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來南疆旅游,好像翻開一部厚重的歷史長卷,每一頁都鐫刻著時光的印記。今天的喀什,風輕云淡,仿佛也在為陪我們的旅程鋪就一條通往歷史的幽徑。我們踏入阿曼尼沙汗陵,開啟了一場與歷史的深情對話,聆聽一位王妃與音樂的傳奇,感受《十二木卡姆》穿越時空的回響。</p> <p class="ql-block">步入陵宮,墻上清晰鑲嵌著“木卡姆”十二套曲名,像是在無聲訴說著阿曼尼沙汗這位偉大音樂家、詩人的不朽人生。這座建于莎車縣莎車鎮(zhèn)的紀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 ,與清真寺連為一體,展現(xiàn)出典型的伊斯蘭建筑風格,潔白的外觀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神圣而莊重。陵高22米,建于2米高、10米見方的基座之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頂部圓塔狀的設(shè)計,仿佛在承接來自天空的靈感,象征著音樂與靈魂的交匯。</span></p> <p class="ql-block">阿曼尼莎汗(1534-1567),是葉爾羌汗國第二代汗王拉失德的王妃。她出生在塔里木河的卡勒瑪克戈壁一個普通樵夫家庭,自幼聰穎過人,能歌善舞、能詩能文,才情出眾。十六世紀的葉爾羌汗國,正值西域文化的鼎盛時期。傳說中,阿布都熱西提汗在民間巡游時,被她吟唱的詩句深深打動,因她清麗的容顏、即興吟詩的才華與精湛的木卡姆彈唱技藝,贏得了國王的傾心,將她迎入宮中,成就了一段傳奇姻緣。</p> <p class="ql-block">這并非一場簡單的灰姑娘童話,而是一段音樂與靈魂的邂逅。阿曼尼沙罕最偉大的功績,便是對十二木卡姆的系統(tǒng)整理與規(guī)范。彼時的木卡姆雖已流傳數(shù)百年,卻面臨散佚的危機。這位天賦異稟的王妃,召集眾多樂師和詩人,對民間流傳的木卡姆進行搜集、整理和規(guī)范。她不僅是記錄者,更是創(chuàng)作者——將口耳相傳的旋律升華為書面經(jīng)典,賦予其新的生命與形式,使維吾爾族音樂文化得以系統(tǒng)傳承。</p> <p class="ql-block">這位十五世紀杰出的維吾爾族女詩人,自幼便對詩和音樂懷有濃厚興趣,她遍訪民間藝人、詩人與民間歌手,潛心整理創(chuàng)編出集維吾爾古典音樂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正是她的努力,使原本散落的民間音樂,升華為科學(xué)、系統(tǒng)、嚴謹?shù)乃囆g(shù)體系。如今馳名中外的《十二木卡姆》,正是她整理、規(guī)范后的成果,成為維吾爾樂舞藝術(shù)的稀世瑰寶,也讓她成為南疆文化史上不可磨滅的光輝一頁。</p> <p class="ql-block">年僅十三歲便入宮的阿曼尼沙汗,在拉失德汗的支持和宮廷樂師柯迪爾汗等人的協(xié)助下,召集眾多木卡姆樂師,對當時雜亂的維吾爾族木卡姆進行大規(guī)模的整理。她依據(jù)民族調(diào)式特點,刪繁就簡,首次確立了十二套木卡姆體系。她剔除了宗教色彩濃厚的舊有內(nèi)容,融入民間歌舞的精華,使曲風更加清新高雅,歌詞更貼近人民生活,賦予木卡姆新的生命與主題,使其升華為全面反映維吾爾族人民生活的大型音樂史詩 。</p> <p class="ql-block">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最珍貴的傳統(tǒng)古典音樂套曲,集歌、詩、樂、舞、唱、奏于一體,融合多種藝術(shù)形式,展現(xiàn)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與高尚的情操。每套木卡姆由“瓊乃額曼”(序曲)、“達斯坦”(敘事歌曲)與“麥西熱甫”(歌舞部分)三部分構(gòu)成,結(jié)構(gòu)嚴謹,旋律豐富,是維吾爾音樂文化的巔峰之作,也是阿曼尼沙汗留給后世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踏入阿曼尼沙汗紀念陵的那一刻,仿佛聽見空氣中飄蕩著未盡的音符。