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北美藝術(shù)博物館中國古代藝術(shù)藏品(二)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上)

Tieq lu (陸鐵強(qiáng))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一篇是根據(jù)去年寫的文章改寫的。這座博物館號稱北美最大的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中國古代的展品太多,這次我分成上下兩篇。</span>參觀博物館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挑戰(zhàn)。在博物館里,經(jīng)常會感覺到自己知識的匱乏。之前的那篇文章有點(diǎn)泛泛之談,只是羅列了一些展品。這次趁此重寫之際,正好來學(xué)習(xí)一下。一方面可以加入更多的解讀資料,一方面不懂裝懂談一點(diǎn)自己的體會,盡管淺膚,甚至可能有誤。反正是自得其樂,蠻好玩的。</p><p class="ql-block"> 上一篇寫的是《費(fèi)城賓大的考古與人類學(xué)(中國部分)。我先來將這兩座博物館的中國展品作一比較。常人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講不出道理,比較總可以吧!</p><p class="ql-block"> 從數(shù)量上,規(guī)模上看,兩者不能比。舊金山的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可以說是一部簡明的中國藝術(shù)發(fā)展史,包涵了各個時代的文物,相當(dāng)全面,其中也有不乏有精品。相對而言,賓大的這座博物館小多了,但是其中有幾個閃光點(diǎn)足以與世上最好的博物館相媲美?!墩蚜陜沈E》是海外唯一的,《易縣羅漢》也是世上少有的寶貝,再有《東漢的石獅》這么大的石雕,其他地方也很少見,兩幅宋代(或許元代)的觀音菩薩的壁畫非常精彩,以上這些在舊金山這座可以似乎可堪稱“藝術(shù)史”的博物館都沒有。而且賓大博物展示出的大多都是唐代,或者唐代之前的文物。在考古學(xué)上,東西越古越珍貴,所以,這些足以說明賓大這座博物館的規(guī)格之高。但是不足的是,很局限,幾乎沒有史前的文物,古代青銅器,漢朝的文物,甚至于明清時的文物也很少。</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們就來看舊金山的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舊金山亞洲博物館外觀</p> <p class="ql-block"> 蠻有意思的是,一進(jìn)門就看到下面照片上的這座氣勢宏大的石樓梯通往二樓,好像是擺樣子的,不大有人走,因?yàn)椴贿h(yuǎn)處就有電梯上下。</p> <p class="ql-block">中國館在二樓與三樓。</p> <p class="ql-block">一進(jìn)門第一眼是它的玉器特展。</p> <p class="ql-block">  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對玉石特別有感情,而且淵源流長,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比較早的像紅山文化(公元前4700~公元前2900年)就已經(jīng)開始了玉器的制作與欣賞。</p><p class="ql-block"> 中國玉飾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佩戴于身的(如耳環(huán)、項(xiàng)鏈和手鐲),另一種是隨葬用的(如玉璧、某些類型的耳環(huán)和掛件)。在一個階層分化很明顯的社會中,與玉相關(guān)的玉飾遠(yuǎn)不止是簡單的裝飾品,它還具有區(qū)分社會階層的象征意義。正如孔子所言:“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戴玉飾是君子的重要標(biāo)志之一,被認(rèn)為象征著他的高尚品德,以及他的社會地位。</p> <p class="ql-block">  但是估計(jì)這里展出的幾件玉器估計(jì)也不是遠(yuǎn)古時代的。但確實(shí)制作得很美,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蠻有意思,這座博物館的展品都有中文說明。</p> <p class="ql-block">這件就是上面展柜中的第七展品,很美!</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的展品,其中有圖案的大罐,估計(jì)是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年 - 前2100年)的陶器。左上第二個薄売黑陶估計(jì)是山東龍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1900年)的陶器。