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本視頻由作者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曇曜五窟”是云岡的標志性杰作,那么5—13窟就是云岡的精髓。從北魏獻文帝到孝文帝,云岡石窟進入鼎盛時期,皇家開鑿的洞窟有十余座,這些洞窟一改大佛高像的做法,出現(xiàn)了平面方形洞窟,中心塔柱洞窟和前堂后殿式造型。人物形象也有明顯變化。早期的佛像鼻梁高挺,線條粗獷,典型的鮮卑人的氣質(zhì);而中期佛像,神情柔和,眉眼細膩,透出滿滿的漢人審美。</p> <p class="ql-block">我倆按照現(xiàn)在洞窟的順序先從五窟開始。步入第五窟,一股莊嚴肅穆之感迎面而來。這座中心塔柱式的巨型洞窟,是云岡規(guī)模最大、最為雄偉的洞窟之一??邇?nèi)空間異常開闊高聳,仿佛一座由山巖開鑿而成的神圣殿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令人震撼的無疑是窟室中央那尊高達17米的釋迦牟尼坐像。大佛結(jié)跏趺坐,占據(jù)著洞窟的絕對中心。佛像體態(tài)雄健飽滿,面部豐潤,鼻梁高挺,眉眼細長,嘴角帶著一絲內(nèi)斂而慈悲的微笑,展現(xiàn)出北魏鼎盛時期特有的雄渾氣度與寧靜超然。大佛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厚重流暢,層層疊疊的褶皺處理得既寫實又富有裝飾性,仿佛隨風輕拂,體現(xiàn)了當時融合了漢地風格的造像特點。巨大的佛像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更顯頂天立地,需要仰視才見其全貌,視覺沖擊力極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窟室前壁(靠近入口處)兩側(cè)各雕有一尊體量巨大的菩薩立像高度約8米)。其中東側(cè)的菩薩保存相對完好,頭戴寶冠,面容慈祥,瓔珞華麗,衣飾精美,姿態(tài)優(yōu)雅;西側(cè)的菩薩則風化較為嚴重,但仍能感受到其原有的宏偉身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窟內(nèi)現(xiàn)存佛龕約150個,佛像2300余尊,清代曾對石窟進行彩繪,所以洞窟顏色艷麗。站在大佛腳下抬頭仰望,才真正感受到人類如螞蟻般渺小。或許大佛塑造的不是高大的身軀,而是在人們心中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在第五窟閣樓二層東側(cè)的佛窟中,有一尊佛像,肉鬢高聳,面相清瘦,長眉細目,雙耳垂肩,整體線條簡潔流暢,宛如沉靜的蓮花;她嘴角的笑容,仿佛穿越了千年戰(zhàn)火,依然溫柔如初。從外觀看,造像風格融合北魏藝術(shù)特征,面部清秀,展現(xiàn)出超然自信的“北魏微笑”。????據(jù)說每個看到她的人,心情都會變得美好。一尊佛,一抹笑,是云岡石窟留給后世的答案,真正的強大,不在金身之高,而在心境之靜。那抹穿越千年的微笑感染著匍匐在她腳下的每一位信徒。我不知道別人是怎么看,我看到她,嘴角不自覺地跟著上揚。</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是所有洞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也是石窟中保存最完整,雕刻最精美的一個洞窟。這是在孝文帝時期,也是北魏國力最強盛的時候修建的,被譽為“云岡第一偉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進入窟內(nèi),仿佛真的進入佛國世界,墻壁的每一寸角落,都雕滿了佛像,看的我眼花繚亂。這是一個塔柱窟,中央方形的塔柱高約15米,分兩層,每一面都雕有佛祖菩薩,人們可以在這里繞塔禮佛修行。