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賀蘭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交界處的著名山脈,是昆侖山脈的余脈。</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為昆侖山脈余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其南北長約600千米,東西寬約300千米,面積達15萬多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狹義上,山脈綿延250余千米,東西寬16—25千米,面積7100余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山地海拔在1600~3000米之間,主峰俄博疙瘩(或稱敖包疙瘩、達郎浩繞)海拔3556.1米,是青藏高原以東為數(shù)不多超過3000米的山峰,也是寧夏與內(nèi)蒙古的界峰。</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整體上北高南低,三關(guān)口以北峰巒疊嶂,以南山勢平緩、起伏較小。</p> <p class="ql-block">山脈與其東西兩側(cè)平原和高原的最大高差分別為2400米和2000米,平均高差在1500—1700米之間,屬于中山之列。</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位于半干旱區(qū)向干旱區(qū)的過渡地帶,周邊多為荒漠與半荒漠,而它自身卻如同兀立干旱背景中的一個“濕島”,是中國夏季風影響范圍的西界,也是中國內(nèi)外流區(qū)域及年降水量200毫米等降水量的重要分水嶺、荒漠與非荒漠區(qū)的自然分界線。</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名稱由來與古代民族緊密相關(guān)。</p> <p class="ql-block">“賀蘭”一詞最早見于《晉書·北匈奴傳》,據(jù)考證是由匈奴的“賀賴”部音轉(zhuǎn)而來,體現(xiàn)了此山與古代匈奴民族的緊密聯(lián)系,屬于少數(shù)民族語地名的范疇。</p> <p class="ql-block">地名“賀蘭山”的產(chǎn)生時間可追溯至東晉末、北魏初,當時鮮卑賀蘭部入居阿拉善地區(qū),并將此山命名為賀蘭山,這一名稱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魏書·地形志》等古代史書中均有記載</p> <p class="ql-block">在賀蘭口,我站在一塊刻有“賀蘭口”字樣的巨石旁,陽光灑在石頭上,溫暖而明亮。</p> <p class="ql-block">在歷史長河中,賀蘭山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明代長城遺跡,體現(xiàn)了此地在古代軍事防御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秦朝時,蒙恬北逐匈奴,收復賀蘭山一帶;秦末中原內(nèi)亂,賀蘭山地區(qū)又被匈奴占據(jù);黨項人雄踞西北后,賀蘭山成為西夏王朝的重要軍事屏障,李元昊曾將全國十分之一的兵力布置在這里;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進攻西夏,先后5次發(fā)動對西夏的戰(zhàn)爭,4次劍指賀蘭之巔。</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是賀蘭山重要的人文景觀,它是未使用或不使用文字的原始先民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石破天驚”。</p> <p class="ql-block">歲月失語,唯石能言。</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畫中華魂寶。</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畫石無聲勝有聲。</p> <p class="ql-block">遠古巖畫。</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國際巖畫永久會址。</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的標志太陽神,被多數(shù)學術(shù)研究及官方資料明確稱為賀蘭山巖畫的“鎮(zhèn)山之作”“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和“經(jīng)典代表之作”,是賀蘭山巖畫景區(qū)的重要標識。??</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中的太陽神巖畫被公認為該區(qū)域最具代表性、最經(jīng)典的巖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一塊刻有“太陽神”字樣的石碑前,我停下腳步。石碑上附有詳細的說明文字,讓我對“太陽神”這一古老的信仰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巖石表面的太陽神圖案仿佛在訴說著某種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已記錄的近6000幅巖畫中,太陽神巖畫因獨特性和文化價值成為公眾認知度最高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太陽神巖畫面部呈圓形,重環(huán)雙眼并刻有放射性睫毛,頭部環(huán)繞密集放射線條,整體造型兼具神性與威嚴感。</p> <p class="ql-block">太陽神巖畫位于距地面20-40米的高處石壁,是賀蘭山巖畫中海拔最高的單體圖像,凸顯其神圣地位。??</p> <p class="ql-block">太陽神集中體現(xiàn)了遠古人類對太陽的崇拜,折射出先民將自然力人格化的原始信仰,被視為研究上古巫術(shù)文化和天體崇拜的重要載體。??北魏《水經(jīng)注》記載的賀蘭山“畫石山”特征與太陽神巖畫高度吻合,印證其歷史延續(xù)性。??</p> <p class="ql-block">太陽神巖畫為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人面像巖畫的典型代表,其數(shù)量與精細程度在全球巖畫體系中具有稀缺性。??</p> <p class="ql-block">其放射紋人面圖騰與《山海經(jīng)》中“羲和浴日”等神話存在文化關(guān)聯(lián),為解讀華夏文明早期宇宙觀提供線索。??</p> <p class="ql-block">觀遠古巖畫 ,品雄渾賀蘭。</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是未使用或不使用文字的原始先民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這些巖畫通過彩繪、線刻、鑿刻、磨刻、浮雕等多種方式,在硬質(zhì)巖面上留下了豐富的圖像和符號。