右下就是遠(yuǎn)古時代的玉器,可能最左下的兩個是屬于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 三種文化的時間段大致差不多,只是地方不一樣。馬家窯文化在西北,黑陶的龍山文化在山東一帶,而良諸文化則是在南方,長江流域。</p><p class="ql-block"> 就像西方藝術(shù)中在15-16世紀(jì)文藝復(fù)興時代意大利一下子涌現(xiàn)出那么多杰出的藝術(shù)天才那樣,在中國遠(yuǎn)古時候,馬家窯文化如同西北這一帶盛開的奇葩,我非常欣賞它的陶器上的圖案,富有想像,雄渾而奇特。</p> <p class="ql-block">三足鬲(li)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陶質(zhì)</p><p class="ql-block">陜西省出土(2500-2000 все)</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埃及金字塔時期。】</p><p class="ql-block">注意:它的左邊那個形狀差不多的。盡管我當(dāng)時沒有拍下它的說明,我估計(jì)是河南二里頭文化(前1920年 – 前1520年)的青銅制品。這是商朝青銅器鬲的原始形態(tài)。</p><p class="ql-block">【龍山文化是中原文化(二里頭,商周)最直接的源頭?!?lt;/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商朝的鬲(不是此館的展品,作比較而已)</p> <p class="ql-block">下面可能是商代中期的“斝”(jiǎ),屬于酒器。主體紋飾為饕餮(tāotiè),是商代青銅器最具代表性的裝飾圖案,象征神秘、權(quán)威、通神。仔細(xì)看其中有眼,有鼻,有口,還有角。</p> <p class="ql-block">  下面十件從造型看,一是盡管同樣是浮雕,但圖案清晰,刻痕較深,二是,有的外型突出,更張牙舞爪,三是鳥紋的出現(xiàn)。這些都是商晚期的風(fēng)格,是我最喜歡的古代青銅器風(fēng)格,太精采了。我是逐一拍攝下來。無論商朝早期,還是晚期,甚至周朝早期的青銅器都是最有魅力的藝術(shù)品,到了東周(春秋戰(zhàn)國),盡管其形式變得花里糊俏,再也沒有之前的那種令人震撼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夔龍獸面紋“辛”卣 商晚期 青銅( 1300-1050 всЕ)</p> <p class="ql-block">饕餮夔龍紋“首或父乙”盉 商晚期 青銅。公元前 1300-1050 年</p> <p class="ql-block">饕餮紋“父乙”鼎 商晚期 青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1050 年</p> <p class="ql-block">梟面紋觶 商晚期 青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1050 。中國河南。</p> <p class="ql-block">饕餮夔龍紋方彝 商晚期 青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50-1050 年</p> <p class="ql-block">菱紋鳥足鼎 商晚期 青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1050 年 中國南方。</p><p class="ql-block">【可能楚文化的起源,相當(dāng)奇瑰,與北方的中規(guī)中矩的青銅器有點(diǎn)不同。】</p> <p class="ql-block">獸面紋壺 商晚期 青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1300-1050 年。山西。</p> <p class="ql-block">《“亞矣”爵》</p><p class="ql-block">商晚期 青銅</p><p class="ql-block">禮器酒爵(“亞矣”爵)</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1300-1050年</p><p class="ql-block">中國,河南省</p><p class="ql-block">商代(約公元前1600-1050年)</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 此類器物多用于商代祭祀儀式中斟酒。由于其高度和重量,這件酒爵更可能是用于展示而非實(shí)際使用。其裝飾主要由饕餮紋和一足夔龍(kuilong)組成,浮雕置于雷紋背景之上。爵柄雕刻為一只長角猛獸,口中叼著一只鳥。</p><p class="ql-block">據(jù)傳,此爵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安陽附近,其大小和裝飾與婦好墓出土的一組器物相似。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p><p class="ql-block">爵底鑄有銘文,圖案為一名頭頂十字形符號的男子形象。該符號現(xiàn)被解讀為“亞矣”,在許多商晚期青銅器中出現(xiàn),可能是一種氏族標(biāo)志。