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對一本書的牽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喜歡講信用的人。不管這個人是你的親人還是外人,不管這個人是男子還是女子,不管這個人是我同學還是老鄉(xiāng)等。只要這個人不講信用,那這個人在我心里便失去了以前存在的那個"信任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十多年前的一個正月。記得那天上午他帶著妻子和女兒(也許那時已上幼兒園了?)從平遙到榆次工人文化宮那塊,看了他的一位叔叔后,一家三口下午到的我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和我家小孩他爸是平遙老鄉(xiāng),曾經(jīng)在鄭州的同一所大學里是校友,因此他們處的還不錯吧!那時他已是平遙一家單位里的一位領(lǐng)導(dǎo)。如今已退居二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許是領(lǐng)導(dǎo)事務(wù)繁忙吧!借書之前來過我家?guī)状?,借完書后好像沒記著來過,只是偶爾在電話里聽到他們聊過天,我也在他們聊天期間有過小聲的提醒。當時我家小孩他爸說,不用要了,你要想看就重新買一本吧!不就是一本書。我說不行,我在里面還做著記錄呢,再說也不可能再碰到一樣的書了。因此這件事一直記在我心上,從而變成了我對它的一種牽掛。</p><p class="ql-block"> 每當說起書和他的老鄉(xiāng)時,我就會認為他這個老鄉(xiāng)不講信用,沒意思,不想和這樣的人相處,一輩子都不想見到這樣的人,明明說好借著看看后還給我的,可一直不見人影和書。算起來也都十幾年了。我還記得他當時對著我們笑著說過的一句話"他家那位也是一個才女"。聽說是一位老師,當然是有文化的女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剛對紙質(zhì)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態(tài)度,不僅開始買著讀小說,而且也時不時的從地攤上買幾本散文書回來。外國名著(《紅與黑》,《基督山伯爵》……)也買了幾本,雖然只看了一遍。還有以前在左權(quán)職業(yè)中學的語文書等。對于這些書來說,已經(jīng)沒有了一個具體的地方放置,從心里上就希望家里能有一個書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在學校時,本子上抄過一句話。"小康之家別忘了書架"。因此為了提醒家人和我讀書,我攢了三個多月的工資買了個歐式書柜。好像是一千六百多元。如今家里最值錢的家具也就是它了。那時我想,雖然我們家還只是解決了溫飽問題,離達到小康標準還很遙遠,但是這個"精神食糧"我要先看到它的存在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當看到它的時候,好像那個"小康標準"我們家已達到了似的。當然看到它后,現(xiàn)實中的溫飽問題也會讓我感到很知足很開心。也仿佛看到它心里就覺得是得到了一種莫大安慰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家的書柜在陽面家、對著陽臺及床的方向放著。在書柜和床之間放著一張普通人家用的那種深色四方桌子,四邊下面是折疊回去的,打開就是一個圓形桌子。桌子上面擺著迎接他們的一些小零食等。幾個人圍桌閑話。不知道是我們一起談到了讀書或買那本書的事情,還是他看到了那本書的緣故?就說要借著拿回去看看還了。不曾想一去不復(fù)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許是它想回家了,也許是它知道我一直都在牽掛著它的緣故?</p><p class="ql-block"> 就在七月二十二日的那天上午,我家小孩他爸要來平遙,中午參加他的一個初中同學家嫁姑娘的婚宴。下午他告我在他這個校友及老鄉(xiāng)家里。我一聽,馬上又想到了那本書。當時我還以為他又反對我要書,當然也擔心那本書是否還在他家?沒想到他沒有反對我要,同時對方也給我找到了書,隨即他給我拍了照片過來??吹秸掌哪且豢涛掖笙病_€好!書還真在了。一本書"失而復(fù)得"。真是激動。之后我問他,他們是不是忘了這回事?他告我說,他們沒忘。那怎么……。</p><p class="ql-block"> 它便是十多年前,讓我銘記在心的一本《曾國藩發(fā)跡史》的上下冊??吹剿路鹩挚吹搅宋以?jīng)在榆次經(jīng)緯廠上班的時候,同時也讓我想起了那時拿著紙質(zhì)書看書的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溫故而知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這些話正是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自清代學者申居鄖的《西巖贅語》,意為?最大的罪惡是詆毀別人的善舉,最高尚的品德是幫助別人解除不白之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核心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 這句話強調(diào)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準則:</p><p class="ql-block"> 毀人之善?會直接破壞他人的善行與美德,甚至可能扼殺他人成長機會;</p><p class="ql-block">?白人之冤?則能化解冤屈、弘揚正義,體現(xiàn)高尚的道德情操。 ?</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實啟示</p><p class="ql-block"> 在人際交往中,應(yīng)避免對他人善行說三道四,更應(yīng)勇于為蒙受不公的人發(fā)聲。