這座樸素的陵墓沒有繁復(fù)的裝飾,卻因長眠于此的靈魂而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她的名字,早已與木卡姆融為一體,成為南疆大地上不朽的旋律,在時光中靜靜回響。</p> <p class="ql-block">陵園對面,葉爾羌汗王宮的遺址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這座充滿伊斯蘭裝飾風格的宮殿,曾是葉爾羌王國的權(quán)力中心,見證了無數(shù)輝煌與傳奇。王宮與陵園之間,仿佛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關(guān)于愛情,關(guān)于音樂,關(guān)于一個王妃如何將散落的音符串成永恒的旋律,如同珍珠項鏈般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p> <p class="ql-block">葉爾羌汗國王陵由阿勒屯清真寺、阿曼尼沙汗紀念陵、王陵墓區(qū)三個部分組成。清真寺由門樓、禮拜殿組成,建筑風格獨特,藝術(shù)價值極高。墓區(qū)位于城東,分布著三十余座墓冢,安葬著葉爾羌汗國的十二位汗王及部分王妃、大臣與學(xué)者。阿曼尼莎汗,這位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十二木卡姆》的整理者,也長眠于此。這座陵園,是研究明代新疆莎車地區(qū)文化、歷史、音樂、建筑、宗教、藝術(shù)、考古與民族風情的重要遺址,2006年被國務(wù)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后人緬懷與研究的重要文化地標。</p> <p class="ql-block">王宮與陵園之間,似乎仍回蕩著那段無聲的對話——關(guān)于愛情的執(zhí)著,關(guān)于音樂的傳承,關(guān)于一個王妃如何將散落的音符編織成永恒的旋律。她的故事,穿越五百年,依舊在風中低語,在葉爾羌河畔輕輕回響。</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綠樹婆娑,花草繁茂,芬芳四溢,為這座紀念園增添了幾分靈動與溫柔。我坐在角落的長椅上,閉目聆聽,微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與遠處傳來的隱約的誦經(jīng)聲交織成曲,宛如阿曼尼莎汗所整理的《十二木卡姆》,在歲月的長河中奏響永恒的旋律,訴說著她那顆為音樂而跳動的心。</p> <p class="ql-block">風里的故事到了阿曼尼沙汗陵前,似乎都停止了腳步。這座銀灰色的陵寢靜臥在葉爾羌河畔,穹頂?shù)男略略陉柟庀路褐鴾貪櫟墓猓缤H手譜寫的十二木卡姆音符,穿越五百年,依舊清亮動人。</p> <p class="ql-block">當年那位聰慧的王妃,以琴聲為筆、以生活為墨,把草原的遼闊、果園的芬芳、集市的喧鬧都織進了樂章里。如今陵前蒼老的白楊仍在風中低語,仿佛還能聽見她和樂師們圍坐彈彈布爾、吟唱心聲的場景,那旋律,從心底流淌而出,穿越時空,依舊動人,仿佛從未停歇。</p> <p class="ql-block">風掠過陵寢的雕花欄桿,帶著葉爾羌河的水汽,也帶著木卡姆的余韻。原來,有些故事并非封存在泥土之中,它們會隨著風,隨著歌聲,在南疆的每一寸土地上,永遠流傳,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阿曼尼沙罕的愛情故事或許會被時光沖淡,但她整理的《十二木卡姆》將永遠在絲綢之路上回蕩,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宮廷與民間、不同民族與文化的音樂橋梁。從這個意義上看,每當我們聆聽木卡姆時,都是在瞻仰一座無形的紀念碑,那里銘刻著一位王妃對音樂最深沉的熱愛與不朽的貢獻,也讓我們在旋律中,與歷史深情對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