</p> <p class="ql-block">這件很像上次講《安陽出土青銅器展》一文中的那件作品,也屬商晚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小臣艅尊 (犀牛形)商晚期 青銅 1843年山東壽張梁山出士(公元前1100-公元前1050年)</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件很稀有的展品,我曾在好幾本書上看到有介紹,</p> <p class="ql-block">菱紋瓿 商晚期-周初 青銅( 1250-900 все)</p><p class="ql-block"> 蠻有意思的是這些低平,實(shí)用的形態(tài)正是在那個時代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某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改變。</p> <p class="ql-block">如果仔細(xì)看,下面周朝的青銅器圖案與上面商代的略有區(qū)別,饕餮紋仍會出現(xiàn),但是不那么強(qiáng)調(diào)了。</p> <p class="ql-block">《番匊生壺》</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 青銅</p><p class="ql-block">禮器酒壺(番匊生壺)</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900-850年</p><p class="ql-block">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050-771年)</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埃弗里·布倫戴奇收藏,編號B60B972</p><p class="ql-block"> 這種帶蓋的壺,配有兩個龍頭形耳柄,耳柄上環(huán)扣一枚圓環(huán),用于在儀式和慶典中盛放酒水。壺蓋內(nèi)側(cè)鑄有銘文,為了解青銅時代中原地區(qū)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銘文記錄了一次婚禮慶典:貴族番匊生的長女孟夫人出嫁,番匊生為此大宴賓客,并斥巨資鑄造了這件華美的器物以作紀(jì)念。</p><p class="ql-block">壺的裝飾由三條波狀紋帶和動物面紋相間組成,動物面紋以一系列C形的角和眉毛形式表現(xiàn),風(fēng)格化十足。</p> <p class="ql-block">“追”簋</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晚期 青銅</p><p class="ql-block">禮器食簋(追簋)</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900-850年</p><p class="ql-block">中國</p><p class="ql-block">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050-771年)</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埃弗里·布倫戴奇收藏,編號B60B1056</p><p class="ql-block">此簋由兩部分組成:用于禮儀盛放食物的簋體和方形底座。在底座底部的中心位置掛有一只小鈴。簋的耳部設(shè)計(jì)為長角動物,尾巴呈卷曲狀。裝飾分為兩個主要帶狀區(qū)域,一在簋體上,一在底座上,二者之間以窄帶抽象紋飾分隔。</p><p class="ql-block">簋體上的紋飾為兩對羽飾動物(通常被認(rèn)為是龍)背對而立的形象。類似的動物形象也出現(xiàn)在底座上,但這些動物的頭部向下。這樣的動物紋樣屬于西周青銅器裝飾中日益抽象化的趨勢。在西周晚期,這些動物化形態(tài)幾乎完全消失。</p><p class="ql-block">器物底部鑄有59字銘文。同形、同銘的器物至少還有四件,這表明此器可能屬于一套禮器。銘文內(nèi)容為:</p><p class="ql-block">“追以夙夜克勤王事,王錫多福于追。追敢對揚(yáng)王休,用作皇祖尊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祈眉壽永命,忠孝事王,終其攸善。”</p><p class="ql-block">譯文:</p><p class="ql-block">追盡心竭力日夜勤于王事,因而王賜予追許多恩賜。追斗膽以此頌揚(yáng)王的功德,用這些賞賜為其高貴的祖先制作了這件神圣的簋器。愿此簋用于祭祀這些功勛卓著的先人,并祈求長壽、永生、忠誠地效力于君王,以及善終之愿。愿追的子孫后代千秋萬代珍視并使用此器。</p> <p class="ql-block">這件沒有拍下說明,但它與臺北故宮的《頌壺》很像。屬西周中晚期。</p> <p class="ql-block">沒有攝下它的說明,但從這件鳥紋的青銅器估計(jì)是周朝的。