塔柱下層還雕刻了很多湖人形象,再現(xiàn)了當時北魏首都多元化的風貌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四周墻面上30多幅佛傳故事圖。窟內(nèi)采用右繞玄塔的布局。從后室東南角莫耶夫人的腋下誕生開始,順路沿著塔柱轉(zhuǎn)一圈兒,講述了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從出生、出家、成道、說法到涅盤的種種事跡,完成了從王子到覺者的銳變。在這個洞窟內(nèi)上演了一場北魏版的電影大片兒。上排是橫屏模式,宮廷奢華,人間百態(tài);下排切成豎屏模式,行乞、苦修、冥思苦想。東、南、西墻壁上刻有老人、病人、死人,一直延伸到北門,再遇到了一個沙彌,然后決定走上修行道路。這是刻在石頭上的中原式空間電影,每一筆都藏著千年剪輯的巧思。在第六窟,一定要細看,千萬別落下,每一幀畫面都有一段故事;每一龕佛像都是一段歷史。</p> <p class="ql-block">七、八兩窟是對窟,不僅互通,而且有著對稱的布局。連窟內(nèi)的佛像也成對稱分布,這就是云岡特殊的形狀制“對窟”。另外,還看到了一種特殊的造型,“二佛對坐”。在二期工程里,這種二佛對坐的造型隨處可見。這樣的造型展現(xiàn)了當時北魏朝堂的現(xiàn)狀:一個由皇帝和太后共同統(tǒng)治的時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的北魏,不是一人獨掌乾坤,而是二圣臨朝。年幼的皇帝與權(quán)傾朝野的太后共同執(zhí)政,這位太后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馮太后”。她為了朝政大權(quán),用一條堪稱冷血的“子貴母死”(立位太子,生母必死,以免干涉朝政)的制度輕而易舉地除掉了孝文帝的生母,并親自撫養(yǎng)他,名正言順的垂簾聽政。七號窟明顯的特征就是太后微微俯首,象征太后幕后掌權(quán);而八號窟的佛像,平時前方,代表年輕皇帝的崛起與新政。這兩窟,我們看到的不是雕塑,是把權(quán)力的更替、政治的暗涌直接刻進了巖石的劇本。</p> <p class="ql-block">拋開政治層面,單看雕像,華麗的佛界天花藻景非常吸引人。它分為六塊兒,里面雕滿了飛天,兩兩一組,構(gòu)成了蓮花的圖案??雌饋砗妹腊?!后室門楣上還有六尊供養(yǎng)天女的雕塑,她們單膝跪地,雙手合十,端靜秀美,風姿綽約,面帶微笑,造像比例恰當,形象活潑生動,被“梁思成”稱為“云岡六美人”。這是云岡石窟最早出現(xiàn)的供養(yǎng)人形象。門柱上方也有一些飛天形象,看著古拙可愛,尤其有一個特別像跳舞動作的倒踢紫荊關(guān),雖然頭部風化嚴重,但是看到踢腿的形象真的是太生動了,一點不影響她的美。</p> <p class="ql-block">在八窟里我看到了一位合掌露齒菩薩,她嘴角含笑,露著牙齒,臉頰兩側(cè)還有一對深深的酒窩。表現(xiàn)出合掌聆聽佛法講經(jīng)后內(nèi)心的愉悅。那個年代笑不露齒是女子的標配,這尊佛像明顯融入了西方的藝術(shù)思想,也反映了當時北魏和外國文化交流的互通。</p> <p class="ql-block">在七八窟內(nèi),看到的不止是一尊尊佛像,而是整個北魏王朝的蛻變史。洞窟內(nèi)每尊佛像的背后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每尊佛像的一顰一笑都在描繪一個朝局的政變。這些歷史痕跡也寫進了佛像的臉龐中。</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到十三窟,因色彩艷麗,雕梁畫棟,又稱“五華洞”。這五窟是中西合璧的洞窟,前廊后殿式設計。前面是西方羅馬時期的廊柱,后室是中國古代皇帝和皇后所居住的殿堂;有中國元素的蓮花,也有西方時期的忍冬紋,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結(jié)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號和十號是一組雙窟。