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跟著農(nóng)夫看老兵(七)——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

千里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庹長發(fā)的故事沒有完,接著來繼續(x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為了圓庹長發(fā)幾十年發(fā)想要回家的夢,邵陽縣的志愿者團(tuán)隊啟動了這個工作。志愿者們在操作這個事情的時候費(fèi)盡了周折。邵陽縣去重慶彭水沒有通高鐵,乘坐火車必須轉(zhuǎn)好幾次車,很不方便九十多歲老人的旅行。于是,在一個有房車的志愿者支持下、有醫(yī)務(wù)人員的陪同,加上從彭水趕來接他的侄兒及易祥兄弟的貼身護(hù)送下才啟程的。那一陣成了轟動邵陽、彭水的爆炸新聞。我是親眼目睹了邵陽縣志愿者啟動庹長發(fā)老人回家的簡單儀式。</span></p> <p class="ql-block">庹長發(fā)與他彭水的侄兒</p> <p class="ql-block">邵陽縣志愿者譚老師送老人上車的圖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重慶彭水縣志愿者的幫助下,庹長發(fā)順利地回到了故鄉(xiāng),給爹娘的墳?zāi)箍牧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易團(tuán)長居住在臺灣的女兒易若蓮敘說了家里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歲那年,我突然得知,爸爸在大陸還有一位妻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在1979年,爸爸通過香港的戰(zhàn)友,和在大陸的親人取得了聯(lián)系,經(jīng)常寫信給他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媽媽竟然發(fā)現(xiàn),爸爸經(jīng)常給大陸的親人寄錢。那時候爸爸已經(jīng)退役,家里有四個孩子,花銷很大,經(jīng)濟(jì)狀況并不算好。媽媽為了養(yǎng)活我們,還要去做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媽媽不認(rèn)識字,不知道大陸的來信寫了什么,就逼問爸爸,爸爸終于承認(rèn),說他在大陸有一位妻子,還有兩個兒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媽媽無比憤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媽媽是金門人,1955年嫁給在金門當(dāng)兵的爸爸,那時爸爸已經(jīng)36歲,來臺灣有6年了,中校軍銜,比媽媽年長15歲。媽媽告訴我們,那時候她不相信爸爸在大陸沒有結(jié)婚,結(jié)果爸爸找來幾個戰(zhàn)友向她作證,說的確沒有成家,媽媽信以為真,才嫁給了爸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媽媽說,如果她知道爸爸在大陸有妻子,她一定不會嫁給爸爸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讓媽媽更傷心的是,有一次爸爸和她吵架時,罵她沒有文化,說他在大陸的妻子出身大戶人家,曾是一名大學(xué)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實(shí),我們之前也曾發(fā)現(xiàn)一些端倪。我的弟弟易浩文有一次無意中看到爸爸的“戰(zhàn)士授田憑據(jù)”,親屬一欄里寫著一個陌生的名字:易浩光。弟弟問爸爸這是誰,爸爸當(dāng)時很緊張,說是寫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來我們才知道,那是我們在大陸的同父異母的大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幾個孩子全都旗幟鮮明站在媽媽一邊,認(rèn)為爸爸不應(yīng)該欺騙媽媽。有一天,我偷偷翻到爸爸的信件,找到他在香港的戰(zhàn)友的地址,給那位叔叔寫了一封信,告訴爸爸和媽媽吵架的事,希望他能勸勸爸爸,不要再和大陸的親人聯(lián)系了,要不這個家就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香港的那位叔叔一定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爸爸。有一天我下班后,爸爸對我大發(fā)雷霆,我也第一次和爸爸吵架,一生氣就離家搬到單位去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此,爸爸在家里就像一位外來的客人,我們相敬如賓,很少有親密無間的場景出現(xiàn)。直到爸爸去世,他和媽媽之間的心結(jié)都沒有解開。而對他的過去,他從來不愿意和我們講,我們也沒有興趣去打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個讓我難忘的場景是,有一次爸爸接到大陸來信,一邊看信一邊流淚。這讓我有了好奇,想去了解爸爸的過去,心里也隱隱有一些內(nèi)疚。