</p> <p class="ql-block">周代的青銅樂器</p><p class="ql-block"> 音樂在周代貴族的禮儀和休閑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型樂隊(duì)演奏了多種打擊樂器、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大多數(shù)樂器由木材等易腐材料制成,早已不復(fù)存在。然而,一些大型編鐘被發(fā)現(xiàn),為我們揭示了周代宮廷音樂的復(fù)雜性。例如,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套編鐘共有65件,最大的一件高度超過五英尺。</p><p class="ql-block"> 在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青銅禮儀鐘通常成套排列,被稱為“編鐘”。一套完整的編鐘可能包括三種類型的鐘,按大小分組排列。</p><p class="ql-block"> 東周時期(公元前770-256年)最常見的鐘是甬鐘和鈕鐘。甬鐘頂部有一個長柱形的甬柄,而鈕鐘則以半圓形的紐代替柄。較少見的博鐘通常有環(huán)狀提梁、平底和更圓的鐘體。東周時期的貴族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多達(dá)65件的編鐘套裝,其中最大的鐘高度超過五英尺。由于鐘的橢圓形外廓,每口鐘可以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音調(diào):當(dāng)在外沿附近敲擊時發(fā)出一種音調(diào),而在近中心的外沿敲擊時發(fā)出另一種音調(diào)。</p> <p class="ql-block">  下面幾乎所有物品都是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文物。如果比較上面的青銅器,其風(fēng)格明顯不是同,浮雕很淺,圖案中形象比較真實(shí),像以后的繪畫一般。這不由我想起希臘陶畫的變化,黑陶盡管有點(diǎn)有剪紙般的感覺,但古樸有味是我最喜歡的,到后來也變得像繪畫一般,從那時起,希臘的陶畫就走上了末路。中國的青銅器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狩獵紋壺》</p><p class="ql-block">東周 青銅</p><p class="ql-block">禮器酒壺(壺)</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500-400年</p><p class="ql-block">中國</p><p class="ql-block">東周時期(公元前770-256年)</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 這件大型壺的裝飾周圍的空白區(qū)域曾被填充有彩色泥膏。普遍認(rèn)為,這些裝飾紋樣是某種圖像傳統(tǒng)的轉(zhuǎn)化或簡化形式,這種傳統(tǒng)可能曾繪制于建筑物、漆木器或織物上,但這些原始材料已無法留存。其紋飾是這一時期青銅器特定風(fēng)格群體的典型代表。這些青銅器通常與中國西北地區(qū)聯(lián)系最為密切。其上描繪的動物搏斗、儀式和狩獵場景常被認(rèn)為受到居住在中國邊境的游牧民族的影響。</p><p class="ql-block">【這件具有很典型的東周青銅藝術(shù)特征?!?lt;/p> <p class="ql-block">其表面的裝飾,從商,西周時可怖的饕餮紋已經(jīng)變成具體圖畫型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下面幾件也都是東周的青銅藝術(shù)品。</p> <p class="ql-block">青銅獸耳簠 東周 黃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00-公元前500 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面東周時的金銀珠寶鑲嵌的青銅藝術(shù)實(shí)在是好!</p> <p class="ql-block">這個漏了攝說明。</p> <p class="ql-block">  以前讀到的書中照片,好幾樣物品原來就在這里,它好像就是河南金村洛陽附近的東周王陵中的文物,估計(jì)下面三件都是。金村大墓在20世紀(jì)初被盜,其損失之慘重,不亞于敦煌莫高窟文物流失事件。</p><p class="ql-block"> 【1928年夏秋發(fā)生暴雨,地層塌陷首次發(fā)現(xiàn)王陵,隨后開始大規(guī)模盜掘。約在1928–1932年間,金村八座東周大墓遭到盜掘,出土數(shù)千件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等,且絕大多數(shù)流散海外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面這幾件都屬東周嵌金錯漆飾物件,非常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漢朝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全獸形帶鉤 戰(zhàn)國-西漢 青銅鎏金</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00年)</p> <p class="ql-block">下面三件陶器,屬那個年代?