這種價值觀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揚善懲惡"的道德標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從網(wǎng)上看到的解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國藩的交友原則:"講信用,無官氣,有條理,少大話的人,可以結(jié)交"。</p><p class="ql-block"> 這句話中,也符合我要的原則。雖然我只是一個平凡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競希卻說:"菜根兒補腎,苦瓜根兒去火,都是寶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于這里提到的苦瓜,如今我也認識了它。因為我在平遙經(jīng)常見它,也時常拍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讀到鄉(xiāng)人們都說:"曾家吃菜根兒是吃順口了?。⑺麄兡睦镏?,為了能讓曾國藩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京里做官,曾家老小一直都在勒緊肚皮過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書中這段話末尾,那時我用鉛筆??做著記錄。2011年11月21日,淚。那是因為我想到了我的家人,想起了往事……,所以寫了一個"淚"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為什么一直都在惦記著它。正是因為這本書對我來說,在它里面留過我的感動,留下了我的身心及情感記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讀到那些用鉛筆??勾下的話語時,眼淚又不自覺的掉了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許這正是"多愁善感"之人的常態(tài)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許我還想在書中找到一些安慰或解讀?也許書中的某一句話會讓我的心靈深處得到些救贖?也許只有在書中才會忘記一些生活瑣事等。從而享受一下讀書中的那份寧靜感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禮拜天我在榆次家時,聽他說,他又看了一遍上冊,下冊也開始了閱讀。于是在他讀完上冊之余,我又大概翻閱了一下,看到曾經(jīng)我在上冊里面勾畫下的以上句子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們說起這本書時,他忽然又想起還有一本關(guān)于"曾國藩"的書。這時我也想了起來,于是立馬打開書柜,那一本書就在書柜的第二層最邊上立靠著。拿出來打開最后一頁,看到上面記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鄭板橋給兒子留下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祖業(yè)富財豈可憑?如山霜雪也消融,凌云萬里雛鷹翅,搏宇總徐先自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我讀到這段話時,想起當時還給我家小孩讀過。同時也提醒他??孔约菏亲羁煽康氖虑椤?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之清《教子女》:"人生至樂,不如讀書,人生至安。不如教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一句話,我也大概告過我家小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應(yīng)麟在《三字經(jīng)》中言:"養(yǎng)不教父子過,養(yǎng)子不教,是父母不可逃避的錯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由得想起小孩小的時候,他大聲的在陰面家門口嚴肅的告我們說,"子不孝,父母之過也"。我們聽后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確實是啊!子女不孝,全是父母教育之過。就像我以前經(jīng)常和家里人說。"媳婦不孝全是兒子的過一樣"。假如兒子孝敬父母的話,那媳婦敢不孝敬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覺得對一本書的牽掛,猶如牽掛一個人一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書已回家,我也安心了。一份牽掛到此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我自己會對它"刮目相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8.5于平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子殺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其“殺豬教子”的故事流傳千古。故事中,曾子的妻子準備去集市,兒子哭鬧著要一起去。妻子為安撫孩子,隨口承諾回來后殺豬吃肉。曾子得知后,堅持履行承諾殺豬,并教育妻子“言出必行”的重要性,最終夫妻共同兌現(xiàn)承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意義</p><p class="ql-block">該故事強調(diào)父母應(yīng)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曾子認為,兒童早期教育需注重誠信培養(yǎng),父母欺騙孩子會失去信任,影響教育效果。這種家風理念至今仍被廣泛推崇。 ??</p>