</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記錄了古代人類狩獵、放牧、祭祀、征戰(zhàn)、交媾及農(nóng)耕等生產(chǎn)生活場景,是研究古代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寶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不僅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及絲路文化的直觀體現(xiàn),更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實證。</p> <p class="ql-block">走進銀川世界巖畫館,迎面而來的是一面刻滿巖畫的墻。那些古老的圖案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向我訴說著遠古人類的生活與信仰。墻上“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的標語格外醒目,它提醒著我,這些巖畫不僅是藝術(shù),更是歷史的見證。我站在墻前,仿佛能聽見那些無聲的低語,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p> <p class="ql-block">背景中的巖石紋理與整體色調(diào)讓我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古老與神秘,而那些刻字,則仿佛在靜靜地等待著有人能讀懂它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巖畫的巖石前,我停下腳步。那些線條簡潔而圖案復雜,仿佛在訴說著某種神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那些圖案仿佛在訴說著某種古老的故事,而巖石表面的風化痕跡則讓我意識到,這些巖畫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千年的風雨洗禮。</p> <p class="ql-block">在一塊刻有“雞雞洞 ”的石碑旁,我看到了一條通往洞穴的小路。我站在石碑前,仿佛能聽見洞穴深處的低語,那是自然與歷史的雙重回響。</p> <p class="ql-block">展館中的一面墻上,展示了來自沙特阿拉伯與阿塞拜疆的巖畫,我站在墻前,仿佛置身于一場跨越國界的對話,感受著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鳴。</p> <p class="ql-block">拜寺口雙塔,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賀蘭縣拜寺口內(nèi),距賀蘭山巖畫3公里,是保存最為完整的西夏佛塔,已有近1000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拜寺口,原名“百寺口”,因此處曾有多達100余座的廟宇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拜寺口雙塔是中國佛塔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具有較高的西夏考古、建筑、佛教的歷史文化價值、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拜寺口雙塔,是一對磚砌佛塔。東側(cè)的塔稱為東塔是一座正八角形建筑,高13層,每層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種獸頭的浮雕;西側(cè)的塔稱為西塔,西塔也是13層高,較東塔粗壯外形呈拋物線狀,曾發(fā)現(xiàn)梵文、西夏文題記和元代銀幣等。</p> <p class="ql-block">兩座佛塔的形制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都屬八角形密檐式磚塔。塔身第一層較高,以上每層檐與檐之間距離較短,而且向上逐層收縮。塔頂筑有上仰蓮花瓣形剎座,上托11層相輪。塔心室為圓形,面南辟有拱券門,室內(nèi)采用厚壁空心木板樓層結(jié)構(gòu),原設有木梯,可以登臨至頂層。</p> <p class="ql-block">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兵荒馬亂,山泉枯竭,民不聊生。有一天晚上,在紫石山前拜寺廟里的老僧依稀聽到有人在半空中說話?!按说夭豢删昧簟薄@虾蜕谐鰪R觀看,只見拜寺廟東西兩側(cè)各約50來步遠的地方不知何處飛來了兩座亭亭玉立的佛塔。老和消心想,天長日久難耐孤寂,只有鐘聲為伴,若有這兩座塔相陪那該多好,決不能讓它們再飛走。于是老和尚心生一計,點著一把火燒傷了東邊一塔,西邊一塔也就留下來了。因而得名“飛來的”拜寺雙塔。此后這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p> <p class="ql-block">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這片土地不僅有著壯麗的自然風光,更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在這里,每一塊石頭、每一處巖畫,都在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我漫步在這片土地上,仿佛能聽見遠古的低語,感受到這片土地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寧夏首府銀川市近郊,是國內(nèi)離省會城市最近的國家森林公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中溫帶干旱氣候區(qū),植被按海拔從上到下依次有:高原灌木叢草甸帶、山地針葉林帶、山地疏林草原帶和山地草原帶。</p> <p class="ql-block">2000年,經(jīng)國家林業(yè)部批準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5年,國家林業(yè)局審查決定準予蘇峪口國家級森林公園將名稱變更為賀蘭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更名為寧夏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寧夏賀蘭山獸類及鳥類重要棲息地入選。</p> <p class="ql-block">中國的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賀蘭山)、天山山脈、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都留下了我的足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