我沒有攝下說明。但第一件上的畫好像與西漢墓中出土的圖案有點(diǎn)類似。距今已兩千年左右了,居然還能保持蠻鮮艷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仔細(xì)看其圖案,是否有點(diǎn)“抽象畫”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這個造型真好!</p> <p class="ql-block">《墓磚》</p><p class="ql-block">中國 東漢時期(25-220年)</p><p class="ql-block">陶制</p><p class="ql-block"> 這塊墓磚上描繪了一輛馬車,車上有車夫和顯然屬于貴族的乘客,抵達(dá)守衛(wèi)著高塔的場景。這可能象征著逝者到達(dá)墓地或另一個死者的居所。在漢代,類似的成對高塔(在中文中稱為“闕”)常常守衛(wèi)在許多墓地或建筑物前。</p><p class="ql-block">【下面一幅中馬的造型使我想起最著名的漢代青銅器《馬踏飛燕》】</p> <p class="ql-block">【這件不在這里,只是作比較】</p> <p class="ql-block">漢朝與西晉時期</p> <p class="ql-block">這段時間的陶俑造型特別有趣!</p> <p class="ql-block">  下面那座西漢跪俑,表情刻畫得多么好!像那種諄樸可愛的表情好像以后的各個朝代中很少再能見到。藝術(shù)最能反映歷史的真實(shí),說明漢朝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還是蠻安定富庶的,所以,這種寫實(shí),生動,帶有天真爛漫的笑容中能體會到一種文化的自信心。還有思想的開放,西漢初期,推廣黃老無為的道教思想,道家講“自然無為”、“天人合一”,重視人的本真與自然狀態(tài)。陶俑的造型可能受到這一思想影響,表現(xiàn)出輕松、灑脫、自在的形象。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佛教興起,人們對生死、來世的態(tài)度更加沉重或超脫,自唐宋之后,更注重寫實(shí)與工藝的精美,再加上儒教文化的枷鎖,這樣淳撲,生動,趣味就越來越少見。所以,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與精神是一直處于變動之中。今天在博物館中見到這些距今近兩千年之前的陶俑,心里真是有點(diǎn)感動。</p> <p class="ql-block">  東漢女俑,頭上插滿了鮮花,笑容是多么燦爛!我們會有點(diǎn)奇怪,這些陶俑都是在墓葬代替真人的,為什么他們中出現(xiàn)的形象是那么高興,是否有點(diǎn)忌諱? 這可能是當(dāng)時神仙方術(shù)的盛行,墓葬藝術(shù)強(qiáng)調(diào)的是來世的歡樂與安寧,所以希望那個去世的人在另一個世界中也能快快樂樂,有人常常給他(或她)找樂子,這些陶俑就是這樣逗樂之人。</p> <p class="ql-block">西漢武士俑</p><p class="ql-block">【這里和武士的職責(zé)是保護(hù),所以有種“警覺”的表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晉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晉朝之后的佛像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 正式記載,公元67年(東漢永平十年),“明帝夢佛”,攝摩騰與竺法蘭來華,建立白馬寺。但是,今天我們還能見到晉朝及之前殘存的佛教藝術(shù)品很少很少。西晉之后,經(jīng)歷了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等兵荒馬亂的時代,而正是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石窟一類的佛教藝術(shù)。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石刻佛像就是屬于那個時代的,尤其在北方。</p> <p class="ql-block">  下面這座《釋迦禪定坐像 》不大,是后趙的文物,338年 河北出土。銅鎏金。該像有后趙建武(石虎)四年的銘文,【石虎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君王之一,但他也是敬奉佛教的】,看到這么早年代的藝術(shù)品蠻吃驚的,一查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有明確紀(jì)年可考的中國佛教造像,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這厘來自印度的影響很明顯:發(fā)髻高聳,螺發(fā)規(guī)整,正是犍陀羅佛像的標(biāo)志性特征;高鼻、豐頰、眉眼緊湊,也帶有犍陀羅與秣菟羅風(fēng)格混合的痕跡。