> 這些佛像雖然歷經(jīng)千年風雨,但依然莊嚴肅穆,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關(guān)于信仰與智慧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站在這些佛像前,我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寧靜與敬畏。</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最著名的是大盧舍那像龕群雕。這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之地,具有典型的皇家風格。</p><p class="ql-block"> 站在盧舍那佛像前,我仿佛能感受到大唐帝國的強大與輝煌。</p><p class="ql-block"> 這座依據(jù)《華嚴經(jīng)》雕鑿的摩崖式佛龕,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周極富情態(tài)質(zhì)感的美術(shù)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 在石窟中,我還看到了幾尊大型石雕佛像,它們雕刻在巖石上,姿態(tài)各異,背景有欄桿,周圍有游客在參觀和拍照。</p><p class="ql-block"> 這些佛像雖然歷經(jīng)千年,但依然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關(guān)于信仰與智慧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站在這些佛像前,我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寧靜與敬畏。</p> <p class="ql-block"> 緊鄰龍門石窟的香山寺,位于龍門東山,是武周時代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 這里法音綿歷、香火熾盛。</p><p class="ql-block"> 武則天曾在此主持了一次詩會,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p><p class="ql-block"> 大詩人白居易放情于龍門山水,慕戀香山寺清幽,居住于洛陽達十八年之久,自號“香山居士”。</p><p class="ql-block">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卒于洛陽履道里,親屬根據(jù)生前遺囑,將他葬于龍門香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的白園(白居易墓園),依山就勢而造,面對潺潺的伊水,背靠幽麗的香山,以它特有的人文魅力與自然景觀,紀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span>吸引著數(shù)以萬計的中外友人。</p><p class="ql-block"> 如今,這里已成為各界來賓憑吊這一歷史名人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古代社會廣大人民對現(xiàn)實世界充滿訴求和意愿的物質(zhì)載體,始終洋溢著信仰情感的文化遺存,以其巨大吸引力牽引著人們接踵而至。</p><p class="ql-block"> 站在石窟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曾經(jīng)在這里祈求平安與幸福的人們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中華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絕的創(chuàng)造能力,透過龍門石窟余韻跨越千年傳承。這一人文景觀本身,也由此得到透徹的詮釋。</p><p class="ql-block"> 站在石窟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曾經(jīng)在這里雕刻佛像的匠人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p> <p class="ql-block"> 在石窟中,我看到了一幅石刻佛像,中央為一尊坐姿佛像,兩側(cè)各有一尊站立的菩薩像,背景有許多小佛像排列整齊,整體雕刻精細,顯示出古代藝術(shù)的精湛技藝。</p><p class="ql-block"> 這些佛像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關(guān)于信仰與智慧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石窟中,我還看到了一座大型的石窟,中央有一尊巨大的佛像,兩側(cè)分別有較小的佛像和人物雕像,石窟前有許多游客在參觀,背景是巖石結(jié)構(gòu),整體氛圍莊嚴肅穆。</p><p class="ql-block"> 站在這些佛像前,我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寧靜與敬畏。</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開鑿近一千五百多年來,遭受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精美的造像損壞嚴重。</p><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對龍門石窟高度重視,當?shù)卣陀嘘P(guān)部門相繼采取有利措施,動員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使龍門石窟得到了妥善保護和合理利用。</p><p class="ql-block"> 這樣一來,龍門石窟的各式造像包蘊廣博的精神內(nèi)涵,豐富精湛的雕刻技法,讓我們乃至后代在參觀中情操得到陶冶,吸吮知識的滋養(yǎng)、感受精神和美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 在石窟前,幾個小型紀念品攤位,為游客又打開了一個了解龍門石窟文化的窗口,讓人們感受到了另一種生活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神像圓潤,慈善兇煞,群像精致;雕刻精湛,技法細膩,比例合適,氣勢磅礴,生輝萬象,是盛唐雕刻藝術(shù)的代表,是人類美術(shù)史上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同時,龍門石窟造像題記之多,不愧是中國諸多石窟之冠。它們既是研究歷史的佐證,又是不同時代、不同書法書體的真跡展示,從中可見魏、隋、唐、宋、明、清諸多書法名家的丹青墨寶。</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造像萬千,慈眉善目,兇神惡煞,神態(tài)萬千,寓意深刻:倡導善行,懲戒惡為;報應早晚,因果有應;祈求美好,萬眾一心;德行同時,天下太平。</p><p class="ql-block"> 站在石窟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曾經(jīng)人們,在這里祈求平安與幸福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陽龍門石窟,值得推崇備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