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1年7月10日早上我們來到中央電視塔,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西三環(huán)中路11號,占地面積15.4公頃,塔高405米,始建于1987年1月,于1994年10月對外開放,是集廣播電視發(fā)射和旅游觀光、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 。中央電視塔由棧橋廣場、退臺環(huán)廊、塔基、塔座、塔身、塔樓和桅桿組成。塔的造型別致,祈年殿式的重檐形式塔座;從地面升高到223米處,筒徑半徑向外挑出10米,形成一宮燈形的塔樓。采取混凝土整體澆注法,能達到抵抗九級地震的建筑要求 。2000年9月,中央電視塔被評為“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筑”,那時“大褲衩”還沒完工,中央電視塔是中國北方最高的建筑,極其壯觀,是4A級旅游景點。離開電視塔我們?nèi)ヮU和園,雖然我以前來過,走遍了頤和園,游覽了大半天,但是照相不如今天那么多,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區(qū)新建宮門路19號。 其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5A級旅游景點。是個百游不厭的地方,我曾經(jīng)多次重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高405米,高聳入云,我相機拍不完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網(wǎng)上下載一張照片,看看它的全景還是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0年9月,中央電視塔被評為“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筑”,4A級旅游景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電視塔 門口矗立著兩條金色巨龍雕塑,名為? 中華正氣龍 ?,每條龍高9.9米、長15米,象征著正氣與力量。這兩條龍與塔內(nèi)的 中央電視塔 建筑群共同構成北京標志性景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電視塔由棧橋廣場、退臺環(huán)廊、塔基、塔座、塔身、塔樓和桅桿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電視塔公園地處中央電視塔北側(cè)區(qū)域,以"清新幽靜、鬧中取靜"為環(huán)境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覽了中央電視塔,去頤和園,暑假的頤和園游客很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頤和園皇家園林博物館。 全園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約占四分之三,由萬壽山、昆明湖組成。 園中分布著點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處,古建筑三千余間,面積近7萬平方米。古樹名木一千六百余株。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5A級旅游景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頤和園導游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7年夏天我曾經(jīng)到此一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仁壽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仁壽殿(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nèi),其取《論語》中“仁者壽”之意,改名仁壽殿。在乾隆與光緒兩個歷史時期均為皇帝臨朝理政之所,其陳設主體布局大致相同,均為皇家宮殿特定的陳設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現(xiàn)殿內(nèi)陳設中心部分沿續(xù)了光緒時期的原樣,其余陳設略有變化,原殿內(nèi)的文物、圖書、家具,除在殿內(nèi)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庫房保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德和園,大戲樓在北京市頤和園德和園內(nèi),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德和園大戲樓建于大型院落“德和園”內(nèi),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戲樓。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天花板中心有天井與上層戲臺串通,中層戲臺設有絞車,可巧設機關布景,上天入地,變化無窮。 大戲樓面對頤樂殿,翹角重檐三層,高21米,底層舞臺寬17米。三層舞臺之間均有天井通連,可表現(xiàn)升仙、下凡、入地諸情節(jié)。底層舞臺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設置水法布景。南部毗連的兩層扮戲樓是規(guī)模巨大的后臺。清末,京劇藝術勃興,著名演員如譚鑫培、楊小樓等曾在此為慈禧演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壽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壽齋是清末大太監(jiān)李蓮英在頤和園的住所,位于樂壽堂東側(cè),建于光緒年間,因臨近慈禧太后寢宮且李蓮英任總管太監(jiān),故別稱“總管院”。其院落呈三缺一布局(缺西房),正廳為雙五間結(jié)構,面積超過光緒帝居所玉瀾堂,室內(nèi)以雕花隔扇分隔空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朝初期嚴禁太監(jiān)干政,順治曾立鐵牌限制其權力。慈禧掌權后,李蓮英因受寵得以居正房,打破太監(jiān)居所舊制。