袈裟緊貼身體,衣紋呈環(huán)形、對稱流線分布,這種“貼體濕衣式”來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秣菟羅風(fēng)格的</span>藝術(shù)傳統(tǒng)。但是,對照下方的印度佛像,似乎這里已經(jīng)有了些中國味道。</p> <p class="ql-block"> 那么,究竟印度犍陀羅與秣菟羅風(fēng)格是什么意思呢?應(yīng)該說犍陀羅風(fēng)格是公元1世紀(jì)在貴霜帝國統(tǒng)治下形成的佛教藝術(shù)流派,在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一帶,靠近西面,所以也可說希臘羅馬的影響較</p> <p class="ql-block">印度犍陀羅風(fēng)格的雕塑(是不是能感覺到希臘雕塑的印跡)。大約公元1世紀(jì)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秣菟羅風(fēng)格(Mathura style)指的是公元1世紀(jì)到6世紀(jì)印度笈多王朝時期,在秣菟羅地區(qū)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佛教造像藝術(shù)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秣菟羅風(fēng)格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后趙是西晉滅亡之后,北方前后出現(xiàn)16國的第2個國家。從地圖上看,盡管它是羯族統(tǒng)治,但地理位置還在中國的北方,其最西也不過是現(xiàn)在的甘肅一帶。</p> <p class="ql-block">  接下來就是北魏的文物,與上面那座銅佛大約相差200年之久。北魏已算是歷史上南北朝北方的統(tǒng)一國家。它的疆域要大一點(diǎn),西面已到現(xiàn)在的新疆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畫像石棺板》</p><p class="ql-block">北魏 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棺板部分</p><p class="ql-block">約公元500-534年</p><p class="ql-block">中國</p><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雕刻裝飾</p><p class="ql-block"> 這塊石棺板上雕刻的高挑纖細(xì)的人物、裝飾華麗的馬匹、大葉樹木,以及略帶景觀背景的場景,是公元500年代初期中國北方繪畫風(fēng)格的典型例子。細(xì)看其線條與造型,我覺得與大約150年之后的唐代畫家吳道之很相像。</p> <p class="ql-block">細(xì)看,其線條畫得真好!</p> <p class="ql-block">北魏與唐代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墓獸-對 北魏 彩繪陶</p><p class="ql-block">公元500年-534年</p> <p class="ql-block">很可愛的小狗</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北魏,西魏與北齊佛像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交腳彌勒菩薩像》</p><p class="ql-block">北魏 石灰?guī)r 洛陽龍門石窟</p><p class="ql-block">約公元500年</p><p class="ql-block">中國;河南省龍門石窟 北魏時期(386-534)</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的佛像雕塑還很有印度味的。</p> <p class="ql-block">《佛造像碑》</p><p class="ql-block">西魏 549年 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公元549年</p><p class="ql-block">中國 西魏時期(535-557年)【后來,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后來就變成了北齊。】</p><p class="ql-block">石灰石</p><p class="ql-block"> 此碑反映了佛教剛剛開始發(fā)展出獨(dú)具中國特色的時期。碑正面的頂部,由兩條龍框飾的部分,描繪了維摩詰(一位富有的在家居士)與文殊菩薩(智慧的菩薩)之間的辯論。</p><p class="ql-block"> 這場對話深深打動了中國佛教徒,因?yàn)樗故玖似胀ㄈ艘部梢耘c佛教中的覺悟者菩薩平等地探討佛法。這種表現(xiàn)方式讓人們相信,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夠?qū)嵺`并尊崇佛教的精神價(jià)值。但也強(qiáng)調(diào)追求經(jīng)濟(jì)穩(wěn)定并照顧家庭的責(zé)任,這種觀念深植于中國本土哲學(xué)儒家思想之中。