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平魯農民作家田富春</p><p class="ql-block"> 上學時期,每到正月,我清楚的記得,鄰村小破石村,卻在元宵節(jié)前后熱鬧起來。從初三開始,就有村干部良萬三帶隊活躍在街頭中心清脆的鑼鼓聲,找來了從鄰村附近趕來的村民,每年的正月,他們不畏寒冷,為村民們表演,受到人們的稱贊,經過隊員們的刻苦鍛煉,展示出他們的精神風貌和藝術風采,不經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為民間文藝的傳承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踢鼓秧歌”以民間舞蹈為主,主要在場面、街巷、院落活動。演員連鼓道一般有30余人。男角稱“踢鼓子”,女角稱“拉花”。表演形式有“單鳳朝陽”、“滿天星”、“雙偷影”、“單偷影”、“梅花陣”、“天地牌”等多種形式。還有一般的小活動,入戶拜年,進院踢小場,有“燒香祭風”、“旅觀燈”等,大的村還跑“坐觀燈”。舊社會、家鄉(xiāng)山村每年冬天大多要成立“秧歌房”,請民間藝人排練踢鼓秧歌。每年正月初至二月二,是踢鼓秧歌的活動期。初三開始有秧歌的村子,組織好幾個村秧歌對賽。稱“對秧歌”。大街兩旁掛著彩燈,外面還壘起了旺火,整個街面燈火閃爍,鼓樂齊鳴,人潮涌動,熱鬧非凡?;顒映掷m(xù)到深夜12點多。圍觀群眾,不厭其煩,樂而往返。</p><p class="ql-block"> “踢鼓秧歌”的服飾,大體和戲劇服飾相同,男角打“后額子”也叫(包巾),女角插珠子,只打絨花。一支隊伍有二路縱隊,從前到后排列,有前八架、后八架,有頭帶踢鼓,頭帶拉花,</p> <p class="ql-block">二帶踢鼓,二帶拉花,后八架有、男角有分公子,高蕩先生,女角有老婆婆,還有老漢漢,還有丑的毛小毛女子。最前頭是“引場的”鑼鼓隊隨后,踢鼓主要以大鼓為主,兼有銅鑼,水釵等打擊樂器,男主角以踢腿用背為主,表演中動作要隨著鼓點,故稱為“踢鼓”。女主角以舞蹈為主,表演中一手持扇,一手持手絹,隨踢鼓的男主角來表演。只要男女角一踢腿擊掌,女角既蹲轉,然后也邊舞邊扭轉大圈,稱之為“拉花”,“踢鼓秧歌”主要活動在正月,人們稱“混八仙”,“混十五”一直到過完二月二為止。</p><p class="ql-block"> “踢鼓秧歌”伴奏流暢動聽,節(jié)奏豐富多彩。尤其是鼓手的作用更重要,它要掌握整個舞蹈動作的急緩,要熟悉整個隊列的變化和順序,吹奏的師傅們用的曲牌有“將軍令”、“蛟龍出水”、“緊三錘”、“慢四錘”等等。如果進院踢小場時,封公子一般唱祝福,道喜之類的四六句。在街頭踢鼓的空隙時間,一般唱(割紅緞)、(珍珠倒卷簾)等曲調?!疤吖难砀琛苯涍^長期的藝術實踐和民間藝人的不斷豐富創(chuàng)造,藝術水平隊伍陣容都有很大變化。至今,每年春節(jié)一過,民間傳統(tǒng)的“踢鼓秧歌”活動便熱熱鬧鬧展開了。</p><p class="ql-block"> 在北方正月里的天氣還很冷,可是那踢鼓秧歌的聲浪一起,才撞破沉沉的寒意。鼓聲如醒獅的吼聲,應和著大鈸和大鑼的作響,便令這嚴封的山川也自胸膛中震響,蘇醒過來了。</p><p class="ql-block"> 秧歌隊伍一上場,就仿佛將凝固的冬季消融。前頭領場的男角們威風凜凜,像是帶著塞外的風而來。頭裹著包巾在凜冽的</p> <p class="ql-block">風中隨風抖動。吹胡瞪眼,氣勢非凡,身后色彩斑斕,彩巾花冠的“拉花”女人,如擁簇著團團濃彩化作春天,云鬢側斜微顫,彩娟卻早捻在指尖,靜候鑼鼓開始。</p><p class="ql-block"> 鼓點猛起聲聲,頭帶鼓子腿腳一提,蹬時發(fā)力。鼓棒擊落,鼓面如暴雨急點,便有一股剛烈的顫動,那步伐跺下沉重如巨石落地,碾起一片黃塵,騰跳時又如鷂子翻身,鼓點急促處,踢鼓如同練武功的前俯后仰,左沖右突,每一步都踏準了鼓音的腳。那份粗獷而凝重的力量感隨著鏗鏘的鼓點,竟然迸發(fā)出來了!“拉花”的柔婉地環(huán)繞著,踩著細碎的“剪股步”與“三點水”步。步行流云,扇子開合處宛如花朵,與踢鼓手剛猛節(jié)奏相應,隊員們穿插著優(yōu)美的曲線,竟在場面劃出一道剛柔相濟的流動長卷。</p><p class="ql-block"> 踢鼓漢子腿上每次酣暢淋漓的撲躍跌打,都合著鼓點,節(jié)奏響徹山野。那鼓點與舞步相互配合,又恍若從古老的歲月中拖曳出沉甸甸的呼吸。在鼓點舞步之中,刻錄得如此鮮明。當夜幕籠罩村落,人群才緩緩散開,鼓樂聲消散,隊員們的腳步才停歇。</p><p class="ql-block"> 空氣里只有回響的余音,然而踢鼓不會遺忘那些鑼與鼓所撞開的生機,山野深處的秧歌,恰似一場盛大的復蘇儀式,每一個鼓點都是向春天凍土的深處傳遞的信息,只待春風刮來,將沉睡的土地喚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