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是一種優(yōu)雅而珍稀的大型涉禽,因其獨特的琵琶狀大嘴與標志性的黑色臉盤而備受矚目。它們不僅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活指標”,更是全球最為瀕危的鳥類之一。在我國,黑臉琵鷺被列為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象征著自然與生命的珍貴。</p> <p class="ql-block">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莫過于那修長、扁平、末端如湯匙般展開的喙,仿佛是自然雕琢的藝術(shù)品?;液谏泥官|(zhì)感如皮革,既堅韌又富有光澤,是它在淺水中覓食的利器。</p> <p class="ql-block">黑臉琵鷺的面部特征尤為鮮明,裸露的黑色皮膚從額基延伸至眼下方,形成一張如面具般的“黑臉”,神秘而莊重。在繁殖季節(jié),它們的枕部會生長出細長的金黃色飾羽,如同披散的金發(fā),為這優(yōu)雅舞者增添了幾分柔美與華貴。</p> <p class="ql-block">當一對黑臉琵鷺從海天之間翩然飛向荷塘,它們的身影如同舞者輕盈躍入舞臺。雙鷺齊飛,姿態(tài)舒展,仿佛在演繹一場精心編排的雙人舞,荷葉輕搖,水波不興,天地間只余下它們的舞步。</p> <p class="ql-block">通體潔白的羽毛,使它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非繁殖期時,頸項略帶淡黃,喙色較暗,顯得溫婉內(nèi)斂;而到了繁殖季節(jié),胸部與肩部染上淡黃或橙黃,喙色加深,腿腳也變得更為鮮艷,宛如換上盛裝的舞者,準備登臺亮相。</p> <p class="ql-block">修長的雙腿與黑色的腳掌,使它們在淺水中行走自如。飛行時,頸項與雙腿筆直伸展,姿態(tài)優(yōu)雅,宛如空中芭蕾,每一次振翅都帶著自然的韻律。</p> <p class="ql-block">雙鷺在荷塘上空盤旋,變換著各種姿態(tài),時而低飛掠水,時而高翔盤旋,仿佛在為觀眾獻上一場視覺盛宴。它們的舞姿吸引了無數(shù)攝影愛好者駐足拍攝,快門聲此起彼伏,只為定格這轉(zhuǎn)瞬即逝的美麗。</p> <p class="ql-block">這對黑臉琵鷺,無疑是當天荷塘中最耀眼的主角。它們的到來,讓這片原本靜謐的荷塘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光彩;而荷塘的碧葉清波,又為它們的舞姿增添了詩意與靈性,彼此映襯,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體長約為70至80厘米,翼展可達120厘米以上,黑臉琵鷺以它修長的身形和寬大的雙翼,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yōu)美的弧線,宛如自然的畫筆,在天幕上描繪出靈動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它們完全依賴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偏愛開闊的淺水區(qū)域,如潮間帶灘涂、河口三角洲、鹽田、魚塘、淡水沼澤和紅樹林邊緣。這些區(qū)域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底棲生物資源,也給予了它們安靜的覓食環(huán)境,是它們生存與繁衍的家園。</p> <p class="ql-block">它們以小魚、蝦、蟹、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為主食,用那獨特的湯匙狀喙在水中輕輕掃動,感知獵物的游動,精準出擊,展現(xiàn)出非凡的捕食能力。</p> <p class="ql-block">黑臉琵鷺高度群居,常與白鷺、鸛類等其他水鳥混群棲息與覓食。它們性情機警,稍有動靜便會驚飛,因此,只有在寧靜而安全的環(huán)境中,才能欣賞到它們最自然的舞姿。</p> <p class="ql-block">目前,已知的主要繁殖地位于朝鮮半島西海岸、中國遼寧莊河的石城島以及遼東半島外海的部分島嶼,如形人坨子島等。這些遠離塵囂的島嶼,是它們繁衍后代、延續(xù)生命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每年冬季,它們遷徙至中國南部沿海地區(qū)越冬,包括臺灣的曾文溪口、香港的米埔自然保護區(qū)、深圳福田、福建、海南、廣東、廣西以及澳門等地。這些溫暖的濕地,是它們度過寒冬的避風港。</p> <p class="ql-block">在拍攝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黑臉琵鷺性格溫和,常與白鷺等其他鳥類和諧共處,鮮少爭搶食物。它們多在清晨或傍晚陸續(xù)飛來,但同框的雙鷺卻難得一見。這次能拍到兩只同框的畫面,實屬幸運。去年曾有攝影老師拍到成群黑臉琵鷺在荷塘上空翩翩起舞的壯觀場面,這次我們未能如愿,略感遺憾。這組珍貴的畫面,拍攝于2025年7月27日,地點是遼寧大連莊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