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海上南泥灣》是由李新寧、何兆華作詞、張銳作曲、莊如珍演唱的軍旅題材通俗歌曲,因為深受同一時期廣大上山下鄉(xiāng)老知青所喜愛,所以應該說也是一首優(yōu)秀的知青歌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海上南泥灣》這首誕生于特殊歷史時期的經典歌曲,歌詞對仗工整,旋律優(yōu)美動聽,既有衛(wèi)國戍邊的豪情,又蘊含海上仙境的浪漫,經南京軍區(qū)前線歌舞團女高音莊如珍的演繹,于1974年成為時代強音和經典軍旅歌曲。當年莊如珍以民族唱法賦予作品新生,其軍裝颯爽形象與清澈嗓音,至今仍能將聽眾帶回激情燃燒的歲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真正經典始終具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在流行曲泛濫的今天,重溫這首塵封老歌,女高音的清澈顫音仍能喚醒我們對那個火紅年代的集體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海上南泥灣》收錄在《戰(zhàn)地新歌》第三集?!稇?zhàn)地新歌》是國務院文化組革命歌曲征集小組編選的革命歌曲集,共五集,出版于1972年至1976年期間?!逗I夏夏酁场芬云鋬?yōu)美的曲調和深刻的意境被當年廣大歌迷尤其是北大荒知青所喜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i>一一《海上南泥灣》早期視頻版,同本文背景同名歌曲,演唱者莊如珍</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i>一一筆者收藏的《戰(zhàn)地新歌》歌本之一,《戰(zhàn)地新歌》(第三集) 1976年農場分場宣傳隊參加總場農場全場文藝匯演獲獎人手一本獎勵</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附 : 《海上南泥灣》歌曲主創(chuàng)人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曲張銳(1920-2016)云南昆明人,著名二胡演奏家兼作曲家,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入黨。曾任南京前線歌舞團團長。歌劇《紅霞》中《鳳凰嶺上祝紅軍》等插曲音樂,《海上南泥灣》等歌曲曲作者。張銳女兒張卓婭為原總政歌舞團著名作曲家,《小草》《兩地書,母子情》等歌曲曲作者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詞作者李新寧、何兆華。李新寧生平不詳。何兆華,國家一級詞作家,曾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上海音樂學會會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原唱莊如珍(1936年-),江蘇揚州人,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劇演員。1953年參軍后加入南京部隊前線歌舞團,任歌劇歌唱演員,后曾任總政歌舞團副團長。她的演唱風格融合民歌與戲曲特色,嗓音明麗清澈,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代表作《海上南泥灣》《拔根蘆柴花》等等。</b></p> <p class="ql-block">本文背景照片為筆者洞頭“海上陽臺”日間手拍。溫州市洞頭區(qū)(洞頭列島)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海上花園”之島。洞頭海上陽臺在洞頭本島的東屏街道藍港社區(qū)的海岸線旁,壯觀的波浪形觀景平臺——“海上陽臺”綿延407.5米,占地約7000㎡,總投資6700萬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i>一一文及手拍(除篇頭1幅及篇末4幅的海上陽臺夜景照片取自網絡外)/楊振東 使用華為手機)</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