被譽為最充滿異域風情的洞窟。在九號窟里面有許多的外國人,也有長翅膀的小人,也就是西方的天使。</p> <p class="ql-block">九窟最為矚目之處,當是那尊“二佛并坐”的造像。兩佛并肩端坐于蓮座之上,衣紋褶皺如流水,自然垂落,恍若絲綢在無風時刻的流瀉。佛像表情寧靜安詳,嘴角微揚,臉上是無悲無喜的永恒微笑,這微笑穿透了千年塵煙,仿佛把一切人世的煩擾都輕輕拂去了。壁間還刻滿了無數(shù)的小佛龕,如同蜂巢,又像點點星辰,列列排排,盤踞在石壁之上,映襯出主佛的宏大莊嚴。</p> <p class="ql-block">十窟則另有一番氣象??唔斨峡讨鴮訉盈B疊的須彌山,山勢連綿起伏,其間雕滿了纏枝忍冬紋,細密如織,柔韌似水,在幽暗光線下漾開一片繁復又流動的暗影。前壁更刻著大型屋宇形佛龕,梁柱斗拱,椽檐瓦當,竟然纖毫畢現(xiàn),儼然是地面上壯麗的宮殿在石壁上的凝固投影——人間殿堂的宏麗,終究化為了這石壁上的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十窟中竟然還出現(xiàn)了歐洲的羅馬柱,這也說明北魏的強大在當時已經(jīng)影響到了整個歐洲的文化,同時也說明在北魏當時開鑿石窟的時候,不僅用了很多本土的工匠,他們還使用了很多歐洲的工匠,在很早以前就做到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p> <p class="ql-block">再進入十一窟,便見中央巍然矗立的方塔形巨柱直指窟頂,它支撐著整個石窟的天地。塔柱上下左右,布滿了一層層玲瓏小佛龕,龕內(nèi)端坐的佛像,數(shù)不勝數(shù),儼然是無數(shù)微小而堅定的靈魂,在靜默中承受著光陰的流轉(zhuǎn)與侵蝕,又仿佛是時間落下的密密麻麻的印跡。</p> <p class="ql-block">在十一窟內(nèi)有個明顯的特征,中心塔柱和周邊墻壁的雕刻大不相同。中心塔柱精雕細琢;周邊墻壁有些粗糙且凌亂。導游說十一窟的中心塔柱是皇家工程,左右兩邊是老百姓開鑿的民間工程,所以顯得比較凌亂。據(jù)說是與北魏當時的宮闈之變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進入十二窟,仿佛進入了一場大型的音樂會現(xiàn)場。就像走進一座沉默的金色大廳。所有的樂器都已就位,指揮官舉起手,樂聲還沒響,空氣卻已開始震顫。從構(gòu)圖來說,十二窟是整個云岡最有節(jié)奏感的洞窟,它的布局就像一部完整的交響曲。前室是序章,飛天輕舞,天樂出奏;主室是高潮,五弦、琵琶、箜篌、羯鼓組成的中西合璧樂隊;后室是終章,佛國敬穆,音落而心仍震。這窟里,刻了30多種樂器。其中有中原編鐘、西域琵琶,鮮卑羯鼓,甚至還有火焰狀的阮咸。工匠們頂尖的技藝想象力在石頭上奔涌,異域在這里碰撞,世界在這里大同。</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有音樂的詩篇,也是權(quán)力的宣言。北壁是馮太后復興禮樂制度的漢風樂隊;南壁是孝文帝保留鮮卑傳統(tǒng)的胡風編制;而西幣,曾有一組大合奏圖,被后人早毀,可能是暗示太和八年那場未能奏響的宮廷變局。</p> <p class="ql-block">在十二窟不是音樂主題那么簡單,它是一場凝固的演出,是一支跨越中原、西域、草原與宮廷的千年交響樂,是北魏人用藝術(shù)發(fā)出的宣言。文明的意義,從來不是在于我們能唱多久,而是在于我們是否曾經(jīng)為信仰奏響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圍十二窟繞一圈,仿佛穿越了時空,耳邊回響著千年前絲路駝鈴伴奏下的梵唄仙樂,眼前是佛陀凈土中永恒不息的歌舞歡騰,是云岡石窟中最富音樂性和藝術(shù)感染力的華彩樂章。