碑上還刻有釋迦牟尼的弟子、僧人和重要的菩薩形象。佛教凈土中重生主題通過主像上方華蓋中的四朵蓮花中涌現(xiàn)的四個重生靈魂得以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 在許多佛教傳統(tǒng)中,制作佛像被認(rèn)為是對藝術(shù)家和資助者而言都能積累功德的行為。在中國,佛教徒常常集資來委托制作大型石刻碑像。此碑由一群來自太平縣(今山西省)的捐贈者共同出資制作。捐贈者的名字被刻在碑的底部和兩側(cè),而八位特別重要的捐贈者的名字則被刻在正面,并附有簡略的肖像。碑文中還刻有制作時間,即公元549年。</p> <p class="ql-block">維摩詰(一位富有的在家居士)與文殊菩薩(智慧的菩薩)</p> <p class="ql-block">  捐贈者的名字被刻在碑的底部和兩側(cè),而八位特別重要的捐贈者的名字則被刻在正面,并附有簡略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立佛像》</p><p class="ql-block">北齊 大理石 河北定州</p><p class="ql-block">中國;河北省定州 北齊時期(550-577)</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 這尊佛像由太行山的純白大理石雕刻而成,代表了北齊時期佛教雕塑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風(fēng)格。早期的雕塑通常比較平面化,身體纖細(xì),幾乎完全被衣褶遮蓋,設(shè)計(jì)上只適合從正面觀看(像上面北魏的那一座)而這件作品則完全以圓雕形式完成,展現(xiàn)出緊身袈裟下清晰的身體感。這一風(fēng)格的變化可能受到來自印度的笈多風(fēng)格影響,后者追求對身體飽滿而感性的塑造。</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與上面那座北魏的佛像相比較,似乎多了些中國的味道。北齊是中國北方靠東的一部分,其中山東,河北都是中華民族起源的地方,佛像多多少少也會中國化一點(diǎn)。】</p> <p class="ql-block">《大勢至菩薩頭像》</p><p class="ql-block">北齊 石灰?guī)r 河北邯鄲響堂山</p><p class="ql-block">中國;河北省響堂山 北齊時期(550-577)</p><p class="ql-block"> 雖然北齊是中國東北部一個短暫的政權(quán),但它曾是佛教發(fā)展的重要中心。北齊統(tǒng)治者是佛教的虔誠信徒,他們資助了無數(shù)寺廟建筑項(xiàng)目。其中一個重點(diǎn)是河北和河南交界處的響堂山大型石窟群。這件頭像原屬于該遺址的一尊巨型雕像。</p><p class="ql-block">其圓潤而略顯年輕的面容以及流暢的線條是當(dāng)時藝術(shù)風(fēng)格發(fā)展的典型特征。明顯能看到佛像的中國化傾向,中國歷來認(rèn)為胖乎乎圓臉是福相,</p><p class="ql-block">【最近看到蒙曼教授關(guān)于響堂山介紹的視頻,想起現(xiàn)在響堂山上佛像的頭部可能都是最近復(fù)制的,原來的頭像好多都在美國的博物館,華盛頓的弗利爾藝術(shù)館中也有好幾座。這個頭像很大,雕刻得也很好!與前面兩座佛像相比,要精彩多了?!?lt;/p> <p class="ql-block">  注意其面容 面龐圓潤豐滿,雙頰飽滿,額頭寬闊,鼻梁挺直,嘴角微翹呈“淺笑” 顯現(xiàn)慈悲莊嚴(yán)之相,相當(dāng)中國化。雙目 上挑內(nèi)斂、微閉狀,似“低眉垂目” 表現(xiàn)內(nèi)視禪定、慈祥恬靜的佛性。唇形飽滿,上下唇微合,嘴角含笑 稱為“佛笑”或“寂靜笑”,象征智慧與慈悲并存。眉心白毫 有明顯突起(可能原為嵌玉),象征“白毫相” 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象征智慧洞察一切冠飾 發(fā)髻上戴寶冠,飾有卷云狀花葉與寶珠紋,彩繪痕跡猶存 表明該像可能為菩薩而非釋迦牟尼佛(因?yàn)榉鸲酁槁蓣俨淮鞴冢?。菩薩崇拜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中國化特征。</p><p class="ql-block"> 所以,這尊頭像體現(xiàn)出中原地區(qū)佛像藝術(shù)中佛教本土化的成熟階段,融合了印度犍陀羅傳統(tǒng)與中國審美趣味:面部寫實(shí)性強(qiáng),不同于早期魏晉造像的抽象感; 呈現(xiàn)出貴族化、世俗化特征:例如寶冠、寬面、微笑,體現(xiàn)北齊、隋唐佛像的“菩薩貴相”趨勢;表情平和寧靜,契合大乘佛教強(qiáng)調(diào)的慈悲喜舍精神;發(fā)冠上的卷云和花葉,顯示出北方石窟中常見的裝飾性樣式,近似龍門石窟晚期或云岡晚期風(fēng)格的演化。</p> <p class="ql-block">  這篇文章到此結(jié)束,巳經(jīng)夠啰嗦的了。下篇介紹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中隋唐及之后的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