尤其是當(dāng)我做了母親之后,我對父親的內(nèi)心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和袍澤的談話中,我能感受到,爸爸一直想回大陸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兩岸早日統(tǒng)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1987年11月,蔣經(jīng)國開放老兵返鄉(xiāng),這對臺灣老兵來說,是期盼一生的夢想,而對爸爸來說,卻是更大的痛苦,那時他患了肺纖維化,呼吸困難,連下床都困難。回家,已是奢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第二年端午節(jié)前,爸爸離開了我們,年僅69歲。去世前的那天晚上,他已經(jīng)有了預(yù)感,吩咐我們盡快去通知他的一位戰(zhàn)友來家里,但是沒等到天亮,他就走了。他一定是有重要的囑托給這位戰(zhàn)友,給他最信任的人,但這個囑托已無人得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去世后,我常常夢到他,在夢里,好像他根本沒有走,而且大多是一些很親昵的場面。我想,可能之前是我對爸爸的偏見,遮蔽了他曾經(jīng)對我們付出的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離開后,我偶爾也會給大陸的親人寄一些錢和小禮物,以此來表達(dá)我對爸爸的愧疚。讓我感動的是,有一次大陸的侄女來信,說我好多年前寄給她的一塊手表,她一直保留著。我都忘記有過這樣的事情,她給我發(fā)來照片,我才想起來,那是單位發(fā)的一塊電子表,不值錢,我留著沒什么用,就寄給了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位從未謀面的親人,讓我陡然對她有了一份血脈相連的親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也勸說媽媽,如果她是大陸的那個大媽,她怎么辦?媽媽很善良,她說是真的不容易,守寡一輩子,還要拉扯兩個孩子。我說,他們能活下來,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爸爸寄錢去,是要去做一些彌補(bǔ),況且那一點(diǎn)錢,怎么能彌補(bǔ)得了對他們的虧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媽媽商量,等我退休了,我?guī)黄鸹卮箨?,去看看大媽以及兩個哥哥。媽媽同意了。沒想到的是,2009年,我們接到消息,大陸的大媽陳淑珍去世了。兩年后,我的媽媽也去世了,這讓我更多了一份遺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能再等了,我要回大陸去看望大陸的親人,代表爸爸,也代表媽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2年4月,我和丈夫終于來到了湖南省邵陽縣黃亭市鎮(zhèn)黃泥村,爸爸的老家,見到了兩位從未謀面卻血脈相連的哥哥。哥哥見到我們,特別地激動。我們共同的爸爸已經(jīng)去世多年,但這份情不會斷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哥哥帶著我們,來到了大媽的墓前。我告訴大媽,爸爸一直惦記著他,希望她能原諒爸爸,原諒這個不稱職的丈夫,原諒那個個人難以決定自己命運(yùn)的時代。在哥哥的家里,我見到了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爸爸的勤務(wù)兵庹長發(fā),也得知了另一段讓人落淚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爸爸名叫易祥,1919年出生,曾經(jīng)在黃埔軍校武岡分校讀書,畢業(yè)后分至18軍,走上抗日戰(zhàn)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是抗戰(zhàn)勝利后和大媽認(rèn)識的,大媽是四川秀山縣人,據(jù)說家里很富有,在民國時就有車子?;蛟S他們本來的期望是,戰(zhàn)爭終于勝利了,可以回家去過小日子,沒有想到的是,另一場戰(zhàn)爭又開始了。大媽作為隨軍家眷,跟著爸爸一路顛沛,并分別于1947年底和1949年初,生了兩個孩子,也就是我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易浩光、易浩明。光明,兩個哥哥的名字里,滿含著爸爸的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淮海戰(zhàn)役于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jié)束。我的二哥易浩明應(yīng)該是在戰(zhàn)爭結(jié)束5天后出生的。而我的爸爸,在那場戰(zhàn)爭中成為解放軍的俘虜,在關(guān)押了一段時間后被釋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時的國民黨,敗局已定。父親被釋放后,帶著勤務(wù)兵庹長發(fā)一起,將妻兒送回湖南老家,之后只身轉(zhuǎn)道香港逃往臺灣。兵荒馬亂的年代,這已是最好的安排。臨別時,他囑咐自己的勤務(wù)兵,要照顧好自己的妻兒,等他在臺灣安頓好后,再接他們一同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來到臺灣后,重回18軍,駐守金門,可以望得見大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一別,爸爸再也沒能回去。而他的勤務(wù)兵,卻守諾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哥哥的新宅里,見到了父親的勤務(wù)兵庹長發(fā)叔叔,那時他已經(jīng)88歲。當(dāng)我告訴他,我是易祥的女兒,我是代表爸爸來看望他的時,他突然站直了身子,顯得特別激動。