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勒勒車的木輪曾碾過千年風(fēng)霜。</p> <p class="ql-block"> 那粗糲的松木車轅、吱呀作響的車軸,不僅是游牧民族的代步工具,更是刻在草原肌理里的生活密碼——它載過氈房的炊煙,裝過冬儲的牧草,也見證了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古老智慧。</p> <p class="ql-block"> 記得臨上草原之前的晚上與攝友一起交流,當(dāng)談到勒勒車的時候,我問到啥是勒勒車?其中一個攝友半開玩笑說,你不知道啥是勒勒車?沒文化的表現(xiàn)! 我雖然沒有反駁,心中卻掠過一絲不快。</p> <p class="ql-block"> 此刻來到真正的草原深處,坐在這輛落滿余暉的勒勒車上,車板上的裂痕里還嵌著往年的草籽,它在夕陽里慢慢變老,像一個沉默的老者,看著摩托車的引擎聲取代了木輪的吱呀,看著皮卡車的輪胎碾過它曾走過的路。</p> <p class="ql-block"> 勒勒車在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多重角色,既是生存工具,也是文化載體。</p><p class="ql-block"> 在婚嫁習(xí)俗中,勒勒車是接親送親的“禮車”,新娘的嫁妝通過勒勒車運送,車隊的規(guī)模和裝飾體現(xiàn)家庭的體面。</p> <p class="ql-block">文化與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勒勒車的設(shè)計凝結(jié)了蒙古族適應(yīng)自然的智慧——雙輪高大、車輪寬厚,適合在草原、沙地、雪地行走,且完全用木材制成,無需金屬,便于就地取材和修理。它不僅是工具,更象征著蒙古族與自然共生的生存哲學(xué),是民族文化認(rèn)同的重要符號。</p> <p class="ql-block"> 夕陽把草原浸成蜜色時,勒勒車正停在坡崗上。木輪陷進淺草里,像老人深陷的眼窩,轍痕彎彎曲曲漫向遠處,被暮色浸得越來越淡。我站在車旁,看金紅的光淌過輻條,在車轅上織出細碎的網(wǎng),連車篷邊角磨出的毛邊,都沾著暖融融的余暉。</p> <p class="ql-block"> 遠處傳來馬達聲,兩個年輕牧民騎著摩托車掠過,紅衣服在風(fēng)里像團跳動的火。他們大概不會再用勒勒車了,油門一擰,就能從這道坡沖到那片湖,比木車快上十倍百倍。可他們會不會在某個黃昏,也像我這樣,忽然想摸摸老松木的車轅,聽聽銅鈴在風(fēng)里的余響?</p> <p class="ql-block"> 風(fēng)過草動,遠處的牛羊開始歸圈,叫聲在暮色里蕩開,很輕,很遠。勒勒車還是靜靜地站著,余暉從車角滑下去,一點一點,沒入漸漸變濃的暮色里。</p> <p class="ql-block"> 它大概不會再動了,就留在這里,成為草原的一部分,成為后來者眼中“古老”的注腳??蛇@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它載過的歲月,比任何鏡頭里的影像都更長久,就像這草原上的夕陽,落了又升,總有新的光,落在舊的轍痕上。</p> <p class="ql-block"> 從現(xiàn)在開始,就算沒有聽說過勒勒車的人也應(yīng)該對勒勒車有個深刻的了解了吧?其實我知道大多數(shù)人都像我一樣只知道它是草原的交通工具,不知道它叫勒勒車罷了。(勒勒車是根據(jù)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而取名)</p> <p class="ql-block">作者 : 李玉玲 </p><p class="ql-block">筆名:淡泊 居住地 山東臨朐。</p><p class="ql-block"> 喜歡瑜伽,詩詞,攝影,旅游。中華詩詞協(xié)會會員,力美健身俱樂部瑜伽教練。</p><p class="ql-block"> 人生格言:無論順境,逆境,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放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