該院落現(xiàn)設三展室:第一展室介紹中國太監(jiān)制度演變及光緒、慈禧移居頤和園場景;第二展室展示趙高、高力士等歷代宦官;第三展室復原李蓮英居住原貌,陳設中可見其處世哲學相關的犬紋圖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活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太監(jiān)人事檔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壽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qū)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nèi)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樂壽堂庭院內(nèi)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nèi)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舒華布實該匾懸于樂壽堂東配殿,面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芝岫原名“敗家石”,乾隆把此石置在樂壽堂后,經(jīng)常觀望欣賞,考慮到母親的諱忌,根據(jù)此石的形狀和潤色,取意石巖突兀如青芝出岫,起名“青芝岫”,并將三個字刻在石頭上。大臣和太監(jiān)們等非常領悟乾隆的愛石心態(tài)和用意,各施技藝,渲染“青芝岫”之美,贊美其中的吉祥神韻和皇權象征,竭力說服太后接受這塊“敗家石”,最后太后認同了此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光緒皇帝御筆“仁以山悅”,整句意思是仁者衣山而喜悅抵御,仁愛者或具有仁德的人像山一樣平靜、穩(wěn)定、寬容、仁厚。這里是對慈禧太后的贊美,意思是說慈禧太后是仁慈之人,其仁德之心像山那樣高大厚重,天下之人無不心悅誠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水面,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qū)碧波蕩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建成西堤,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形成中國歷代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內(nèi)建有“南湖島”“治鏡閣島”和“藻鑒堂島”三個中心島嶼,湖中三島上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筑。20世紀90年代經(jīng)多學科分析研究證明,該湖已有3500年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沿萬壽山南麓而建的長廊,全長728米,是中國古建筑中最長的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留佳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建成西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qū)?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500多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寄瀾亭是長廊中的第二座觀景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水亭,長廊中的第三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香閣位于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筑;閣高41米,閣內(nèi)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jié)構復雜,為古典建筑精品。原閣于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后,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nèi)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輝玉宇“牌樓。云輝玉宇牌樓位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是萬壽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軸線的起始點 。該建筑始建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采用四柱七樓式木結(jié)構,頂覆黃色琉璃瓦并繪金龍和璽彩畫,南面匾額"星拱瑤樞"與北面"云輝玉宇"均為慈禧太后御筆親題。作為排云殿建筑群的南端標志,其建筑規(guī)制突破乾隆時期御苑規(guī)范,體現(xiàn)了慈禧祝壽主題的特殊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國時期的頤和園四合院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華軒是頤和園內(nèi)保存完整的二進四合院建筑,前身為乾隆年間大報恩延壽寺的羅漢堂,供奉五百尊仿杭州凈慈寺樣式的香面彩塑羅漢 。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后,慈禧太后于光緒年間在原址重建為寢宮式四合院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昆明湖上游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6月我重游頤和園,坐在昆明湖的游船上觀景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晏舫俗稱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shù)挠晁ㄟ^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宿云檐城關宿云檐是頤和園西北部的重要古建筑,始建于 乾隆十八年 (1753年),原為兼具防御功能的城關式建筑。1860年遭 英法聯(lián)軍 破壞,關帝銀像及文物被劫掠;光緒年間重修為八角重檐亭式結(jié)構,1986年完成全面修繕。光緒年間重修時改為八角重檐亭式結(jié)構,現(xiàn)存建筑高7.15米,采用磚石單層歇山卷棚頂設計,檐下懸掛乾隆御題“宿云檐”匾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頤和園收藏的珍品不少,但是見多不稀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導游忙得把旅游團的隊旗丟了,用藍色收納袋替代我們替他拿著隊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傍晚導游把我們送到北京火車站,乘晚上火車回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見啦,難忘的北京之旅,雖然過去了14個年頭,但是由于我拍的照片每一個游覽鏡頭仍歷歷在目,使人記憶猶新,現(xiàn)在整理成美篇,看看歲月的流逝,影像變化大不大,應該感慨的是“物是人非今猶在,不見當年還復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