對于當(dāng)年帶著兩個哥哥回到湖南的場景,他記憶猶新。他一前一后掛了兩個包袱,一個包著1歲多的易浩光,一個包著只1個多月的易浩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向他們告別時,25歲的庹長發(fā)哭了。不是因?yàn)橐黄攘粼谶@陌生的偏鄉(xiāng)僻壤,而是因?yàn)殡x家11年,從四川到湖北再到湖南,他就沒跟長官分開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庹長發(fā)家是四川彭水縣,14歲那年,他正在山上放牛時,被抓了壯丁。我的爸爸發(fā)現(xiàn)他聰明機(jī)靈,就把他留在身邊當(dāng)了勤務(wù)兵。他跟著爸爸東奔西走,寸步不離,一次次死里逃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人印象最深的是發(fā)生在湖南的雪峰山會戰(zhàn),這也是抗日的最后一戰(zhà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官當(dāng)年對我很好,從來不打罵我,他去了臺灣,安排我留下來保護(hù)家眷,我要聽從長官的安排?!扁帐迨迓曇粑⑷醯卣f,似乎60多年前的那道命令,依然需要堅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庹叔叔的話,讓我淚流滿面,我拉著他的手對他說,我的爸爸在臺灣一直很掛念他,我代表爸爸感激他所做的一切,他已經(jīng)完成了爸爸當(dāng)年的囑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能感受到,這句話讓庹叔叔有了莫大的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是的,他已經(jīng)很好地完成了長官的命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從哥哥的敘述中得知,爸爸在去臺一年后的1950年,就托人從臺灣捎來一封信和50塊錢。恰在這一年,黃泥村開始搞土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祖父收到了爸爸的信,挨了一頓揍,回信給爸爸,再也不要聯(lián)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緊接著,村里開始分地分牲口。祖父是個破落地主,分不到耕地的牛。全家的農(nóng)活,全靠庹叔叔給別人家干三天活,換一天用牛耕田。而出身大戶人家的大媽,哪干過農(nóng)活,做飯也是現(xiàn)學(xu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10歲的大哥易浩光去讀書,40分鐘的山路太硌腳,庹叔叔把自己的解放鞋脫下來,套到易浩光腳上,鞋子大就用稻草塞滿,外面再拿草繩綁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后,祖父在批斗中離世。為了讓兩個年幼的哥哥能吃上飯,庹叔叔常常自己上山挖野菜充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需要抵抗的不只是饑餓。各種運(yùn)動接連不斷,因?yàn)橛信_灣關(guān)系和地主成分,大媽每次都少不了挨斗。庹叔叔盡管是貧農(nóng)出身,但照樣不能幸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批斗的人指責(zé)說,庹叔叔是四川人,雖然是貧農(nóng),但一直待在黃泥村,不跟地主分家,屬于頑固不化。他們把他的大拇指跟大腳趾綁住,吊起來往死里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們要把庹叔叔送回四川,庹叔叔死活不肯,說兩個孩子還小,太太一個人還不能持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開始,庹叔叔一直稱大媽為“太太”,叫兩個哥哥“少爺”,后來應(yīng)大媽要求,改為直呼名字。兩個哥哥,也從此稱庹長發(fā)為“滿滿”,邵陽方言中,這是對父親的弟弟的稱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哥易浩光說,少言寡語、從不惹事的庹叔叔也有發(fā)狠的時候。有一回,一個殺豬匠來買家里的豬,付錢時蠻不講理地壓價,跟他吵得蠻兇。正拿著掃帚站在一旁的庹長發(fā)跨步擋到易浩光身前,當(dāng)空猛地一揮,對方嚇得掉頭跑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大哥已經(jīng)30多歲了,但是在庹叔叔的眼里,他依然是需要保護(hù)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大媽收到了爸爸從臺灣托人輾轉(zhuǎn)香港捎來的第二封信。在兩岸還未開放之前,爸爸的這個舉動對兩邊的家人,都會是一個危險,可見他內(nèi)心的煎熬和急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這封至今保留的信中,我終于讀到了爸爸深埋于心的秘密:“淑珍,我對父母沒有盡到半點(diǎn)孝道,對你與兩兒亦未盡到責(zé)任,這是我此生最大的憾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得知庹叔叔依然在家里照顧著大媽及兩個孩子時,爸爸寫回信,請大媽代他向不識字的庹長發(fā)致謝,并囑咐兒子善待已近耳順的庹叔叔,要永遠(yuǎn)感激他的養(yǎng)育之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