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宮寺釋迦塔,又稱應縣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nèi),始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建筑,與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 釋迦塔由遼興宗皇后蕭氏(應州人氏)倡導修建,田和尚奉敕募建,金明昌六年(1195年)最終完工,歷時139年。彼時,正值契丹族建立的遼國鼎盛時期,佛教在這片土地上興盛繁榮。應縣木塔的建筑誕生,體現(xiàn)了佛教文化與建筑藝術(shù)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由磚石壘筑,塔剎生鐵所鑄。塔身木構(gòu),外觀五層六檐,實為明五暗四九層,檐呈八角。每層內(nèi)槽8柱,外槽24柱,圍成雙層柱筒,層層相疊,由斗拱、梁枋卯榫咬合聯(lián)結(jié),剛?cè)嵯酀?,平衡應力,御風抗震,屹立千年。</p> <p class="ql-block"> 木塔高67.31米,耗材紅松木料達3000立方米,重約2600噸,卻未用一根鐵釘,全靠54種榫卯結(jié)構(gòu)咬合支撐。千百年來,木塔經(jīng)歷了40余次地震,200多次炮擊(1926年軍閥混戰(zhàn)時期)和無數(shù)次的狂風暴雨,依然倔強頑強地挺立著,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 應縣木塔內(nèi)部歷史文物豐富,如同一部部無言的史書;而塔身懸掛的52塊匾額和6副楹聯(lián),則是一首首穿越時空的詩篇,承載著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對木塔的贊美與感慨,成為木塔歷史文化的點睛之筆。</p> <p class="ql-block"> 在諸多匾額中,最著名的當屬明成祖朱棣親書“峻及神工”和明武宗朱厚照御筆“天下奇觀”。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率軍親征南侵的韃靼、瓦剌部,回師駐蹕應州,登上木塔,被其雄偉壯觀和精巧工藝所震撼,興致勃勃地寫下“峻及神工”四字,以表達對木塔的高度贊譽。</p> <p class="ql-block"> 除帝王題字外,木塔上還有許多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士紳名流所題的匾額楹聯(lián),它們或敘事繪景,或?qū)懸馐闱?,文字精采,寓意深長。金代昭信校尉、大書法家王瓛所題的“釋迦塔”匾額,字體端莊,形體秀麗,筆書嫻熟,遒勁有力,是懸掛最早的牌匾,距今已八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 應縣木塔不僅是建筑史上的奇跡,更是承載深厚佛教文化的寶庫,塔內(nèi)珍藏著眾多文物。其中:佛牙舍利、大法炬陀羅尼經(jīng)卷和遼代壁畫被尊為木塔“三寶”。</p> <p class="ql-block"> 木塔內(nèi)現(xiàn)存有大量珍貴的壁畫,主要分布在一層內(nèi)外槽墻壁和內(nèi)槽門額之上,面積約360平方米;栱眼壁彩繪分布布于副階和各層外槽鋪作間,約286平方米,大多是遼代繪制,或后代修補,但都保留了遼代的風格。尤其是一層釋迦牟尼佛周圍的如來、飛天、金剛、天王、弟子的壁畫,細膩傳神,是遼代壁畫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兩枚佛牙舍利的發(fā)現(xiàn),充滿了傳奇。1966年10月19日,一位游客在登塔游覽時,偶然在三層佛壇座下?lián)斓揭粋€花式銀合,打開一看,里面裝著佛家七珍與佛牙舍利,一共35件,隨即交給管理人員。爾后,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北京大學的專家對其進行鑒定,確認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佛牙舍利,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 據(jù)佛教經(jīng)典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槃時,共留下舍利8萬余顆,而佛牙舍利最為尊貴,數(shù)量極少,一直被視為佛教至高無上的圣物。木塔中佛牙舍利的發(fā)現(xiàn),不僅在佛教界引起巨大的轟動。也成為了中國佛教考古的重大突破,對于研究我國古代佛教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釋迦塔現(xiàn)存彩塑共計34尊,其中各層佛像12尊、菩薩12尊、力士8尊、菩薩奴2尊。另還有菩薩坐騎獅、象、馬、大鵬展翅等各種神獸。一層的釋迦牟尼彩塑像,高11米,臉型豐滿寬圓,神態(tài)親切安享,美麗端莊,高貴溫婉。</p> <p class="ql-block">二層實層內(nèi)槽中,臺基上塑有一佛二菩薩趺坐于蓮座上,另有脅從菩薩立于大佛左右。</p> <p class="ql-block"> 三層實層內(nèi)槽中,木質(zhì)八角臺基,臺基上塑有四方佛四尊,每尊高2.8米。佛面保存完好,肅穆端莊。</p> <p class="ql-block"> 四層實層內(nèi)槽中,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奴。</p> <p class="ql-block"> 五層實層內(nèi)槽中,有全塔面積最大的臺基,上塑佛五尊、菩薩四尊,中間最大的一尊為大日如來佛。</p> <p class="ql-block"> 佛宮寺是應縣木塔的護塔寺,對比之下,低調(diào)內(nèi)斂,默默無聞。佛宮寺始建于五代晉天福年間,是遼代蕭氏家族的家廟,后來成為皇家寺院,是先有佛宮寺,后建釋迦塔。</p> <p class="ql-block"> 寺院布局簡單,主軸線依次為牌坊、山門殿、釋迦塔、大雄寶殿等建筑。寺院木牌坊古香古色,建于清代,四柱三門,樓頭脊端雕有瑞獸,中間上懸“浮屠寶剎”的匾額。</p> <p class="ql-block"> 過了牌坊,有一尊漢白玉的觀音菩薩雕像,身姿飄逸,法相慈悲,左手托凈瓶,右手施佛印,片石孤云空色相,寶瓶滴水沁禪心。</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門楣上方懸掛“佛宮寺”匾額,門前兩只威武的石獅鎮(zhèn)守山門。殿內(nèi)迎面供奉彌勒佛,布袋和尚造像,通體貼金,結(jié)跏畉坐于蓮花寶座上,穩(wěn)如泰山,笑容可掬。左右兩側(cè)是四大天王,怒目圓睜,氣勢逼人,鎮(zhèn)守伽藍寶剎。彌勒佛背后的韋馱菩薩,劍眉倒立,鳳眼圓睜,降魔金剛杵立于地下,英雄氣概一展無余。</p> <p class="ql-block">(部分資料源于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