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長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及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是明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陵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天壽山主峰南麓,始建于明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永樂十一年(1413年)正月玄宮建成后,已故明成祖仁孝皇后的棺槨從南京運來安葬。永樂十四年(1427年)三月,陵恩殿宇工程竣工,前后工期近18年,陵區(qū)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此后又陸續(xù)增建了神道墓儀設(shè)施,陵寢建置逐漸完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三陵的陵寢建筑均由神道、陵宮及附屬建筑組成。十三陵中,長陵神道建筑規(guī)模最大,明朝其他帝陵的神道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此神道分出的,所以長陵神道稱為總神道。由南往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下馬碑、大紅門、神功德碑亭、石華表、石望柱、石像生、欞星門、五孔橋、七孔橋等建筑,錯落有致,氣勢恢宏。但是現(xiàn)在的長陵已分成若干個旅游景點,如今所說的長陵景區(qū)是由陵宮開始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陵宮是陵寢建筑的主體部分,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總體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前面的方形院落共有三進,第一進院落以陵門為門,內(nèi)建龍趺碑亭、神廚、神庫。龍趺碑亭建成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木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頂,內(nèi)施天花,亭內(nèi)豎石碑一通,碑首、碑座各雕一條巨龍。碑上原無文字,清代時添刻了清順治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的諭旨和御制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進院落以稜恩門為門,內(nèi)建稜恩殿、神帛爐,門兩側(cè)有掖門。長陵稜恩殿是明代皇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是供奉帝后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儀式的場所。大殿坐落在須彌座臺基和陡板式的小臺基上,周圍有漢白玉石欄板、望柱圍繞,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總面積1138平方米,殿內(nèi)有60根整材的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全部殿頂?shù)闹亓?。其中明間四根楠木大柱最粗,底徑達1.2米,兩人合抱不得交手,為世間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神帛爐為單檐歇山頂,爐身正面為四扇假棱長隔扇,正中辟券門,門內(nèi)為磚砌發(fā)券小室,用于焚燒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文。其余三面各砌黃琉璃磚,爐基座為須彌座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進院以內(nèi)紅門為門,內(nèi)建欞星門,石供案及香爐、燭臺、花瓶等五供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方院之后是圓形的寶城,據(jù)《大明會典》記載,“寶城,唯長陵最大,徑一百一丈八尺”。寶城入口設(shè)有方城,方城上建明樓,樓內(nèi)樹圣號碑,上刻“明成祖文皇帝之陵”,明樓后為墓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長陵的主要建筑有左右配殿、神廚、神庫、宰牲亭、祠祭署、神宮監(jiān)等,但是遺址已不可辨。明成祖朱棣于永樂二十八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病逝于北征途中,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葬于長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長陵于1955年辟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主要參觀地上建筑,地下宮殿目前尚未打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謝謝朋友們的關(guān)注和支持,敬請?zhí)岢鰧氋F意見!再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