</p> <p class="ql-block">踏入十三窟,迎面便是窟中那尊交腳彌勒菩薩像,高達五丈有余,巍巍端坐。菩薩笑容溫厚,目光微垂,仿佛正溫柔地注視著前來頂禮膜拜的眾生??弑谥希嗝苊苈槁榈駶M了千佛小龕,佛像雖小,卻姿態(tài)各異,面容端凝,在幽深的光影里靜靜呼吸,仿佛一呼一吸間,便吞吐了千年時光。</p> <p class="ql-block">在這尊大佛下,我看到了一個卑微的生命。大佛胳膊下方有一尊小佛,托舉大佛的胳膊,這個造像給人一種壓抑感,一個無名小卒,用盡渾身力量支撐佛祖,也只能卑微的活在陰影里。這尊小佛像堪稱古代的天選打工人。</p> <p class="ql-block">云岡西部的山崖上,有著與前期聲勢浩大截然不同的中小石窟。北魏遷都洛陽之后,云岡由皇家工程轉(zhuǎn)換為中下層官吏和百姓的拜佛祈福場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所小窟內(nèi)我看到一副故事畫,一只惡鷹撲擊一位少年,佛祖則以手撫摸少年頭頂,幫助他消除恐懼。這是一位名叫“吳忠偉”的父親為亡子祈福而建,石刻讓我們得見這穿越千年的父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期開鑿的民間洞窟里,最特別的是15號窟,里面墻壁上有大大小小一千多尊佛像,有專家認為這是為了紀念10萬多工匠三代人夜以繼日共同努力開鑿云岡石窟而修建的。他們雖然卑微,但同樣希望被認可。它也是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返回的路上,我們走進了第三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進第三窟,迎面撞來的并非佛像莊嚴,卻是前所未見的空曠與宏大??梢酝瑫r容納三千人同時禮佛的洞窟內(nèi)只雕刻了三尊佛像,留下的是巨大得令人屏息的空間——它分明是曇曜五窟宏愿的延續(xù),卻驟然凝固在歷史某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圍繞洞窟轉(zhuǎn)一圈,看到了一尊未曾完成的佛像。它蜷縮在角落,只有模糊的輪廓,連面目也混沌不清,宛如一個被時光遺棄的夢。粗礪的刀痕在石頭上縱橫交錯,刻畫著難以言表的荒涼。這尊佛像似被歷史之斧劈開了一半,另一半則永恒地失落于茫茫過往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屏息仰望,石壁上無數(shù)這樣未完成的佛像。那些刀斧開鑿的印記清晰可辨,仿佛時間懸停于此。在完整的佛像之外,原來“未完成”本身竟是一種更磅礴的完成。它昭示著一種堅韌的掙扎:人力在歲月與巨石之間碰撞、消磨,卻在這未竟的形體里,意外地托舉出另一種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許,未完成的壯闊,比完美更能映照出人類精神那不屈的光華。</p> <p class="ql-block">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云岡石窟逐漸沉寂,風沙漫卷,戰(zhàn)火仍頻。它不再是帝國的門面,卻成了記憶的存檔。石與石的守候穿越了千年,云岡石窟承載著北魏的藝術(shù)巔峰與信仰火種。它不是藝術(shù)的景點,而是一座活著的時間劇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來云岡石窟,不只是看雕像,更是在聽一個民族的自述,我們從他們的笑容里讀懂了千年的堅韌與慈悲。石像無聲,卻默默承受著歲月的剝蝕;石窟無言,卻悄然傳遞著千年前的溫度。這是北魏留下的溫柔,也是華夏不滅的脊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歲月失語,唯石能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