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驛站與客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驛站和客棧是中國古代交通與住宿體系中兩種至關重要的設施,它們雖都是提供住宿和飲食的場所,但性質、功能和服務對象截然不同,兩者共同支撐起中國數(shù)千年里有關政治、商業(yè)、旅行的交通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 一、 驛站是古代官方的交通與通信命脈。</p><p class="ql-block"> 商周時期的道路系統(tǒng)和供傳遞消息、官員往來的簡易設施叫“傳”、“遽”。</p><p class="ql-block"> 秦朝推行“車同軌、書同文”,建立全國馳道網(wǎng)絡,并配套設置了“郵亭”、“傳舍”,是驛站制度的重要奠基。規(guī)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郵”。</p><p class="ql-block"> 漢代繼承并完善,驛站稱為“驛置”或“傳舍”。形成嚴密網(wǎng)絡,負責傳遞官方文書,有步遞、馬遞之分,接待過往官員及使節(jié),提供食宿車馬,稱為“傳食”、“傳馬”。管理制度嚴格,有“驛丞”等職官負責管理。里程標準化,如“三十里一置”。三十里正好是半天行走的路程。民歌里的“三十里鋪”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三十里的名沙四十里的水”。</p><p class="ql-block"> 隋唐時期,驛站制度達到巔峰。全國驛站數(shù)量龐大,唐朝鼎盛時達1600余所,管理高度系統(tǒng)化,隸屬于中央兵部或地方。提供馬匹、船只、驢騾、車輛,并有驛夫服務。形成“驛道”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 此時的驛站除通信、接待官員外,也承擔部分物資運輸,如運送貢品,情報傳遞,如軍情急遞,出現(xiàn)“飛驛”、“金牌急腳遞”等高速傳遞方式。唐朝的“驛券”是官員使用驛站的身份和費用憑證。</p><p class="ql-block"> 宋朝驛站也稱“遞鋪”,更加細化和專業(yè)化,如分設“急腳遞”、“馬遞”、“步遞”。</p><p class="ql-block"> 元代疆域遼闊,驛站規(guī)??涨?,橫跨歐亞,是帝國統(tǒng)治的重要支柱,管理更加制度化,有《驛站條例》。</p><p class="ql-block"> 明朝改稱“驛”、開始按功能分設為“遞運所”,專管物資運輸、“急遞鋪”,專管公文傳遞。初期管理嚴格,但中后期吏治腐敗,徇私濫用、克扣經(jīng)費嚴重,成為財政負擔和民間苛政。</p><p class="ql-block"> 清朝基本沿襲明制,統(tǒng)稱“驛站”。弊端有增無減,成為社會問題。近代郵政和電報、鐵路的興起,從根本上動搖了驛站存在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1913年1月,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裁撤全國驛站,延續(xù)兩千余年的驛站制度宣告結束。</p><p class="ql-block"> 驛站核心特點是官方性質:*國家建立、管理、撥款,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主要服務于執(zhí)行公務的官吏、信使、軍隊人員及持有官方憑證者人員,如外國使節(jié)。</p><p class="ql-block"> 核心功能是傳遞官方文書,接待公務人員、提供交通換乘的馬匹、車輛、船只。</p><p class="ql-block"> 不以盈利為目的,經(jīng)費來源于國家財政或地方攤派。</p><p class="ql-block"> 設置網(wǎng)絡化、標準化,依官道設立,有固定里程間隔,如30里或60里,配備定額人員和物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客棧是民間的商業(yè)性食宿場所</p><p class="ql-block"> 先秦-秦漢時期,隨著商品交換和商人、游士、普通旅人的民間旅行,早期出現(xiàn)稱為“逆旅”(逆,迎接;旅,旅客)的客舍、客館。古人有詩“客舍青青柳色新”。</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國時期已較常見,主要位于交通要道、城邑附近。提供基本的住宿、飲食、馬廄?!妒酚洝分杏涊d,商鞅因未帶憑證被“客舍”拒之門外。</p><p class="ql-block"> 魏晉南北朝-隋唐,民間對客棧的需求增長,社會動蕩導致人口流動增加,商業(yè)活動也日漸繁榮,佛教興盛,僧侶、香客往來不絕,推動了客棧業(yè)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除了城郊路邊的普通客舍,城市內出現(xiàn)“邸店”,兼具倉儲、住宿、貿易中介功能,主要服務于商人。寺廟有時也提供“寮舍”給香客。</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客棧行業(yè)空前繁榮。城市中遍布各類旅店,分不同檔次。出現(xiàn)專門的“招商店”,吸引商人。服務更完善,成了休閑娛樂之所在,“猶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盤”。</p><p class="ql-block"> 明清的客棧業(yè)更加成熟和普及。名稱繁多:旅店、客店、客棧、車店、騾馬店、駱駝店、伙店等。</p><p class="ql-block"> 有些地域還出現(xiàn)大型的“會館”,由同鄉(xiāng)商人集資興建,供同鄉(xiāng)住宿、存貨、議事,兼具客棧功能,如北京湖廣會館、山陜會館。</p><p class="ql-block"> 較好的客棧提供單間、餐飲、代雇車馬、寄存物品甚至安保服務。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老字號旅店。</p><p class="ql-block"> 客棧與驛站并存,民間旅人無法使用官方驛站,主要依賴這些遍布城鄉(xiāng)的商業(yè)客棧。</p><p class="ql-block"> 客棧核心特點,私人開設經(jīng)營,以營利為目的。</p><p class="ql-block"> 主要服務于付費的旅客,主要是商人、文人、普通百姓、僧侶等民間人士。</p><p class="ql-block"> 核心功能是提供有償?shù)淖∷?、餐飲服務,常兼營馬廄、倉儲,尤其對商人。</p><p class="ql-block"> 客棧多樣化經(jīng)營,規(guī)模、檔次、服務內容差異很大,從簡陋的通鋪到相對舒適的客房皆有。分布廣泛,不僅沿交通要道,更深入城鎮(zhèn)內部、市場附近。</p><p class="ql-block"> 驛站和客棧長期并存互補。驛站網(wǎng)絡保障了官方信息流和人員流動的骨架;客棧則填補了民間旅行的巨大需求空白,是商業(yè)和社會活力的體現(xiàn)。后期驛站腐敗衰落時,民間客棧甚至部分承擔起原本驛站的一些非核心功能,如接待部分低級官吏。</p><p class="ql-block"> 驛站是中國古代國家信息傳遞、官員接待和交通中轉的官方基礎設施,是國家統(tǒng)治力的延伸,其興衰與國家政治經(jīng)濟狀況緊密相連。它代表的是“公文與官差之路”。</p><p class="ql-block"> 客棧是中國古代滿足民間旅行者,尤其是商人食宿需求的商業(yè)性場所,是商品經(jīng)濟和人口流動的產(chǎn)物。它代表的是“商旅與百姓之路”。</p><p class="ql-block"> 兩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龐大而復雜的旅行支持系統(tǒng),深刻影響了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驛站制度的消亡標志著古代官方通信體系的終結,而客棧則逐漸演變?yōu)楝F(xiàn)代的酒店旅館業(y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