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早睡到一半,腦子里突然蹦出一幅畫面——幾天前搭N線地鐵,車窗外一閃而過的86街車站,墻上那片五彩繽紛的壁畫像煙花一樣在我腦海里炸開。那天趕時間沒下車,心里一直惦記著。于是我翻身起床,抓起相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閃電行動——去會一會這段地鐵的藝術(shù)靈魂。</p> <p class="ql-block">N線可不是全鉆地下的那種,它大半路程都在地面上跑。兩邊是緊挨著的老房子,天線像長頸鹿的脖子一樣伸向空中,仿佛在給路過的列車點頭致意。這條線路可是老資格——1915年就開通了,風風雨雨跑了一個多世紀,還依舊咣當咣當?shù)胤?,簡直是紐約版“鋼鐵俠”。雖然看得出年紀大了點,站臺卻因為幾年前的整修和壁畫的點綴而多了幾分精神頭——這就是紐約的魔力,破舊和精致能肩并肩坐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到了86街站,我一眼就認出了那幅讓我魂牽夢繞的作品——Karen Margolis 的《Cerebration》(思緒)。據(jù)說她本行是神經(jīng)心理學家,這畫完全是她把“腦袋里的電波”翻譯成了藝術(shù)語言。滿墻的圓圈大大小小,像是分子、神經(jīng)遞質(zhì),又像是煙花綻放的瞬間。仔細看,里面還嵌著地鐵線路圖的碎片——原來我們的思緒里也藏著一張張去往不同記憶的地圖。</p> <p class="ql-block">色彩方面,Margolis 也很調(diào)皮——左邊是熱烈的紅與紫,像是在放情感的煙花;中間那片藍色像是一大團思緒的海洋;右邊的淺綠與淡藍則像是放慢腳步的片刻寧靜。她說這是受當?shù)厝讼矚g煙花的啟發(fā),把通勤時間想象成一場絢爛的慶典——想想每天擠地鐵的人腦子里五花八門的念頭,確實也是個大煙花場。</p> <p class="ql-block">這些馬賽克是由墨西哥的威尼斯馬賽克公司制作的,傳統(tǒng)的拜占庭工藝遇上現(xiàn)代風格的白色玻璃背景,效果就像是老派紳士戴上了一副時髦的墨鏡——經(jīng)典又有點酷。</p> <p class="ql-block">離開前,我還在站臺上多停留了一會兒,看陽光從軌道另一邊斜斜地照進來,把那些圓圈照得閃閃發(fā)亮。地鐵來了,我差點忘了上車——畢竟,這種瞬間,比趕時間重要多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覺得,如果你也來紐約,不妨坐一趟N線,記得在86街下車看看這面墻。別急著拍照發(fā)朋友圈,先站在那里,讓那些圓圈在你腦子里開一場自己的煙花秀。</p> <p class="ql-block">梁奇雲(yún)(Kevin Liang)是一位居住在美國紐約市的藝術(shù)家。更多的作品請關(guān)注并點擊下方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d0rudh" target="_blank">在古根海姆的心靈叢林混亂中找到詩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9gkadw" target="_blank">面具、神話與震撼: 紐約大都會非洲新館初探記</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